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时势造英雄,但英雄也造时势。在十位开国将军中,陈毅将军可以说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奇才。在文学方面,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学素养极高,还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在军事方面,他善于谋略和用人,军事指挥能力也很高,打了很多胜仗。
新中国成立前,他在战场上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将战场转移到国际政治舞台,成为了一位优秀的外交能手。这时,很多人对他的能力产生质疑,有人认为陈毅不太会打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陈毅一生为革命和新中国奋斗,他说过:“只要人民和党需要,哪里都可以成为他的战场。”他的才能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发挥的得淋漓尽致。
陈毅出生于1901年,是中国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指挥家和作家。陈毅的家乡在一个很偏远的小乡村,那里贫穷落后,他自小开始读书识字,认真学习,他立志要改变自己的家乡。
1916年,陈毅就读于成都甲种工业学校,在学校读书十分努力。1919年,革命的风暴席卷中华大地,整个国家一片萧条,民生凄惨。陈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赴法国勤工俭学,并在法国参加了很多留学生的爱国运动,后受到当地政府的抗压,被押送回国。回国后,他先回到了家乡四川,用自己所学为家乡做了一些贡献。
1922年,陈毅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他又进入了北京中法大学文学院学习,在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的同时参与各种青年革命活动,宣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年后,陈毅经人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自己几十年的戎马生涯。
1927年,因为工作上表现出色,组织派陈毅担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国共产党委员会书记。同年8月,江西南昌爆发起义活动,南昌起义发生那天,陈毅正在武汉带教导团东征,在途中听说南昌爆发起义活动,他立马脱离自己的队伍赶往南昌。到了南昌之后,他才知道南昌起义失败了,此时南昌已经被张发奎占领。
随后,他为了躲避城中军队的盘查,打扮成百姓的模样,后又打探到起义军队的行程——部队已经南下。他便立刻马不停蹄地追赶起义部队,8月21日,他终于追上了队伍。
随后,他遇到了周恩来,周恩来看到陈毅的到来觉得很惊奇:“你怎么来了?你不是在武汉吗?”
陈毅此时累得大汗淋漓,他喘了口气说道:“我是来参加起义的,但没想到起义已经结束,你给我安排点任务吧。”
周恩来认真地思考了一会,然后笑着说:“朱德将军麾下的二十五师七十三团还没有指导员,你来当,怎么样?”
陈毅豪爽地答应了。
之后,陈毅又赶往七十三团的驻地,到驻地的时候发现队伍早已不见踪影。陈毅不得不继续赶路,终于赶上了朱德率领的队伍。
不过他发现战士们受到南昌起义失败的影响情绪非常低下,自从做了教导员后,他非常注重安抚战士情绪的这项工作,他经常给将士们加油打气,激发他们的斗志,和他们并肩作战。他对将士们说:“红军的干部战士都应该是革命的英雄!”
1928年1月,陈毅和朱德带领这支队伍一路南下到湘南地区,在这里不断拓展队伍的规模,发展壮大民众基础。在当地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于1月22日顺利占领了宜章县城,揭开湘南起义的序幕,在后续战争中也接连取得了胜利。
但由于湘南特委犯了盲目、急功近利的极端错误,严重脱离了群众,武装起义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国民党迅速出击,我军最终因寡不敌众,再次失败。
在前期工作中,陈毅从事的角色一直是“指导员、政委”等等,大多是偏向政治思想方面的指导和纠正的工作,并没有过多地展现他的军事指挥的才能。直到1934年,由于我军受国民党的压迫和围剿,数万红军战士开始万里长征逃避追捕,而陈毅此时开始扮演“军事家”这个角色。
在红军开始长征后,陈毅因为身体受重伤,无法随军参与长征。他受中央指示率领部分队伍驻守我国中共苏维埃政府办事处,并且作为最高指挥者处理办事处的一切事宜,他在此处与上万名受伤的将士共同坚守最后防线。
陈毅作为最高指挥,为了保护当地人民和上万战士的安全,基于当时的作战局势,将队伍和民众分为若干游击队。为了保存实力,他们在白色恐怖区进行了一系列极其艰难的游击作战。
后来,中央办事处撤离苏区,只留下了陈毅和小部分队伍与敌人顽强抵抗。面对敌人的穷追不舍,陈毅时刻把党的任务和军民的安危放在首位。他总结自己的作战经验和洞察当时的战局,发现如果正面对抗敌军,必定寡不敌众,于是率领部队下山开展山地游击战,辗转于以油山为中心的赣粤地区三年之久。
1937冬天,陈毅与战士们被困在了梅山将近一个月,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他们只能露宿在一个山洞里。敌人为了消灭这支队伍,采取了放火烧山、搜山等手段。这只小小的部队受到数万国民党大军的层层围剿,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最终都化险为夷。
陈毅为了安抚将士们,经常说:“同志们,不要放弃。希望就在前方,我们一定要坚持住!”
因为当时队伍身处深山,通讯中断,陈毅无法与组织取得联系,只能凭借自己的作战经验部署应对敌人的计划。他通过山中的群众力量搜集当时的作战局势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作战方针和策略,最终逃离敌人的追捕,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这一切都归功于陈毅出神入化的军事策略。
尽管作战环境如此艰险,战略物资匮乏,还经常有人叛变投敌,但都没有动摇陈毅对党的信仰。在这段艰苦的时光里,陈毅还写下了极富革命精神的诗句“后世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鼓舞了一批又一批革命战士,成为了很多人参与革命的精神粮食。
后来,这支饱经磨难的游击队伍不断扩大,不断吸收群众力量,成为抵御敌军的一股重要力量,最后经过整编成为正规军——新四军。
在新四军的组建过程中,他是新四军当之无愧的缔造者和发展的见证者。
1940年,国民党集结兵力计划对抗江苏泰兴的新四军指挥部,陈毅得到消息后,精心部署,花了四天时间将国民党一万余人一举歼灭,我方伤亡只有百余人。这场战役,陈毅打得很漂亮,不仅伤亡小,还缴获大批作战物资。
蒋介石收到这个消息,对陈毅恨之入骨,大发雷霆:“陈毅这个人太坏了,诡计多端,是目前共党很难对付的一股力量。”
这一场战役,只历经四天就歼灭敌人数万,为当时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国抗战打开了全新的局面,史称“黄桥战役”。
通过这场战役,不仅可以看出陈毅手下的将士坚毅顽强,训练有素,还让我们看到陈毅将军在军事指挥上的高超才华和精湛的战略部署技能。
1945年,在国共双方合作下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华大地,抗日战争结束。但是由于两党在政治上产生冲突,蒋介石背信弃义,蓄意挑起内战,解放战争爆发。蒋介石迅速将目标对准了延安和山东。
蒋介石派出了爱将张灵甫率领七十四军出战山东,七十四军战斗力极强,有着赫赫战功,曾经数次挫败日军,这支军队的力量非常强大。随后,张灵甫带领三万精兵出发,直奔华野,以削弱我军的力量。张灵甫率领军队到达孟良崮,他计划与外围正在赶来的国军里应外合,形成内外夹击的局面,以此消灭中华野战军。
但是他低估了我军的实力,当时中华野战军的领导人是陈毅与“战神”粟裕,这两位都是令蒋介石闻风丧胆的军事奇才。陈毅很快识破了张灵甫的计谋,他摸了摸自己的下巴思考了一番,而后以肯定的语气对粟裕说:“张灵甫这人急功近利,狐狸尾巴露出来了。他想要采取里应外合、内外夹击的策略。咱们必须速战速决,在他的援军来之前,先干掉他!”
粟裕很赞同陈毅的看法,随即说道:“老总说得对,咱们不能拖,越拖越危险呐!”随后二人迅速将想法向上级报告,决定于5月14、15日与张灵甫进行抗争。
两军交战,炮火连天,仅仅1.5平方公里的孟良崮战场尸横遍野,鲜血沾染了战旗和战士们的衣裳。
由于七十四军战略物资充沛、技术先进,我军很快就要坚持不住了。孟良崮前线不断传来我军节节败退的消息,很多团的军事指挥向陈毅请求撤退:“老总,咱们快坚持不住了!”。
陈毅也深知我方的难处,双方军队的实力悬殊,但是成王败寇,在此一战!如果我军守住阵地,那么很快就能攻占孟良崮,取得战事主动权,一切胜利在望;如果没有守住,那么之前所有人所做的努力和牺牲都白费了,一切将会前功尽弃。
随即,他对严肃的对粟裕说:“发电报,给我死守。退者战,言退者,军法处置!只要还有一个人活着,就必须坚守。”
为了鼓舞士气,笼络军心,粟裕亲自对前线指挥员传达命令,使得军心大振。5月16日,苦苦坚守三天的华野军,在国军的援军赶来之前一举攻下孟良崮坡地的主峰。骄傲的张灵甫不堪失败的打击自杀身亡,功名赫赫的七十四军从此消失,成了我军的俘虏。
孟良崮一战不仅消灭了蒋介石的王牌军队,打击了国军嚣张的气焰,同时也鼓舞了我军的士气,为后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奠定了基础。这场战争,是陈毅将军在解放战争中最艰难的一战,也是歼灭敌军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
孟良崮一战可以感受出,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军事实力是基础但不是关键,领导人的军事头脑和素质才是取得最终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正是陈毅将军的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果断决绝的作风铸就了这场战役的成功。
1948年,解放战争到了尾声,也到了我军与国民党对决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决定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开展大规模的歼灭战,这场战役规模极大,需要数个军团合作。此战需要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南北合作,对国民党形成南北夹击的局面。这场战争史称“淮海战役”,也是我党占领全国战场主动权的关键。
当时,党中央派陈毅前往中原野战军坐镇参与大战指挥,主持大局。一方面是为了加强中原野战军的作战实力,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协调中原和华东两军的合作。可见,陈毅的军事能力是受到中央肯定的,他的才华也是毋庸置疑的。
很快,淮海一战的枪声打响。我军抓住时机,火速出击,很快国民党派出的黄维军团和杜聿明军团被我方的军队紧紧地围住,就像一个大包子一样。但是,这样的战局也存在风险,包子是包好了,但是皮薄馅儿多。
一旦黄维军团和杜聿明军团两军合力,就会很快突破我军的防守,逃出我军的包围圈。而此时,蒋介石又在外围增派援兵,我军人数有限,也无法抽出军队去抵抗。此时战况陷入僵局,我军的作战局势非常不利,一旦外围敌军再有风吹草动,整个战局将会颠覆。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陈毅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华东野战军抽调部分军队支援中原野战军,先干掉国军的精英部队黄维军团,然后两军再合作一起消灭杜聿明军团。至于蒋介石在外围派的援兵,先采取拖延战术,顺势阻挡。
随后,陈毅发电报与粟裕说商讨了此事,得到了赞同。再上报中央时,中央也一致同意,就连毛主席都佩服陈毅的胆识:“陈毅这一招虽然险啊,但是一旦成功就会扭转战局,是上上策,是个妙计。”
12月5日,淮海战役作战总部下达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共同进攻黄维军团的命令。仅仅花了10天时间,黄维军团就被歼灭,老老实实地做了俘虏,我军还收获了一大批武器装备。后来,两军又合作一举拿下杜聿明军队,为淮海战役画上完美的句号。
一场战役进入僵局,陷入生死攸关的局面,陈毅以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化解,可见他的军事才能并非一般,如果有人质疑他的军事才能,可能是真的没有学好历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上海还存有国军的残余势力,还没有彻底解放。陈毅受命率领部队解放上海,清剿国民党的顽固份子,悄无声息地在上海打了一场战役,并取得最终胜利,史称“上海战役”。
在部队进驻上海之前,陈毅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先悄悄入城打入敌人内部,再引敌人出城击退他们的残余势力,必须保护好上海这座经济中心城市。
为了不打草惊蛇,保护城中的百姓以及古老建筑物,陈毅命令部队乔装进入城区,不准使用大炮和枪射击击,只能用刀等轻武器剿灭敌人。15天后,在陈毅的精心部署之下,上海得到彻底解放,国民党的主力军被全部清剿。
上海解放第二天,城中一片寂静,国民党反对派全部消失。在上海的街头,只能看到陈毅率领的解放军战士整齐地坐着,原地调整休息。
百姓们看到这场战争悄无声息地束,对解放军感到十分敬佩,为他们的英勇感到骄傲和自豪,为取得的胜利而欢呼雀跃。
一场与敌军的较量,一场生死之战,悄然地展开,又悄然地结束。战争结束,城中的百姓安然无恙,街边的建筑仍然完好无损,一切都是原样,仍然井然有序。
陈毅将军经世的文才和军事谋略,实在令人敬佩。这场战役是他指挥的最后一场战斗,也是作战方式最缓和的一场战斗。陈毅将军以这种圆满的方式,给自己的战斗生涯画上句号,也给新中国的成立送上了一份贺礼。
上海解放后,陈毅受中央指派接管上海,本就管理经验丰富的他,又开始着力于上海经济的恢复工作以及城内的安全管理,清剿残余的国军地下党,为上海的恢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3年12月,毛泽东主席面见陈毅,与他一起商讨关于国内撤销行政区的事宜。后闲谈期间,陈毅诚恳地对毛泽东说:“主席,我想去马列院当院长,教授学生理论知识,顺便我自己也想增长点见识。”
毛泽东听了,思考了一会,随后又和蔼地笑着对陈毅说:“你别去那儿,你要不来中央工作吧。”其实毛泽东准备以后让陈毅接洽外交部的工作,但是他并没有明说。
195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陈毅将军被任命为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其实这一切都是毛泽东计划好的,因为陈毅作副总理就可以去外交部学习,和周恩来一起参与部分外交工作。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陈毅和周恩来置身于国际政治舞台,为中国外交事业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陈毅将军,能文能武,他的才学和见识实在让很多人敬佩不已。就连毛主席也曾夸奖他:“陈毅是个好同志,他对中国的革命和世界的革命作出的贡献,是已经下了结论的。”
1955年,在我国北京举行了首次将军、元帅授衔仪式,陈毅将军被授予了最高荣耀“开国元帅”,接受全国人民的洗礼和尊敬,这也是对他多年的付出的肯定。
自此之后,陈毅将军在国际政治舞台以及其他领域开启了新的光辉历程,他果断决绝的政治作风让很多国家闻风丧胆。在思想政治上,他一直秉持着清正廉洁的作风,拒绝腐败、贪污。他一生都在为新中国的建设而努力,立下了汗马功劳。
1972年1月6日,陈毅将军因旧疾复发身体不断变差,肠癌病情也因此恶化,在北京301医院与世长辞,享年71岁,这个见证着新中国不断成长的时代之星陨落。
有人说陈毅将军军事才能不如其他的开国将军,这真的是眼光狭隘,首先从陈毅指挥数次大战来看,每次他都能凭借自己的才能和谋略化险为夷;其次,陈毅将军手下有一大批骁勇善战的将领,比如战神“粟裕”,勇猛无敌的叶飞上将。
陈毅将军麾下的每一个将领都很厉害,那么说明他自身的才能肯定不容小觑,否则难以服众。他手下的叶飞上将曾这样评价他:“单从军事能力上来看,我们可比他相差一大截呢!如果综合所有方面,我们和老总差得十万八千里呢。”
其实这些话是对陈毅将军的军事才能最好的评价了。
纵观陈毅的一生,用“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来形容最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