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准备抗美援朝的决策之际,苏联领导人也处于极为紧张的状态。斯大林此时已有一条既定方针,就是不能卷入同美国的战争。当时在毛主席身边任秘书的胡乔木的基本感觉是——"苏联领导人紧张到普通人不易想象的程度,但表面上又故作镇定。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给中国一封电报,大意是说中国是朝鲜的唯一希望。"
1950年10月5日,斯大林召集联共(布)政治局开会讨论朝鲜问题。据莫洛托夫、朱可夫、赫鲁晓夫等当事人的回忆录,斯大林晚年召开这类会议并不在克里姆林宫办公地点,而是在他位于莫斯科郊外孔沃策的别墅内。每次会议的结果,其实都只是附合领袖的想法。
据俄罗斯公布的档案记载,会议一开始,斯大林表示了不宜参加朝鲜战争的意向后,到会者马上都主张避免同美国发生冲突,即使是放弃北朝鲜。
从当时苏联的国力、军力看,虽然是世界上可以与美国全面抗衡的唯一国家,却也明显处于劣势。在数字统计中,苏联所报的国民经济数字还带有估算过高的情况,而且在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上落后很多。另外,苏联人口总数虽略高于美国,但可征用的青壮年却少得多。在5年前刚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军民死亡了2700万人,还有500万军人残废,国内一半的青壮年男性死亡或残废。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为防止战争扩大又大力扩军,兵额由280万人增至487万人,国内各方面的压力又进一步增大。
当时美苏军事力量的对比中,战略武器具有最大的威慑力。苏联刚刚于1949年8月试验原子弹成功,不过拥有量很少,且缺乏远程投放能力。美国除了原子弹数量占绝对优势,还有2000架B-29和B-17战略轰炸机可利用欧洲和亚洲的军事基地向苏联全境任何一地投掷。苏联此时却没有可到达美国的轰炸机,中远程导弹更未研制成功。苏联的优势主要是在陆军装甲部队,在欧洲部署有34个坦克师,美军则只有2个。因此,苏联在国际冷战舞台上实行"将西欧当人质"的战略,使英国、法国等美国的盟国都反对发生两大阵营的大战,这对制约朝鲜战争的扩大也起到重要作用。
考虑到这种实力对比,斯大林力图避免对美国的战争。不过从后来揭密的历史档案看,美国并非不怕同苏联开战,因为这将影响其稳定欧洲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计划。五角大楼虽认定苏联没有将原子弹投到美国本土的飞机、导弹,却也担心采取非常规的攻击法,并设想了可能有游艇、小船载着核弹悄悄运抵纽约、华盛顿等地的岸边引爆。杜鲁门对麦克阿瑟的指令,也是若发现苏联介入便不要向三八线以北进军。在此刻的美苏双方对峙中,正是一副"麻秆打狼,两头害怕"的情景。
斯大林若能科学地分析这一形势,表明强硬态度,很有可能迫使美军在朝鲜三八线止步。可惜的是,这位苏联领袖继战前所犯的判断错误后,此时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再次犯了过高估计战争危险的错误,结果在美国的试探面前又表现出退缩无力。
在仁川登陆前后,美国军政首脑对新中国的力量持一种傲慢的轻视态度,比较注意的是苏联的反应。9月初苏联一架轰炸机在朝鲜以东的公海上训练,被美军战斗机击落,苏联提出抗议后美国不予理睬,结果苏联便再无进一步反应。10月8日,美军两架战斗机甚至侵入苏联领空,在靠近海参崴的一处苏军机场附近低空扫射。苏联提出抗议后,美国狡辩称那是"联合国"的飞机而不承担责任。苏联对此又是忍气吞声,使美国基本摸清了斯大林力避战争的战略底牌。
对于中国可能出兵援朝的问题,美国当权者从1950年8月起就陆续得到一些东北边防军集结的情报,对此却并不太在意。美军越过三八线北进时,白宫和国务院都认为中国干涉的最有利时机已过,而且朝鲜是苏联的"卫星国",在半岛上并无中国的利益。国务卿艾奇逊便说:"如果中国共产党进行干预,那纯粹是发疯。据我看来,他们插手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10月9日,杜鲁门向麦克阿瑟发出指示称:"今后中国共产党要是不事先声明就在朝鲜任何地方公开或隐蔽地使用大量的部队,你应该根据自己的判断,只要在你控制下的部队有可能获得胜利,你就继续行动。"这一指令说明,美国最高当局已确定苏联不会出兵朝鲜,对中国出兵则不惧怕。美国人是最讲实力的,按照1950年当年统计数字,当时中美双方的经济和军事技术条件相差是何等的悬殊。
从工业生产能力和军队的技术装备来看,双方的确不成比例。然而美国当权者忽视了一点,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意志和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决心,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这样就注定了在中国出兵朝鲜后美军会被打得措手不及,并出现了大溃败。
在1950年10月上旬朝鲜危急之际,斯大林作出准备放弃这一东方前哨阵地的决策,对他本人无疑也是一颗难以下咽的苦果。如在继战前的判断错误之后,在朝鲜战争中又丢失了这个盟友,在当时从德国易北河至日本海连成一体的人民民主阵营中会造成相当大的震动,在整个国际共运中也会严重影响苏联的威信。既然本国不愿出兵,又不甘心放弃北朝鲜,斯大林便把希望寄托于毛主席。
10月2日,斯大林接到了毛主席那封虽表示"暂不出兵"却又说"尚未作出最后决定"的电报后,对中共中央的意图产生了误解,认为是不愿出兵的表示。10月5日联共(布)政治局会议作出了不能卷入朝鲜战争的决定后,当日斯大林又致电毛主席,在这份电报里,斯大林还同意就有关问题与周恩来和林彪进行会谈。从这份电报的内容看,斯大林想劝说毛主席出兵朝鲜,并力陈这对中国有好处,包括说出参战较量后能让美国"被迫放弃台湾"和"拒绝与日本反动派缔结和约"这类他自己都未必相信的话(历史也证明这根本不可能)。电报的内容反映出斯大林在危急关头只想让中国站在第一线,而自己居于可进可退的第二线。不过他在电报中分析美国尚未准备好打大仗、并表示"晚打不如早打"(当然只是对中国而发),恰恰与毛主席、彭德怀等人的想法合拍。
事实上,在斯大林10月5日的电报到达北京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已经就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援助朝鲜作出了决定。毛主席的出兵决策,是从支援朝鲜、保卫中国的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后,独立自主作出的。
斯大林此时的态度,对毛主席自然也有重大影响,因为中国若出兵参战,需要苏联提供武器装备以及对内地要点的对空掩护。按当时的形容,中、朝、苏已经处在一个"三驾马车"的战略地位,一方的态度都牵动全局。苏联作为其中实力最强的一方,虽不愿直接参战,其态度还是举足轻重的。
中央作出决定后,林彪仍在军委会议上提出为支援一个几百万人口的朝鲜,打烂一个有五亿人口的中国划不来,主张"出而不战";
10月8日毛主席正式下达组建志愿军命令,同日派中国驻朝大使倪志亮赴金日成设在平壤牡丹峰下的指挥所通知此事。
10月5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的会议上首次正式作出了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不过由于国内外情况复杂,干扰因素屡屡出现,毛主席仍面对着一个如何最后下决心的问题。
10月6日,中央军委在居仁堂召开了会议,研究入朝的军事部署和部队武器换装问题,会议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开会后,林彪又发言反对出兵,并且说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口的朝鲜,而打烂一个5亿人口的中国,有点划不来。我军打蒋介石国民党军队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得过美军还很难说,它有庞大的陆海空军,有原子弹,还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把它逼急了,它打两颗原子弹或者用飞机对我大规模狂轰滥炸,也够我们受的。因此,他的意见是:不赞成出兵,最好不出兵。如一定要出,那就采取"出而不战"的方针,屯兵于朝鲜北部,看一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策。
周恩来在会上坚持毛主席提出的出兵方针,严肃地批评了林彪,说现在不是我们要不要打的问题,而是敌人逼着我们非打不可。周恩来并强调说,党中央、毛主席决心已定,现在我们不是考虑出不出兵的问题,而是考虑出兵后如何去争取胜利的问题。林彪受到批评后不再提反对意见,不过他关于"出而不战"的意见一时也引起中央最高领导的重视。几天后,毛主席在10月14日给已前往苏联的周恩来拍发的电报中,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设想:"在六个月内如敌人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则我军亦不去打平壤、元山。在我军装备训练完毕,空中和地上均对敌具有压倒的优势条件之后,再去攻击平壤、元山等处,即在六个月以后再谈攻击问题。"
毛主席这封电报中所说的"六个月以后再谈攻击",可能与林彪"出而不战"的建议有一定关系。不过想屯兵朝鲜北部暂时不战,并且改善装备条件,就必须保证武器来源。从当时中美两国军队的装备对比来看,想达到"空中和地上均对敌具有压倒优势",真是谈何容易!志愿军其余装备也多陈旧,型号不统一。按一次弹药投射量计算,美军一个陆军师的火力强度也超过志愿军一个师几十倍。
在这种形势下,要解决毛主席所提出的"空中和地上"的"压倒优势条件",依靠中国自身是根本不可能解决的。当时国内连生产迫击炮都困难,更不要说空军装备,只有请求苏联提供援助。事后证明,由于苏联的技术条件也不如美国,对华援助又有限,根本不可能达到这一要求,中国军队只能以绝对劣势的条件对敌作战。
10月6日的中央军委会议结束后,毛主席于10月7日复电斯大林,告诉他中共中央已经作出了入朝参战决策,并且决定第一批出动9个师而不是6个师。当时组建志愿军的命令尚未颁布,刚刚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彭德怀尚未赴东北上任。毛主席在电报中告诉斯大林,志愿军不是立即出动,需要准备一些时间,并表示要派周恩来和林彪就中国出兵援朝问题去苏联协商。
从这封电报看,毛主席对斯大林已经表示了比较明确的出兵态度,不过因需要苏联提供帮助,而斯大林这方面的态度尚不明了,因此仍未把出兵的事最后说死。
10月8日,毛主席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发布了组建志愿军的命令。从这一命令的原文看,初稿是军委作战部部长李涛的笔体,毛主席在上面作了大量修改。如把"支援军"改为"志愿军",同时又加写了第五、第六部分,即入朝后的政治纪律问题并要勇于克服各种困难。这一命令于10月8日24时前发至东北军区和第13兵团,随后加发各中央局、分局和各大军区。
毛主席发布的这一命令,在1977年曾收入公开发表的《毛主席选集》第五卷。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在毛选五卷登载这段文稿时删去了"任命彭德怀同志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负责后勤事务这两段,并删除了"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这几个字(因按照原文,等于写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其实就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之一部东北边防军改称)。20世纪80年代以后,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历史文件的全文才公布于世。
毛主席在签署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命令的同一天,又致电中国驻朝大使倪志亮并转金日成。
10月8日晚间,中国驻朝大使倪志亮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赶往平壤金日成的掩蔽所,转交了这封电报,并通知说中国准备出兵入朝支援。金日成闻讯后极为兴奋,一再说要向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