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龙敌后骚扰让后金无法专注南侵, 并且骚扰如同恐怖活动, 死在毛文龙手里的后金高官人数会比正规阵地战多, 后金对毛当然恨之入骨, 家属逮住肯定要杀, 所以, 毛文龙不敢投靠后金, 因为即便投降当时讲好条件, 过后也会被私仇清算。 这是明朝天启与崇祯对毛文龙放心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就是毛文龙在敌后, 军力再强也没法威胁千里之外的京城。 而毛属于游击做战,攻城肯定不如正规军。 这就和老蒋与老毛差不多, 当年李德驱赶30万红军守老蒋进攻的阵地都被老蒋打得丢盔卸甲, 老蒋让八路去守阵地如果八路真的照做,那些逃过日军炮火的八路也会被老蒋以丢失阵地而斩首。 这是崇祯对毛文龙放心的第二点。
老实说并不情愿讨论毛文龙与袁崇焕的个人恩怨。 袁崇焕杀毛文龙的胆气来自东林党组成的官儒集团。 明朝末年官商学黑勾结体制演变成官学商一体, 学就是官,官就是商, 天启年间还有阉党魏忠贤为小天启通风报信, 让袁崇焕在明军大胜利(引号)的时候的无能冒功行为败露, 被迫辞职赋闲。 而崇祯就一个瞎子聋子瘸子拽子, 被袁崇焕玩弄于掌股之上好不奇怪。 皇帝失去耳目的结果就是豪强土地兼并群商抗税国库空虚而百姓涂炭矛盾激化经济危机。 崇祯不是被李自成逼死的吗?
有人问我为啥揪住袁崇焕不放, 我说袁崇焕是官商学黑的代表, 一个小丑被满清皇帝和后世文人打扮成了“民族英雄”。 就说卖粮这件事吧, 袁崇焕为啥抗旨而卖。。。史书无法记载的空怕是袁崇焕勾结的是奸商乘机发财, 不然为啥要抗旨?
袁崇焕资敌卖国?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袁崇焕两次赴辽期间,做出了许多让人震惊的事情,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具体有以下一些事情:
一、越级反映意见;
二、擅杀将领杜应魁;
三、拒绝执行高第撤退的军令;
四、驱逐大将满桂;
五、两次私下与后金议和;
六、矫诏擅杀大将毛文龙;
七、抗旨卖粮食。
对于前面六件事情,前文己经讲过,不再赘述。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抗旨卖粮这件事,明代把此事称为“市米资盗”。有一年天下大灾,许多人家里都没有粮食,有一个大户人家,虽然家里粮食并不多,但日子还能过得下去。这个大户人家有两个邻居,一个是乞丐,一个是强盗。大户人家聘请了一个护院负责防盗。有一天,乞丐来到大户人家的门口,跟护院商量,要求施舍一点粮食。护院请示主人,主人很同情乞丐,但是乞丐跟强盗的关系很好,如果施舍乞丐,很有可能乞丐把粮食给强盗,因此很为难。最后主人同意如果乞丐讨上门来,可以施舍一点,但是一定要把握好量,杜绝乞丐把粮卖给强盗。
于是护院就开始施舍粮食给乞丐,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乞丐和强盗都吃得饱饱的,并且一起打进院子抢东西。事情大致如此。对于不听话的北方游牧民族进行饿困,是明代的一项基本国策,尤其是在军事斗争不利的情况下,这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手段,明代历史上多次采用这种手段削弱游牧民族,成效显著。
崇祯二年春,中国东北发生大饥荒,蒙古东部和后金地区都遭受严重的饥荒,此时正是对后金进行饿困和削弱的难得机遇。在肚子的驱使下,一部分蒙古部落窜入袁崇焕的防区,请求用皮货、人参等物换取粮食,于是这年三月,袁崇焕上奏要开马市售粮于蒙古。
由于漠南蒙古许多部落叛入后金,与后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朝廷考虑到一旦开市,后金很可能会冒充蒙古人混杂其间,或者从蒙古人手中购买粮食,因此崇祯亲自下旨禁止卖粮给蒙古人。后来考虑到“安定团结”的因素,崇祯同意赈灾,但决不允许开市,他再次下旨:“西夷通虏,讥防紧要。奏内各夷市买于东,明是接应,何以制奴。着该督抚严行禁止。其招来属夷,其有饥困,查明部落多少,计口量许换米,不得卖与布帛米粮及夹带禁品。路将等官,倍加侦察,如有疏违,以通夷罪论处。”崇祯的主要意思是不许卖米,如果真有特别困难的蒙古人求上门来,在做好统计的基础上,可以按照人头进行交换。
旨意中申明了违反规定卖粮有严重后果——以通敌罪论处。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袁崇焕打了擦边球,将并不富余的粮食卖给了蒙古人,在稍后的己巳之变中,为后金进攻北京带路的,恰恰就是这支蒙古部族,人们认为袁崇焕卖给蒙古人的粮食,在己巳事变中为后金的部队提供了后勤保障,袁崇焕的卖米行为,有“资盗”的嫌疑。
也许有人会说,袁崇焕在与蒙古人的贸易中,分寸确实很难把握,超过一点也是难免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我是袁崇焕的话,我会这么考虑:卖米的“度”很难把握,而且冒着“通夷罪论处(这是杀头之罪)”的风险,我是不会冒这么大风险去做这样一件事情。袁崇焕的奇怪之处就在于他愿意冒着杀头和养敌的风险做这件事情。如果说袁崇焕卖米不是大错的话,那么买米的人后来成了后金入寇的向导,就难辞其咎了。
纵观上述七件事件,我们可以看出,袁崇焕的大胆行为可以归纳为:
一、对武将,十分蔑视。杜应魁这样的小将自不必说,为了立威,杀之如杀一狗,既不请示又不汇报。满桂战功卓著,且品秩高于袁崇焕,但是在以文抑武的制度下,得罪了袁崇焕,他几乎没有立锥之地,后来不得不远走大同。毛文龙虽然有点桀敖不驯,但是牵制后金的作用无人可替,他屡立微功,且有尚方宝剑护身,袁崇焕照杀不误。满桂如果没有自知之明,不远走大同的话,很可能也会死得很难看。
二、对上级,完全不放在眼里。县官不如现管,与上级搞好关系是十分必要的,许多人为此不惜溜须拍马,如果与顶头上司闹矛盾,那你就死定了。尤其是在部队,军令如山倒,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有意见也要暂时保留。然而袁崇焕不是这样认为的,如果上级的观点和他一致,他就会听命,如果上级的指示和他的意见相左,那么上级的指示连个屁都不如。王在晋主张建设山海重关,袁崇焕不同意,于是他直接上书内阁首辅,表达反对意见。高第判断后金要来抢粮,命令前线撤退,实行坚壁清野,袁崇焕拒不执行军令,结果造成巨大损失。
三、对皇帝,连忽悠带糊弄。袁崇焕经常拿令箭当鸡毛,有时候他又会拔下一根鸡毛当令箭。皇帝不让议和,照议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