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陈水扁政府的大陆政策与大陆的因应之道(上)
送交者: 丁松泉 2002年03月15日18:09:15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2000年3月18日,台湾民主进步党"总统"候选人陈水扁在台湾"总统"大选中,战胜
执政的国民党"总统"候选人连战和亲民党"总统"候选人宋楚渝,当选台湾"总统"。这
次选举,不仅使长期执政的国民党沦为在野党,从而按照民主方式顺利地实现了政
权更替,引人注目。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台湾海峡两岸因为李登辉于1999年7月提出"
两国论"而处于僵持状态的情况下,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和抱持"台独"理念、曾高呼"
台湾独立万岁"的"总统"候选人上台执政,这无疑使台海两岸的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
考验。陈水扁外受到北京"不放弃使用武力"和"一个中国原则"的巨大压力,内又面临
朝野和民众统独理念明显分化、又有前"总统"李登辉"两国论"的制约与推动。在此情
况下,如何制定相应的大陆政策,外确保台湾海峡两岸的和平与安定,内求得弱势
"总统"领导下的台湾岛内的政局稳定,是陈水扁政府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陈水扁
先后以"四不一没有"、"统合论"、放宽"戒急用忍"等姿态向大陆释放一定的善意,又
否认"九二共识",不接受"一中"原则,并以一系列的"去中国化"的举动迎合台湾岛内
独派势力的要求,基本上执行的是比较审慎与平衡的大陆政策。但由于海峡两岸的
僵局仍未打破,两会复谈未能预期,陈水扁大陆政策的走向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在
此情况下,大陆如何执行比较合理的对台政策,将对陈水扁的大陆政策走向有较大
的影响。本人认为,在陈水扁政府继续执行审慎的大陆政策,在中间路线立场寻求
平衡的情况下,大陆对台执行"阳光政策",将对促进台海合作与交流,化解僵局,
增强统一因素,均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陈水扁政府的大陆政策

  1."四不一没有"。

  陈水扁为了避免刺激大陆,缓和因他的当选造成的台湾海峡紧张局势,在当选
后,向大陆方面释放了一定的善意。在"5·20"就职演说中,他说,"海峡两岸人民源
自于相同的血缘、文化和历史背景,我们相信双方的领导人一定有足够的智慧和创
意,秉持民主对等的原则,在既有的基础之上,以善意营造合作的条件,共同来处
理未来一个中国的问题"。他进而表示:"只要中共无意对台动武,本人保证在任期
之内,不会宣布独立,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
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陈水扁的这项宣示,切中大陆
的主要疑虑和担忧,特别以总统的名义向大陆作出几项至关重要的保证,对于有着
台独背景和承受着独派压力的陈水扁来说,实属不易。大陆方面预料陈水扁不会贸
然宣布"台独",但对是否继承李登辉的"两国论"十分担忧,陈的这个表示无疑使大陆
暂时得到了安抚。由于台湾于1991年制订的国统纲领提出:"中国的统一,谋求国家
的富强与民族长远的发展,也是海内外中国人共同的愿望。海峡两岸应在理性、和
平、对等、互惠的前提下,……共同重建一个统一的中国","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
的领土,促成国家的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两岸应摒除敌对状态,并在
一个中国原则下,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不废除国统纲领,不更改国
号,事实上等于陈水扁政府在两岸关系问题上将执行维持现状的政策,这多少减少
了大陆的担忧。也正因此,中国大陆没有进行激烈的文攻武吓,代之以较为温和、
富有弹性的"听其言、观其行"政策,海峡两岸关系明显出现了缓和。

  在此前后,陈水扁还提出,只要"一中"不是"原则"或"前提",联邦、邦联或国协
都可协商。2000年6月,陈水扁重申,处理未来"一个中国"问题,更是两岸共同的责
任。同年7月31日,陈水扁提出要发扬"九二精神",本着"对话、交流、搁置争议"精
神,搁置"一中"争议,恢复两岸的对话与协商。

  2.统合论的提出。

  陈水扁虽然向大陆宣示了他的几项保证,向北京释放了善意,但由于他始终不
承认"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仍处僵持状态。与此同时,在陈水扁执
政后不久,台湾内部政局因停建核四而引发的政治风暴持续扩大,甚至演变成罢免
"总统"之争,台北股市也因此而大跌。在此压力下,陈水扁进一步调整了大陆政
策,从"四不一没有"的消极政策转向推动和落实小三通等积极政策,试图利用两岸
关系改善的氛围减缓内政的压力。2000年12月31日,陈水扁在其2001年元旦祝词中,
提出了更具积极意义的"统合论",并表示"一个中国"原本不是问题。他说,"事实
上,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一个中国'原本不是问题","如今新的世纪即将来临,台湾
人民对于两岸关系的改善与台海的永久和平有最深的期待。阿扁要感谢包括跨党派
小组在内的朝野各界人士,对于改善两岸关系所付出的心力。在跨党派小组提出'三
个认知、四个建议'的基础之上,有关'建立新机制或调整现有机制,以持续整合国
内各政党及社会各方对国家发展与两岸关系之意见',这一点个人愿意在最短的时间
之内做出积极的回应。"他进而表示:"个人一直认为,两岸原是一家人,也有共存
共荣的相同目标,既然希望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就更应该要相互体谅、相互提
携,彼此不应该想要损害或消灭对方。我们要呼吁对岸的政府和领导人,尊重中华
民国生存的空间与国际的尊严,公开放弃武力的威胁,以最大的气度和前瞻的智
慧,超越目前的争执和僵局,从两岸经贸与文化的统合开始着手,逐步建立两岸之
间的信任,进而共同寻求两岸永久和平、政治统合的新架构。为21世纪两岸人民最
大的福祉,携手开拓无限可能的空间。"①2001年1月1日,陈水扁在主持中枢纪念"中
华民国九十(2001)年开国纪念典礼暨元旦团拜"时表示,将以跨党派小组提出的"三
个认知、四个建议"为起点,积极恢复两岸对话,并表示在两岸加入WTO后,"政府
将逐步检讨推动两岸'三通'与经贸关系正常化,进而塑造永久和平与稳定的两岸关
系。"②上述两项表示,既向北京表达了善意,又提出了未来台海两岸政治经济统
合的新创意。台湾陆委会主任委员蔡文英表示,陈水扁提出"统合论",是对北京表
达趋向"一个中国"的善意,并为凝聚岛内共识提供可能的空间。

  "统合论"可以说是陈水扁"新中间路线"的一次宣示,客观地说,这一番讲话比就
职演说更具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①实质默认两岸可以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②两岸可经由经贸、文化统合达致政治统合。"屋顶理论"和"统合论"的实质是希望采
纳两德模式和欧盟模式,与大陆所主张的"统一"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就陈水扁所
处的地位及所面临的压力以及他原先的理念来说,这是一项值得充分肯定的政策宣
示,这种政策已从"台独"的立场向统派有所靠拢,更重要的是它为未来两岸的整合
提供了弹性的空间,尽管未来整合的方式和整合的具体目标和标准无法确定,但弹
性空间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台湾岛内台独势力和台独理念不断增强的情况
下,"统合论"的正面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统合论"提出后,在台湾岛内引起热烈的讨
论,这也有助于把台湾民众的注意力从"台独"转移到"统合"上来。

  3.放宽"戒急用忍"。

  与政治领域从李登辉的"两国论"转向"统合论"一样,陈水扁政府在两岸经贸领域
的政策也逐步从"戒急用忍"转向"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政策。

  推动和落实"小三通"尽管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同时又存在岛内政治中作
秀的嫌疑,但任何有助于两岸交流与合作的政策都值得肯定。

  陈水扁上台后,由于认识到两岸在政治领域分歧很大,一时难以找到妥协与解
决的办法,因而多次强调"多一点经济,少一点政治"。2001年元旦祝词中提出以经济
文化统合到政治统合的渐进方式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戒急用忍"政策显然与这样的
思维相抵触。为防止台湾经济受制于发展势头强劲的中国大陆,李登辉政府于1993
年提出"南向政策",企图以此分散大陆投资热的风险。1996年9月,李登辉表示,为
了反制大陆"以商围政",采用"戒急用忍"政策。1997年7月15日,台湾经济部以5000万
美元为投资限额,并限制13项重大基建到大陆投资。但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崛起和
加入WTO的临近,不参与大陆市场将不利于台湾走出当前面临的经济困境,从长时
间看更不利于台湾开发大陆市场,以致台湾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另一方面,台湾企
业界对"戒急用忍"政策的不满情绪逐渐增长,王永庆等人更是严厉批评政府的这一
政策。在此情况下,陈水扁开始对这一政策"松绑"。2000年6月,台湾陆委会表示准
备调整"戒急用忍"政策,台湾经济部随即于该年7月研究取消对台商在大陆投资5000
万美元以上的限制,改以专案评估方式审核。在2001年元旦祝词中,陈水扁表示:"
因应台湾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有责任面对全新的经济情势,将包括两岸经
贸在内的各项课题,重新纳入全球市场的考量。过去政府依循'戒急用忍'的政策有
当时的背景及其必要,未来我们将以'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新视野,在知识经济
的既定方针之下,为台湾新世纪的经贸版图做出宏观的规划,并且逐步加以落实"
③。2001年8月,台湾总统府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议两岸组向政府建议,以"积极开
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作为规范台商投资大陆的政策,陈水扁立即表示一定
会落实经发会共识。但尽管有这些政策宣示,陈水扁政府仍迟迟不拿出具体的方
案,将"积极开放、有效管理"付诸实际。直至2001年立法院选举前夕的11月7日,台湾
政府才正式宣布松绑"戒急用忍"。陈水扁政府开始了新的对大陆的经济政策,但由
于两岸政治关系的复杂性,诸如"三通"等重大政策调整至今仍未得到解决与落实。

  4.否认"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

  陈水扁的大陆政策中,前述三项是颇具积极意义的,但他的大陆政策中仍有诸
多消极面,其中最主要的是陈水扁始终否认"九二共识",拒不承认和接受"一个中国"
原则。

  尽管台湾岛内有不少人认为存在"九二共识",国民党也认可"一中各表"的共识,
但陈水扁鉴于民进党内的压力和政治考量,在推行"新中间路线"时,始终不愿在"九
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向大陆作出必要的妥协。在就职演说中,他以"未来
的一个中国问题"含糊其辞,敷衍大陆希望他承认"一个中国"的要求,实质上用玩弄
辞藻的手法回避了"一个中国"的问题。2000年6月30日,陈水扁在接见美国外交政策全
国委员会主席佛林(William·J·Flynn)一行时说,台湾人民无法接受"一个中国就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更无法认同"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他认为,中国政
府一再表示要台湾接受所谓一中原则,甚至认为1992年双方在"一个中国"原则上取得
共识,这与事实有很大出入。他表示:"我们不认为在1992年彼此曾就一个中国原则
达到共识或结论,这是很清楚的事情。"他进而声称,所谓"一个中国"原则对北京而
言,指的是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是台湾人民无法接受的。他说:"如
果说台湾人民接受这样的原则,那么'原则'就会变成'结论',我们绝不会陷入这样的
框架与陷阱;台湾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双方就不必要接触,也没有对
谈的必要。"④除了他对大陆所主张的"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存在误解外,他显然
在此问题上表现出强硬的姿态。2000年7月18日,陈水扁在接见民进党立委时表示,
他的一个中国已说到底线,现在已把球抛给北京,不能再让了;如果要再说一个中
国原则,那是"要将台湾捏死。"⑤更有甚者,陈水扁在该年8月17日表示"统一不是惟
一的选项"⑥, 这一说法不仅在岛内引起不同意见,更引起了大陆的疑虑,从而使
两岸无法突破僵局。2000年11月,台湾两岸跨党派小组提出"依据中华民国宪法,增
进两岸关系,处理两岸争议,因应对岸'一个中国'主张"。与此同时,中国国务院副
总理钱其琛在讲话中也改变了原先只讲"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说法,改为"台湾与
大陆同属一个中国"。在民进党内,2000年6月18日,谢长廷在民进党主席竞选政见发
表会上表示民进党可调整台独纲领。他说:"我们党纲的一切做法和决议,其实就
是为了确保台湾生存、安全与发展,只要能确保台湾的安全和发展,我们就可以
做、可以调整。"⑦已成为民进党主席的谢长廷在2000年7月表示,按照现行两岸关系
条例,台湾与大陆仍为同一个国家领土的基础并未改变,因此厦门与高雄应该是同
属于一个国家的关系,谢还希望高雄与厦门缔结友好城市。⑧2001年9月6日,民进党
主席谢长廷在回应中国国务院台办表示只要台独纲领存在一天就不和民进党接触的
说法时,表示民进党要维护现状,至于将来是否走向统一,要比较审慎思考,但是
民进党也不排除统一的选择。即使在内外比较宽松的氛围下,陈水扁政府仍不愿在
此问题上展现出实质的灵活性。陆委会主委蔡英文明确表示:两岸在1992年基本上
没有共识,只有各自模糊的焦点。⑨陈水扁政府还阻止了谢长廷与厦门市市长的互
访。所以,前台湾陆委会主委苏起批评民进党政府上任一年以来的大陆政策是"做
而不说的两国论"⑩在此问题上缺乏诚意和弹性,导致两岸关系始终无法得以突
破。尽管两岸关系不可能依靠单方面来解决,大陆有其一定的责任,但陈水扁政府
难辞其责。

  5.APEC悲情

  2001年10月,APEC会议首次在中国举行,如果台海两岸展现诚意和灵活性,这
是改善两岸关系的一个良机。但在台湾出席APEC人选问题上,陈水扁政府却有意给
北京出难题,缺乏必要的诚意。

  5月18日,陈水扁在就职周年的谈话中表示:"愿意在民主、对等、和平的原则
之下,随时随地与对岸展开协商和对话,不论什么议题都可以谈。去年南北韩领导
人历史性'握手的一刻',为世界和平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阿
扁也有相同的使命感。今年适逢亚太经济合作会议在大陆的上海举行,基于APEC成
员的权利和义务,个人今天要慎重表达亲自前往参加的意愿。除了经贸的议题之
外,个人也愿意就两岸人民关心的其他议题包括'三通'的问题,与江泽民先生进行
直接的对话。希望对岸也能够敞开心胸,勇于打开历史的新格局,共同缔造两岸领
导人'握手的一刻'。"(11)既然如此,陈水扁理应在此时刻表示接受"一中原则"和"
九二共识",为他出席APEC会议扫清道路上的障碍。因为在"一中"原则下,台湾领导
人应可以出席会议。陈水扁政府不仅没有实质性表示,还刻意将球抛给北京。在人
选问题上,刻意推出没有任何经济管理经历的前副总统李元簇,给北京制造难题。
在陈水扁这边看,如果大陆接受,则意味着台湾在国际舞台上的一个突破,且是在
北京的家门口实现突破,意义重大,为在未来APEC会议上寻求新的突破创造了条
件。如果大陆不接受,陈水扁政府可以在国际上和国内制造大陆打压台湾的悲情,
煽动台湾岛内的民粹主义,刺激台独意识高涨。这样既可在两岸关系上得分,又在
岛内政党斗争中得分,一举两得。对于这样一种缺乏诚意的安排,大陆方面自然不
会接受,最后导致台湾在APEC首脑会议上缺席,两岸关系非但没得到缓和,反而增
添了新的隔胲。就这个事件而言,虽然陈水扁政府给北京出了难题,北京在岛内民
意中有所失分,但对台湾进入国际社会的努力而言,则是台湾的一项失败。台湾如
果不解决两岸问题,试图绕开中国大陆走上国际社会,是很不现实的。大陆是台湾
走向国际社会的必经之路。(12)对此,陈水扁政府仍没有真正认识到。

  6."去中国化"与渐进式台独

  在陈水扁政府拒绝接受"一个中国原则"的同时,又渐进式地落实"台独"理念。由
于"台独"面临中国大陆的巨大压力,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现阶段仍坚持一个中国政
策,反对台湾独立。因此,陈水扁政府以及民进党只能利用"中华民国"的躯壳。1999
年,民进党通过了"台湾前途决议文",承认台湾已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任何有关独
立现状的更动,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这就意味着民进党不
再追求建立"台独纲领"所主张的"台湾共和国"。2001年10月20日,民进党全代会提升"
台湾前途决议文"的地位,使之效力等同于行动纲领。这是民进党为了适应从在野
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而采取的必要步骤。根据新法优先于旧法的原则,"台湾前途决
议文"优先于"台独党纲"。这就意味着民进党将在"中华民国"的框架内开展政治运
作。

  在此情况下,台湾岛内一些人便采用渐进式台独和蚕食的手法,逐步摆脱"一
个中国"的束缚。"去中国化"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步骤。

  "去中国化",从微观到宏观层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阻挠使用大陆汉语拼音
方案,改用所谓"通用拼音";尽量少提或不提"中华民国",改用台湾或福尔摩沙;新
闻局更换局徽,将原先带有中国大陆版图与"中华民国""国旗"图案的局徽拿掉,换上
一个新闻局英文名字缩写的新局徽;台湾"外交部"要求中国国际法学会年报更名;
将台湾护照英译名上加上"台湾签发"字样,陈水扁甚至在台独组织"台湾公共事务协
会"的会议上宣布此项决定,并宣称这是给这个"台独"组织的一份厚礼。

  中国国务院台办发言人已经明确将此种"去中国化"的行为定性为"渐进式台独",
因此,"去中国化"给两岸关系带来了重要阴云,加深大陆的不安和疑虑,将严重损
害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与良性互动。

  尽管岛内有不少人赞同甚至推动"去中国化",但有关民调显示,70%以上的台湾
民众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在此状况下不断推动"去中国化"是不明智的,若不改弦更
张,必将给台湾人民带来灾难。(13)

  纵观陈水扁执政以来的大陆政策,我们可以认定,陈水扁对原先的"台独"立场
作了必要的调整,执行的是所谓"新中间路线",其实质是坚持"中华民国"已是"主权
独立国家",以此为基点制订大陆政策和外交政策。在大陆政策上,基于政治考
量,向大陆方面释放了一些善意,在立场上向"统"的立场有所靠拢,尤其是"统合论"
的提出,虽站在两德模式和欧盟模式的立场上,但对身为"中华民国总统"的陈水扁
来说,能作这样的表示已属不易,值得充分肯定。就经济层面而言,从"戒急用忍"
转到"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基本顺应了两岸经贸交流发展的要求,虽然具体的落
实,特别是"三通"仍未得到解决,但从政策上已作了必要的调整,营造了必要的氛
围,为两岸实现"三通"创设了条件。陈水扁虽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但已表示愿到
大陆寻根,这也是对大陆的善意表示。尽管两岸在"一中"问题上未能打破僵局,但
如果陈水扁政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表达善意,采取灵活、务实和审慎的大陆政策,
两岸的关系会逐步好转,在适当的时候两岸就可以重开谈判。问题在于,陈水扁政
府采取的"去中国化"和在大陆看来是"渐进式台独"的政策将对两岸关系构成极大伤
害,会抵消前述的善意。就陈水扁来说,除在"九二共识"和"一中"问题上宜采取灵活
而有弹性的政策外,特别要抵制"台独"势力的压力,不采取"去中国化"或"渐进式台
独"的新举动,继续执行审慎的大陆政策,以善意对待两岸关系,其大陆政策会得
到相应的回应。最近,钱其琛的讲话已昭示了这一点。陈水扁期待着下次大选中能
够取胜,大陆政策能否取得成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他来说,如果能够取得
成功,实现两岸复谈,甚至实现与中共新领导人胡锦涛的握手,在政治上将更为主
动和富有成效。长期利用悲情和民粹主义,未必长期奏效,陈水扁不能继续指望利
用悲情为自己创造新的政治空间。大陆方面也不会不对制造悲情采取更有进攻性的
对策。

  二、大陆对台政策的因应之道

  1.听其言、观其行政策及其调整

  在2000年台湾总统选举后,大陆的对台政策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主张"台独"的陈
水扁的执政使大陆处在极度的焦虑不安之中。但陈水扁就职前后释放的一些善意表
示,特别是"5·20"就职演说中的"四不一没有"暂时地消除了大陆的焦虑。北京吸取
了以前对待李登辉时的教训,改为采取较为温和和富于弹性的"听其言、观其行"政
策。实行这个政策,一是大陆对陈水扁未来的政策走向不甚明了,尚无法作出明确
的判断;二是对陈水扁心有疑虑和不信任;三是对陈水扁仍寄以一定的希望,希望
陈水扁在一定的压力下,在大陆政策上审慎从事。事实上,大陆并不希望与陈水扁
政府摊牌。如果在台湾问题上出现大的转折,将影响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大业。大陆寄希望于陈水扁的是承认"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事实上即所
谓"一中各表",大陆与台湾继续维持现状,这符合大陆的利益。

  "听其言,观其行"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陈水扁上台后的一段时间内,由
于双方均采取了较为审慎的政策,台海局势重归平静。虽然由于陈水扁始终不愿承
认"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两岸僵局无法突破,但与李登辉抛出"两国论"时以
及台湾大选前的紧张局势相比,台海局势相对平静与缓和。从"听其言,观其行"政
策实施后的效果看,大陆基本上达到了政策实施的目的。大陆方面非常清楚,在陈
水扁执政的一段时间内,要取得突破可能性微乎其微,静观其变不失为暂时的因应
之道。这一政策虽然较为温和,却仍对陈水扁政府构成了一定的压力,迫使他在一
段时间内不断向大陆释放善意,安抚北京。

  "听其言、观其行"政策毕竟是权宜之计,它不是大陆长期的对台政策。随着台
海局势,特别是台湾岛内局势的变化,继续固守"听其言、观其行"政策便不合时
宜。这项政策是一种消极的应付策略,而对台湾岛内局势的变化,必须采取一种更
具主动性更积极的政策。

  2001年元旦祝词中,陈水扁提出"统合论",表明他在统独问题上,体现了较大的
弹性。此时,如果大陆适时地改变策略,用积极的政策替代"听其言、观其行"政
策,其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大陆没有积极的回应,使陈水扁受到了来自独派的压
力,他们认为,对大陆释放善意和作出妥协是无效的,不会改变大陆强硬的立场。
加之美国共和党布什当选总统,对中国采取强硬政策,特别是中美侦察机事件的发
生后,国际局势变得对台有利,从此陈水扁出于内外两方面的考虑,更不愿作出进
一步的让步。

  客观地分析,大陆在陈水扁提出"统合论"和松绑"戒急用忍",表示要实行"积极
开放,有效管理"的政策时,是调整对台政策的最佳时机。但大陆方面以为形势对
大陆有利,特别是陈水扁在岛内面临在野党和经济界的压力,台湾经济始终低迷不
振,北京认为不必急于调整政策。直到2001年12月台湾立法院选举,民进党取得了出
乎人们意料的胜利,一举成为台湾最大的政党,北京面临着调整政策的呼声和压
力。与此同时,陈水扁政府不仅不愿作进一步的让步,反而借口大陆没有回应,采
取"渐进式"蚕食政策,推动"去中国化"。这使大陆感到继续采取原来的政策,将会失
去台湾的民心,形势变得对大陆更为不利。为此,2002年1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钱
其琛借纪念"江八点"发表七周年之际,向台湾伸出橄榄枝,表示大陆把广大民进党
党员与少数顽固台独分子区别对待,欢迎民进党员以适当身份访问大陆。钱氏的讲
话在台湾岛内引起热烈反响,上自陈水扁、吕秀莲,下至普通民众,都予以了肯
定,台湾当局及民进党也作了善意的回应,辜振甫、许惠佑等人更是期待着两岸尽
早恢复会谈。通过钱氏讲话,大陆终于重新取得了处理台海关系的主动权,把球踢
给了陈水扁,使陈水扁面临着进一步调整政策,开放三通等方面的压力。只是台办
发言人张铭清在1月30日的讲话,没有循着钱其琛的基调,又似乎回到了强硬路线,
多少抵消了钱其琛讲话的影响。不过,从总体上看,钱氏讲话和政策调整是有成效
的,对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