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三农问题
送交者: 公孙明 2015年07月18日08:34:40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三农问题

张文茂 · 2015-07-15 · 来源:乌有之乡

 

新中国六十多年的工业化、现代化的三个阶段: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基本建设阶段;国家和农村两条腿走路阶段;向资本主义退变阶段。第二阶段取消了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第三阶段完成了私有化颠覆。现在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http://img.wyzxwk.com/p/2015/01/b5f75bac5c24c5f21159537bf9c1f160.jpg

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三农问题(旧文)

张文茂

仅以此文纪念遵义会议胜利召开80周年。

1、毛泽东先后开拓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两条道路

历史已经证明,遵义会议的召开,说明我们党内的有识之士终于认识到,只有毛泽东的道路可以挽救中国的革命。遵义会议的根本意义在于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

我要说的是,毛泽东的一生,开拓了两条道路,中国革命的道路和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土地革命,在农村形成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遵义会议是个历史的转折点,是在最危难的时刻使毛泽东的这条道路成为党内多数人的共识,至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是:通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全民所有制和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以国家工业化为先导,以公社工业化为补充,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用50年的时间,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完成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转型。这后一条道路的意义丝毫不亚于前一条。新中国六十多年的历史,也已经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有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才能复兴中国。毛泽东晚年的思考和实践,恰恰是在探索如何保证这一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能够最后成功。但是,这条道路还是在九十年代以后被颠覆了,中国又面临新的艰难的选择。这是我们今天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历史课题。

2、两条腿走路是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区别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这不需要再讨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就是因为没有走上这一步。现代化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但主体是工业化,是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但是,怎么搞工业化呢?

西方发达国家是一条路,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国民党、蒋介石已经试验过了,形成了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主义,中国半殖民地化了。为什么走不通,毛泽东早已做了总结,这里也不再讨论。

苏联走的是另一条路,社会主义的国家工业化道路。我称为一条腿走路的方针。所谓一条腿,就是只有国家搞工业,没有农村和农民的事。苏联工业化起步时,农村还没有实行集体化。虽然国家早在列宁在世时就提出合作化,但发展始终处于停滞状态,到1928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也只占农户总数的1.7%。从1926年以后,由于工业化和城市的发展,粮食需求增加,以致粮食不能保障供应。国家开始意识到工业化不能建立在农业私有制和富农经济的基础上。1927年到1928年爆发大规模粮食危机,斯大林亲自前往西伯利亚帮助完成粮食收购计划。他对当地干部说: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工业正在发展,并且将一年比一年发展。这对于国家的工业化是必要的。因此,粮食的需求将一年比一年增加,也就是说,粮食收购计划将扩大。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工业任凭富农摆布。”1929年,苏共通过了《关于集体农庄建设的总结和今后的任务》的决议,开始对农村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301月苏共作出了《关于在全盘集体化地区消灭富农户的措施》的决定以后,很快在全国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保障了国家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在此后的十余年中,苏联跑完了落后于先进国家五十年到一百年的距离,成为独立自主的、有完整的体系的、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到1937年时,苏联工业总产值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二战中,1941年,苏联年产飞机1.5735万架,42年产2.5436万架;坦克,416590辆,422.4446万辆;火炮,42年,达到12.7万台。斯大林的工业化是成功的。没有斯大林的工业化,苏联绝不可能战胜德国法西斯的钢铁大军,社会主义政权也难以存在。

我国的工业化是否要照搬苏联的路子呢?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新的考验。既要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经验,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出自己的道路。这是毛泽东反复思考的问题。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怎么处理好?这在前苏联实际上是有教训的。表现在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关系处理上,开始时不重视合作化,导致粮食出现问题,后来又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强令集体化。另一个是一条腿走路还是两条腿走路的问题。表现为我国人民公社与苏联集体农庄的的不同。毛泽东在人民公社初期时讲过,我们叫人民公社,不叫集体农庄,因为苏联的集体农庄只有农业,而我们的人民公社是农工商学兵的综合体。毛泽东为什么要这样考虑问题?因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光靠国家一条腿的工业化难度很大。原因在于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基数太大,不论是靠资本的还是靠国家的工业化,都带不动大批农业人口转移和农业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所以,毛泽东选择的是两条腿走路的发展道路。

3、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

如果用农村包围城市概括毛泽东的革命道路,那么,可以用国家和集体两条腿走路概括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国家工业化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业化两条腿走路是我国现代化的基本方针。

这是国家和集体两种公有制形式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

这是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两种机制的工业化;

这是国家发展城市,农村发展小城镇的工业化;

这是从二元体制起步经公社工业化再走向一元体制的工业化。

这条工业化道路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必须坚持农村人民公社这样的集体经济体制。没有了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将会整体上变质,并且必然逐步蜕变到资本主义的邪路上去。

关于国家工业化,这里不再讨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讲的就是国家工业化,叫做一化。关于人民公社工业化,需要做些说明。农村工业化、公社工业化都是毛泽东和中央正式文件中的提法。1958年,毛泽东就指出了人民公社制度的深远意义,在于农村工业化。他说: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发展,还有更为深远的意义。这就是,它为我国人民指出了农村逐步工业化的道路,农业中的集体所有制逐步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道路。

他说:每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一些,农村的人口就不会再向城市盲目流动。

他还在19592月郑州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由不完全的公社所有制走向完全的、单一的公社所有制,是一个把较穷的生产队提高到较富裕的生产队的生产水平的过程,又是一个扩大公社的积累,发展公社的工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实现公社工业化和国家工业化的过程。目前公社直接所有的东西还不多,如社办企业、社办事业,由社支配的公积金、公益金等。虽然如此,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

还有很多论述,这里不一一列举。

毛泽东甚至还预测了我国工业化所需要的时间。他说: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笔者注:这是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角度讲的),但要建成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按照毛泽东的设想,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还需要几十年的实践搞工业化建设,要到本世纪末,也就是1999年。大家想一想,如果当初人民公社不被解散,如果乡镇集体企业不被私有化,那么,在社队企业或后来乡镇企业保持三十多年发展的话,我们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4、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三部曲

毛泽东的工业化战略不是一部到位的,而是分为三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将其称为三部曲:

第一部,建设国家的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第二部,实行人民公社工业化,解决三农问题;

第三部,实现城乡融合,消灭城乡差别。

与这一伟大的三部曲相对应的,是农村现代化的三部曲:

第一部, 建立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大搞农业基本建设;

第二部, 发展社队企业,实现公社工业化

第三部, 改造传统农村,建设小城镇和新农村。

现实中按照这个三部曲进行实践的最完美的代表是江苏的华西,是河南刘庄和南街村,是黑龙江的兴十四村,是河北的周家庄公社等一大批坚持集体经济的典型。他们的成功,验证了毛泽东工业化战略的远见卓识。华西老书记吴仁宝说,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这句话是对毛泽东工业化战略三部曲最精辟的概括,比我国任何学者、官员都看的明白,看的深刻。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常常忽略掉了。什么问题呢?就是既然搞人民公社是为了实现农村的工业化,为什么公社化之后没有马上大力发展社队企业,而是要等到7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这还是一个工农关系的处理和农业的生产水平的问题,是在实践中碰了钉子才认识到的。

大家知道,58年确实出现了左的倾向,急躁冒进,打破平衡。还出现了共产风浮夸风,原因大家都知道。结果,造成后来的三年困难时期。根本问题是什么?是农业不能保证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发展产生的新的需求,特别是粮食。可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国家再不敢放松粮食生产。这个曲折的过程,恰恰说明国家的工业化和公社工业化不可能同时起步,因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太低。所以,人民公社在一定时期必须先以粮为纲。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是规律,不能违背。

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在毛泽东所规划的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第一阶段,即国家工业化阶段,必须是国家工业化先起步,公社工业化还不能起步。国家以计划调节为手段,以国家重大项目为主,靠农业提供原始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相对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从50年代一五时期开始,一直到70年代中后期,二十多年的时间,我们的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建成了。50年代初期,我国工业规模还不如比台湾还小人口只有几百万的比利时,到毛泽东去世时,已经进入世界第六大工业国的行列,工业的比重已经占国民经济总量的72%。我们有了自己的重工业,有了自己的汽车、有了自己的飞机、坦克,有了自己的拖拉机,也有了自己的原子弹、氢弹,有了自己的核潜艇,有了自己的卫星------

在这一阶段,农村是在合作化、公社化的基础上建立起集体经济体制,依靠组织起来的力量,学习大寨精神,靠农民的劳动积累,进行农业基本建设,既保障国家工业化发展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供应,又初步改造了农业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使农业特别是粮食问题基本过关。这既是农业支持工业的阶段,又是农业自身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里不再重复。总之,到70年代中后期,农业,特别是粮食问题,从全国整体上讲已经基本解决,绝对不是什么崩溃的边缘。我要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我国农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为国家奉献一切的正能量充分发扬广大的时代。这一代组织起来的农民,是共和国的脊梁。他们为共和国的长子----大型国有企业作出了自己的牺牲和贡献。所以,有些抱怨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用吃了二十多年返销粮的小岗村的十几个手印,来颠覆这个伟大的时代,却是极不光彩的。用搬上银屏的几个《老农民》来抹黑这个时代,也是不讲良心的。没有这个时代,不知改革的基础何来!任何抹黑这一伟大时代的艺术作品,都是对我们父老乡亲的精神亵渎。

毛泽东工业化战略的第二个阶段,是由一条腿走路向两条腿走路转变,是公社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对农村来说,就是从以粮为纲逐渐向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实现这一转变的前提条件是国家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建成和农业的粮食问题基本解决。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农村的公社工业化就可以开始起步。这一历史的时间节点就在70年代中后期。发达一点的地区快一点,条件差的地区再晚一点。我在改革的初期的80年代就曾提出,农村改革的本质要求,是我国农村现代意义上的一场产业革命,是农村的工业化,这已被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所证明。这一产业革命的时间节点就在70年代中后期。举个例证:19741215日,《河南日报》在头版发表题为《光明灿烂的希望——巩县回郭镇公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一文。十个月以后,即19751011日,为了配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人民日报》又转载了这篇文章:《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河南巩县回郭镇公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文中用公社要办工业公社能够办工业公社办工业的道路社队工业作用巨大为标题,报道了巩县回郭镇公社办工业的事迹。据河南参加写作的同志介绍,这篇文章之所以被《人民日报》转载,是因为毛主席做了批示。而毛主席之所以批示,是因为当时浙江金华地区的部分银行干部在看了《河南日报》报道后,认为农村发展工业企业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旨,说到了他们的心窝里。于是,他们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推举该地区永康县人民银行干部周长庚执笔,在197595日,给毛主席、党中央写了一封信,建议党和政府切实加强对社队企业的领导,帮助和支持农民兴办各类企业,增加经济收入。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处接到来信后,于1975925日以来信摘要的形式,摘录了周长庚来信的主要内容,并附上原件(注:指浙江给主席的信、华国锋给湖南省委的一封信和《河南日报》的报道)送呈毛泽东主席批阅。毛主席于27日审阅,并写下:小平同志:请考虑,此三件(两封信及一篇报道)可否印发在京各中央同志。这就是《人民日报》发表这篇文章的背景,说明直到毛泽东生命的最后一年中,他还关怀着人民公社工业化的问题,还在支持公社工业化的发展。

大家知道,到70年代后期,公社工业化起步的条件已经逐渐成熟,各级政府已经成立管理和指导公社工业化的社队企业局了。北京郊区到1978年,农村经济总产值中,非农产业已经占到将近一半,按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标准看,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了。全国到80年代前期,也已经是邓小平说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了。这一发展趋势,实际上延续到90年代前期,虽然公社已经被解散了,但农村工业化却是阻挡不了的客观趋势。

5、毛泽东工业化道路到90年代被颠覆

这样的发展势头如果不是后来被中断,在集体经济体制下,依托公社工业化的经济成果,就有能力进一步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也有能力承载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实现产业转移;进而带动农村社会结构的变革,以公社为载体建设农村小城镇,而不是农民一窝蜂涌进城市。但是,现实是残酷的。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本来是毛泽东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战略的自然延续,因为社队企业已经在公社解散前发展起来了。但是,我们的决策者没有这个战略眼光,他们感到非常意外,意外地抱了一个金娃娃。而这种意外的收获不但没有使他们重新认识毛泽东的战略远见,相反,却助长了他们加快私有化、市场化的理论和道路自信。于是,90年代的颠覆开始了,农村集体企业改制了,改制以后私有化了,结果是农村工业化进程中断,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断。本来80年代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城乡差别已成缩小之势,但是,在90年代以后却迅速地拉大了。三农逐渐问题成为老大难,现在又要靠资本下乡来救命了。

所以,很遗憾,毛泽东工业化战略的第三阶段没有实现,这个进程被彻底转向了。按照毛泽东的规划,应该是国家工业化和公社工业化在进一步发展的进程中,城乡之间的经济融合不断加深,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促进农村的城镇化转型和城乡差别的缩小,更多的农民实现产业和城镇化转移,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工业化、现代化任务基本完成。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农村的衰落,农业陷入小农经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6、解散了人民公社,工业化失去集体经济体制支撑

在毛泽东的工业化战略中,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是一个关键性的战略支撑点。在人们的一般观念中,大家都认为人民公社就是一个农业的集体经济组织,这是一种认识上的极大的片面性。按照毛泽东的发展战略,人民公社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功能:

第一,国家工业化的体制支撑。表现为农民在公社的组织下为国家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和农产品供应。

第二、农业现代化的体制支撑和组织载体。农业生产和平整土地等活动在大队和生产队,大型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社一级;农业的产业服务体系的主要环节在社一级,如供销、金融信用、农机、电力、水利、畜牧等等服务环节都在社一级。

第三、农村工业化的体制支撑和组织载体。工业项目发展的重点在社一级,才能相对集中布局,才能避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

第四、农村社会结构转型的体制支撑和组织载体。公社工业化形成经济的集中效应,使公社成为集聚非农劳动力和人口的中心,发展成小城镇,带动农村社会结构转型。

第五、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支撑和组织载体。毛泽东设想的最终消灭城乡差别的标志,是在实现公社工业化以后,完成由生产大队所有制过渡到公社所有制。

所以,在毛泽东的整个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中,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从始至终都是不可缺少的战略支撑。没有了这个体制支撑,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必然变质。

我曾经认为,当时解散人民公社可能是领导们的认识问题,是战略上的短视。但是,有一位很有见地的网友在跟帖中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解散人民公社,分田到户,是为了释放农村劳动力,这才是他们解散人民公社的问题关键所在。----其实,问题是在释放了这些农民劳动力以后,接受国外资本和在国内建立私有化的企业,倒卖和私有化公有制企业,也就有了自由劳动力条件。资本,没有自由的可买卖的劳动力存在,一天也存在不了。这才是他们解散人民公社的真正目的。这一看法很尖锐,一针见血,至少我不能驳倒他。我只能说,我们的多数领导人是认识问题,但不能排除少数人本来就不是认识问题。

7、工业化与农业经营体制的相互关系

所以,农业实行联产责任制,是真正完善集体经济经营体制,还是只是作为一个幌子,这是一个问题。我绝不一般地反对改革,也承认过去确曾存在很多的东西,需要改革。但是,这种改革应该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比如农业的承包制,有利于克服出工不出力的大拨轰之类的问题,不是完全没有意义。但是,用这种理由解释人民公社的解散,则毫无道理。改革初期的农村,除部分如小岗那样的地区外,与其说是体制问题最重要,不如说产业结构的调整最重要。这在当时就有人提出,但没有被重视。什么叫产业结构调整,用今天这个题目来说,就是农村面临公社工业化的起步,包括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的发展。因为从总体上讲,当时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吃不饱饭的问题,而是农民如何增加收入的问题。解决农民增收,解决短缺经济的矛盾,增加市场商品供给量,都需要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启动农村工业化进程,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7080年代年代社队企业、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才是当时农村社会主要矛盾的真实反映。也正是这种发展,才使我们逐渐结束了短缺经济,为后来的市场调节机制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在改革初期,作为集体经营方式的改革,放开一部分困难地区实行家庭经营,也未必是什么坏事。但是,前提是不能颠覆集体经济体制。因为在农业家庭承包问题上,也存在着工业发展水平与承包制之间的对应关系。当时越是非农产业发展少的农村,对家庭承包接受的越快些;相反,社队企业发达的农村则抵触情绪较大。我在北京郊区一些农村调查时发现,有的村农业承包反复两三次,分了合,合了又分。开始不愿意,顶不住就分了,没过一两年又收上来。在和农村干部的交谈中,我发现这一现象背后的一个规律,就是当农民在集体企业上班的收入大于自己家庭经营土地的收入时,家庭承包经营就没有意义了。这是当时北京与一些中央媒体发生农业规模经营争论的根本原因。应当说,北京市当时坚持的方向并没有错。这说明,农村进入公社工业化发展阶段以后,随着社队企业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内部必然不断发生新的分工分业,劳动力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产业分工越来越细,这时再强行推行均田制的家庭经营,则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其实,全国也是一样,越是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发展快的,越没有家庭单干的空间。这就是规律,这就是公社工业化的作用。

但是,大家想一想,当没有了这种工业化,或者这种工业化不再是集体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那么,这种工业和农业的相互支撑、相互带动的关系还存在吗?解散人民公社以后,才真正切断了工业与农业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关系。不但切断了国家工业化与农业的关系,而且切断了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的关系,工业反哺农业体制支撑被打掉了,农业的承包责任制也就逐渐变质了。更重要的是,原来存在于社一级的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以及农业产业链条中生产以外的各环节也都从农村集体经济体制中剥离开来,资本化、市场化了,农业的产业链条被资本分割,农户只剩下一个生产环节。本来,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与联产承包没什么必然矛盾,它可以是集体内部经营方式的变化。但是,解散人民公社以后,联产承包制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很快变成了一刀切的大包干了。

8、农业经营体制蜕变的三个步骤

农业由最初的多种形式的承包制,演变为一刀切的家庭经营的小农经济,最后发展到资本主义改造小农,需要经历三个步骤才能实现。

第一步,由统一经营的承包制蜕变为大包干的家庭经营。

第二步,延长土地承包期,长期不变,土地承包权物权化。

第三步,土地自由化流转,资本下乡兼并土地。

最初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集体经济经营方式的改革,是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双层经营。后来一刀切地变成了大包干,成了家庭一层的小农经营。后来土地承包期被延长,发展为长久不变,土地承包权固化,农村集体调整土地承包关系的权利被剥夺,农业也就成了实实在在的永佃制了,集体经济这层皮就脱掉了,小农经济的格局就形成了。最后,在土地问题上,总还留一个集体的尾巴。好,确权、发证,土地自由化流转合法化,资本可以下乡兼并土地了。

从整个历史演变过程来看,这一切似乎都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从根本上说,这是取消集体经济体制和农业的发展已经与工业化脱钩的必然结果。转折的节点在什么地方?从解散人民公社到最后把农村集体企业私有化。没有了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体制,又挖掉了集体经济的物质基础----集体企业,所谓高水平的集体化就不可能实现。这就是农村工业化变质后,农业必然陷入尴尬的境地,三农问题必然产生的原因。三十多年的小农经济,之所以到现在还能维持,就是原来对土地自由流转的限制,客观上起到保护农民的作用。但是小农经济是必然要灭亡的,不走集体化的道路,就必然被资本所改造,这就是土地流转近年来成为主要问题的原因。

纵观新中国六十多年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我们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基本建设阶段(50—70年代中期);国家和农村两条腿走路阶段(7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向资本主义退变阶段(90年代中期现阶段)。第二阶段取消了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第三阶段完成了私有化颠覆。现在已经处于产能过剩危机爆发的预警期,中国又走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9、请尊重宪法,守住底线

还有出路吗?也许还有,但是很难。但我仍抱有一丝幻想。根本出路还是要从农村开始收拾局面。不是强调依法治国最重要的是依宪治国吗?现行宪法第八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就是底线。我在一年前曾提出过三农三策的思路,没有公开,只在小范围内传过。现在不妨重提,具体的三策是:

第一、守住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条底线。

要点包括:

1、任何鼓吹土地自由化流转的主张都是私有化的陷阱,是颠覆土地集体所有制,剥夺社区集体的管理权。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农业的规模经营只是土地承包关系的调整。这种调整只能根据不同村庄的就业结构和大多数农民的意愿来确定,不能一刀切。

2、逐步强化集体的统一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功能,严格限制资本下乡圈地。尊重村级集体对土地承包关系的选择权和管理权,鼓励并支持乡镇一级发展联合性质的集体经济,在与社会资本合作发展现代农业时,必须以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

3、二三产业不发达的一般农村地区,不可轻易动摇家庭承包制,社区集体主要组织社会化服务和发展各类服务企业。

4、有一定二三产业基础的农村,可逐步由均田制的承包经营过渡到专业化规模经营。规模化经营由集体统一组织发包,可以专业农户承包,也可以办集体农场。退出土地的农民由集体(乡村两级)统筹就业和基本社会保障权益。

第二、强化乡镇统筹功能和乡镇集体经济实力

要点包括:

1、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趋势看,要逐步突破户自为战、村自为战的格局,强化乡镇统筹功能。把供销、信用、科技等农业产业环节在乡镇一级整合起来,组建集体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组织起来,作为发展乡镇集体经济的内容之一;在二三产业布局、小城镇建设、新农村社区建设、土地资源集约化配置、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首先在乡镇一级规划统筹。

2、在村级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乡镇一级重点发展二三产业,集中建设产业园区,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配送等产业项目,发展为农业生产配套的供销合作、金融信用合作和科技等服务类项目。

3、村级坚持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乡镇一级发展合作联社或由各村合作社持股的现代公司制的组织形式,组建各类专业公司实体,提高乡镇统筹的经济实力。

第三、强化党的基层组织领导核心地位

要点包括:

1、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对党的基层干部和党员普遍进行一次坚持集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教育。对基层组织大面积瘫痪的地区,及时进行整党整风,重建党的基层组织。

2、强化村级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村委会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的分工负责制。

3、强化乡镇党委的统一领导核心地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乡()长和乡()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联社主任或公司总经理)的分工负责制。

须知这第三策,听起来很虚,但恰恰是最重要的。因为倘若党的基层组织都变质了,你提什么对策都等于零。先整党,再整经,或许还有希望。对重灾区,必要时,派工作队下乡,夺回共产党的基层政权。

2015-1-15

0%(0)
0%(0)
  马克思加秦始皇就是路线斗争最形象的表述  /无内容 - 寸头 07/19/15 (226)
    社会主义加封建主义就是进一步退两步乌托邦死路一条  /无内容 - 寸头 07/19/15 (165)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4: 爱国贼定律
2014: 大流氓毳折腾和他的女人们(多图)
2013: 俄媒:中俄新轰明显有别 中国采用超音
2013: 镇国神剑:巨浪-2发射和攻击成功 可打
2012: 让事实说话:近代与蒋时代的钢产量与&q
2012: 老大哥已经变心,参加完美帝合围我军的
2011: 中国海军最大战舰“井冈山”号两栖攻击
2011: 美国震惊 解放军将大批量生产航母
2010: 中国需要向印度学习
2010: 漏斗子:中国要做真老虎,二炮误射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