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用羡慕国外先进战机的战斗力,我国的歼-10一样能够做到。三角鸭翼布局的设计赋予了歼-10在机动性方面的优势,设计者还给它配备了先进的机载电子设备,它还拥有十分强大的火控系统。这样一来,歼-10不仅具备超视距能力,还可以和全球顶尖战机一较高下。
不过歼-10也有个遗憾,就是隐身能力不上道,要是和四代机对战,怕是要被虐惨。发展到了歼-10B,因为蚌式进气道,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被降低了许多。考虑到不能给进气功能带来影响,所以进气道边缘并不像F-35一般,并没有圆滑过渡。
纵使如此设计能提高雷达反射程度,但是机腹进气道加上下垂机头会带来进气难的问题,这打破了我们想要提高隐身能力的幻想,但这也算是一种因地制宜的设计方式了。其实欧洲的“台风”也有因为进气道过大而导致隐身能力差的困扰,且它同样采用了鸭翼气动布局与机腹进气道设计。
其实这种说法不算是很准,毕竟“台风”的隐身能力和F-35差别很大。但是与我们的三代机相比,反射面积已经优化到了一半,且隐身能力和F-22差不多。不过那两个矩形进气道一直在困扰着工程师,也许将来也会靠向“蚌式进气道”的设计思路吧。
据悉,苏-27与米格-29也是采用了机腹进气道,这两个系列的战机颇有相似之处,都是在机腹下面吊装了进气道与发动机,且间距的还很远。这是出于对它那下垂严重的机头的考虑,担心机头会给进气量带来不利影响。
其实像俄罗斯这种中央升力体气动外形是最不利于发展隐身的,但是T-50依然对这种气动外形进行了沿用。值得我们开心的是,我国的歼-20与歼-31没有这种设计问题,在进气道的问题上倒是与F-22有些像。
F-22的进气道是菱形设计,这样能和隐身机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除此之外,F-22有设计S型进气道,如此便能减少雷达波对发动机压缩风扇的照射,这样雷达波反射而导致的不利于隐身的因素就会被减少许多。
进气道的弯曲设计有利于多次进行反射,以此将雷达波的信号强度降低,甚至直接跌至为0,这样一来隐身能力就会提高。但是F22的加莱特进气道依然有隔板,还是我国歼-20所采用的可调式DSI进气道配得上全球最先进的战斗机进气道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