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衰退之路 |
送交者: 我是兔兔 2002年01月10日18:29:57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
2002年01月10日10:56 环球时报 南美洲大国阿根廷不仅以优美的“探戈舞姿”和剽悍的“高乔牛仔”闻名于世,而且在20世纪初还因其富庶和经济发展快而享誉全球。当时,在欧洲的许多城市,当人们形容某人腰缠万贯时,常这样比喻:他像阿根廷人一样富有。诚然,当时的阿根廷,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八,人均收入居拉美之首。阿根廷因此而被誉为“南美洲的美国”、“世界的粮仓和肉库”,它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则被视做“南美洲的巴黎”。 在人类行将告别2001年之际,阿根廷再次引起了世界各国媒体的注意。然而这一次,出现在全球电视上的画面却是马背上的警察、催泪弹释放的烟雾、抗议者的呼叫和被抢商店店主的哭喊。更为令人惊奇的是,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内,从德拉鲁阿到杜阿尔德,阿根廷居然换了5个总统,甚至公开宣布:阿根廷无力偿还其1500多亿美元的外债。阿根廷因此而成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倒账国。 “世界粮仓和肉库” 应该说,阿根廷拥有多种发展经济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例如,它有丰富的资源,其中稀有金属铍的储藏量居世界第二,铀矿资源储藏量名列拉美之首,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也比较丰富。占全国总面积1/4的潘帕斯草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地势平坦。阿根廷人经常自豪地说,“我们的平原从大西洋起,一犁头耕到安第斯山麓,都不会碰到一块石头”。阿根廷还有40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海湾和温和的气候为阿根廷提供了许多不冻港。 阿根廷人大多是欧洲白色人种移民的后代,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劳动力素质也比较好。 “给你们一个坏政府” 据说在阿根廷有这样一个笑话:造物主把好的东西和坏的东西搭配起来,分给世界上不同的地区。造物主看到阿根廷有丰富的资源、清新的空气和肥沃的土地,就说:“你们不能都拿好的东西,也应该拿点坏的东西。”于是,他就让阿根廷人得到了一个坏政府。这一笑话将阿根廷历届政府贬为“坏东西”显然是欠妥的。但是在阿根廷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一些政策确实阻碍了经济发展。 例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阿根廷政府一直对经济生活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干预的手段之一就是用国家资本的力量,通过国有化等手段,建立一大批国有企业。20世纪70年代末,国有企业在阿根廷国内总投资中的比重高达20%。国有企业在阿根廷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阿根廷的国有企业也长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经济效益普遍低下,许多企业长期亏损严重。这一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管理人员缺乏现代化企业所需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技巧;政府给予的种种保护和优惠扼杀了企业的活力;企业离开政府的财政补贴后难以生存。当然,将阿经济走下坡路归咎于国有企业是有失公允的,但国有企业的亏损确实使阿根廷政府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此外,庞大的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下,官僚作风盛行,就在国内造成了难以为继的局面。 “幼稚工业”没有成长 阿根廷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因此其优势在于生产和出口农产品。19世纪80年代以前,畜牧业成为阿根廷的经济支柱,牛皮和牛肉是主要出口产品,形成了所谓“牛皮文明”。此后,阿根廷吸收了大量外国移民,对潘帕斯草原进行开发,使种植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可见,无论是畜牧业还是种植业,都使阿根廷在历史上成功地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大力出口农产品来获得外汇收入。 如同其他拉美国家一样,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后,阿根廷开始重视工业化建设。但是,在50年代以前,阿根廷的工业基本上是以食品加工业和简单的装配业为主。50年代以后,政府才开始重视重工业、化学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发展。无怪乎许多人认为,阿根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失 去了一次工业化机会,二战期间又失去了一次工业化机会。还有许多分析人士指出,农牧业在20世纪初以前使阿根廷成为富国,但同时也使它在工业化道路上慢了一步。 阿工业化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内向发展。为了扶持制造业,阿政府采取了高筑贸易壁垒的措施,使本国“幼稚工业”面临一个基本上没有外来竞争的环境。然而,保护的成本是很高的。许多经济学家曾计算过,阿根廷的汽车、化工产品和一些非耐用消费品的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出好几倍。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通过政府的高度保护来发展本国工业的事例并不少见。例如,美国和德国在19世纪曾对制成品进口征收高额关税,而日本则在20世纪70年代也仍然保持范围很广的进口控制。但是保护过度,阿根廷“幼稚工业”就没有成长起来。 半个多世纪内政府更迭25次 19世纪60年代初,阿根廷结束了独立后的长期内战,政局趋于稳定。这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经济起飞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然而1930年发生的一次政变为近70年的政治稳定画上了一个句号。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内,政府更迭多达25次,具有左翼、中翼、右翼倾向的军人政府 和文人政府都曾登台亮过相。面对成堆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民众的抗议,军人终于答应尽快将政权交给文人。 1983年12月阿方辛的上台象征着“还政于民”的民主化浪潮降临阿根廷。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稳定就一劳永逸了。一方面,军人并不甘心留在军营里,而是多次发动未遂政变;另一方面,经济形势难以好转,党派斗争不断加剧。这一切终于迫使阿方辛于1989年提前5个月下台。他在辞职演说中说,他只能用他自己的牺牲来减轻人民的牺牲。 一位美国学者曾说过,人们常常把阿根廷的政治动荡归咎于经常发动政变的军人,但文人政治家也应受到责备,因为他们没有使阿根廷的宪法体制合法化。阿根廷的发展道路表明,政治稳定是多么重要! “整个国家都被卖了” 阿方辛的继任者梅内姆上台后不久就开始实施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一方面,他降低了贸易壁垒,使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另一方面,他对国有企业实施了规模空前的私有化,以至于许多阿根廷人说,“整个国家都被卖了。”私有化使政府获得了大量收入,政府可以继续大手大脚地花钱,可以继续给政府部门的官员支付高薪和优厚的社会福利保障。 美国学者L·哈利森认为,历史上同为欧洲殖民地的北美洲和南美洲之所以今天在发展道路上取得不同的业绩,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文化传统不同。包括阿根廷在内的南美洲国家奉行的是伊比利亚天主教文化,这种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鼓励人们消费。 阿根廷人的超前消费意识是很强烈的,因此其储蓄率难以提高。以1998年为例,阿根廷的储蓄率为17.4%,不仅低于拉美的平均水平(19%),而且还低于巴西(18.6%)、墨西哥(22.4%)和智利(25.2%),更低于韩国(33.8%)。事实上,阿根廷的人均GDP不及韩国,例如1998年阿根廷和韩国的人均GDP分别为8030美元和8600美元。但同年阿根廷的私人人均消费为7818美元,而韩国仅为6695美元。由于国内储蓄率低,阿根廷只得靠外部资金来扩大再生产。无怪乎20世纪80年代初阿根廷爆发债务危机后,时隔不到20年,它再度遇到债务危机。 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阿根廷从一个世界经济大国演变为世界上最大的倒账国,其教训是十分深刻的。江时学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