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七國集團(G7)峰會6月4日至5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這是俄羅斯自1997年加入這一集團後首次被排除在外。G8重新回到G7,西方核心圈子為適應冷戰後世界的拓展努力遭遇重挫,俄羅斯一進一出的經歷讓其刻骨銘心。
按說沒有俄羅斯,G7應當更團結。實際情形卻未必是這樣。收縮總是不愉快甚至令人沮喪的,會動搖內部的信心。烏克蘭是這次會議的核心議題,表面上七國很一致,但英法德制裁俄羅斯的決心顯然不如美國的大和強烈。歐洲領導人將很快在諾曼底會見普京,奧巴馬則公開表示不見,這不是禮儀之差,而是分歧的清晰徵兆。
烏克蘭危機的深層原因,說到底是俄羅斯復興和美國力量的相對下行。這一此消彼長會導致一系列後果,包括讓歐洲國家在某些時刻患得患失。
美國仍痴迷於集團或聯盟思維,其實美國的戰略工具已經相當充裕,美國的最大問題是它越來越明顯的力量局限,而且首先是經濟主導能力的逐漸塌陷。美國能給盟國帶來的經濟好處變少了,它的戰略潛力出了赤字。它似乎在用有些虛的安全承諾忽悠人,很多國家將越來越搞不清楚,究竟是美國在保護它們,還是在利用它們對自己的老大地位進行自保。
在烏克蘭問題上,七國峰會開得毫無新意,說了一些空泛的威脅話,莫斯科肯定會嘲笑西方的外強中乾。針對東亞,七國峰會在安倍的強烈要求下提及東海和南海,表示“反對任何一方通過威脅、恫嚇或武力手段推進海上主權聲索的單邊企圖”,但沒點任何國家的名字。英法德顯然不想被日本綁架蹚東亞領土爭端的渾水,但又不好不吱一聲,算是搞一些“平衡”。
七國集團原本是西方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性組織,因為它的力量一度超大,七國GDP占了全球的一大半,因而貪戀起世界事務的政治權力,試圖“一言九鼎”。現在看來,七國集團還是應老老實實回到經濟領域,做它最擅長的事。
在國際政治領域,新興國家不會聽七國集團的,後者的聲音被邊緣化已成事實。七國集團如果繼續不自尊地對其他大國指手畫腳,它把自己一次次推向尷尬是可想而知的。
安倍想調動西方世界的力量,幫日本在亞洲對付中國。他大概不會一無所獲,但他所能得到的一定非常有限。日本對抗中國的根本原因是不接受中國崛起,西方當然也不喜歡中國崛起,但它們樂見日本站出來阻擋中國,自己看熱鬧,坐享日本同中國對抗的結果。讓它們各自都來承擔與中國對抗的風險,這對它們來說太過分了。
國家都是“勢利眼”的,中國越強大,日本同中國對抗就越會在世界上失去、而不是得到朋友。西方多數國家的利益不是給日本當槍使,而是它們希望日本自己當槍,東京為西方的集體利益自我犧牲。
中國從不炫耀實力,我們的民間崇尚低調,國家姿態與此一脈相承。但我們心裡應很清楚,最終決定一切的就是實力。實力放在那裡不動,就是威嚴,能自然促成有利於中國國家利益的條件。只要中日的力量對比繼續逐漸拉大差距,日本搞各種聯盟的努力就是瞎折騰。
新興國家都是在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下崛起或復興的,沒有一個新興國家是真正的“顛覆者”。西方國家需要自己奮發圖強,而不應試圖通過擠壓新興國家的戰略空間保護自己的既得優勢。七國集團應對此瞭然於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