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陈水扁政府的大陆政策与大陆的因应之道(下)
送交者: 丁松泉 2002年03月15日18:09:15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二、大陆对台政策的因应之道

  1.听其言、观其行政策及其调整

  在2000年台湾总统选举后,大陆的对台政策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主张"台独"的陈
水扁的执政使大陆处在极度的焦虑不安之中。但陈水扁就职前后释放的一些善意表
示,特别是"5·20"就职演说中的"四不一没有"暂时地消除了大陆的焦虑。北京吸取
了以前对待李登辉时的教训,改为采取较为温和和富于弹性的"听其言、观其行"政
策。实行这个政策,一是大陆对陈水扁未来的政策走向不甚明了,尚无法作出明确
的判断;二是对陈水扁心有疑虑和不信任;三是对陈水扁仍寄以一定的希望,希望
陈水扁在一定的压力下,在大陆政策上审慎从事。事实上,大陆并不希望与陈水扁
政府摊牌。如果在台湾问题上出现大的转折,将影响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大业。大陆寄希望于陈水扁的是承认"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事实上即所
谓"一中各表",大陆与台湾继续维持现状,这符合大陆的利益。

  "听其言,观其行"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陈水扁上台后的一段时间内,由
于双方均采取了较为审慎的政策,台海局势重归平静。虽然由于陈水扁始终不愿承
认"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两岸僵局无法突破,但与李登辉抛出"两国论"时以
及台湾大选前的紧张局势相比,台海局势相对平静与缓和。从"听其言,观其行"政
策实施后的效果看,大陆基本上达到了政策实施的目的。大陆方面非常清楚,在陈
水扁执政的一段时间内,要取得突破可能性微乎其微,静观其变不失为暂时的因应
之道。这一政策虽然较为温和,却仍对陈水扁政府构成了一定的压力,迫使他在一
段时间内不断向大陆释放善意,安抚北京。

  "听其言、观其行"政策毕竟是权宜之计,它不是大陆长期的对台政策。随着台
海局势,特别是台湾岛内局势的变化,继续固守"听其言、观其行"政策便不合时
宜。这项政策是一种消极的应付策略,而对台湾岛内局势的变化,必须采取一种更
具主动性更积极的政策。

  2001年元旦祝词中,陈水扁提出"统合论",表明他在统独问题上,体现了较大的
弹性。此时,如果大陆适时地改变策略,用积极的政策替代"听其言、观其行"政
策,其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大陆没有积极的回应,使陈水扁受到了来自独派的压
力,他们认为,对大陆释放善意和作出妥协是无效的,不会改变大陆强硬的立场。
加之美国共和党布什当选总统,对中国采取强硬政策,特别是中美侦察机事件的发
生后,国际局势变得对台有利,从此陈水扁出于内外两方面的考虑,更不愿作出进
一步的让步。

  客观地分析,大陆在陈水扁提出"统合论"和松绑"戒急用忍",表示要实行"积极
开放,有效管理"的政策时,是调整对台政策的最佳时机。但大陆方面以为形势对
大陆有利,特别是陈水扁在岛内面临在野党和经济界的压力,台湾经济始终低迷不
振,北京认为不必急于调整政策。直到2001年12月台湾立法院选举,民进党取得了出
乎人们意料的胜利,一举成为台湾最大的政党,北京面临着调整政策的呼声和压
力。与此同时,陈水扁政府不仅不愿作进一步的让步,反而借口大陆没有回应,采
取"渐进式"蚕食政策,推动"去中国化"。这使大陆感到继续采取原来的政策,将会失
去台湾的民心,形势变得对大陆更为不利。为此,2002年1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钱
其琛借纪念"江八点"发表七周年之际,向台湾伸出橄榄枝,表示大陆把广大民进党
党员与少数顽固台独分子区别对待,欢迎民进党员以适当身份访问大陆。钱氏的讲
话在台湾岛内引起热烈反响,上自陈水扁、吕秀莲,下至普通民众,都予以了肯
定,台湾当局及民进党也作了善意的回应,辜振甫、许惠佑等人更是期待着两岸尽
早恢复会谈。通过钱氏讲话,大陆终于重新取得了处理台海关系的主动权,把球踢
给了陈水扁,使陈水扁面临着进一步调整政策,开放三通等方面的压力。只是台办
发言人张铭清在1月30日的讲话,没有循着钱其琛的基调,又似乎回到了强硬路线,
多少抵消了钱其琛讲话的影响。不过,从总体上看,钱氏讲话和政策调整是有成效
的,对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阳光政策是大陆的因应之道。

  1.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总体战略

  中国大陆在棘手的台湾问题上,作了很多的努力,政策也作过很多的调整。台
湾问题始终是中国政府的心头之痛,对内政和外交都有深刻的影响。大陆有时表现
得温和,突显"一国两制"与"和平统一",并表示大陆可以等,不急于统一。但有时又
很强硬,1996年的导弹军演以及"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拖延下去"的表示,便是其最典
型的表现。最近,面对民进党在立法院成为第一大党及其带来的台湾政治生态的变
化,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再向台湾伸出橄榄枝,表示将广大民进党员与极少数"顽
固的台独分子"区别对待,欢迎他们以适当身份访问大陆。在台海关系中,由于台
湾处在寻求突破的位置,政策进攻性强,因而常常处于主动的位置。尤其是台湾民
主实现"软着陆",政党顺利轮替之后,在国际上更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这使台湾
方面可以更主动、更大胆地采取一些突破性举动,试图突破两岸关系的现状,特别
是其国际地位的现状,从而给大陆的对台政策构成挑战。相比之下,大陆处在"守"
和"围堵"的位置,加之没有能采取较为有效的对策,大陆常常处于被动应对的地
位。由于台湾与大陆尤如围棋中的双方,台湾可以寻求多方面的突破,大陆处处围
堵显得被动和力不从心,其本身所处地位是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对策和战略规划是
另一重要原因。近些年来,台湾不断抛出"一国两府"、"中华民国在台湾"、"两国论
"、"统合论"等,大陆方面除强调"一中原则"和"一国两制"之外,较少有进攻性的对
策。只是由于近些年大陆经济较为成功,在以商围政上取得了一些成效。由此可
见,大陆必须有明确的战略和具主动性的政策和策略,化被动为主动,化守为攻。

  在目前情况下,无论从台湾、大陆和国际等各方面的情况分析,统一的时机并
不成熟,因此,统一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大陆不能急于求成,若急于求成,
政策往往会走形,反使自己不利。另一方面,台湾方面的"渐进式台独"、"去中国化"
以及由于两岸政治僵局造成的台湾民众与大陆的心理隔胲与疏离又对未来的统一构
成挑战。这两方面的情况构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大陆本可以耐心地等待,等时机
成熟时再谋求实现统一;但另一方面,这个等待过程如果是台湾民心的疏离过程和
"渐进式台独"的落实过程,那就不能无限期等待下去。解决之道在于吃透台湾的民
意,加强对台湾民众的"攻心",加强两岸的对话与文化交流,积极推动"三通"和两岸
经济的一体化的整合,为最终的政治一体化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大陆需制定一项长期的两岸统一战略,其核心是强化两岸经济和心
理 联系纽带,以经济一体化和民心归依为工作重点,逐步推动两岸共建一个新的屋
顶,最终实现两岸的真正统一。与陈水扁的"统合论"相比较,大陆的这项战略与"统
合论"有一定的共同点,双方可以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促进两岸和谈和良性互
动。在"统合论"中,陈水扁也主张推动两岸的经贸文化交流,从经济整合出发,最
终达到政治整合,这与我们主张的统一战略,特别是统一的过程上,是一致的。但
两者希望实现的最终目标是明显不一致的,即大陆寻求的是两岸统一在一个中国
内,而陈水扁"统合论"的最终目标是两岸建立类似欧盟那样的模式,其整合理念与
大陆的统一思维明显不同。由于两者在"过程"的主张相通之处,因此在相当长的时
期内,两岸可以求同存异,通过谈判,加速三通和经济文化交流,实现良性互动。
到适当的时机再探讨两岸整合的具体目标问题。届时,由于两岸经济联系密切,民
间交流扩大,两岸新生代思维的变化,两岸会寻找到双方均能接受的方案。从上述
战略思想出发,大陆从现在起,就应该对台湾实施"阳光政策",以此赢得台湾民心
和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加深。

  2.对台实施"阳光政策"

  在台湾政治生态明显改变的情况下,从对台的总体战略出发,大陆宜调整对台
政策,结束"听其言,观其行"的消极政策,转向更具积极性、主动性和"攻心"能力的
"阳光政策"。这对化解两岸僵局、争取台湾民众、制约"台独"势力,具有重要价值。
如果能真正把握好这项政策,大陆就会像韩国金大中那样,取得对台政策的主动
权,在台湾岛内更得民心,使台湾政客的大陆政策立场受到制约,在国际上,也可
以为大陆的对台政策树立良好形象,以争得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大陆对台的"阳光政策",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统一方式和手段上,强化"和平统一"和诉诸民意。

  中国大陆为了防止"台独",表示不放弃使用武力,这种表述不利于争取民心。
大陆应该加强对台湾民众的攻心,突出强调"和平统一"。在关于武力统一问题上,
应该表示诉诸民意,表示统一的方式将尊重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意
愿,以此回避放不放弃武力的问题。全民公决是遵循民意的方式,全国人大作出相
应决议,也是遵循民意。这样,大陆可以减轻美国和台湾方面要求承诺放弃使用武
力的问题。阳光政策的核心仍是"和平统一",因此,大陆宜减少在台海地区的军事
演习和军事行动。

  (2)全面接触政策。

  中国大陆原先的政策是不与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党派和个人接触,钱其琛
2002年1月的讲话虽然表示欢迎广大民进党员以适当身份访问大陆,但仍有许多限制
性条件。这项政策与毛泽东统战理论还有较大差距,毛泽东统战理论要求争取最广
泛的多数,即使敌对阵营中的核心层,也要通过接触积极争取。目前大陆坚持不与
民进党接触和谈判,前提是对方放弃"台独"党纲。事实上,民进党因将《台湾前途
决议文》提升为行动纲领,其核心仍旧归到"中华民国"框架。另一方面看,台海僵
局的化解不能寄希望于反对党,推动台湾问题的解决首先还在于与执政党和台湾政
府接触。全面接触政策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大陆,体会大陆同胞之谊和和平统一
的诚意。以前美国国会中一些反华的议员,通过访问中国,有的人对华态度明显有
了改变,因此,不排除一些主张"台独"的人改变主张。最近,长荣集团的张荣发,
这位与李登辉和陈水扁关系密切,被大陆认为是"台独"派的人,公开批评台湾当局
的大陆政策,声称台湾经济的出路在大陆,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大陆应有充分的
自信,一个开放的、朝气蓬勃的大陆,可以对台湾民众,包括一些有"台独"倾向的
人,发挥正面影响。这也可以抵消台湾一些政客的煽情。

  (3)灵活务实地对待"一个中国"问题。

  就目前台湾政局的情况看,要陈水扁政府公开承认大陆的"一个中国"原则,是
不现实的。但如果两岸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突破,僵局就无法化解,两岸的隔膜
和离心将日趋严重。没有接触、没有交流,是对统一的最大危险,这一点很多人没
有真正意识到,以为采取强硬的不承认、不接触、不谈判,可以制约"台独"势力膨
胀。统一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能长期脱离接触。就目前情况下,在这个问题上,
双方不是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关键是双方拿出诚意和灵活性,善于作些妥协。陈
水扁不承认"九二共识",认为承认"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即是取消了"中华
民国"。但陈承认还有"未来一个中国"问题,也没有排除未来与大陆共处在一个屋檐
之下。这就是目前还存在的谈判基础。在台湾方面没有向"台独"滑得更远、还有一
定的谈判基础的情况下,大陆对待这一问题应有更灵活务实的对策。按"上海公报"
和陈水扁所谓"九二精神"进行谈判,也是一种合理的、双赢的选择。按照上述精
神,在一个中国问题上,双方可以作自己的表述:大陆方面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
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不容分割。大陆方面主张以"一国两
制"方式实现和平统一。台湾方面注意到和理解大陆关于一个中国的立场,台湾方
面不准备挑战这一立场。"上海公报"也使用"挑战"一词,从大陆方面讲,台湾不挑战
一个中国原则,有了面子和台阶。不挑战即不公然宣布"台独"。从台湾方面讲,"不
挑战"并不意味着承认,也有了台阶。如果不希望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须知接触
和谈判对消除隔离状态、增进了解的意义,从长远看,更应明白以柔克刚的道理。
目前台湾政府还没有走得很远,若台湾政局变动和民心疏离促使台湾当局最终连"
九二精神"也放弃并不断落实"渐进式台独"的政策时,接触和谈判就更为困难。大陆
还可以接受"一国两府"的说法,以此为基础与台湾进行对等谈判。

  (4)给陈水扁更多的承认。

  陈水扁至今不承认"一中"原则,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但如前所述,他执政后
已明显从"台独"立场后撤,走新中间路线,其积极的方面应予以肯定。政客的言语
总是出于多方面的考量经常有些变化,有些是刻意的,也有些是情势所迫,应加以
仔细分析,不能一概否定,大陆方面不能一味指责陈水扁说话不算数,特别在联合
国大会上贬斥陈水扁,或者在国务院台办新闻发言人回答记者提问时,以"这位先
生""这位女士"称呼陈水扁、吕秀莲,似有些不当。陈水扁对大陆不承认他的态度耿
耿于怀,给予适当的承认和一定的面子是必要的,也是得台湾民心的。陈是台湾民
众依法选举出来的,对外他是台湾人民的代表。还必须考虑到,陈作为台湾地区领
导人,拥有足够的政治资源和对台湾地区的影响力,而且,未来连任的可能性也并
不小。不承认、不接触,则很可能耽搁8年时间,这对推进统一事业有百害而无一
利。我们主张是,以"一国两府"为基础,双方承认对方在大陆或台湾地区的合法
性。在国际上的代表问题,双方暂时维持现状,到一定阶段寻求达成一项妥协,共
建一个新的屋顶。这样的方式,有利于与陈水扁政府重开谈判,实现良性互动。

  结束语

  陈水扁执政以来,为缓和台湾海峡紧张局势,多次向中国大陆释放善意,也作
了一些政治上的妥协。虽然陈水扁不承认"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但从总体上
看,他基本上执行了较为审慎的大陆政策,有其积极的一面。特别是他的"四不一
没有"和"统合论",可以成为未来两岸恢复和谈的重要基础。在此情况下,特别考虑
到台湾政治和主流民意也有很大变化,中国大陆应制订对台政策的总体战略,加强
争心台湾民心的工作,以经济文化交流、互动和整合为突破口,渐次达到两岸的政
治整合与统一。为此,现阶段宜实质性地结束"听其言、观其行"政策,转为实施"阳
光政策"。在积极推进中国政治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加快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
设的前提下,以"一国两府"论为基调,灵活务实处理"一个中国"问题。给陈水扁更多
的承认;并与台湾朝野各界和台湾人民进行广泛、全面的接触,争取台湾民心;加
强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推进两岸经济一体化;推动两岸恢复和谈和良性互动,为最
终实现两岸的真正统一创造必要的条件。

  2002年2月9日

注释:
(1)新加坡《联合早报》2000年12月31日
(2)同上,2001年1月2日。跨党派小组于2000年11月27日达成的"三个认知、四个建议"
的主要内容有:任何有关台湾现状的改变,应透过民主程序取得人民的同意;依照
《中华民国宪法》处理两岸争议及回应北京所提出的"一个中国"主张,同时建立新
机制或调整现有机制,整合各党派对两岸关系的不同意见。"
(3)《联合早报》,2000年12月31日。
(4)《联合早报》,2000年7月1日。
(5)《联合早报》,2000年7月20日。
(6)《联合早报》,2000年8月19日。
(7)《联合早报》,2000年6月19日。
(8)《联合早报》,2000年7月2日。
(9)《联合早报》,2000年10月15日。
(10)《联合早报》,2001年5月14日。
(11)《远景》季刊(台),第2卷第3期,第174页。
(12)丁松泉:"大陆:台湾的必经之路",《联合早报》2001年10月26日。
(13)丁松泉:"去中国化":台湾人的噩梦,《世纪中国·公共平台》2002年1月,第
55期。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