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雜誌7月7日文章,原題: 將中國大使館的地址改為“劉曉波廣場”是個愚蠢的主意 我很少認同中國駐美大使館的觀點,但國會通過的一項修正案,卻令我和北京駐華盛頓的外交人員們成為不太可能的“同床者”。
按照該修正案,中國駐美大使館所在街道的名稱將改為“劉曉波廣場”。在西方,這個“著名”異見人士是中國侵犯人權的標誌;而在中國,並不那麼“有名”的他則是西方干涉中國內部事務的象徵。中國駐美大使館發言人表示,該修正案“非常荒謬”——我同意這種看法。以下原因表明此舉實屬愚蠢的主意。
首先,這將縮小美中關係的範疇。《華盛頓郵報》的評論稱“公開聲明反對極度不公是正義之舉。”很難直接駁斥這種無聊詭辯。但將中國大使館永久與劉掛鈎是個錯誤:美中關係的組成絕不僅限於人權。美中即將舉行年度戰略與經濟對話。所談及或精心避免的主題代表着雙方關係的“實質”:網絡安全、人民幣升值、軍事關係,以及中國與日本等的緊張態勢……人權只是談判桌上的諸多話題之一。況且,倘若美國不與中國談論其他任何問題,就別奢望提及人權。
《華盛頓郵報》將此舉與1984年把蘇聯駐美大使館門前街道改名為安德烈·薩哈羅夫廣場相提並論。但當初蘇聯是自給自足的帝國,對美經貿關係有限,而如今中國是世界最大貿易國,經濟與美國深深融合。時代不同了,關係也迥異。
其次,這將開令人不安的先例。沙特駐美大使館位於華盛頓鬧市區且占地頗多,美國也應以沙特女權活動者馬納爾·沙莉夫為該區域命名嗎?剛果民主共和國、白俄羅斯、伊拉克和其他人權狀況不佳的國家,都在華盛頓設有使館。其地址也都應改名嗎?
第三,這麼做不會奏效。重新命名使館周邊區域,既不能激勵中國的人權團體,也不能表明美國的支持。美國的政策從來不是以荒謬應對荒謬。讓我們不要開這種先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