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台湾人看大陆攻台闪击式两栖战
送交者: Canhai 2005年09月08日20:46:58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台海两岸对于许多问题都有大相迳庭的看法,但是两岸对于某个问题看法的一致性却相当地高,那就是台海两栖作战困难度的问题。两岸注意军事事务的人大致上都承认跨越台海的两栖作战非常困难。台湾方面普遍认为大陆如果打算两栖攻台,大陆方面依照传统理论必须拥有压倒的制空与制海权;事实上,大陆现行的两栖作战战法里面的前期作战主要内容,也就是争取制空与制海权,似乎佐证了上述看法的正确性。
  然而从这个对困难度认知的共同点向后延伸推论下去,两岸的看法就很不相同了。台湾内部不乏许多人认为既然两栖作战如此困难,以台湾现有的与美国未来可能提供的先进海、空武器而言,大陆“永远”不可能成功地两栖攻台;他们时常引用的例子是诺曼底登陆战,盟军必须动用数以万计的飞机与数以千计的舰船。而大陆方面显然有很多人认为能够成功地两栖攻台,至少,再努力几年之后,只要能够排除美国的干预,就能够成功地两栖攻台。以上大致是主流的看法。不过,两岸各自内部也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说,台湾方面有人认为不应该过度夸张台海提供的安全保障;同时大陆方面也有人认为不宜低估两栖攻台的困难。笔者想要在此指出的是,两岸许多人以及不少外国专家对于两栖攻台困难度的认知,恐怕都有值得研究之处。
  不要紧抱不同时空的东西
  简要的说,现在认知的两栖攻台困难度,是基于一个陈旧的认知架构,那个架构大体上就是由几十年前的技术条件所形成的两栖战法,再加上少许新技术的小部分修改。因为现在确知可用的某些技术,很可能根本改变台海特定地理条件下的两栖作战,所以我们必须跳出既有的?臼,重新思考跨越台海的岸对岸两栖作战。

  大部分人闭上眼睛想象两栖作战的时候,脑中出现的景象是:首先夺取制空与制海权,以确保船团航渡安全;然后船团在滩头外海几公里外水面作战术展开,人员由大船换到小艇,或者小艇与两栖车辆由大船放出,然后缓缓地向滩头前进。战术展开时的船团非常脆弱,它们目标大而且缺乏机动力,不只受到守方海、空武力威胁,甚至岸基火炮射程也够得到它们,因此它们当然需要制空与制海的保护,而且必须压制守方岸基火力;挺进的小艇与两栖车辆也一样需要保护,而由友军压制守方岸基火力;又因为初登陆的重武器太少,因此更需要制空与制海,以便在滩头站住脚跟。这种传统两栖战法的根本特征就是一个“慢”字――航渡载具慢、抢滩载具也慢;因为慢,几乎没有战役与战术奇袭性可言,这给了守方许多反应时间,于是攻方更加需要制空、制海与大量的岸轰火力。问题的根本就出在能够抢滩的载具既慢又不耐远航(这里所说的远航是以美同的标准而言)。
  当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研发与现在熟知的两栖作战大体相同的战法之时,认为最适宜在敌火之下抢滩的就是前端可以放下跳板的登陆小艇。因为美国基本上都是在远离本上万里之外进行两栖作战,所以必须有大船搭载小船远渡重洋;而较大的运输船只速度慢(虽然比登陆小艇快)、目标大,易毁性很高,所以当然需要制海与制空,否则在面对较具能力的敌军时,船团在海上就被摧毁了。假如有一种能够抢滩的高性能载具,其时速可达400公里、耐航500公里(有效作战半径约200公里),然对于美国而言,它还是没有什么用处,因为从美国本上出发200公里,哪儿也到不了,甚至要去加勒比海发威都嫌航程不够。加上美国拥有压倒式的海权优势,美国更不需要针对短距离大规模岸对岸两栖登陆而发展具有针对性的航渡与抢滩载具,只需要大致上维持二战形态的两栖作战战法就可以适用全球各地。美军明显的新工具是气垫登陆艇LCAC与未来的倾翼式飞机(如 V-22)。不过LCAC与倾翼式飞机仍旧是搭载于其它载具漂洋过海,因为LCAC与倾翼式飞机的航程无法从美国本土自力航行到达绝大部分的海外战区。
  但是台湾海峡是另一回事。从福建海岸出发,200公里就到了台湾西岸;而且,如果以时速400公里航行,只要半小时就越过台海最宽的部分,只要20分钟就越过最窄的部分。这种载具甚至可以在福建海岸与台湾西岸之间穿梭来回进行抢滩突击,其航渡整个台海的时间只不过与传统登陆小艇从战术展开水域航抵滩头所需的时间一样;换句话说,最初的突击波不见得必需用船团载运过海。一般人常认为船团从福建出发到登陆小艇枪上台湾西岸滩头,需要10个小时的时间。有了这10个小时,台湾的海、空武力可以拦截船团,陆上守军也有充分时间判明攻方欲攻击的滩头,并且集中兵力进行对抗。但是,出航之后半小时内即可抵达滩头的突击兵力就不是这么好对付的,这些突击兵力极可能得以在战损轻微甚至无战损的情况下登陆。
  所以此处必须思考的一些问题就是:美国在至少半世纪以前基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所发展出来可供远渡重洋的两栖战法,是不是新技术条件、相对狭窄的台海岸对岸两栖作战最适宜的战法?我们直觉上就应该怀疑在新技术条件下,仅仅200公里的台海是否应该几乎完全套用在适用于万里之外的战法,只是把航渡距离大幅缩短?为什么一定要明显集结大量兵力在主要港口?为什么一定要编成大规模船队缓缓航渡100多公里,然后再用登陆小艇缓缓航向滩头?为什么不想办法把10小时翻天覆地式地缩短成0.5小时?
  台湾纵深浅小的先天地理条件弱点,更加突显超快速越海能力有可能根本改变此一特定两栖作战的性质。台湾的空军基地几乎全都不会距离西部海岸太远,东部佳山基地当然是例外,嘉义基地(约25公里)与屏东基地(约20公里)比较远一些。最暴露的可能就是驻有“幻影”2000-5的新竹基地(25公里)与驻防 IDF战机的台南基地(3公里),不近不远的则是清泉岗基地(8公里)与桃园基地(6.5公里)。其中新竹与台南基地距离海岸线之近,以致于如果大陆军队携行肩射防空导弹的兵员、或者搭载防空导弹的轻型装甲车登上基地正西的滩头,则这两个基地几乎就会被完全中和,使其战斗机兵力不能有效投入争夺台海制空的作战。

  这个特例说明了传统的智慧之一:由地面夺取或者威胁敌方战斗机基地也可以帮助争取制空(这有点像是亚历山大采取陆地进攻来铲除波斯海军基地,以瓦解波斯“制海”的史例)。在航渡台海需要10小时的情况里,这个传统智慧的实用价值不大,但是如果有一种载具能够以时速400公里渡过台海、能够飞越几百米高的障碍,而且能够着陆在好几种大致平坦的表面,那么,携行防空导弹与爆破器材的敢死队,理论上在20分钟到40分钟之内,即可由大陆沿海出发并且抵达台湾西部各空军基地或其周围邻近的开阔地;如果从台海中线的伪装货轮或货柜轮(集装箱船)出发,上述时间可能减半成为10分钟到20分钟;如果考虑到待命紧急起飞的战斗机需要大约5分钟反应时间,你可以发觉10分钟实在是短得可怕。
  这里的重点就是:远渡万里重洋之时,必须先确保制空与制海,然后再发动两栖登陆,但是近在200公里之时,则有可能先登陆以帮助夺取制空,有了制空就会有制海,然后,作战弹性就会非常之大。在台海短距离(对于近代新技术而言)、纵深浅小的特定地理条件之下,制空与制海未必是两栖登陆的绝对先决条件;反之,两栖登陆、制空与制海有可能是高度互动而且可调整传统顺序或者同时进行的作战。事实上,在国共内战时期,解放军多次夺取国民党军机场与空投区以致于困垮国军。例如徐蚌会战(淮海战役)末期,国民党军许多空投物资都到了解放军手中,可见得“攻机场”的观念与战法应该是解放军熟知的,目前显然的障碍就是无法迅速渡过台海。
  诚如笔者在谈论海权国家的地理条件时提到的,地理条件是死的,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只有死抱着美国二战式的两栖战法,台海才会是一道天堑,于是令人必然结论只有目前的美式海权才能够有把握克服此一天堑。地理距离之所以构成障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它通常意味着“时间距离”,时间才是真正的难点。极端地说,如果可以在一瞬间随意到达任何地点,那么距离远近根本不是障碍。如果新技术使跨越台海的时间与凭借传统技术跨越大陆内部大河的时间一样或者更短,那么,新技术条件之下的台海岸对岸两栖作战绝对不等于传统技术的跨海作战,它的难度介于传统大规模渡河作战与传统台海两栖作战间的一种作战。它使用的硬件将会需要颇多新创的形式,但仍需要传统的载具。它的组成部分的战法几乎都是已存在的,只是借着不同的载具将部队运到战场。
  新时代的台海两栖登陆战
  以下不指名道姓说出实物已存在、而且有潜力彻底改变台海两栖作战的高速载具技术,仅从载具某些性能需求的角度来谈论新型的台海岸对岸两栖作战。但是必须提醒关心台湾安危者警觉的是,时速450公里、作战半径1000公里以上、载重10吨以上、而且可以靠岸的载具技术与实物已经存在。而且依据研判,大陆要掌握那种技术并不难。至少,他们已有许多时速80公里以上、载重500吨以上的民用滚装(RO/RO)客货船(水翼船或高速双体穿浪船设计等,如“旅辽X号”系列)在跑固定航班。这些船固然不符笔者设想的作战需求,但是它们无疑又比熟知的时速37公里/时上下的传统两栖运输舰快得多。

  以下谈到的新时代台海两栖登陆战,是设想在第一个24小时之内就要登陆10万以上的部队、500辆以上的主力战车与数百辆自走炮与防空装甲车。而且是技术条件“高规格”的作战设想,它可以克服美、日不直接以战斗部队参战情况之时台方任何现实可能的武力。首先从作战所需的载具谈起。
  新技术载具
  第一类是特高速人员突击载具,这里面或许可以再分成两个子类。不论哪一个子类,航速需求都是时速至少达到400公里。其一是能够进入台湾内陆攻击C4I 设施、机场、交通要道的“内陆突击型”,另一是搭载人员在滩头上岸的“滩头突击型”。两者主要差异是“内陆突击型”可着陆的地形适应力较高。以大陆现有能力研判,只要花一些时间将特高速载具与气垫技术混合,就可能制造出“内陆突击型”。至于“滩头突击型”的难度就相对更低了,他们只要愿意,随时都造得出来。最低需求量合计约150艘“内陆突击型”与100艘“滩头突击型”。
  第二类是特高速车辆载具。它们的航速与人员突击载具不相上下,至少能够搭载1辆20吨级的轻战车或者2辆反战车/防空导弹车在滩头上岸,此处暂称为ACV-L。因为航速与人员突击载具不相上下,然而载重增加好几倍,这可能是技术难度最高的一类。更合乎作战需求而且合乎可能技术能力的,是搭载1辆中型主力战车紧跟着“滩头突击型”的人员上岸,暂称作ACV-M。
  若是不论技术难度纳就作战需求而言,最有用的是能够搭载中型主力战车在滩头后方着陆的载具,暂称作ACV-MAT。如果技术上做得到ACV-MAT,就不需要ACV-L或者ACV-M。最低需求量约60艘。
  第三类是高速重型突击载具。它们的时速大约250-300公里,能够搭载1辆50吨上下的主力战车在滩头上岸。最低需求量约100艘。
  第四类是高速运输载具。它们的时速大约150到200公里,载重500吨,续航力至少2500公里,而且能够上滩。它们能够在最初的突击波占住滩头之后 5-10小时,从福建省北界以北500公里与南界以南500公里之间的沿岸运来后续武力。这样就能够减少台海当面的地面武力集结而有助于战略奇袭。最低需求量约30艘。
  其它就是大陆已完全掌握技术的各种高速载具(例如气垫船与高速双体穿浪船等等),与已拥有不少的传统的运输舰船,甚至包括“万船齐发”的渔船。
  这里说的作战是从两栖最初突击波是从福建海岸出发开始起算,而且主要只谈两栖登陆本身而未及于同时进行的海、空作战与向内陆的进攻决战。这种处理方式不是认为不需要海、空作战配合,而是要明确谈论高速载具对于登陆本身的影响。在大致确定新型登陆战本身与传统登陆有何不同之后,以此为核心可以逐渐扩大及于其它。
  首先说明台海新式两栖登陆的基本观念。西方的战略学者曾经描述亚历山大大帝的战法,是以重骑兵作为高速冲击武力震憾并吸住敌军、以严整的重步兵方阵压碎敌军、而且用轻步兵作为前述机动力差距很大的两者之间的联系物。我们借用上面的描述方式。第一,大陆新式两栖登陆特高速载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半小时之内运输突击兵力连同20吨级装甲车辆抢上滩头(突击波)。第二,以航速略低于前者但载重较大的高速载具,运来主力战车等重武器加强滩头(重突击波)。上述两部分就像是亚历山大的重骑兵。第三,传统两栖载具运来的大量武力,是内陆决战粉碎敌军所需的主力,这些就像是亚历山大的重步兵方阵。第四,突击波与主力之间的联系物就是航速在200公里/时上下,运来比重突击波更多但不如大型传统两栖载具那么多的重武器(高速运输波)。如果突击波、重突击波与高速运输波的运量大到某种程度以上,则基本上可以由他们完成两栖登陆战,并且占稳滩头与某些港口,使决战兵力在已控制的地段安全上岸。
  作战起始

  登陆作战的开始应该是由大量二炮部队的导弹攻击为主,以C4I设施、重要海空基地为主要攻击目标,少数非常重要的桥梁、隧道之类的目标亦可能遭到攻击。在导弹发射之前几分钟,突击波已出发,因为他们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可能一时还不会被判明是威胁,所以导弹被侦测到升空之时,可能已缩短几分钟可供台方守军反应的时间。最先抵达空军与陆航基地的导弹可能搭载油气弹头,来大面积破坏软目标、杀伤暴露人员并使其他人员短时间内丧失应变力。随后的导弹可能搭载触发式与装有不定时延时信管的跃起式人员杀伤雷与反装甲雷;初波地雷洒布在台湾各空军基地之后,再间歇式发射后续导弹,就有可能持续压制这些基地。人员杀伤雷足以破坏战机使其丧失或者降低战力,而且阻止人员排雷;反装甲雷可阻碍装甲车辆排雷,若是排雷中的装甲车辆在跑道上遭攻击而丧失机动力,更是等于使部分跑道长度无法使用。
  内陆突击与滩头突击
  在最初的导弹射抵台湾西部各空军基地之后约10-20分钟(H时之后20-30 分钟),由福建出发的“内陆突击型”载具可能已抵达重要C4I设施(例如暴露在大岗山上的雷达无线,如果它还没被导弹严重损坏的话)、空军与陆航基地周界之内或周围、交通要道附近等等。抵达空军基地周围的敢死队,可能以肩射防空导弹与长程狙击步枪等武器“逼城下寨”就地固守或游动。只要他们手上还有适量导弹,这个基地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战功效。
  在内陆突击队抵达的同时或稍慢3-5分钟,“滩头突击型”可能已登上台湾西岸滩头。紧跟着上滩的就是“特高速车辆载具”运来的轻战车与反战车/防空导弹装甲车。如果上述车辆的数目够多――每个突击营1连轻战车(或者反战车装甲车)与互连防空导弹装甲车,应该能够守住有适当纵深的1.5公里到2.5公里的正面达足够时间,以接受增援。如果条件有利,甚至能够派遣小部队与某些据守要点的内陆突击小队会合。在滩头后方的这些要点主要作用是阻止台方战车进入滩头2500-3000米以内,如此滩头所受的战车炮直接火力威胁即可降低一些。

  在这里我们必须因为技术不确定性而岔开一下。如果能够制造出多地形着陆的ACV-MAT“特高速车辆载具”,那么,在第一时间就可以使轻战车或者中型主力战车着陆在滩头后方。因为不是在滩头水际一线着陆,所以没有“前批离开,后批才能登陆”的问题。此时,若是ACV-MAT数量够多。就能够在更短时间内着陆尽可能多的战力,而且一着陆就形成具有较大纵深的带状防御阵地,而不是挤在滩头浅浅的一线。
  重突击波
  只要“滩头突击型”载来的兵力据守滩头阵地15―30分钟之久,第一波“高速重型突击载具”就可能为每一个突击营运来1连50吨上下的主战车。三波到齐之后,每一突击营防区内至少有2连重型主战车与更多的反战车与防空装甲车。此时之后,守方除非使用至少1个装甲旅,配合空军与陆航兵力进行组织良好的攻击,否则很难迅速解决1.5公里到2.5公里的防御正面。内陆突击敢死队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破坏C4I功能(破坏硬件、杀伤不易取代的专业人员)、拖长时间扼守交通要道等,使守军无法组织良好地对滩头发动攻击。
  高速运输波
  重型主战车抵达之后再过10-15分钟,第一波6艘载重500吨的 “高速运输载具”就可能抵达滩头,每艘可运抵10辆重型主战车或20余辆20吨级的其它战斗车辆,或1个突击营,或者是其它物资(可能包括直升机)。这些车辆就战斗位置之后,正面可能加宽到3-4公里,纵深也加大;所以防区内现在有2个突击营、至少3连重型主战车、l连轻战车、至少1连反战装甲车、2-3 连防空装甲车。假设各波“高速运输载具”的出发地不同,各出发地在大陆沿岸直线平均距离约150公里,在第一波“高速运输载具”抵达台湾西岸之后,大约每 1小时抵达新一波6艘;则H时之后大约6小时,30艘“高速运输载具”均已至少抵达滩头一次。如果对台湾空军基地压制有一定程度的成功,传统运输舰与渔船队此时应该开始抵达,开始增建内陆决战所需的战力。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里出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H时之后l-1.5小时,理论上已登陆的战力大约相当于2个装甲旅与一些炮兵和攻击型直升机;这些部队显得比一般人时常听到的“中共两栖船队一次只能运输2.3万人与300辆轻战车”少得多。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这是最初突击波离开福建海岸后l.5小时之内可能抵达的战力,而不是理论上船团集结在港内就已被轻易侦知之后10小时才抵达的“2.3 万人与300辆轻战车”。任何足够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在守军来得及适当反应之前就迅速抵达的小型攻击武力,其效用远大于长时间之后抵达的大规模武力。战术上的要点之一是:“速度”与“数量”都能决定战力发挥的效果,任何武装部队不可能成功抵御比它原来设想快了10倍左右的敌方攻击:把你的电脑兵棋游戏里的敌军行军速度提高10倍试试看,你大概每一次都会战败。
  还有一个问题是,某些“高速运输载具”的出发地,可能在台湾当面的福建海岸以北或以南500公里或者更远之处。有些习惯于台湾狭小地幅的人会觉得这可能太远了。中国历史上汉、唐征匈奴的时候,作过比这还远得多的战略性“远程奔袭”。笔者只是要说明,500公里已超过台湾的全长,但是对于习惯大陆空间尺度的人,那不是什么很长的距离。
  两岸穿梭
  回到我们假想的新型台海岸对岸两栖登陆战。现在大约是H时之后l-1.5小时,返抵福建的“内陆突击载具”、“滩头突击载具”与“特高速车辆载具”重新装载之后,即将第二次抵达台湾西部。它们可以增援同样的滩头,也可能开辟新的滩头,或者在内陆制造更多混乱。但是最可能的任务是:冒较高的风险增援各机场周围尚存的敢死队,或者以新队伍接续已战损殆尽的第一批敢死队。大陆空降部队配备的超轻型航空器也可能伴随最初见波登陆兵力上陆,使他们立刻拥有某种“空中能力”。
  “穿梭式返航波”就是特高速突击载具在台海进行两栖登陆的特征之一。表面上看起来要跨越200公里的海峡,但是航行时间与传统登陆小艇从海岸外几公里的泊地到滩头之间穿梭是一样的(大陆现行标准是单程30-40分钟)。换句话说,只要载具耐波力与续航力不是问题,福建省的陆地就成为停在泊地的运输舰;这是打不沉的,其战术与战略价值不言而喻。美国人不会认真考虑在美国本上与海外大规模两栖登陆地点之间实施穿梭突击登陆,因为那实在是太远了。纵使存在航速100O公里/时的两栖登陆载具,美军也不能在佛罗里达州与巴拿马之间进行穿梭突击登陆。
  登陆滩头如果距离空军基地在10公里之内,登陆的车载防空导弹一上陆就能威胁空军基地,100毫米以上的火炮也够得到这些基地;若滩头在空军基地10公里之外,现遭遇抵抗强弱而定,登陆部队实力足以推进时,即扩大防区将基地纳入射程之内。如果配有超轻型航空器,不论滩头与空军基地是什么距离,一上陆形成战力就立即以大部低空渗透攻击空军基地,另以小部进袭台方陆航基地,或者待机伏击前来攻击滩头的台方陆航兵力。
  高技术破除台海天险迷思
  我们考虑一种假想的情况,就可以想见台湾某些空军基地的易毁性。若以30艘各搭载10人的“内陆突击载具”在H时之前数小时出发,起初三三两两小群伪装成渔船靠近或者越过海峡中线,然后加速全速航行,大约可在10分钟内抵达新竹基地;以这种速度猝然抵达,几乎必定能够着陆在空军基地周界内;然后每5人一组,急袭机堡、油库、弹库、飞行员寝室、塔台等目标,新竹基地的59架“幻影”2000-5大概就不能作战了、急袭爆破器材用尽之后,若基地仍可进行战机起降作业,突击队即以一部据守在机堡或建筑物内,以狙击步枪威胁开阔的基地,使之相当长时间不能作业;另一部拉到附近山上去打游击,尽量制造混乱与恐慌。这30艘载具与300人大概幸存机率不大,但是如果想以够多的高性能战机在空战中解决这59架“幻影”2000-5,所需的投资与代价可能高出10倍以上;而且更重要的是,那必须耗用更多时间,要的是“速战速决”。台海上空只要5小时没有可观的台湾空中战力,大陆就算用渔船也能运十几万步兵上岸。
  所以,大陆方面如果借着各种特高速的载具,在半小时之内能够横渡台海,此时因为初波兵力来的太快,几乎可以不遭抵抗或者只遭极轻微抵抗就成功上陆;然后以适当高速的载具送来重武器,使上岸兵力能够守住滩头达10小时,同时全程压制台湾空军基地,使它们无改发挥作用,那么台湾几乎是无可防御的。因为10小时之后渔船队已经到了,还有许多传统式的LST之类的船也到了(其数量会超过我们常听说的数量,因为大陆的造船工业能够迅速建造它们),如果台湾空军基地遭到持续担不完全的压制,仍然能够找到空档使某些战斗机升空,但是无法主动掌握时机以足够兵力升空的战机部队,在空战中是很容易被歼灭的;更别提如果基地附近仍有少数拥有肩射导弹的敢死队存在,飞行员必然无法专心空战,因为他不知道回航降落最脆弱时,会不会被敢死队轻易干掉。
  有多大可能性
  以世界上现存的技术能力,只要突破二战式两栖作战的案日,台海特定地理条件下的岸对岸两栖进攻,很可能不会像许多人想象的那种制空与制海。至少,不必然透过与他们认为相同的方式去达成制空与制海,也不需要他们认为需要的那种程度的武器性能与数量优势。严格地说,还有另一个问题:在大陆空军与海军都占有明显但是不压倒的优势之时,如果前述各型载具性能与数量均达到要求,大陆能不能迅速打赢两栖攻台?笔者显然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否则就不必写上么一大段来谈论一般人对两栖攻台难度认知错误了。
  时速450公里、携行6枚SS-N-22攻舰导弹、能够在水面操作的载具已经存在。不仅如此,这种载具在必要的时候能够爬高到3000米,只是性能不如常规飞机。这些载具要改进成为大载重而且能够抢滩的载具并不是难事,困难的是载重40-50吨而目能够在内陆的平坦表面进行短距离降落的载具;即使发展不出内陆降落的型号,能够抢滩的型号也远胜过时速100公里之谱的美国LCAC。从技术可能性而言,如果大陆能够自造载重30吨的运输机,就能够不太困难地以类似的单位成本造出载重50吨的这种可抢滩载具。这虽然威胁小于能够直接进入内陆的型号,但是半小时之内运送主战车从福建海岸登上台湾西岸的能力,仍足以根本改写台海岸对岸两栖作战。至于能够在内陆起降的50吨级载具,除了两栖攻击之外,还可以在某些内陆地区进行战略机动,以数百公里的时速运输成百的主战车。

  从另一方面看,大陆已经有研究船舶技术的著作指出,相对于上述高速载具,l艘外购造价数亿美元、满载排水量约8000吨的“现代”级驱逐舰,也只有搭载8枚SS-N-22攻船导弹的能力,何况“现代”级的最大时速大约仅在55-60公里之间。
  我们假设1艘现代级的自制造价至少也要10亿元人民币,同样的投资或许可以建造15艘时速450公里、携带6枚SS-N-22攻舰导弹的载具,与15艘同级的防空载具。如果采取1艘攻舰/l艘防空混编,组成类似迷你特遣舰队的武力,总共可编成15组,每一组都可能比1艘驱逐舰更好用。“现代”级驱逐舰从湛江走直线赶到南沙大约要30小时,这种载具只有3.5小时。而且,它们可以停泊在有掩体保护的浅水泊点,在必要时期成为暂驻武力。何况水面舰必须考虑反潜问题,航行所需时间必定更超过直线距离计算的理论值;而能够飞离水面的载具基本上不受潜舰的鱼雷威胁,航行时的反潜顾虑小得多。这种载具以450公里时速航行时,只要是位在后半圆弧内,而且距离80公里以上的敌舰、发射的导弹在0.9借音速以下,而且射程小于150公里的攻舰导弹,在还没追上这种载具之前就耗尽导弹燃料了。
  简单地说,它们对于敌舰呈显的不是舰对舰海战问题,而是比较偏向于舰对空作战的问题;然而它们搭载的攻舰导弹数量、射程与威力却大于绝大多数机载攻舰导弹。对于不进行远洋干预的大陆而言,不见得需要在家门口使用能够远航万里、长期盘桓海上的军舰。至少,对于某些冲突,有“军舰”可以2小时赶到距离约1000公里的地方去发射射程数百公里的导弹也就够了。这种“飞行驱逐舰”编组有另一个可能的优点,它们不会像部分人士所说的“台海可在战时阻断大陆海军南、北兵力调动”。它们可以飞越内陆领空进行调动。
  至于大约搭载20人的内陆突击型,技术问题应该不大。以制造搭载20人运输机的成本,可以造出总升力(大约是飞机空重加油料加荷载)接近2倍的特殊载具,既然荷载相同,空重几乎可以加倍,扣除与运输机空量差不多的结构重量之后,剩余部分可以用来装设特殊着陆/起飞装置(例如气垫,减速伞、短场起飞助推火箭等)。上述这些技术应该都在大陆现有能力之内。
  比较不确定要使用哪一类技术的是时速200公里、载重以数百吨计的长距离运输载具。如果时速要求降到100公里,大陆可能处于已经推出或者接近推出实物的阶段;至少,构想的海上高速公路就涉及时速100公里、载重数百吨的载具。既然这一类载具打算大量投入民用,没有人能够保证不会出现军用型。毕竟,如果有时速100公里的滚装船可用,谁还要用时速30公里上下的传统两栖车辆运输舰?事实上,大陆船舶技术的刊物虽然时常提到这些民用的高速船舶研制进展与成果,但是几乎不提它们的军用型研制情形;因此,愈是不提军用型,愈可能是已经在研制,所以有意识地高度保密。二战时代美国与德国互相研判对方在研制原子弹的佐证之一,就是对方的科学刊物突然不再出现有关核分裂的文章。
  展望未来,因为人口的压力与陆上资源限制,大陆必然愈来愈重视开发海洋经济资源,所以高、新技术船舶本来就是要发展的东西。问题只是会发展出哪样的速率、载重、耐波力与续航力搭配的型号。时速450公里、载重50吨的载具即使不供军事用途,在经济上的利用价值也是很高的,例如紧急运补与撤运重病人员等等。这些高、新技术船舶必然会改变台海两栖作战,因为具体的工具本必如笔者想象一般,所以具体的新战法可能与笔者的想象有出入,但是基本原则绝对是一样的:基于“兵贵神速”,借着特高速载具在台方来不及有效反应之前就运送突击部队上摊;以次高速次载重的多种载具增强滩头;以再慢一些的高速载具与传统载具运送决战与固守用的大部队;而且会运用“以地制空”配合空军作战,以降低一般认为主要经由空战以争取制空与制海的成本。即使大陆打算投资几千亿元人民币,建造够多的航舰、潜舰、先进战斗机、驱逐舰等,以美国方式争取制空与制海,可能也不在乎多花一百亿建立1.5小时之内就运几十辆主战车、几十辆装甲车等武力上滩的能力。不论以什么方式争取制空与制海,渡海愈快总是愈好的。所以,不要迷信两栖攻台的困难度。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4: 台海爆发小型冲突可能性升高
2004: 冷静理智又针锋相对,中国才能摆平小日
2003: 上甘岭五十年祭
2003: 东西之争与南北对峙 
2002: 还是陈水扁在台上好zt
2002: 上甘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