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战斗机机载雷达水平的推测 |
送交者: 类星体 2002年03月26日18:09:27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
中国空军战斗机机载雷达水平的推测 73年,国内唯一的机载雷达研究机构607所(现在叫雷华)开始预研PD雷达—这时候美军的F14/15已经在用PD雷达了;79年5月,提出全波形PD方案。当时提出要同时具有高、中、低MRF。难点主要在于高MRF。当时204雷达(给J8I)接近完成,208(J8II,可能还有给另外的机)已经立项,208已经是中、低MRF了,可以边扫描边测距,能提供有限的中距离空战能力(当时我们的所谓空空拦射弹不过是为了提供迎头攻击能力,并不是像现在这样强调中距离,超视距攻击能力),当然,要有连续波发生器来给导弹提供连续波照射制导。别忘了同时代的APG66没有连续波照射器也无法是用麻雀,当然,人家是战术考量,我们是技术不过关。高MRF其实是用高频脉冲来完成连续波的功能,即利用多普勒效应。当时认为高MRF带来的好处主要是有速度搜索功能(动目标锁定)、最大发现距离大(多普勒雷达当然在这点上比脉冲雷达优越了)、边搜索边测距(真正的全视界功能)、能提供高分辨率距离信息。但是公开资料中透露的情况看,不知道有没有正式立项—这是从以后的遭遇猜想,换了坛子上任何一个军迷作领导,恐怕都不会让这么重要的东西变成后娘养的。 86年,PD雷达下马—那时候下马的东东一堆,应该是85年的战略调整的产物,真是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了。还好,607所的所长,许体仁不认账,咬着牙多方设法,自己干下来了。90年初,原理样机整机基本调通。从73年预研,已经17年过去了,我们才刚刚把书本上的原理实现出来,注意,这只是原理样机。还不知道有没有借鉴APG66和EL2021。 90年5月,好容易和空军说好了,用那时空军唯一的一架电子雷达飞行验证机,老旧不堪当年要退役的AN24进行飞行试验。5个月飞下来的结论是最大发现距离***千米,语焉不详,无从说起。国庆节时AN24要退役了(真可怜啊),还有几个项目没有做完(原理样机,可靠性之类的完全没有保障,估计真正能用的时间不多);无奈之下,空军同意把AN24延寿,10月26日所有项目做完。给了个结论:最大发现距离**千米。不知道空军当时怎么想的,大概是确定了有引进的雷达,对自己的东西不感冒,很冷淡。 607改走上层路线,请了许多人来看,包括林宗棠,当时的航空工业部长,把工程样机命名为“神鹰工程”—注意,神字号工程系列的;联想一下,234雷达被命名为鹰眼雷达—实现了三大突破:对某目标机(估计是J7)应投下视最大发现距离**公里;在国内首先实现空空多目标探测与跟踪;实现了8:1多普勒波束锐化实时成像。95年8月成果汇报,作适当改进后在某歼击机上试飞,97年6月完成—注意此时,FBC-1已经定型了,所以234鹰眼到底是不是PD雷达大家自己看了,结论是作用距离,下视能力有所提高(也不知道是和谁比,和208比?和原理样机比?),能提供32:1多普勒波束锐化实时成像,为某型飞机装备火控雷达提供了选择(这句话好好琢摩一下!),雷达良好的对敌/对海功能充分满足了新形势下军方的使用要求。
至于该雷达的技术参数水平,没有任何数据报道,所谓追10打2或者追15打4可能都有不是之处。提供一个参考,是俄罗斯法扎特龙集团的三种雷达的参数,分别用在Mig21-93,Mig29改进上的,看看我们的雷达参数会取在哪种水平。 型号 科帕伊 科帕伊M 祖克ME 607在该PD雷达的基础上研制的合成孔径雷达已经装载在运12上进行过大量试飞,在98年抗洪中就使用过,之后又进行过与海监局的联合试飞,可能已经用在了海洋监测上。早先国际航空发表过一张我国某合成孔径雷达对地面一架波音727的二维成像图,我不是雷达转业,无从评价;但是这种雷达在我国已经实用确是事实。配合我们的高速数据链,可以实现雷达探测数据的实施传输,这在对我空军电子战分队的采访中有所提及。 208后来多有改进,但是具体情况,涉及到空军现役装备,所以从来没有任何报道。倒是那个飞行员发现208有一定下视能力的报道颇为搞笑。不过J8II改进了这么多,最主要的雷达不做提升是不可想象的。李明在主持了主动控制技术验证机之后又完成了航空电子综合火控系统,实现了双手不离杆超视距攻击,这样的系统要配备什么样的雷达? 题外话,最近德比导弹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它的制导方式比较奇特,是惯导+主动雷达末制导,没有中间的数据链修正,所以对机动目标的有效射程不会超过40公里。有没有人注意到湾湾的剑二也是这种方式?号称70公里的射程不知道是如何出来的,大概是对高空气球目标吧。80年代的时候两岸都干过这种买卖,互飘气球;当时还曾经成为国土防空的第一优先目标呢。 作者:类星体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