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主义认识中国经济 |
送交者: 司马昭 2003年01月22日19:12:54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
2)司马昭主义认识中国经济 关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决定因素。司马昭主义认为,投资、内需和出口这三个微观因素,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宏观发展的空间、速度。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和速度的决定因素是:国家之间、阶级之间利益竞争与合作矛盾程度(遵从司马昭振荡原理)。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利益恶性竞争与强制合作,是导致利益垄断和反垄断的两个极端状况。这个社会状况下的人完全失去创造财富的动力。严重破坏经济发展的基础、进一步丧失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和速度。因此需要通过建立社会契约、法律来加以调节。社会各阶级之间围绕各自的利益进行利益竞争与合作的工具有两个----资本和知识(包括人本身);展开竞争与合作的地点---市场;利益竞争与合作进行斗争的周期---利益的垄断和反垄断极端状况之间(司马昭周期)。统称司马昭三要素。司马昭主义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三段) ,利益竞争与合作的矛盾,会发生主要和次要的变化(在一个司马昭振荡周期内)。在低度垄断社会,由于社会创造财富能力不发达,利益竞争是主要的加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提倡资源兼并);在高度垄断社会,由于社会创造财富能力发达,利益合作是主要的加速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提倡资源分拆)。这是利益垄断与反垄断主要矛盾斗争的结果。
司马昭认为,中国的经济总体的问题,根本是一快一慢的问题。以火箭的速度进入高度垄断的计划经济,以蜗牛的速度进入打破垄断的市场经济。 斯大林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建设,将中国变成了两个社会,高度垄断的农业社会,高度垄断的工业社会。而中国当时的基础是高度垄断的农业社会向低度垄断的工业社会过渡。当时的四大家族,并没有完成垄断的任务。因为中国还存在极其巨大的农业人口。司马昭认为,多数人口从业领域,决定社会的发展阶段。因此,计划经济显然是严重的超速行为。司马昭没有研究过建国后中国的经济情况。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论进行推测。当时中国在进入两个高度垄断同时并行的社会,会出现何种状况。农业来说(本来是最有希望健康发展的),农民的动力来自破除原地主的垄断土地的权力,重新分配土地的利益,最低限度的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处置权。当时完全可以搞土地承包或股份制。但是土地收归国家后,农民变成了国家垄断土地机器上的零件。农民的一切利益被固定化,一刀切。农民不能通过自己的创造力获得额外的收益,不论通过怎样的教育方式,总体上农民生产部可能有积极性。这违反了司马昭人的本质的定义。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就成为必然。邓小平的同意搞承包责任制,就是反垄断的政策,所以,农业就发展了。但是,根据司马昭主义,农业发展的动力来自垄断和反垄断的矛盾斗争。土地承包责任制虽然解决了暂时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问题,但是,司马昭农业利益的发展规律是农业经营者,通过不断的收购来扩大土地管辖面积和利用农业知识提高利益竞争的垄断能力,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和附加值。农业知识的发展,促进和提高工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使富裕农业人员转化到其它部门。提高来农业的发展,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大量的人口转到开始快速发展的工业等领域。这是市场经济动态的平衡机制。中国农业政策此时出现两个失误。固定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和农业户籍制度。固定的土地承包责任制,总体上固定了土地的收益。因此,随着、生产生活成本的提高,固定土地的收益和指出,不可能平衡,不能实现农民生存、利益和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农民的积极性又一次受创。生产率的提高到了尽头。总体上来讲,中国的农业应该是走下坡路。因为土地的垄断并没有被打破。农民现在不可能有积极性。根本的方法就是再次放开土地的经营权,允许土地的兼并,打破一村一乡的土地体制。可以考虑先放开县一级,到一定规模时再逐步放开省级等。因为,利益的垄断与反垄断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现在农业再次面临垄断带来的问题,只有打破垄断,才能有发展。注意的问题是垄断规模的管理,到一定规模后,生产力就会下降。就要果断破除垄断。当然这里有利益保障的问题。因为土地是国家的。产权不能被私有化。但是由乡镇垄断肯定是没有前途的。可以考虑国家土地资产的统一管理。户籍制度限制了农业人口的流动。也是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必须拆除。实际上民工的大量出现,也证明二点,土地改革初期是农业的生产率提高了;现在是农业的生产率下降了。道理就是原来打破了垄断和现在垄断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实际上,因为农业的发展停滞而出现的剩余农民,是恶性循环的。社会没有新的行业来消化。因此,尽快打破农业的垄断,是中国农业的前途所在!利益的垄断和反垄断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源推动力。 工业的情况。斯大林式的计划经济,基本上扼杀了新中国工人阶级的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司马昭成为创造财富力。由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掌握的知识来决定。称为司马昭生产力。由于中国在建国时,并不备工业的基础,因此,中国工业化应该走相当长的道路。按照司马昭振荡周期理论,当时的中国要等到农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即起码还有60%的农业人口,工业就要大发展了。主因是资产阶级竞争利益的工具---资本和知识不够。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比较弱小。但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中国工业一步到达高度垄断的工业阶段。原来的资产阶级利益被剥夺。社会其它阶级的利益也被强制固定化,成为国家工业机器上的零件。社会工业生产的司马昭生产力总体上被严重损伤。按司马昭主义,主要矛盾是发展的动力,资金和知识(包括人本身)是发展的阶级竞争的工具,即发展的因素。国家垄断工业体的中国,一没有资金,二没有技术,根本不可能发展工业。抛开垄断造成效率低下不谈,中国的国家垄断工业体是如何发展过来的呢。首先是动力问题。新中国打破了旧社会的垄断利益束缚,开始发展新的国家,这是启动动力。工业知识从俄罗斯全盘买进,对当时的中国,已经足够了。当然,人需要时间进行知识积累。所以这个因素一定程度限制了工业的发展。问题是中国没有资金。“一穷二白” 。中国还面临美国的垄断封锁。这其实增加了中国垄断工业体进行反美国利益垄断发展的动力。根据司马昭主义理论,国家、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遵从司马昭条件,即具备利益垄断和反垄断矛盾的动力;便捷的人与人沟通、货物交易和流动;利益竞争与合作的工具--资本和知识(包括人本身) ;相对公平的市场。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从司马昭条件来看,中国当时最为欠缺的就是资本。其它方面尽管也是缺胳膊少腿,但是都还算有点基础。怎么来解决资金的问题呢?司马昭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印钞票。这只是司马昭的推测。但是印钞票就会带来通货膨胀。因此,只能用限制国民够买力和消费的方法来解决。让多引出的钞票尽量流到军事工业、重工业部门。同时由于农业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国家也需要通过印钞票来补贴。同时,尽量避免钞票进入消费品领域,控制消费品的生产和压低工资抑制消费。这样可以解决国家发展军工和重工业的资金问题。但是面对通胀,国家只能在印钞票来补贴。银行必然出现大量呆坏账。是死路一条。这也许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根本原因。这样的高度垄断的情况下,中国工业的效率不可能高,成本必然奇高,产品不可能受市场欢迎。大量积压是必然的。有趣的是,美国也出现这个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垄断。而且,美国产品过剩问题会越来越严重,直到爆发危机。所以说,中国工业的发展出路在于打破垄断的力度。而最为重要的是,政府只管市场公平规则的制定,脱离企业的经营和决策。而且步子越快越好。当然市场公平机制包括许多方面,比如税收、监管、法制等等。 中国现在出现的生产过剩、贫富分化、大规模失业、贪污腐化和银行呆坏账等严重问题,根本的问题是没有解决好垄断的问题。农业土地等资源的垄断,工业国有企业的垄断。前面说的一慢,即实现市场经济体制慢,如果不加快解决,是要出大问题的。不要认为产品积压过剩是生产力高造成的。司马昭认为根本原因是垄断造成的商品价值下降和生产成本太高造成的。这也是司马昭认为马克思理论的这个方面有所不足的地方(听取数学同学关于爱因斯坦的谦虚做法,尽管马克思也经常用“庸俗” “愚昧” “狂想病” 等语言攻击别人)。虽然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资金、知识,解决了一定发展的资金、知识问题,但是,中国是需要把整个工业结构调回到低度和中度垄断的工业社会(司马昭认为中国目前处于此阶段)。主要是解决农民就业的问题。并尽快形成相对公平的市场竞争与合作机制。中国一定能快速发展。因为中国距离高度垄断的工业社会还有很长的距离。司马昭理论认为,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一个企业的倒闭,如果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倒闭工厂的原资源,会很快被其它需要竞争的企业吸收。在资金、知识相差不多的企业,规模化是企业降低成本的最有效手段。中国的问题是很多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经营不负责任。主要是权力垄断造成的。是人为因素。由于市场竞争机制的不健康,这样的企业倒闭了,其资源消化就是问题。凡不是因市场公平竞争倒闭的企业,一定有垄断的黑手存在。或是权力的或是资金的、或市场的。因此失业人数会出现净增长。一定要实现经营者的市场化,这是唯一出路。因此,打破垄断的力度还要加大。每个行业最少要形成5~6家群雄争霸的工业集团进行充分的竞争。解决农业人口的转化问题。当然现在加入WTO后,如何面对竞争。司马昭认为,国外的大多数产品的消费对象,是国外的中产阶级。在中国只有很少的市场。除非他在中国生产。但是只要能解决农民的转化问题,就是促进中国工业社会的发展,有益无害。中国必须经过司马昭主义理论有关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当然,由于资金、知识、信息、物流的发达,这个司马昭周期会较短。与农业同样存在的阶段性垄断的问题,就是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有扩大规模的要求,这一定要在市场的驱动下进行。这时,就要突破跨省甚至跨国的行政管理问题。公平的市场经济下,规模决定效益。但是,在规模大到形成垄断后,企业就要走向衰败。这就是司马昭讲的,成也垄断,败也垄断的司马昭振荡周期。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国需要在农业和工业方面的破除垄断改革齐头并进,关键是不要在犹豫、动摇和停滞不前。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