【環球軍事報道】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4月25日報道,未來20年內,日本、美國、韓國都將部署F-35A/B/C型戰鬥機,B型裝備美國海軍陸戰隊,海上自衛隊也會是潛在使用國,C型主要部署航母。從目前日本建造的22DDH和準備引進45000噸級的美軍船塢登陸艦判斷,一旦2艘22DDH和2艘船塢登陸艦在2020-2025年前後準備到位,海上自衛隊有能力部署8x4或者12x4架F-35B,至少48架F-35B,對決屆時裝備2、3艘“遼寧”級航空母艦的48、72架殲-15。至於航空自衛隊,已經決定引進42架F-35A,2016年日希望獲得至少4架F-35A用於作戰評估,因此,F-35進入空自的時間,有可能比殲-20服役更早。
東亞的天空毫無疑問進入了F-22、F-35對殲-20的時代,後者是否中用?每一個國家研製戰鬥機、水面艦,必須針對具體的作戰環境和首要假想敵,即使是選擇同一機種、艦種,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作戰環境,意義都不同。例如同樣是過時的滑跳起降式航母,印度、中國都運用,但是意義不同,印度的首要作戰對象是巴基斯坦,戰時封鎖巴基斯坦主要的海軍基地,對出入印度洋的巴基斯坦水面艦實施空襲,基於這樣的作戰構想,即使是過時的滑跳起降式航母,依然夠用。
中國得罪的主要作戰對象是美軍、日軍,這就引發了不同的武器設計問題,在印度夠用,在中國就有可能不中用。這是為何冷戰年代,蘇聯設計的每一種武器,都指望必須趕超美軍,能夠與美軍的同一類武器對決的原因。T10(蘇-27)的開發計劃就是典型,完全針對F-15,因此進行了大改,早期的T10不可能在機動性方面超越F-15,蘇軍認為這樣的投資是浪費,因此重新設計,如果只是針對中國,原來的設計方案足夠用。
依照殲-20目前這樣的設計布局,在機動性、隱形性、雷達性能、武器裝備方面都不是F-22的對手,這一點是無疑的。現在要討論的是殲-20在碰到F-35A/B/C的情況下,可能的遭遇。
首先是F-35A,2016年以後,首先是航空自衛隊,其次是美軍駐日基地,都有可能陸續換裝空優型的F-35A。
從氣動外形上,F-35A貫徹了很好的隱形性能,但是必須說明,F-35A並非第五代(西方第四代)專職空優戰鬥機,真正的名字是聯合攻擊戰鬥機(JSF),攻擊(strike)的性能排在戰鬥(fighter)之前,它同時也將取代A10攻擊機,這是F-35不追求超音速巡航的原因,即使如此,由於使用了超過35%的碳纖維複合材料(這是迄今為止所有戰鬥機中使用複合材料比例最多的一種,機翼、機身、尾翼、進氣道都採用碳纖維複合材料)、大推力的F135發動機,F-35A的過載依然設計為9G,達到了空優戰鬥機的標準,武器載重量高達8噸,空重僅有13噸的F-35A,正常起飛重量達到22.4噸,幾乎與Su27相同!因此在滿載彈藥的情況下,F-35的推重比不高,A/B/C型分別為0.81、0.85、0.71。在只攜帶空空導彈的情況下,F-35A的推重比依然可能接近1,配合矢量化的發動機,空戰的機動性依然不能低估。
關鍵的是隱形化的設計,大量複合材料的運用,有理由相信F-35A的隱形性能要好過殲-20、殲-31。F-35A採用了菱形的機翼,所有的翼面幾乎看不到銳角,傾斜式雙垂尾、大邊條與機翼融合等方式實現了隱形。水平尾翼是全動式的,從瀋陽殲-31試驗機的菱形主翼設計外形可以看出,殲-31極大參考了F-35的設計。兩種戰鬥機都採用DSI進氣道,大大減輕了重量。看不到第三代戰鬥機慣用的境界層分離板。機首也採用了菱形設計,尺寸比殲-20小,一方面有助於隱形,同時降低重量。
仔細注意F-35、殲-20、F-22的飛機表面處理可以看出,美式隱形戰鬥機的處理相當細微,看不到過多的天線,多數天線都以半埋方式排列,再看看殲-20,依然可以看到若干天線。
F-35A的動力是戰鬥機中最為強悍的,F135-PW-100的最大推力高達18000公斤(191.35kN)、軍用推力也達到125kN,推重比高達11.46,壓縮比為28。
F-35B就更加強調對地攻擊,機動性比F-35A低,最大速度F-35A/C為M1.7,B型只有M1.6,由於採用了具備短距起降能力的升力器,飛機自身的重量加重,但是具備了垂直起降能力。空重就此增加到14.5噸,必須減小機內燃料儲蓄,從A型的8.39噸機內燃油降低到6.03噸,作戰半徑因此從A型的1090公里下降到833公里。(知遠 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