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何以两面不是人? |
送交者: 邵宗海 2003年07月18日17:23:13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
台湾最近夹在中共杯葛与美国反弹之间,乍看之下好像有点“两大之间难为小”的处境。但仔细检阅北京在世界卫生组织(WHO)与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台湾参与或名称的打压,以及华府对台湾有意进行(WHO)公投的反对,实在看不出台北当局是因为“顺了姑意”而“逆了嫂意”的困境。 更贴切去形容台湾目前处境,实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陈水扁希望核四能以“公投”决定去留,有部分是理念与承诺,也有部分是促求稳固反核选民,他们过去几乎全是民进党的支持者,选战考量难免。 但是,要对WHO的加入与否也进行公投,形式上固是目前民气可用,不运用这股力量转化成对陈水扁当局的助力,简直是不谙选举策略,但实质上则是利用这次难得的全民共识,藉着在野党派一旦杯葛便惹上“反对无理”标签上身的尴尬,进而顺利推动公投,来兑现陈水扁去年8月3日所称两岸“一边一国”的主张。 让国际社会了解台湾 北京当局的嗅觉何仅只是“敏锐”而已。关于核四公投,民进党过去喊了多年,中共国台办与外交部对此反应绝对比不上这次对WHO公投的反应激烈。他们用“渐进式台独”来形容民进党“逐点战术”,用白话来解释,那就是一场WHO公投可让国际社会彻底了解:台湾民众展现不愿接受“中国与台湾二合一”结果的意愿,以及凸显台湾与中国本来就是“一边一国”、主权互不隶属的政治实体。 然后,当国际社会对这样公投结果多了一分了解与同情之后,协助台湾以“主权国家”身份申请加入WHO已是次要考量,因为最后结果是否能不受中共杯葛进而顺利加入,尚是不确定变数,但这会植下台湾民众可以凭藉自己意愿来决定前途的法律基础。这才是民进党的最终考量。 北京透过“以外环内”策略,让华府了解他们容忍已到极限的“红色底线”。其实,这几年来,江泽民时代所培植的一批中美关系兼涉台研究的学者智囊,已充分提供北京当局要有“北京台北之间最短捷径是透经华府”的认知。 把他们的忧虑告知美国,可借由华府的手重拍台北的屁股以示严惩,这样可不让北京走上火线,惹怒台湾民意。但是,一旦台北不听训,依然我行我素,那么,北京认为事先已向华府打过招呼,再出手动武至少已无忌讳在身。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国务院开始要提醒阿扁“四不一没有”承诺,以及包道格要那么明白告知陈水扁,华府反对WHO公投的原委所在。 时间不在台湾这一边 平心而论,处于台湾目前如此悲情的处境,任何政党或政治人物都很难舍弃陈水扁的策略而不就。2004年大选后即便政党轮替,同样的戏码还是会照常上演,不会因为颜色转变脑袋就会灵光。其实,台北今日的困境,不是因为夹在中美之间而不知所措,而是不愿面对现实去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首先,台北必须了解,不是只有中共压迫它必须接受“一中原则”与“一国两制”。压力是双重的,美国也在告诫台湾不可寻求独立,或是带点胁迫性地“鼓励”台北应与北京对话。也就是说,台北面临两个强权的要求,都不是它心目中最爱的选择。 其次,台北是采取“时间换空间”的策略。但正如许多美国学者所认为,时间已不在台湾这一边。中共在十六大报告中已透露出不允许台北无限期拖延统一谈判,而中共2000年国防白皮书则把这点列为要对台动武的第三个原因。 其实,美国也有时间设定压力加诸在台北肩上,1982年“八一七公报”已说明对台军售不会漫无止期,最终华府还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当美国历任总统一再重申中美三个公报,台北有无一点预警?还是说仍错觉美国说说而已? 最后,是九一一事件与美伊战争带来美国在国际战略架构上重新布局的考量。中共益发被华府所重视,而美中台三角关系也出现倾斜。这当然不是中国目前的发展正契合美式价值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两者利益的重叠。我们当然不能据此以论台湾已无战略价值,可是我们不能完全忽视,当中美更形接近之时,台湾是美国的资产,还是负担? 因此,面对前述现实的政治环境,台北必须跳脱传统思维,那就是不要再认为中共是唯一迫害我们的强邻,而美国则是我们寻求保护伞的不二人选。 其实,问题一旦来临,在利益优先原则下,中共与美国都会是台北的“加害者”。如何“夹缝求生”,当是台北目前要思考的,而“两边逢源”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策略。视北京为一个可沟通的善邻,台北当然不能完全封锁成本输出,但与华府进行一场不能舍我的游戏时,台北也要筹措些“筹码”。听起来这有点玩火,但转变危机时又岂能只是守株待兔? 《联合早报》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