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淮海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
我在《“持枪抢劫”与“持权抢劫”》一文中用“云淡水暖:淮海战役究竟是谁指挥的?”作为说明问题的附件。“云淡水暖”的这篇文章又引用了张雄文的文章作为附件。而张雄文的文章引起了很大争议。
我不是军史行家,对“淮海战役究竟是谁指挥的”这一争论的种种细节没什么发言权。但有一点是清楚的:用“精英史观”来解释历史肯定是错误的。换句话说,无论是象邓小平那样大言不惭地宣布:“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借此自己给自己戴上顶“中国第四军事家”的高帽子;还是简单地“反其道而行之”、一笔勾销刘邓陈谭的一切、把一切全归功于粟裕都肯定荒谬——把一场惊心动魄、扭转历史、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的成败简单全算成少数、个别英雄、精英的功劳,本身就是在鼓吹“精英史观”。如果这样,那大家在此批判“精英史观”岂不很滑稽?大家既然在此痛斥“精英”,显然对这一套看不惯。既然看不惯,就得注意别“自己挖坑埋自己”,自己陷到自己反对的逻辑中去。为了眼前的政治需要对历史信口开河是“精英”的“特色”。既然反感“精英”的那一套,就得跟那一套划清界限,不能用“精英史观”反对“精英史观”。
比如林彪,先是神化得不得了,简直战无不胜,9.13之后又骂得一塌糊涂,然后只字不提,好像历史上根本就没这个人,现在需要用来反毛了,又开始红火起来 ——这种态度其实跟鲁迅嘲讽的流氓逻辑没什么本质区别。用同样的逻辑评价淮海战役也会闹笑话的。如果淮海战役中邓小平真的什么事也没干,光在那里混,那岂不连毛泽东也装进去了?——任命一个屁事不干光吃闲饭的饭桶指挥一场大决战的最高统帅能算得上英明伟大吗?赢得那么一场大决战,解放军从上到下,从统帅到一线指战员,人人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只认将不认兵是国民党的作派,所以国民党老吃败仗:孟良崮战役从战役指挥上讲没什么神秘:双方都等于摊牌下明棋,关键是谁的作战意图能实现。而国民党的作战意图从理论上无懈可击,实际执行起来却一塌糊涂,关键是下面不行,指挥官的意图再正确又有何用?同样,淮海战役如果基层的指战员不得力,换谁来指挥都不行。这是大系统的较量,不能简单归功于某个人。我的文章的中心就是这个意思,“老行伍”理解得很准确。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恭谦下士时。倘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如果坏人一眼看着就坏,那历史就简单多了。实际并非如此。许多坏人是后来变坏的,而且往往是一开始干了不少好事,赢得了信任,这才有了后来干坏事的资本。研究历史,争论问题,是要弄清楚人变坏的原因,而不是仅仅大骂谁是坏蛋。——当然如果是上战场,准备拚刺刀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那自然用不着再肯定什么“历史功过”,你死我活就是了。但现在不是那种场合,而是弄清历史是非,那就必须实事求是,有功说功,有过说过。
我很赞同“老行伍”用“把偏激和狂燥送给对手,把冷静和客观留给自己!”这样的态度争论“淮海战役是谁指挥”这样的问题,不要动不动给对手扣帽子。
鲁迅说:“这些团体,都说是志在改革,向旧的堡垒取攻势的.然而还在中徐.就在旧的堡垒之下纷纷自己扭打起来,扭得大家乏力了,这才放开了手,因为不过是 ‘扭’而已矣,所以大创是没有的,仅仅喘着气。一面喘着气,一面各自以为胜利,唱着凯歌。旧堡垒上简直无须守兵,只要袖手俯首,看这些新的敌人自己所唱的喜剧就够。他无声,但他胜利了。”
如果大家争论的是是非而不是谁的“一贯正确”,那也属于“做事”而不是“做官”,就容得不同意见,谁说的对就听谁的,怎么有利弄清是非就怎么办。——比如有人纠正我文章中的错别字,是为了帮我把文章写好,我就不觉得有什么丢脸的,举双手欢迎。这是从“做事”的角度看问题。如果从“做官”的角度看,从“个人权威”的角度看,就决容不得别人指出错别字:这不是存心跟我过不去吗?讨论“淮海战役是谁指挥”这样的问题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