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少将揭西方拒出席阅兵内情,俄秀肌肉民众沸腾
送交者: 三把刀 2015年05月11日00:24:08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俄罗斯同西方国家现在的关系比较紧张,主要是因为乌克兰问题尤其克里米亚问题造成了双方从去年以来严重恶化的关系,尤其是西方国家制裁俄罗斯,把俄罗斯逼得不得不一搏。这个时候举行胜利日规模比过去都大,恰恰是要显示肌肉,另外也是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绪。

  

  俄罗斯举行盛大阅兵式庆祝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图为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讲话。

  

  主持人:卫国战争和伟大卫国战争您能帮我们简单区分一下这两场战争吗?

  徐焰:俄罗斯历史上有两场值得民族自豪的战争,一次是1812年抗击拿破仑入侵的战争,在俄国历史上被称为俄罗斯卫国战争。1941年至 1945年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战争,为了同上一次卫国战争相区别,苏联时代都把它命名为伟大的卫国战争。现在俄罗斯继承了这种称呼,要在讲俄罗斯讲卫国战争会以为是1812年的战争,讲伟大的卫国战争才清楚是1941年至1945年的那场反对纳粹德国的战争。

    主持人:谈到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是41年到45年反对德国的战争,在这个期间应该说发生过很多战役,那么莫斯科保卫战在整个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处于一种什么地位?

  徐焰:莫斯科保卫战是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第一次会战性质的胜利,也就是说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被称为第一个里程碑。因为从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闪击苏联开始,苏联军队可以说是节节失利,从边境一直败退到莫斯科城下,但是在1941年10月至12月的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红军顶住了德国法西斯的进攻,从12月26日起苏联红军还展开了全线的反攻,把德军从莫斯科城下打退回100至300公里,因此这是一场毋庸置疑的巨大的胜利,使得德国法西斯想一举消灭苏联的企图彻底破产。这也产生了巨大的内外影响。

  人物介绍:

  徐焰,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少将军衔,军事史专家,军事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防大学军事历史学科带头人。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历史分会副秘书长,曾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兼职教授。曾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日本防卫大学等讲学。

  

  资料图:俄阅兵现场。

  对苏联人民来说,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也是他们在失败中间一下子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当时开始很多人觉得德国法西斯锐不可当。结果到了莫斯科会战之后,很多人发现可怕的古德里安、冯·克莱斯特还是可以打败的。另外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开始英国和美国都曾预测苏联在几个月内就会被德国法西斯打垮,实际上很多人也担心纳粹势力以后那真是无敌于天下了,但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使全世界人民看到了苏联其实能够顶住德国法西斯的进攻,不但能够顶住,而且还能够进行一定限度的反攻。莫斯科城下反攻效果是有限的,但是毕竟还能够反攻,把德军打退,这就使全世界看到苏联有战胜德国法西斯的可能,甚至很多人还认为肯定是能够战胜德国法西斯的。因此莫斯科保卫战从此使苏联人民树立了能够抵抗德国法西斯进攻,而且还能够取得胜利的信心,按当时的形容是看到了曙光,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终于最后树立了必胜的信心。

  主持人:您也说到莫斯科保卫战所进行的反攻是有限的,那这个是怎么理解?

  徐焰:1941年12月6日在朱可夫的统一指挥下,苏军集中了大约一百万兵力向莫斯科城下已经是精疲力竭,而且冻伤严重的德军发起了反击。但是这次反击在开始的时候,苏军存在了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兵力还不如当面的德军数量多,因为战争初期损失惨重。第二,武器装备,尤其是像坦克数量并不比德军多,而且苏军弹药严重不足。因为在西部的大量工厂搬到东部之后还没来得及大量投入生产,所以当时最大的困难是武器弹药不足,另外苏军中间的新兵又占了多数,老骨干在战争初期大部分都损失了。这个时候补充的大多数都是刚入伍的新兵,很多人刚学会射击就被投入战场。为什么苏军的反攻伤亡特别大?很多人都密集队形挤在一块儿,互相都不会疏散,跟身经百战的德国老油条作战当然伤亡特别的大。但是当时苏军实施了反攻,因为条件对它有利。第一,它掌握了制空权。为什么它能掌握制空权啊?因为莫斯科市郊区有完整的机场群,都是水泥跑道,在冬天清扫积雪也容易。另外它把全民动员起来,一下雪就马上把跑道上的积雪清理干净,这样的话飞机就能成功起降。而且,俄国人也熟悉在冬天怎么样保养飞机,怎么样保养坦克,怎么样保养装备。而德国人对这套都不熟悉。尤其是莫斯科的严寒,他们的机场都是野战机场,是土跑道的,积了雪之后自己也很难清理。所以在莫斯科保卫战最后阶段和反攻初期,德国空军大部分都不能出动了。这就使制空权一度被苏联所掌握。苏军掌握了制空权之后,就掩护了数量并不占优势的地面部队发起了反击。反击开始打的其实也并不太顺利,从12月6日开始打到16日才全线突破了德军的阵地。开始想包围和歼灭在莫斯科城下的德军,但是事后证明连一个师的整建制都没有歼灭掉。德军是且战且退,但是没有被包围和歼灭掉。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纳粹德国的军队士气还是比较凶悍,官兵战斗经验丰富。而苏军恰恰在这方面缺乏战斗经验,再一个武器弹药严重不足。那当时朱可夫也讲,我遇到一个坚固据点攻不下来,一个是经验不足,再一个是每门火炮当时规定一天只能发射一到两发炮弹。你想想炮弹如此缺乏,遇到些坚固据点怎么进攻啊?所以说当时的办法一般都是迂回德军据点后面,使德军感到要遭受包围了,自己放弃据点,向外逃跑。所以说当时德国军队为什么要逃跑?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缺乏冬季装备,在据点里面冻的受不了,所以这时候狼狈逃跑。但是毕竟德国军队的建制还是完整的保存,所以说苏军在莫斯科会战取得胜利后进行反攻,只是把德国人向后赶了一百公里到三百公里,最远的一段赶了三百公里。正面赶回去一百公里,但是没有成建制地歼灭德军。

  主持人:苏军克服了种种困难,包括新兵经验不足、装备生产不足等等这些困难,打赢了莫斯科保卫战,彻底粉碎了希特勒对于苏联闪电战的攻击计划。您也说到德军不知道如何在寒冷的天气里面保养它的装备,那么它这次失利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天气冷吗?

  徐焰:其实,天气对于交战双方都是一样的,德国人感到冷,那俄国人同样,体格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遇到严寒冬天德国军队感到的困难,其实根本问题不在于天气,在于是希特勒狂妄的战略野心所造成的。因为希特勒开始制订“巴巴罗萨”计划的时候,他是认为两个半月到三个月,就可以彻底击溃苏联。不但占领莫斯科,而且一直能够占领到伏尔加河以西的全部地区。三个月是什么概念?1941年6月22日开战,到9月22日他把这些地方都占领了。俄国的冬天 11月份就到来了,所以希特勒就认为到9月底之前战争就结束了。二战当年的讲法,秋天树叶落下的时候我们大多数的士兵就可以回国了。他当时认为在俄国留下 1/3的占领军就够了。他投入苏联战场当时前前后后有180个师,所以他留下60个师过冬就可以了。因此他就只准备了60个师的严寒条件下的冬装。普通冬装和严寒条件下的冬装是不一样的,严寒条件下的冬装是皮衣,普通的冬装棉衣就行了。俄罗斯那个寒冷的情况下,德国军队开始发的一种是棉衣,一种是毡衣,毡子的那种毡衣。这两种东西其实是经受不住那种寒冷的严寒的。在俄罗斯的严寒你必须是厚的羊皮袄这才能够抵御冬季。所以说打到11月份,德国军队仍然陷在莫斯科城下而且还发动最后的攻击,但是这个时候寒冷的冬天已经到来了,180个师里面只有60个师有严寒的装备,等于说三个人里面只有一个人有棉袄,那显然来讲那两个人冻坏了。在这种情况下,德军的进攻受到严重阻碍,另外德国当然也属于北欧地区,冬天也比较冷,但是没有俄罗斯严寒那么厉害。因此零下20度以上的情况下,德国冬天普遍是这个气候,它普通的汽车要是采取正常措施还是可以开动的,但是到了俄国困难了,必须要拿火烤发动机才能开动。另外瞄准镜也是这个问题,瞄准镜原来德国设计的都是零下20度以上的,到了俄国零下三四十度了,它的瞄准镜就是一片白花花的,也看不清前面的目标了,所以这一系列的装备它不适合于在俄罗斯大地上进行激战,所以这个时候它就感觉到困难百出了,再加上冬装又非常不够,它当时只好临时抢老百姓的衣服穿。所以当时讲,发现德军的服装是五花八门的,有的是抢的,甚至抢的妇女的皮大衣都穿上了。另外呢,苏军有些战俘的衣服也给扒下来,也穿上了。所以说当时看德国军队的识别标志,苏联红军的头顶上是一个红星,德国人的标志头顶上是一个鹰,只能看头顶,身上衣服穿的是五花八门的,只能看头顶了,可见当时的狼狈样。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古德里安和其他的将领都讲不能再进攻了,但是希特勒还要求必须向莫斯科发动最后的进攻,到后期确实是士兵也冻得受不了了。另外德国的供应也非常困难了,因为德国铁路的轨迹跟苏联的不一样,虽然德国军队进行了换轨,但是苏军在后方也进行了袭击。再加上德国的工程量完成的不够,铁路又不能直接通到前线去,要靠汽车运输,汽车在俄罗斯大地上行进非常困难。因为苏联工业化程度不够,大多数公路,除了极个别的,都是土路,没有柏油和水泥路面。土路无论是秋天下雨,还是冬季的积雪,行驶起来都是非常困难的。德国这个时候供应也很困难。虽然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对莫斯科发动进攻的时候是最庞大的集团军群,有170万人,但是作战伤亡其实严格讲并不是太大。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伤亡大概是20多万人,冻伤了大概有30万人左右,那么这个损失也就是50万人左右,它又得到十几万补充。因此,这个情况下,德国中央军群在苏军开始反攻的时候,还有130万人,苏军开始反攻只有100万人。其实它的数量比德军还少,而且兵里面还净是新兵。这种情况下进行反攻,确实是利用了德国人当时的困难,不然的话,其实它很难反攻的。

  主持人:像您刚才介绍到的,在人数、装备都是德军占优势,那么这次应该说苏联是以少胜多,是吧?

  徐焰:确实是。莫斯科会战后期的反击,确实数量不占优势,装备其实也不占优势,尤其是在弹药非常缺乏的情况下进行的反击。

   主持人:在这种情况下战术打法上有什么新意吗?

  徐焰:一方面当年苏军确实斗志高昂,因为为了保卫自己的首都。当时一个口号是“俄罗斯土地虽然大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了,后面就是莫斯科了。”广大官兵激发起斗志。另外斯大林当时红场阅兵,那个比增加多少个师的威力都大,广大官兵看到了最高统帅还在莫斯科跟大家在一起。而且还能阅兵,这时候士气高昂。再一个,苏军确实还是吃得饱穿得暖。因为当时发的服装都是冬季皮衣,尤其是反攻一些骨干部队,从西伯利亚刚调过来的远东部队,更是适合于寒冷气候。在战术方面苏军主要采取小分队迂回德军后方,因为苏军有很多滑雪部队,而德军缺乏这样的部队。滑雪部队利用夜间,全身穿着白色的伪装衣,在雪地里面很难看清楚。尤其是冬天德国士兵冻得一般不愿意出来站岗,谁站岗往往有时候把谁冻伤了。他们多躲在暖和的生了火的房子里。经常在房子里面突然门口被撞开,之后扔进来手榴弹了。出现这种情况。确实没办法,当时冻的受不了。另外,德军当时来讲对于被称作“白色幽灵”的苏军滑雪队神出鬼没出入后方感到没法防备了。另外,一旦被迂回他们往往会往回跑。当时德军的高层将领其实更惧怕,他们想到1812年拿破仑军队在俄国败北的情况,认为德军也可能重蹈覆辙。但是希特勒这个时候,凭着他这个邪恶的预感,下了一道死守命令,只能坚守。他也是熟读史书的。他明白拿破仑的军队一旦撤退,士兵就没斗志了,他们就想跑到温暖的地方,就不会在阵地上坚守了。如果都让他们跑,那么整个战线就崩溃了。全军都往后跑,德国老派将领的意见,就赶快把部队都撤到波兰和苏联交界的地方,渡过这个严寒的冬天,等到春季再发动进攻。但是希特勒认为如果允许前线部队进行这么远距离的撤退,在撤退路上军队就可能崩溃。所以希特勒要求坚守,有些据点被苏联滑雪分队包围之后那就采取空投空运,这时候德国从西线也调动了一些能够用的运输机部队,当年主要是Ju52,把飞机调到东线来。孤立的据点当时被称为木箱,就在里面守,由飞机给它们补给,这样的政策很快见到成效。苏军没有多少炮火,弹药也不足,对这些据点攻不动。包围起来之后开始德军就跑,后来就不跑了,就守在那儿守着,被切断之后还依靠空中供应,当时最大的一股在苏军西北方面军方面的迪克拉里昂登陆场十万德军七个师被包围了。包围了之后人家不走,就靠空中支援结果真能保住这十万人的弹药,吃饭和棉衣供应。苏军当时没有能力,攻不动,就围着它没办法。这样的话德国人反倒树立起信心来,12月6日开始反击,反击其实持续了也就不到两个月,苏军倒没有后劲了。因为苏军向前进攻,它当时后勤的组织能力很差,因为卫国战争时期损失太惨重了,这个时候它的物资严重不足,就像刚才我讲到的最大问题弹药不足。因为后方工厂刚刚把生产线拆下来,没有安装好,没有调整好生产,往前线运送的弹药来讲也非常少。再一个补充的兵虽然不少,临时动员,但是这些人刚学会放枪就到部队,战斗经验很差。反攻后期数量基本跟德军持平了。大量补充新兵,但是这些人素质非常差。德国都是一些老兵,身经百战。新兵在德国的情况跟其它国家不一样,希特勒上台之后从青少年时开始训练,中学生都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素养比较好。德国人到1942年年初,基本上把皮衣和冬季服装也都配齐了,供应也都供应上了。到1942年2月份,苏军的反击就已经攻不动了。德军还进行了一些反突击,还把苏军的反攻部队包围了。苏军打到1942年2月份,攻击就已经停顿了,而且攻击中间的伤亡,据统计三倍于德国军队。莫斯科保卫战反攻阶段苏军统计死伤了70多万人,这个阶段德军死伤也不过20多万人。因此苏联在莫斯科城下的反攻我们讲从战略意义国际影响来讲是巨大的。但是如果从战术角度考虑它是以三倍于敌的伤亡,我刚才讲有很多不利条件,兵没有经验,都是一些新兵,当时梅列茨科夫元帅回忆他作为大将看着部下都叹气。为什么叹气?他就发现他这些部下一遇见敌人炮火都手拉手壮胆,这不可坏了,紧张手拉手在一起壮胆,都靠着一起,那更糟糕了,那不就是更成人家目标了。没有经验,新兵刚上战场紧张,一遇到炮击把手拉在一起,那更糟了,更成为别人靶子了。再一个嚷嚷冲锋的时候,当时苏联发了波波沙冲锋枪,一个盘子里面71发子弹。这些人冲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怎么节约子弹,抵在胸口一边跑一边开枪壮胆,到敌人阵地跟前一盘子弹打光了,手抵着扳机不松了,往上冲,压着射击给自己壮胆,真冲到前面子弹打光了。梅列茨科夫元帅回忆下面的士兵基本是这样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怎么可能取得大的战果呢?确实不太可能。当时苏军也没办法了,战争初期苏军原来有训练的人员大部分损失光了,所以临时补充的这些人学会放枪就赶快补进去,来不及了。结果造成惨重伤亡。但是,不管怎么说莫斯科会战还是取得了伟大胜利。虽然苏联损失惨重,但是把德国人打退回一百到三百公里,这在当时确实还是伟大的胜利。而且对德国的精神打击也是极其巨大。因为在莫斯科会战之前,当时德国人普遍对希特勒形成一种非常狂热的崇拜,认为在元首领导下,他们是战无不胜的。确实,从进攻波兰开始到横扫法国,到苏德战争初期,他们都是所向无敌取得胜利,所以他们认为攻下莫斯科没问题,元首也向他们保证了能够攻下莫斯科,结果不但没攻下来,还被打退了。所以当时德国人讲,他们第一次发现元首并不都是正确的。另外,他们也发现俄国人原来是这么强大,并不像希特勒讲的是劣等民族,不堪一击。所以经过莫斯科会战,德国的军队和人民第一次认识到苏维埃国家的强大。他们战胜俄国的信心就开始受到动摇了,对希特勒绝对的崇拜从莫斯科会战开始也产生怀疑了。而且美国和英国那时候也看到苏联能够有可能打败德国,反倒积极地援助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取得了初步胜利的1942年1月份,当时美国、英国、苏联等26国就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就是现在联合国成立的最早的行动许可,包括中国也参加了,各国要和法西斯战斗到底,绝不中途讲和,绝不单独同德国人媾和,那就战斗到底。为什么战斗到底?就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就说明苏联能顶住德国。如果顶不住谁跟你一块儿战斗到底?

  主持人:像您说的英美等国,包括中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除此之外有没有向苏联提供一些其它的支援?

  徐焰:恰恰是莫斯科保卫战胜利之后,美国和英国积极援助苏联,在此之前其实美国和英国内部都有一些顾虑,有一些人觉得没有必要挽救一个垂死的政权。这个情况其实也是人类的普遍规律。一个快垂死的人想得到别人大笔的贷款那是办不到的,快死了贷款怎么还?恰恰是一个新兴的企业家蒸蒸日上,这反倒容易吸引投资,投资有希望。当时苏联在节节败退的时候美国、英国不太愿意援助,给的援助很少,觉得给你援助没用,你快垮台了。但是莫斯科保卫战之后,美国、英国倒是觉得苏联能够成为最大的力量打败纳粹德国。美国、英国还有它自己的想法。它们就让苏联充当主力,它们就提供武器军火,迟迟不开第二战场,让苏联跟德国流血拼杀,他们坐等渔翁之利。这种情况下必须得提供比较多的武器。它们也担心啊。因为当时苏联战斗力很强,如果他们不再提供武器,苏联有可能跟德国讲和。希特勒那时候在进攻苏联不顺利的时候,德国内部包括外长里宾特洛甫也很意外。在莫斯科会战之前,它们根本不考虑和苏联讲和,要消灭布尔什维克,但是莫斯科保卫战结束之后,包括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提出打败苏联很困难,我们是不是赶快跟苏联讲和,回过头来对付英美。如果出现这种可能那是英美最可怕的事情,德国和苏联讲和的话。这时候英美反倒要加紧支援苏联。

  主持人:俄罗斯人现在普遍认为胜利是俄罗斯国内的一个节日,美国来不来无所谓。那么您也谈到了,美英在当时莫斯科保卫战过程当中其实是有犹豫的,而且他们也是各自心怀鬼胎,您怎么看胜利日美国来不来无所谓?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徐焰:美国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实际上向苏联提供了最多的援助,价值大约一百亿美元,按购买力来说当年一百亿是现在一千亿的购买力还多。美国援助苏联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因为美国这个国家把商业算盘打得最精明的一个国家,他对苏联提供援助,让苏联和德国拼杀,双方把血流干最好了,然后它在1944年德国败局已定的时候,才开辟第二战场在西欧登陆,就可以不费太大的牺牲夺取半个欧洲。所以美国打的很精明,苏联对于美国的援助一方面表示感谢,另一方面觉得我们是用鲜血去同法西斯搏斗,美国给我一些援助也是理所当然的。美国对苏联的援助并不是真正无偿的。它是让苏联跟德国拼杀他从中取利。战争一结束,美国苏联很快成为敌人,这种情况下那还谈得上什么感谢援助吗?而且苏联对于美国的物资不归还了,欠了一百亿美元的物资,到1972年尼克松访问苏联的时候,苏联才答应还一点尾巴,那也没多少钱。总觉得我不欠你的,小尾巴还的也很少。另外美元也贬值了,最终也没还多少。在冷战结束之后,美俄关系跟当年美苏关系不一样,不像过去直接的冷战对手,双方关系缓和了一点。在1995年纪念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200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当时的美国总统去参加了胜利日,当年他们是盟国,双方的关系没有现在这么紧张。紧张关系主要是这一年来俄罗斯出兵,美国打压,尤其去年克里米亚事件之后,美国带领西欧对俄罗斯实施制裁,这个制裁是一种很严重的对抗措施,作为敌人就差一步。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和西欧国家的领导人除了默克尔答应在5月10号胜利日第二天去一下,因为德国毕竟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还是顾及点双方的关系,答应在胜利日之后去,胜利日当天也就是西方主要国家领导人都不可能去。处于这么一个状态,俄罗斯认为无所谓,而且俄罗斯历来认为西方是贬低苏联战场的作用抬高自己的作用。因为对二次大战当中谁起什么作用,从苏联一直到现在的俄罗斯,西方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个也不奇怪,每个国家都愿意强调自己的作用,达到一些共识不容易。最开始的共识,美英法还承认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了重大的的作用,但是随着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包括俄罗斯内部当年也出现一些对苏联全盘否定的声音,90年代以后西方反倒出现了这么一种倾向,认为法西斯主义同苏联一样,苏联红军跟纳粹德国军队一样,如果那样描绘的话的话,还纪念什么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纳粹跟苏军都一样那还值得庆祝吗?其实这种讲法也是违反当年英国、美国、苏联结盟的目的,既然跟法西斯一样还结盟干什么?一起反法西斯干什么?这种说法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了。现在包括东欧有些国家也有极端的说法,苏联当年大屠杀过,确实不好,也是把苏联同纳粹说成是一样的。例如说二次大战爆发就是斯大林和希特勒共同发动的瓜分波兰之类的,这种说法就是是非不分了。这么一颠倒,当然引起俄罗斯的愤怒。另外,从国际关系角度讲这个讲法也是有害的。在反法西斯问题上不能达成共识,怎么能够正确回顾历史?

  

  资料图:俄罗斯阅兵现场图。

  主持人:西方很多国家的领导人明确表示不会出席俄罗斯将于5月9号举行的红场阅兵仪式,包括奥巴马也明确表示不会出席,那么现在应该说俄罗斯在紧锣密鼓准备红场阅兵的一些彩排活动,那么北约组织同时也在进行实战军演,双方之间的关系气氛应该说是比较诡异的。您之前也说到了在战争期间,斯大林举行了红场阅兵使得士气高昂,那么您觉得现在将在这周六举行的俄罗斯的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红场阅兵在国内国外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徐焰:俄罗斯的胜利日阅兵从来是苏联和后来的俄联邦最重要的节日庆礼,甚至比当年十月革命庆礼还要隆重。为什么?因为从苏联到俄罗斯觉得胜利日是他们付出的鲜血最多,付出的代价最大,和每个家庭都血肉相关的节日。十月革命很多俄国人看来是决定了换政府,可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可不是换政府的问题,决定全民族的生死存亡。如果当年苏联被德国打败了,那斯拉夫民族有可能灭种,被希特勒当时作为劣等民族消灭了,这个结果太可怕了。而且希特勒确实有这种计划,不是没有的,犹太人是最劣等的,斯拉夫人、吉普赛人在希特勒看来也是劣等民族,也要逐一予以消灭。西方人有时候的往往只讲纳粹迫害犹太人,杀犹太人,那纳粹杀了斯拉夫人更多。斯拉夫人在纳粹看来也是次等的劣等民族,希特勒的纲领性著作《我的奋斗》第一个当然是反对犹太人,其次就是反对斯拉夫人,而且德国的发展方向就是向东方,他的理论世界上最优秀的日耳曼人才有这么一点土地太不公平了,劣等的斯拉夫人怎么占那么大一块地方?德国的未来发展向东发展,只有消灭俄国才是德国的发展方向。希特勒进攻苏联对任何人讲都不是秘密。这是他理论纲领必然实行的结果。签订什么互不侵犯条约都是缓兵之计。斯大林也都非常清楚,双方都是争取时间,只不过看谁耍过谁了。谁能多争取一点时间。斯大林争取的时间不够了,希特勒先下手。他们之间是仇敌,两个民族必然生死一战,谁都明白。

   主持人:那么应该说现在俄罗斯和其它一些西方国家的局势是比较紧张的,您怎么看这一问题?

  徐焰:俄罗斯同西方国家现在的关系比较紧张,主要是因为乌克兰问题尤其克里米亚问题造成了双方从去年以来严重恶化的关系,尤其是西方国家制裁俄罗斯,把俄罗斯逼得不得不一搏。这个时候举行胜利日规模比过去都大,恰恰是要显示肌肉,另外也是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绪。确实达到了这个目的。现在俄罗斯确实是受到胜利日阅兵彩排就已经鼓舞了,真正阅兵的话那肯定更是欢欣鼓舞。俄罗斯民族有一个特点,它不会像强力屈服。历史上几次进攻它的拿破仑、希特勒,后来美国发起冷战,其实反倒引起俄罗斯人的反弹了。现在面临这种情况,尽管俄罗斯困难也很大,尤其是去年石油暴跌,俄罗斯出口创汇金额锐减,国内经济很困难,卢布贬值。但是现在看起来俄罗斯能够挺过来。因为俄罗斯这个民族的特点是坚韧。

  

  资料图:中国解放军仪仗队出场。

  

  资料图:解放军三军仪仗队走过红场

  

  资料图:习近平和彭丽媛起立为二战中牺牲的士兵默哀。

  

  资料图:习近平和彭丽媛就紧挨着普京的座位。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4: 本人受委托收集寡言遗文,准备出书。请
2014: 叙利亚政府的战略性错误
2013: 真要听吗?那我就说了。
2013: 菲击伤台湾渔船和09年俄罗斯击沉新星号
2012: 演砸了 看看海外华人一边倒的投票
2012: 如何做个套让越南攻打太平岛?听说越南
2011: 中国家门口战略进展四处开花?
2011: 美军恐怖屠杀平民是“光荣传统”
2010: 新加坡学者称中国今年将完成航母操作培
2010: 港媒披露:611所内中国第四代隐形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