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刘备造就了诸葛亮
送交者: Alarm 2002年03月11日18:53:22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什么事顺着说好说,反着说就困难了。可是一件事要顺说反说都有理,它才真有道理。比如说诸葛亮的“隆中对”,它对天下三分的形势、蜀汉立国的基础与策略,分析得十分透彻,好像这是刘备一生的转机,使他在迷茫中找到正确方向,从此就节节胜利了。但我们如果细观历史,就发现与诸葛亮见解相同的人多的是,刘备也不是处处按照“隆中对”行事的。历史研究非常重视这些不规则的事件。如果我们暂时从诸葛亮所站立场挪开,而从刘备的角度来审视这个历史人物,那么诸葛亮并不是一个能左右刘备的人物,相反诸葛亮却是在艰苦环境中接受各种考验逐渐才走向成熟的,后来又是在蜀中人物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名声大著的。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不是诸葛亮造就了刘氏父子,而是刘氏父子造就了诸葛亮。
  诸葛亮在刘备手下变得谨慎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在隆中请出了诸葛亮,这就是使中国知识分子激动了一千多年、并且准备继续激动下去的“千古佳话”。但如前所说,刘备对诸葛亮的格外礼遇,是因为这时他手下几乎没有文臣(孙乾、糜竺之流那是不上数的),他必须不放走任何一个可以网罗的人才。在他的心目中,一个27岁的年轻人,能够畅谈天下形势,而且言之成理,已经很不错了;再锻炼十几年,说不定会派上大用场。至于谁该当今后的丞相,刘备这时想都没有想过。
  诸葛亮年轻的时候很自负,自比于管仲、乐毅,又好为“梁父吟”,一副风流倜傥的样子。 公元208年他作为大使派遣到东吴,连吴抗曹。他在孙权面前那一篇漂亮的说辞,具有强烈的纵横家色彩。如果顺着这个路子走下去,他可能会与其侄儿诸葛恪(仕吴)同一个风格。赤壁之战之后,刘备与关羽、张飞、赵云忙着带兵平定荆州,诸葛亮却派不上用场。直到刘备打下南四郡后,才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事实证明,这种冷落与磨炼,日后对诸葛亮是大有好处的。
  从公元209年到213年,五年之中刘备一直忙于争夺地盘,诸葛亮则总是留在后方。这时,刘备的谋士队伍,又多了庞统和法正,对诸葛亮应是个威胁。公元214年,刘备转攻刘璋,命 令诸葛亮、张飞、赵云溯江入益州,合围成都。赵云走的是长江这条路,攻占江阳(今泸州) 、犍为(今彭山);张飞走的是嘉陵江这条路,攻占江州(今重庆)、巴西(今阆中);诸葛亮第一次单独带兵,走的是洛江这条路,攻占德阳(今遂宁),应是很不容易的事。几路人马包围成都之后,喜剧性的场面又出现了,刘备派遣入城劝降的是简雍而不是诸葛亮。刘备这样做 ,完全是因为简雍与刘璋私交甚好,这叫“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但客观上对诸葛亮又是一 次冷落。
  刘备入成都,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同时又任命帮助刘备取益州立下大功的法正为扬武将军,蜀郡太守。两相比较,法正的地位高于诸葛亮。说到人际关系,法正可以在刘备面前随便说话,甚至敢于管刘备的家事,诸葛亮却不能够。接下去,诸葛亮就留在成都搞后勤,任务是“足食足兵”,而法正却可以不时跟随刘备出征,积极建言。夺取汉中后,刘备又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法正多诡计,已传到曹操耳朵里,他惋惜地说:“我把天下的奸雄都收罗尽了,为什么漏掉了法正!”
  我们注意到,诸葛亮出山后的14年(至公元221年当蜀汉丞相为止),只是刘备的谋士之一,并非刘备言听计从的“军师”。诸葛亮在襄阳时,说徐庶当个州郡官儿就该满足了;徐庶问他的志向,却笑而不答。可是经过14年磨炼,诸葛亮狂傲之气不见了,他学会了小心谨慎,事无巨细,都竭尽全力去做;在人际关系上,他学会了忍让和调和;在功名利禄上,他学会了克己。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已经懂得刘备所说的“鱼水关系”只是一种招贤术,他可以把与任何谋士的关系都说成“鱼水关系”。可是诸葛亮仍然坚守自己的诺言,对刘备忠贞不贰。他甚至默认这种与刘备“保持一段距离”的位置。他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心态正是刘备所要求和欣赏的。
  法正当了蜀郡太守后,骄横狂躁,报复杀人,有人希望诸葛亮向刘备报告,诸葛亮说这办不到,主公与法正有特殊关系,我无法左右他。这是诸葛亮在权臣前有意的退让。当马超当了平西将军、关羽深感不满时,诸葛亮写信解释,马超有黥布、彭越的才干,可以与张飞并驱争先,当然比起美髯公(指关羽)来又略逊一筹,使关羽非常高兴。这是诸葛亮从顾全大局的角度出发作出的合理奉承。这样的人际关系,是诸葛亮过去未曾经验的。有人说这些方面显示了诸葛亮的妥协,不对。这些方面恰恰显示了诸葛亮已走向成熟。
  刘备在默默地观察。他的过人之处在于不故意考验属下,但他重视一个属下各种场合表露出来的综合能力和个人品质。庞统聪明,但是性急(当然他早死了)。简雍机趣,然而一副名士派头,不是认真办公的料。法正鬼点子多,常常出奇制胜,但算不得正统人物,也无法服众。在群臣之中,只有诸葛亮最稳健、最方正、最得人心。因此,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时,早已成竹在胸,径直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在公元223年白帝城托孤时,这个信念也没有动摇。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中回忆道:“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这是对刘备 最透彻的了解。作为国君,他要找的丞相必须是谨慎的、任劳任怨的;传奇式的人物反倒有害。以后的历史证明,刘备的眼光没有错,他的确找到了一个完全可以信赖的人。
  三国之中,蜀汉最弱,经受不起大的打击,所以必须要求谨慎。请看一个最成功的例子。公元223年,南中叛乱,诸葛亮不是急于镇压,而是先派邓芝出使东吴,修补与东吴的裂痕。公元224年,诸葛亮系统地作了一次人事调动,恢复发展生产,保障后勤供应。公元225年,条件大体成熟,诸葛亮才“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带兵到南中平叛。他的平叛恩威并用,“七擒孟获”,晓之以义,不但较长一段时间保证南中无事,而且还获得一支少数民族劲旅——飞军。这次行动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配合艺术上讲,简直是完美无缺!顺便说 一句,诸葛亮入南中走的是西线,即成都-邛崃-汉源-西昌-会理-大姚,这条路现在“南丝路考察团”还在走,坐汽车考察都要一个月,诸葛亮当时走的是山道(灵关道),包括作战只用了三个月,进军的神速就可想而知了。
  谨慎是诸葛亮的治蜀法宝,但也就规定了蜀汉的狭小格局。接下去诸葛亮的五次北伐,都无大进展。除了缺粮的因素外,过于谨慎也是一弊。诸葛亮一生从不弄险,五次北伐都从祁山迂回;魏延建议从子午谷偷袭长安,他不予采纳。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公元263年魏伐蜀,钟会军走的就是斜谷、骆谷和子午谷,邓艾军则更是偷度阴平,“裹毡滚崖”,突临江油关,使蜀汉在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军事行动总是充满了冒险精神。诸葛亮善于治军,但不敢冒险,也就注定了终被他人所亡的命运。当然,我们不能因此把谨慎说成是诸葛亮的错误。蜀 汉以谨慎兴,以谨慎亡,冥冥之中似有定数,怪不得人的。

  诸葛亮在刘禅手下变成贤相

  杜甫《蜀相》诗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对诸葛亮的功业作了最高礼赞 ,但他是“开”与“济”混说的。如果分开说,诸葛亮跟随刘备打天下的16年,并不以贤相著称,他只是一个谋士。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才当上丞相,但公元223年刘备就 病死白帝城,这三年中诸葛亮并无作为。看来,诸葛亮始终处于刘备阴影之中,只要刘备在,他就只能当个二等或三等角色。就说这三年,身为丞相的诸葛亮不能说服刘备停止伐吴,眼睁睁地看汉遭受巨大挫折,应是最大失职。刘备兵败白帝,诸葛亮叹了口气说,要是法正还活着,主上不会遭此惨败。因为只有法正才能劝阻刘备,这是诸葛亮深以为愧的事。但是诸葛亮扶持后主刘禅的12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托孤之时,诸葛亮43岁,刘禅17岁,年龄对比正好倒过来,“事之如父”的遗诏,从感情上说可以接受。这时,与诸葛亮等量级的谋士庞统、法正都去世了,接班人队伍蒋琬、费祎、董允等都属于谨慎型,不会成为政敌。诸葛亮既无伴君如虎之惧,又无祸起萧墙之犹,他当然能充分展示他的才智,成为千古 贤相。
  诸葛亮成为千古贤相,也是与刘禅的搭配分不开的。一个不猜疑、不牵制、充分尊重丞相的“中人之主”是历史学家所渴望的,而刘禅恰恰就是。作为人臣,遭遇暴君与英君都是可怕的,因为你必须花绝大部分时间来对付他,即如鲁迅所说只能“横站”,要想竭忠尽智那是不可能的。在历史上,像刘禅那样,始终以子侄辈身份对待丞相,在顺利和不顺利,在生前和身后,都始终信赖诸葛亮,从不制造君臣危机,从不嫉妒丞相的功劳(即人臣最恐惧的“ 功高震主”),是不多见的。这样的关系才真正是“鱼水关系”。
  有人说,刘禅本来无能,只能素食尸位,当个傀儡皇帝。这话不对。公元225年,诸葛亮弹劾长水校尉廖立,说他自高自大,诽谤朝廷用的人都是小子,“有人说精兵简政好,他就抬头看屋顶,说是好个屁”。廖立狂妄自大,固然该罪,但刘禅也看出这里面有诸葛亮的情绪,所以未判极刑,而是削职为民,流放汶山。这说明刘禅是有头脑的。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不用魏延为先锋,却起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与诸葛亮是同乡),招致全盘失败,诸葛亮显然是有责任的,所以诸葛亮上疏“自贬三等”,刘禅并不拒绝。第二年,诸葛亮到底取得武都、阴平,刘禅就恢复了诸葛亮的相位,并说出“君其无辞”那样感人的话。这些处理只见刘禅有耐心、有分寸,并非庸才。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在祁山围住司马懿,形势大好,可是都护李严粮草未办,写信通知诸葛亮班师,回来又诬陷诸葛亮“擅自撤退”,诸葛亮拿出书信对证,李严只好认罪。这个李严不比廖立,他是白帝城托孤时的第二号重臣,是刘备有意安插来牵制诸葛亮的。可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刘禅不徇私情,还是废李严为平民,流放梓潼。可是《三国演义》100-101回却写成刘禅误听谗言,疑心诸 葛亮有纂国之志,从前线召回丞相,理由“久不相见,心甚思慕”,把刘禅写成一个连谎话 都扯不圆的昏君,这种“艺术加工”使刘禅的形象受到极大的伤害。人们一方面赞扬诸葛亮是千古贤相,一方面又斥责刘禅是昏庸之君,实在太不公平了。
  刘禅和诸葛亮的搭配是中人之主与智谋之臣的搭配,这属于最佳君臣关系,所以蜀汉在这12年处于极盛时期。诸葛亮死后18年,刘禅尊重诸葛亮的人事安排,陆续任用蒋琬、费祎为相,这已属于中人之主与中人之臣的搭配,本来相当危险,可是他仍全都能“承诸葛亮之成规,因循不革”,所以也保住蜀中无事。这说明刘禅并非“扶不起来的阿斗”。
  如果说刘禅尊重诸葛亮,言听计从,还是因为有“事之如父”的遗训,那么刘禅对蒋琬、费祎、董允的尊重,就明明白白表现出他有宽容之心、纳谏之诚了。
  公元243年,蒋琬估量了蜀汉的国力与自己的智谋水平,建议缩短战线,只留姜维守凉州,自己到涪县(今绵阳)屯卫,这是消极防守的策略,没有多少亮点,但刘禅采纳了。公元244年,刘禅想突破“十二个嫔妃”的编制,辅国将军董允认为这不合规定,刘禅只好作罢。看来刘禅还有点克己之心。公元262年,即蜀亡前一年,姜维请求诛杀专权的宦官黄皓,这时刘禅已经昏聩,但还能叫黄皓前去认错,说明尚未丧失一个国君最起码的气度。
  蜀汉在最后十年(254-263)从混乱走向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史学家向来把蜀汉的灭亡归咎于宦官专权,其实黄皓专权已迟至公元258年,离蜀亡只有5年了,即使黄皓天天干坏事,崩溃也不至于如此迅速。真正的原因恐怕是蜀中人物罄尽,连蒋琬、费祎这样的平庸之才也没有了。当然,这时的姜维也可以为相,可是姜维是西羌人,不足以镇服由中原人士组成的朝廷群僚,因此出现了权力真空。看来中人之主一旦失去智谋之臣,的确很可能成为庸主。不过人才匮乏到这个程度,即使刘禅一夜之间变为英主,恐怕也无济于事了。
  公元263年,邓艾兵临成都,后主刘禅拉着棺材,自缚请降,向为史家所不齿。其实我们考察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刘禅的投降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一,从国力上讲,蜀汉绝对不是曹魏的对手,迟早要被并吞;何况降魏又不是降外族,蜀人还不至于无法忍受。第二,投降事宜全由蜀汉老臣谯周主办,此老已见过刘备代刘璋,曹魏代汉(后来他还见过西晋代魏),故事重演,不足为怪。第三,刘禅此时已57岁,羌无斗志,苟且偷安之心是可能萌发的。最后,我们如果撇开个人行为与道德批判,此时的中国也非统一不可了。汉末大乱,加上三国纷争,中国人口由5648万(桓帝时)锐减到767万,已降到临界值以下,如果再死拼下去,可能中华民族就此灭绝,或者只成为中原的一个小邦。
  刘禅当了40年皇帝,时间不算短,但日子过得窝囊。我们可以与前后蜀相比(年代和规模都 差不多),刘禅既无王衍那种“广袤十里”的宣华苑,也无孟昶那穷奢极欲的摩诃池,我们从正史和地方志中都查不出刘禅修过什么大型宫观。前面说了,刘禅的嫔妃只有12人。他的皇后是张飞之女,尽管有人据张飞的书法劲秀可观来推断皇后也灵秀可观,但这实际上是政治婚姻。最可怜的是刘禅巡幸最远处就是到都江堰去看过岷江,用现在的习惯提法就是“一个小时的车程”。刘禅降魏后,移居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奴婢百人,刘禅很满足。有一次司马昭问他:“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留下千古笑柄。但是,万一这是一句大实话呢,万一刘禅真的没过上这样好的生活呢,那不是错笑他了吗?写到这里,笔者真有点可怜这个阿斗了。
  诸葛一家,在三国都颇有作为,其中诸葛亮为蜀汉丞相,亮兄诸葛谨为吴国绥南将军兼南郡太守,诸葛亮族弟诸葛诞曾为曹魏扬州刺史、镇南将军、征南大将军。时人评曰:“蜀得其 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极力抬高诸葛亮,措词失之偏颇。仕吴的诸葛谨,以善于进谏闻名,其辩才好像还超过诸葛亮。可是东吴的人才比蜀汉多得多,他能终于大将军之职,已经很不错了。仕魏的诸葛诞,很有将才,在平息淮南叛变中立了大功,但受到朝廷猜疑,不得已拥兵20万,聚一年谷,据寿春自保,后被司马昭攻破,夷三族。比较这三人的成败利钝,我们只能说,他们的本领都差不多,只是遭遇人君不同、在人才队伍中序列不同,所以成就有大有小,并非他们本身有龙、虎、狗的差别。
  “士”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极为特殊的阶层。士有极大的能量,但士必须依附于君主才能发挥作用;然而君主总是很坏的,他今天可能用你,明天也可能杀你。士们在惶惑之余,希望能找到一个榜样,这个榜样应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作国君的必须礼贤下士,并始终如一 ,一是作人臣的忠诚不二,“士为知己者死”。后来他们找到了,这就是刘备和诸葛亮,这是士的最高理想,所以他们要以最高热情来赞美。
  在三国时代,诸葛亮的才干稍逊于曹操,与司马懿相仲伯,处于第二级。但诸葛亮的君臣际 遇最好,他从未受到了牵制,更用不着说猜忌和迫害了。因此,诸葛亮的才智可以全部发挥 出来,用围棋为喻,这样的临场状况,八段选手完全可以当九段用。当然,历代知识分子推崇诸葛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羡慕他那独特的“伊尹”地位,作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报偿,他有权教训国君。不信,试取《出师表》读之,看看那里面一口一个“应该”,像不像老子在教训儿子?这样一篇“庭训”被当作最经典的奏章保存下来,使千古的士阶层为之 扬眉吐气,并不断从中找到信心和力量。当然,这一层意思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说破过。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