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家》5月25日文章,原題:中國將保持製造業霸主地位 過去30年來,中國已使全球製造業發生革命性變化。但隨着工資上漲和勞工騷亂增多,中國經濟正在改變。這是否意味着它在全球製造業的統治地位行將結束?《經濟學家》信息部認為,儘管供給鏈出現新趨勢,但新基礎設施和生產率進一步提升等因素,會繼續令中國保持競爭力。
大量勞動力供給、高水平基礎設施投資、穩定的政治環境和良好教育,令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產值最高的製造業大國。這使中國更加繁榮,同時也帶來漲工資和改善工作環境的壓力。但我們認為,所謂勞動密集型生產商將(離開中國)尋找更廉價目的地的說法,是誇大其詞。通過對眾多新興經濟體2013至2018年勞動生產率與工資上漲的對比預測,我們發現,鮮有目的地會比中國更具成本競爭力,且沒有任何經濟體的勞動生產率增幅會超越中國。
在亞洲市場,孟加拉國常被視為將取代中國低成本出口製造業,然而,該國在縮小與中國的競爭差距方面進展最慢:工資漲速快於中國,但勞動生產率增速僅為中國的一半。越南的工資增速與中國類似,可生產率增速相當緩慢。印尼狀況如出一轍,且商業環境排名落後於中國。
2013到2018年,大多數國家的表面工資增速將慢於中國。但就經濟規模至關重要的(商業)環境而言,僅有印度接近中國。而常被宣揚為(中國)對手的墨西哥、巴西和埃及等,生產率提高將極其緩慢。
當然,工資僅是工廠搬遷的考量之一。生產還受到成本、基礎設施、投入和市場經營風險等因素影響。我們繪製出生產率增速和經營風險的對比圖,認為大多數新興市場的經營風險都大於中國,尤其是阿根廷、埃及和尼日利亞等。比中國成本更低但風險更大的是印度、印尼和菲律賓。只有墨西哥、秘魯、波蘭和台灣地區的相對成本和風險低於中國。分析支持了我們的既有觀點:未來幾年,低成本製造商不會大規模離開中國而奔赴其他新興市場。
這並不意味着今後幾年態勢靜止不變。對中國的製造業老大地位形成直接挑戰的,或許並非是僅僅“偷取”零碎市場份額的小競爭者,而是位於其家門口的龐然大物:有望明年建成的東盟經濟共同體。即便如此,未來幾年中國將通過進一步改善業已優良的基礎設施和深層次工業實力,繼續鞏固優勢。▲(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