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於2007年前往中國四川採訪了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發射情況。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位於少數民族彝族自治州,在成都轉機後還有一段路程需要乘車前往。衛星飛向太空後,整個中國都被喜悅和驕傲之情所包圍,偏僻山村也不例外。背簍里裝滿收穫的糧食的彝族女人高聲說:“我們中國的科技實力現在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
看到彝族女人飽經滄桑的臉上因為自豪感而散發光芒,不禁感嘆“太空發展事業的力量如此偉大”。飛向未知世界的宇航員讓地球人的心中產生了夢想和挑戰精神。“太空擁有接納所有人類的充足空間。”這是1961年成為人類進入太空第一人的俄羅斯人尤里•加加林說的話。美國人尼爾•阿姆斯特朗曾說:“(我的腳步)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一小步,但對於整個人類來說卻是一次偉大的跳躍。”
世人屏住呼吸觀看了阿姆斯特朗從登月艙梯子上下來左腳踏上月球的場面。當時是臨時公休日,整個韓國也為之歡呼。阿姆斯特朗和加加林由此成為世界明星。以加加林名字命名的宇航中心在俄羅斯誕生,甚至在海外出現了加加林的銅像。中國第一位宇航員楊利偉還被授予“人民英雄”稱號,並成為將軍。英國第一位宇航員莎曼被授予爵士頭銜。
截至去年,全球38個國家培養出520多名宇航員。美國(330名)、包括前蘇聯的俄羅斯(112名)占其中一大部分,德國、法國、加拿大、日本、中國各有10名左右。既有像加加林這種飛行員出身的“太空飛行員”,也有借用他國之力前往太空站的“太空實驗專家”、“太空飛行參與者”。其中大多數人繼續從事太空發展相關工作,但也有人竟然成為保險公司管理人員或重操舊業當起醫生。
據悉,在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辦理休假後前往美國留學的李素妍博士即將辭職。2008年前往太空站後的4年裡,李素妍一直以韓國首位宇航員的身份開展活動,發表了235次演講。李素妍去留學時就被指“忘恩負義”,內心十分痛苦。她在接受電郵採訪時說:“當時報名只是單純地想到太空做實驗,但後來意識到韓國宇航員培養項目的局限性。”其實,最大的問題在於為了獲得“宇航員擁有國”稱呼而花費幾百億稅金的“表面功夫”,不在於李素妍。我們應該笑着祝願她一切順利,因為我們的太空之夢不會因為李素妍離開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