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系的三个阶段 2000年以来,中欧关系也发生了三个阶段的演变。
第一个阶段是欧洲傲慢占便宜阶段。这一阶段到2008年奥运会结束。这一阶段,实际上是欧洲传统的傲慢并没有把中国放在眼里,并没有把中国作为一个平等,哪怕是二流的国家看待,主要把中国作为一个市场,汲取利润为主。这一阶段,中国依靠对欧洲的出口,成功的打开了国际市场,并从欧洲高价买到了一些技术。
第二个阶段是欧洲扭扭捏捏合作阶段。这一阶段从2008年奥运会开始,到2015年欧洲加入亚投行结束。这一阶段,欧洲经济危机离不开中国的支持,但是欧洲传统的傲慢又让欧洲拉不下面子,不愿意与中国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合作。这一阶段,以中国总理访欧,大规模采购欧洲工业品为主要特征。
第三个阶段是中欧合作抗美阶段。这一阶段从2015年开始。以英国作为西方大国第一个申请加入亚投行为标志,具有其特殊意义。观察员认为,欧洲与美帝的关系,一直到乌克兰内战全面爆发,才真正发生了深度裂纹。欧洲已经意识到,美元要彻底干掉欧元了,乌克兰的乱局让欧洲心急如焚,很可能让欧洲重新陷入对抗。陷入生存危机的欧洲,不得不拉下面子,真正把中国视为一个合作伙伴,共同抵御美元的攻击。
中日关系的三个阶段
2000年以来,中日关系也发生了三个阶段的演变。
第一个阶段是政冷经热阶段,大体到2008年结束。中日间形成“政冷经热”特殊现象,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也就是说经济贸易不被政治左右,政治关系冷,而经贸关系热。日本在这一时期拥有经济上的巨大优势,一方面以日本工业品大规模从中国赚钱,一方面和中国对抗,并以此为理由从美国那边取得支持。例如,2003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为1324亿美元,到2013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达到3125.5亿美元,十年间翻了一番多。同时,日本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利用苛刻条件建立亚洲政治经济秩序。
第二个阶段是政冷经冷阶段。这一阶段从2012年安倍上台开始。安倍作为近年来日本“向右”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主要政治抱负是探寻一条能够使日本重新回到“正常国家”的道路。安倍第二次上台后,频频对中国钓鱼岛搞一些“小动作”,使得中日关系高度紧张。2012年9月日本政府宣布钓鱼岛“国有化”,当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便下降3.9%。中日关系的本质是亚太地区美国、中国和日本之间权力争夺和博弈。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在亚太地区的话语权逐渐提升,让日本感到压力,让美国担心中国崛起会削弱自己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于是,美国高调制定亚太再平衡战略,怂恿日本右翼势力抬头来遏制中国崛起,这也恰恰迎合一部分日本政客的所谓“正常国家”的思维,两者在联合起来对抗中国崛起方面形成重大利益融合。
第三个阶段是日本垂死挣扎阶段。观察员认为,这一阶段将从2016年开始。观察员对日本的未来并不看好,内忧外患让日本前途渺茫,可以说日本局势几乎已经进入山穷水尽阶段,如果日本不思悔改,再往前一步,就是中日战争爆发,而那时候,就是日本彻底沦为二流国家的时刻,甚至会把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取得的家底全部赔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