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的香格里拉晚宴即將結束時,日本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來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王冠中中將所在的桌旁,對王冠中副總長說,“我們希望恢復與中國的防務安全磋商”。王副總長說:“這取決於日方能否改正錯誤的對華政策,改善中日關係。日方應儘快改正錯誤,使中日關係好起來。”小野寺五典又說:“我們希望與中國重啟建立海上聯絡機制的磋商”。王副總長回答,“你的建議我聽到了。剛才安倍先生的講話,許多地方含沙射影地指責中國。這些指責是完全錯誤的,罔顧事實,違背國際關係準則。”(中新網5月31日)
或許上述報道只是中國軍方通過香格里拉會議強硬發聲的一個片面。其間的新聞稱,對於安倍的講話,中國軍方代表予以堅決回擊。就在安倍發表完演講的提問環節,中國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研究員徐棄郁上校說,安倍聲稱要追求積極的和平主義,但卻缺乏對歷史的尊重。安倍在演講中開口必提國際法,但其實是把國際法抽象化,被他抽象化的國際法其實最後是“打着國際法的旗號,違反國際法”。他說,安倍演講中有一個重大缺陷,即他說這個旗幟是面向未來的,但是日本對於過去的歷史並沒有解決好,面向未來和面對過去的認知自相矛盾,因此對於過去,恰恰是安倍極力迴避的,不敢觸碰過去。軍事科學院中美防務研究中心主任姚雲竹少將說,整個演講過程中提到中國地方不多,暗指的不少,講話的實質是想要突破二戰以來形成的法則慣例,改變戰後日本60多年和平憲法中關於“不擁有陸海空三軍、放棄宣戰權、專守防禦,不向海外派兵”的條款。
不過,筆者觀察多家媒體的評論後,突然覺得比起對香格里拉會議的產生的擔憂,更擔心日本欲與朝鮮媾和,會影響東北亞局勢,雖然只是一些關於人質問題的談判。至於中國與日、菲、越三國的爭端,筆者並不擔心。中國政府正表現前所未有的強勢,改變或者正拿到這一地區的主動權。按照英國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皮林的理解,中國這樣做不是在犯傻,而是掌控局勢。皮林援引澳大利亞國專家懷特的話說,中國的這些舉動並不意外。畢竟愈發自信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呼籲建立“新型大國關係”。這意味着,中國不希望自己被視為低美國一等的國家,而是希望被視為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國家,至少在西太平洋是如此。
不僅此,懷特還寫道:“這些事情本來就是零和博弈,因此如果中國要擁有更大的權力和影響力,美國就必須相應地讓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就要挑起小規模、但贏得下的衝突,削弱美國的權威。懷特還說,這不是堅不可摧之盾與無堅不摧之矛的較量。這場博弈是不對稱的——事實上,中國的軍事能力也不對稱的。(中國在航母方面無法與美國匹敵,但它也許能用導彈擊沉航母。)為了維持現狀,美國需要防範中國的每一個舉措,但它目前無力做到這一點。中國只需要挑起一些它知道美國無意捲入的小規模衝突:在這裡劃一塊防空識別區,在那裡架一座石油鑽井平台。
懷特說,當然,奧巴馬可以劃下一道紅線。但正如他在敘利亞發現的那樣,紅線也可能帶來很多麻煩。就這樣,中國正在一點點地製造新的既成事實。每個新事件都是它發出的挑戰。為一艘越南漁船捲入衝突值得嗎?恐怕不值得。一座菲律賓暗礁呢?一座無人居住的島嶼呢?短期內此類策略很可能促使眾鄰國團結起來、或是比以往更緊密地抱緊美國。但如果說中國正在改變地區的看法和現實,那麼上述結果可能也無足輕重。舉例來說,有言論稱,東盟成員國將採取更為團結的立場。但目前而言,這也不過是一種言論而已。東盟內部分為兩派,一派是與中國有糾紛的國家,包括菲律賓、印尼和越南,一派是與中國沒有糾紛的國家,包括泰國和柬埔寨。協同行動似乎遙遙無期。
據觀察,皮林注意到了懷特教授的那本名為《中國抉擇:我們為何應當分享權力》的書名。皮林說,書名的含義不言自明。面對中國,美國有三種可選對策。第一,撤出亞洲(既不可能又無必要,即使從中方的角度看也是如此)。第二,設法維持自己的主導地位。第三,妥協。美國將在“遏制”和“綏靖”之間做出選擇,這兩個詞均充滿了消極的暗示。那就是中國正試圖向鄰國證明:遏制是沒有用的,指望美國保護它們是行不通的。如果中國能夠做到這點,這些鄰國和美國將不得不承認,現狀是難以維持的。中國的策略很危險,但也很聰明。不了解中國南海、與東海現狀的外人說出這樣的理論,或許有他們的道理。
但如何來解讀懷特教援在《中國抉擇:我們為何應當分享權力》中所謂的“危險”與“聰明”;又如何解讀皮林教授援引另一位專家布拉德•格洛瑟曼的話:“中國挑起這麼大的麻煩是‘無法解釋’的。既然中國國內面臨諸多可能引起動盪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它為何還要這樣做?曾經說中國應該‘韜光養晦’的鄧小平恐怕會在墳墓里急得直打滾。但鄧小平的告誡是在暗示中國應該等待時機,而不是一直將雄心埋沒下去”里的自相矛盾,不但外國人要下一番功夫,中國人則必須按照習近平提出的“實幹興邦,空談誤國”,把“中國夢”里的強軍夢、藍色海洋夢進行到底。
基於此因,筆者認為中國派出級別相對低人員前往香格里拉參會,足夠了。固然個中我們看到包括美國防長哈格爾與美軍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普西與日相安倍在這次會議期間出現的勾肩搭背的一幕。但總體來看,關於之前吵的熱熱鬧鬧的香格里拉會議,並沒有媒體咋呼的那麼玄乎。這一點從美國之音在列舉所謂“世界媒體看‘香格里拉對話’”,而唯獨不列舉中國媒體的發音中,可見美國或早就預期了某種後果。根據觀察者網的記錄,作為亞洲安全會議開幕會講話,各方對講話內容多有期待,在開幕會開始前,媒體們捕捉到了一個重要的細節:晚7點10分,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美國防長哈格爾出現在一間會議室門前,迎接他的是日本防衛相小野寺五典。兩人短暫寒暄過後,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普西也加入了等待的行列。他們三人站在門口,等待另一個人的到來。三分鐘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出現了。但現場各國媒體對安倍缺乏新意的講話反應冷淡。
固然之前,哈格爾、鄧普希對安倍晉三的發言抱有期望。哈格爾看見安倍後,並說出:“我們很期待你的演講。”但據在現場的香港鳳凰衛視記者邱震海觀察,受到中方駁斥的安倍進行演講時,現場反應冷淡,只有日本代表團現場發出幾聲掌聲,在安靜的大廳里顯得刺耳和突兀,反引不少側目。《大公報》記者則注意到,雖然日本國內媒體對講話十分重視,派出多家媒體解讀。現場各國媒體記者卻紛紛在安倍演講期間在社交網絡展開“吐槽大會”。針對安倍提出的“法制三原則”,一名在推特上叫@willschoong的記者發文說:“國際必須尊重國際法,航海自由,法制。才3分鐘他就提到了!”他說,應該有人來算一下安倍提及“法制”一詞的次數。在講完外交問題後,安倍將話鋒轉移到經濟問題上,他提及“新日本”概念,強調了日本經濟改革的性別問題。一名叫尼克•比斯利的記者就指出,這在香格里拉對話上是不尋常的話題,暗指安倍演說離題。另外,一名叫安娜麗薩的記者說,直到安倍提到希望與印度新總理莫迪合作時,現場才出現了集體的掌聲。
出於某種考慮,生怕被本國媒體給忽悠了的筆者,趕忙翻看這時其它國家媒體的反應,結果發現,不管是美聯社、路透社、彭博通訊社、法新社及共同社都沒有對安倍的這次香格里拉會議講話報道出任何新意。這種沒有新意就像不久前,美國總統奧巴馬突訪阿富汗一樣。據說奧巴馬的突訪,阿富汗即將卸任的總統阿爾扎伊,連面也不肯和他見。(文/梁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