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人眼中的甲午战争 |
送交者: PHILO 2002年04月04日17:58:27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
(1) 1894年9月17日12点45分,“定远”在距日舰6000码距离率先开炮。下令开炮的不是丁栌昌,也不是英国人WILLIAM TYLER而是刘步禅; (2) 以当时的舰炮及射击指挥技术,再加之双方距离因迅速接近而而难以精确估测,6000码射击命中率几乎为零; (3) 北洋水师开火后,因刘步禅指挥方寸大乱,各舰射击无人统一指挥协调,日舰尚未开火并分割北洋水师方,已是各舰各自为战; (4) 日舰在北洋水师发炮五分钟后才开始射击。 北洋水师整个舰队在前五分钟的射击中一发也未能命中; (5) 战后统计每10分钟,北洋水师整个舰队发射炮弹33发,日舰队为185发;日舰队的整体机动航速几乎为北洋水师的2倍(而不是三、四节之差); (6) 双方接战不久,方伯谦即率舰逃跑,12:45分开战,2点前后方伯谦的“济远”舰已逃回旅顺。整艘舰仅在尾部被打中一发(可能指主炮)。更糟的是,“济远”一逃,“广乙”也跟着逃; (7) 和方伯谦的逃跑相对照的是,日舰“HIEI”因航速在舰队主力舰队中最慢,为保持队形,跟上主力舰队,该舰冒死从“定远”、“镇远”间穿过。这一次在直射距离上,两艘主力舰的炮弹总算打中了,然而打中的数发炮弹一发未炸! (8) 在当天的9点,北洋水师才临阵磨枪, 进行了难得的战斗序列操演; (9) 中国海军在实力上至少在战前是强于日本; (10)海战后,日本将自己军舰上的弹孔尽可能遮掩,并尽力避免西方及本国的新闻采访,中国则相反。 根据有关资料,有如下想法供各位参考: A。北洋水师队形纵、横似乎是次要,关键在于“定远”、“镇远”两主力舰居中似乎是最大的失误。和我们的“致远”等舰相比,日本巡洋舰不仅吨位大、航速高,有数艘还配有12。6英寸火炮,因此当日舰切入我队列时,由于中央的主力舰相距过于遥远,我们首尾或两翼的巡洋舰便因得不到支援而处于绝对劣势。“致远”等舰几乎都是被数量炮火占绝对优势的日本巡洋舰击沉的; B。很多资料都已表明甲午海战是北洋水师主动巡歼日本舰队,而这一主动出击竟然是仅携带了一半甚至更少的弹药基数进行的;而同样令人费解的是,此战之后,丁卢昌突然丧失了起码的主动精神,须知从9月海战到次年日军攻占威海、旅顺,期间有五个月左右的时间,足以调动福建等水师协同抗敌。丁卢昌的坐以待毙,是否是为了掩盖这样一个见不得人事实:北洋水师在海战中已几乎打光了所有可用的炮弹,剩余的弹药储备不过是掩人耳目、中看不中用的废弹。一旦再次出击废弹出丑,军械厂的各种贪赃枉法则将大白于天下。有君曾曰,北洋水师是李鸿章的孩子,李不会坐视自己的孩子挨打。只是和自己的脑袋比起来,李鸿章这个痞子别说是孩子,从列祖列宗到自己的国家都很可能是“轻如鸿毛”的。 C。方伯谦决不配为其鸣冤。按当时的西方海军条例(很可能也是我海军的条令),擅自脱离战列别说是逃跑,即便是与敌接战都可处极刑;如果说方伯谦是诱敌,那么当日舰放弃追击,方伯谦倘真如鸣冤者所说,数智勇双全,此时理当调转航向归队参战。首次看到为方伯谦鸣冤的文章记得似乎是80年代的>或>为其鸣冤者乃“老方”侨居海外的后代,而后便是有关电视剧,各位日后如有参予重拍该剧(或影片)的机会,请藉此再作考证。 对马 To: SHERMAN 关于方伯谦问题,俺是倾向于为其平反的。并不是说给方伯谦平反就要一下子将他称为什么北洋水师的“智勇双全”的名将。俺的意见是方虽然不是什么很高明的将领,但致其于死的罪名却不能成立。就好比一个人被当杀人犯枪毙,最后发现其实人不是他杀的,那么不能因为平时他表现恶劣,就认为处死他不是冤案。 当时丁汝昌和刘步蟾上表李中堂请诛方伯谦,列下三条大罪: 1、 临阵脱逃 百年以来,关于方及“济远”舰在大东沟海战中的表现,历来有截然相反的说法。遗憾的是,所有的证据几乎都是证言性质,因此都带有主观的一面。最早为方鸣冤的确是其亲友部属。但外国人的话就可信了吗?北洋水师请的那几个洋教练,洋顾问,许多都没在甲午战争中起好作用,而战后却为了推卸责任,大放厥词。比如一个叫泰莱的,他留下的海战记就把刘步蟾写成一个极其卑鄙的胆小鬼,而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刘虽说能力平庸,也带有清朝军官结党倾轧的恶习(比如方事件),但不失为一位敢死的好汉。 俺现在手头根本没有资料,只能凭借记忆来与阁下分析一下方的三宗罪,希望能够澄清事实。 1、 临阵逃脱。战列舰时代的海战,军舰是主要武器,一旦军舰不能战斗,留在战列之中对作战有害无利,因此在战舰重创的情况下退出战列是被各国海军普遍允许的。因此,方本罪是否成立,关键看“济远”脱离战场时的情况。这方面的史料出入很大,既有阁下所说开战未久即逃之说,亦有苦战3小时,遍体鳞伤始退走的证据。因为当时中方的战斗记录不全,而日方对清舰战斗情况的记载又多错漏,比如经常将同型舰弄混,时间亦多不准确。因此,不独济远,北洋各舰的战斗过程都需要综合史料,推断出符合逻辑的情况。因为论证起来比较复杂,又没有资料,这里只能先存疑。不过,俺曾经看过许多资料证明济远脱离,至少是在致远等4舰沉没之后。电视剧《北洋水师》中也是这么处理的。 2、 牵乱队伍。这条罪状可以推翻。为什么?北洋水师的队形怎么乱的?第一,舰速不一却混编,超勇、扬威二舰未开战已形同脱队,结果甫一接战即陷入孤立,为日第一游击队集火击破。第二,阁下引用的史料中也提到,两舰队尚距6000米,清旗舰“定远”即以305毫米巨炮射击,不但无效,而且因舰桥年久失修,开炮时竟然震踏舰桥,指挥旗落地,司令官摔伤,北洋水师丧失统一指挥,因此乱阵。第三,日军的本队、游击队夹击战术,以吉野等四艘快速巡洋舰遍为游击队,横掠过北洋水师两巨舰,痛击其右翼各舰,击破超、扬后,迂回至清舰侧后,集火攻击致远、经远,因为此时北洋水师指挥失灵,各舰各自为战,在日军的灵活夹击战术下,前后不能相顾,导致阵形大乱。综合以上。北洋舰队阵形混乱,并非“济远”脱离队列所导致,方此罪不能成立。 3、 撞沉“扬威”。此罪最为荒唐。曾有专家对海战进程作过详尽论证,证实当时济远与扬威的航行路线始终没有交叉,济远退走时与扬威搁浅地点方向相反。“专家”的话空口无凭,这里俺只说一个常识,即可否定此罪。大家知道,扬威舰为排水量1350吨的小巡洋舰,在海战之初起火,被迫搁浅救治。而济远排水量2300吨,其吃水肯定要深于扬威。那么请问连扬威都搁浅了的海域,济远又怎么能开过去把它撞伤呢?它怎么会不搁浅呢?这是一个无论如何不能解释的疑点。 可见,三条罪名里,两条不能成立,另外一条待考。俺看过的史家论述中,曾经提到,在超、扬、致、经四舰战沉,广丙、平远未至之时。定、镇二巨舰在和日军本队6舰苦战。那么此时日军最强的游击队4舰又在干什么呢?以前一般说是来远、靖远二舰巧妙利用近岸地形,背靠海岸线与游击队周旋,但这是想当然的说法,既然别的船或沉或逃,剩下的只有这两艘,那不是它们又是谁?但史料中却有与此说矛盾的地方,根据俺的记忆,来、靖两舰至少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内没有与游击队4舰激突,而是退出战场抢修灭火。那么在这段时间内是谁在与游击队缠斗呢,已有史家认为是“济远”并提出了支持资料。如果这一说得到证实,那么济远苦战到海战的后半段就完全成立了,方的三条大罪就可以完全推翻。有关这些论证,俺记得当年曾经有过一部《方伯谦问题研讨论文集》,是一次中外学者专题讨论会的论文汇编,里面就有详细的论述(带海战示意图),该书在各大图书馆应该都能找到。 方伯谦之死,很大程度上是丁、刘二人推卸责任而夸大捏造其罪的结果。而刘与方素来不睦,挟机报复,也起了恶劣的作用,说是一场冤案,一点也不错。 另外,中国人论人,一向是两分法,非君子即小人。所以刘既然平反成了民族英雄,那他自然是英武睿智,大度无私,兼有一切美德,而他致方于死,自然是大义灭亲,方也只好罪大恶极。而方既然罪大恶极,自然天下坏事全是他干的。丰岛一战,方虽然没有完成护航任务,又为了保船挂了白旗,有辱军威(俺不同意方挂白旗是为了诱敌,无过有功的说法。海军是个荣誉性极强的军种,挂白旗等于投降,那是莫大之耻,稍有常识的指挥官也不会干出挂白旗诱敌的蠢事,何况留学英国的方。方当时完全是被逼急了才出此下策,说他是运筹帷幄,有意诱敌,未免夸张),但也不能任意加罪。说什么一开战,就放弃指挥,躲进装甲最厚处,岂不知军舰装甲最厚处,一为炮塔,一为舰桥,方在舰桥指挥,正是坚守阵位,何罪之有? 观方此人,并非无能之辈,战前曾向李鸿章上海防十策,论及北洋隐忧,极有见地。负责督造炮台时,筹划仔细,严防奸商和下员舞弊,一台造好,所费仅平时1/3,并因督练有功在战前一年获赐清庭“勇士”勋衔,这些事迹均史有所载。 战时方虽然不及邓、林等人勇毅,但所为除悬白旗一事外,中规中矩,未出“死”力,但已尽其人事。他是李鸿章爱将,因此满心全是为李保船的思想,因此私心较重,但说他是汉奸、投降派、胆小鬼,于史无据,诬陷和以讹传讹的成分居多。我等分析一个历史人物,一定不能抱持先入为主的定见,不动自己的脑子,全听众口一词,是十分危险的。 阁下关于北洋水师的败因,有一些俺深有同感,特别是官兵素质问题。世人多认为我水师官兵爱国,能死战,战斗力是很高的,全因奸商和腐败官吏,结果炮弹不足而败,甚者如《北洋水师》电视剧,竟然搞出一颗未炸炮弹决定论来混淆视听。其实俺早就认为,以清军队之腐败,北洋水师官兵的战斗素质相当之差,而海战一靠装备、二靠素质,光有死战之心,装备不如人,素质不如人,也只剩死路一条。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