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乌克兰战争的局势以及各国围绕乌克兰战争展开的大国博弈在继续进行。波兰空军的米格-29战机忽然在这轮博弈中成了话题的中心,而在一批老战机由谁负责援助的争议背后,正是乌克兰战争最终走向的关键。与此同时,巴基斯坦空军为本国空军接收的歼-10C战机大办亮相典礼,印度却低调地展开了新一代的“先进中型战斗机”(AMCA)样机的制造工作。南亚次大陆就这样开始了新的一轮的空中力量技术竞赛。
从军援飞机到军援胜利
截止本周六,乌克兰战争已经进行了17天。尽管战争爆发头几天时不少人预计俄军的战略意图是以多路大规模深远的穿插行动,一方面在行进间夺取包括基辅、哈尔科夫等大城市,一方面对集中于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两个所谓人民共和国正面的乌军重兵集团实施大规模合围,但俄军只在克里米亚半岛方向的战场南线进展相对顺利,在俄军投入兵力规模更大,作战目标也更多的战场北线上,几座大城市至今仍然为乌克兰军队所控制,对乌军的全面合围也没有实现。
俄军大佬绘制的态势图
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为了声援乌克兰,不仅对俄罗斯采取了从经济制裁到赶走柴可夫斯基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内的全面抵制,还营造了对乌克兰大力进行军事援助的景象。从数量上说,乌克兰得到的军事援助数量和种类都不算少。多个欧洲国家都提出向乌克兰提供单兵反坦克和单兵防空武器以及轻武器,眼下的乌克兰甚至有点“轻小武器展览会”的感觉。在反坦克导弹上,除了乌克兰原有的苏制和乌克兰自制的反坦克导弹和火箭弹之外,“标枪”反坦克导弹,NLAW反坦克导弹,“铁拳”反坦克火箭乃至M72反坦克火箭现都出现在了乌克兰战场上,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情况也是类似,除了一应俱全的苏式便携弹外,美制“毒刺”还有波兰的“雷霆”防空导弹也已经进入乌克兰。
被顿巴斯武装缴获的“标枪”反坦克导弹
这些武器在战场上的确广泛使用,也实实在在地给俄军造成了一系列损失。不过相比战场进展,乌克兰方面显然对于这些援助并不完全满意。第一是最直接的,乌克兰不满足于北约只向其提供轻小武器的援助状态,而想要重装备;第二则是更进一步,乌克兰不满足于北约的支援只有武器,更希望北约军事力量能够亲自下场,对俄军进行进一步的打击。
本周闹得沸沸扬扬的“波兰米格-29”风波就在某种程度上很能说明这一系列问题。波兰空军在冷战结束前,曾以华约组织成员的身份获得过一批米格-29战机,随后在上世纪90年代又用本国产的其他飞机和捷克空军交换了一批米格-29,再加上21世纪初德国将民主德国的那批米格-29送给了波兰,让波兰凑到了总共40多架米格-29。这些飞机使用至今,还有二十多架在役。美国就在乌克兰战争爆发后向波兰威逼利诱,要求波兰将这批飞机援助给乌克兰空军以补充战损。而在两国来回来去就美国用什么装备来补偿波兰空军反复争论的时候,波兰外交部又发布消息称,经总统杜达与内阁官方磋商后决定,希望将波兰空军现有全部米格-29系列战机悉数转移至位于德国境内的美军拉姆斯空军基地,而后由美国再转交给乌克兰官方。结果面对突然大方的波兰,美国国防部反而退缩了,干脆拒绝了向乌克兰提供米格-29的提议。翘首企盼的乌克兰泽连斯基自然也是大失所望。
乌克兰的失望并非纯粹的表态,除去战略火箭军和海军力量,在战场上的俄乌军队中,空中力量可能是两军差距最大的领域。相比俄军在2010年后力所能及地添置了总规模300架左右的苏-30SM、苏-35、苏-34等新型战机,并在2015年后增购了部分先进空空导弹和精确制导弹药,乌克兰空军在冷战后至今基本可以看做是毫无建树。继承自苏联的战术机队不仅因为缺少升级在30多年后在技术上已经落后于时代,其机队的可用数量也因为飞机的损耗和缺乏资金保养不善等因素显著减少。波兰的这一批米格-29在技术批次上本就属于早期的9.12A批次,在性能上并未比乌军现役的米格-29机队更好(波兰的技术升级也主要集中于与北约制式相符的通讯系统等),相比俄军装备更是没有技术优势,唯一的好处是因为是同种装备,乌克兰空军和飞行员都对它们比较熟悉,因此可以更快的完成装备的接收并且投入战斗。而现在连这样的战机都无法得到,那么接下去基本耗尽现有机队的乌克兰军队将无力再争夺或者阻碍俄军获得和使用战场制空权,只能用肩扛防空导弹在特定场合下给俄军制造一定损失,而对于一场现代战争,彻底失去制空权意味着什么显然是不言而喻。
美国方面甚至动起了向乌克兰援助希腊S300的念头
而对于乌克兰而言更加绝望的是,眼下美国和北约国家明面上是拒绝军援“以免刺激普京,使战况升级”,实际上则担忧作为直接军援国会遭遇俄罗斯更进一步的直接报复与反制裁。几十架30多年前生产的苏制战机的军援尚且如此,乌克兰在战争前几天指望的北约在乌克兰上空开设禁飞区乃至直接出兵更是毫无可能。
对于乌克兰军队而言,这种获取外援上的“明线”与战场上的进展,正将乌克兰军队逼向一个相当糟糕的境地。俄军的全面大规模进攻虽然充满了瑕疵,俄军在战场上也不是每一次都能够精妙配合大获全胜。但得益于俄军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双重优势,乌军在不断取得一些战术胜利的同时,不仅也遭受了不小的装备消耗,还在战局上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境地。在战争的头几天,乌克兰方面对外公布的视频战报不少都是乌军打扫被击毁或者抛弃的俄军装备,表明要么是俄军在行进过程中丢弃的装备为乌军所获得,要么是两军交战后乌军控制战场;随着俄军在几个主要方向的继续推进,乌克兰的TB-2察打一体无人机成了前一段时间最关键的几个战果来源,这些战斗颇为精彩,俄军在毫无警戒的状态下遭到了打击,但他们给俄军造成的损失有限,更多的只是迟滞俄军的行军;到了这两天,乌克兰军队发起的一系列对俄军的阻击作战则显出了乌军的窘迫。一次战斗中,乌军使用反坦克导弹阻滞俄军,并试图用炮击攻击俄军的后续部队,结果当俄军装甲纵队因为沟通不畅在道路上堵塞起来之后,乌军却没有足够的炮火能对堵在一起的几十辆坦克装甲车辆予以集中杀伤,最终在不多的炮弹击毁了俄军部分装甲车辆后,乌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俄军突破阻击阵地继续前进;另一次战斗中,乌克兰一个反坦克小组在极近的距离上对俄军的行军纵队进行了攻击,摧毁了一辆俄军坦克,随后被后续的俄军歼灭。
密集编队下,乌军最终只造成俄军数辆步兵战车的杀伤
抛开此前俄军散步的乌军将火箭筒射手锁在路边的传言不论,反坦克小组在没有任何友军掩护和支援的情况下,潜伏并且在极近距离上对装甲部队发起攻击,本身需要极大勇气。在俄军从东面步步紧逼到基辅近郊的时候,乌军虽然还有相当的作战意志,但在打阻击战的兵力兵器两方面,都显而易见地明显不足了。
这还只是阻击作战,如果乌军想要从战役乃至战略上改善眼下的态势,就必须发动决定性的大规模地面反击行动。而眼下的乌克兰军队无疑已经在各种重装备上付出了巨大的损失。由于俄军战场记录公开的保守性,这种巨大损失无法从开源情报研究中得出,但却能从乌军的作战表现看出来。而更令乌克兰被动的是,如果说2014-15年的失败只是让乌克兰军队损失掉了现役部队的主战装备,乌克兰还有不少的坦克库存和大量可供恢复的老旧坦克的话,眼下的乌军在组建过程中就早已将本国的重装备潜力挖掘殆尽了。再加上包括哈尔科夫、日托米尔等地的乌克兰坦克生产厂和大修厂被摧毁,乌军修复战损和缴获装备的能力也直线下降。在得不到诸如北约国家直接重武器援助的情况下,想要再动员出一支乌军的“生力军”几乎是不可能的。
乌军的技术兵器被俄军优势的空天军大量消耗
当然,在目前的哈尔科夫、基辅以及马里乌波尔,乌克兰军队依然有为数不少的部队依托城市在进行抵抗,乌军手里的各种外援和储备的反坦克装备也远不到枯竭的程度。但俄军可以通过在战备仓库里拉出的老装备充实部队,也可以直接从其他方向调动装备稍差的二线部队,而乌军在不具备优势的战场环境下只能被不断消耗。对于西方国家,这自然是削弱俄罗斯军事力量的绝好时机,但对于乌克兰而言,既然战争开始就不存在取胜的可能,那么现在想要在战场上获胜就更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