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軍事/航空報道】據《俄羅斯商業諮詢日報》6月30日報道,原題:《封閉的太空》,俄羅斯自1994年開始研製的“安加拉”運載火箭迄今沒有通過測試。俄航天領域很快被競爭對手超過的局面無法避免。
原定於6月27日的“安加拉-1.2”火箭首次試射未能進行。赫魯尼切夫航天中心解釋稱,自動化系統在最後一刻“由於技術原因”制止了火箭發射。這樣一來,原本應取代業已老化的“質子”系列火箭的新型火箭的測試階段結束日期再次延遲。
被視為未來俄運載火箭主力的“安加拉”集合了蘇聯解體後航天部門的所有優缺點。優點是,俄還有能力研發精密航天設備。缺點包括時間拖沓、效率低和花費高。
報道稱,向太空運送物資的商業市場是俄唯一保住領導地位的商業領域:約40%的俄羅斯火箭運載的都是外國的宇航員或衛星。然而,在整個航天經濟領域,上述市場所占份額微不足道,只有1%(約20億美元)。如今,隨着新競爭對手的到來,我們或許連這個市場都會丟掉。
報道稱,今後幾年,俄作為最大航天運載商的地位可能遭到挑戰,因為美歐和中國正在研製新型火箭和飛船。俄“能源”火箭航天公司總裁維塔利·洛波塔指出,在美國啟用“龍”號貨運飛船之後,對俄“進步”號貨運飛船的需求量降低了1/3。美國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一次可向太空運送53噸物資,每磅(約0.45千克)貨物的運費僅為1500至2500美元。中國也研製出造價不算高昂的長征五號和長征七號,並計劃在2020年前將本國在商業火箭發射市場所占的份額提升至15%。
再過三年,俄可能還會失去一個收入渠道:將美國宇航員送往國際空間站。2013年,俄藉此賺取3.35億美元。2014年至2016年上半年,按照美國航天局與俄聯邦航天署簽訂的價值7.53億美元的合同,俄負責將12位美國宇航員送往空間站。但從2017年中期起,美國航天局計劃棄用俄羅斯的服務,轉而使用本國製造的載人飛船運送宇航員。
俄航天科學院通訊院士尤里·卡拉什認為,中國很快就不僅能在火箭發射次數和商業運輸領域超過俄羅斯,還將取代俄占據第二航天大國的地位。2011和2012年,中國的火箭發射次數不僅超過了歐洲,還超過了美國。2013年底,中國發射了月球車,它還計劃到2020年送宇航員去月球,並建立自己的軌道空間站。就航天領域的發展速度而言,北京已是全球第一。
報道稱,俄運載火箭頻出發射故障令人也無法樂觀。在過去三年多時間裡,發射故障率達7%;而本世紀初,該指標為4%。如果說俄以高故障率聞名,那中國則是以低故障率著稱。中國長征系列火箭在過去十年的故障率僅為1.8%。
全球導航定位市場無疑是航天經濟中賺錢最多的。行業翹楚非全球定位系統(GPS)莫屬。目前,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擁有16顆衛星,已實現對亞太地區的全覆蓋,並計劃到2020年將衛星總量提升至35顆,完成全球定位系統的建設。中國政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即在2015年將本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的產值擴張至370億美元,據預測,2020年,中國相關市場的規模更將達到650億美元。作為對比,倘若“格洛納斯”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合伙人亞歷山大·古爾科的預測成為現實,到2020年,俄相關市場的總額有望接近100億美元。
據報道,儘管俄羅斯的太空營收“微薄”,國家支出在全球卻堪稱數一數二。目前,俄航天領域國家支出所占單位GDP的比例已高居全球第一:2013年,在每萬美元GDP中,美國的太空支出為25美元、中國4美元,俄羅斯則高達47美元。
在火箭航天工業領域,俄逾70%設備的使用期限已超過20年。航天領域的科研水平也一直低迷,有經合組織專利數據庫的材料為證:2000-2008年期間,俄註冊的航天專利僅占1%,而美國則高達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