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中国抗美援朝战争考察和反思
送交者: 佚名 2005年04月26日18:40:37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中国抗美援朝战争考察和反思
--------------------------------------------------------------------------------

2005-04-26 09:31:28 点击:23

中国抗美援朝战争考察和反思 [转贴]


【引言】
  朝鲜战争已经过了50多年,其间美国人又经历了越战的教训,但再深刻的教训也会逐渐淡忘──何况斗转星移,已是“换了人间”。从1975年越战结束到1991年海湾战争、2004年伊拉克战争,仅仅二十年,美国人就从失败的谷底走向胜利的巅峰。八十年代是美军卧薪尝胆、总结教训、励精图治的十年,这一点,不论我们怎样回顾朝鲜战争的辉煌都没有用──我们只能借此暗示自己:我们不怕他们。同样,在太平洋的那边,“绝对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还是处理任何危机时的一条原则吗?这正是美国的底牌,我们已经摸不清了。朝鲜战争,是中国人永远的骄傲,但,也几乎是我们唯一的骄傲了。光荣属于祖辈!如果我们总是只能回味这种光荣,那么,我们是可耻的。基于此,我收集大量抗美援朝战争资料,以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态度作出此文。
  
  一、【权衡利弊,出兵朝鲜】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当天,美国政府指责北朝鲜对南朝鲜发动武装进攻,并很快开始派遣海、陆、空三军援助南朝鲜族。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发表声明,宣布美国将从军事上支持南朝鲜军队作战,同时还将派美国第7舰队开赴台湾海峡,以阻止中国大陆对台湾的任何可能的进攻。
  美国的激烈反应本中苏两国领导人的预料之中,但是,无论是斯大林还是毛泽东,都没有想到美国会如此之快地介入到朝鲜战争当中来。7月2日,在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进行了一个下午的讨论之后,周恩来约见了苏联大使罗申,向他说明了中国政府对于美国和联合国的声明将采取坚定的政策。与此同时,毛泽东在与北朝鲜的几次谈话中,都谈到了美国干涉的可能性,可惜没有引起朝鲜同志的重视。毛泽东希望朝鲜同志能够加强他们在仁川地区的防御线,因为美国人可能会在那里登陆,当然,这种登陆作战也可能发生在半岛的其他地方。为防备万一,中国政府准备在中朝边境集中9个师的兵力,美国军队不过“三八”线则罢,一旦越过了“三八”线,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志愿军的形式入朝协助人民抗击美国军队。斯大林在得知中国政府主动表示愿意为北朝鲜人民军提供军事保障之后,他很快主就要罗申转告周恩来,肯定了这种准备的意义。他明确讲:“我们认为,在敌人越过三八线时,集中9个中国师在中朝边境以便志愿军入朝作战是正确的。”“我们将尽力为这些部队提供空中掩护”。在得到斯大林对立即着手部署9个师东北边防军以防万一的积极答覆之后,受毛泽东的委托,身为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在7月7日和10日连续两次召集国防会议加以研究落实。会议通过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抽调作为中国战略预备队的第13兵团及其所辖的第38、39、40军和已经在齐齐哈尔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第42军等部,共52万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准备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会议同时高度重视空军问题,授权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对改装、训练和接收苏联飞机,迅速组建中国空军问题,提出具体方案。
  同时在朝鲜方面,一直到8月中旬为止,朝鲜人民军的作战都还比较顺利。7月底,人民军已经进抵洛东江,整个南朝鲜军队只剩下几万人,连同前来增援的近10万美军,被围困在朝鲜最南端的釜山港一带狭小的范围里,眼看统一朝鲜的战斗即将进入尾声了。8月中旬,人民军大举突破了由美军第8集团军沿着洛东江建立的坚固防线,金日成公开通过平壤电台发布命令,要求人民军将士务必在8月底之前将美国侵略者赶出朝鲜,完成统一朝鲜的神圣使命。
  朝鲜人民军的节节胜利,也使中国领导人深受鼓舞。8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谈到朝鲜战局时,与会者多数表示乐观,特别是注意到人民军对美军作战取得了一连串的辉煌胜利,许多与会者相信,美国军队的战斗力要弱于当年他们与之作过战的日本军队。只是对美国在国内国外做了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动员之后,是否会轻易地承认失败,放弃朝鲜,毛泽东等领导人还有所怀疑。毛泽东再度强调了美国在朝鲜腹背发动登陆战并扩大战急的可能性。基于这样一种估计,毛泽东明确讲,美帝是不会甘心失败的,要准备美帝大举进攻朝鲜,“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因为,“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对朝不能不帮,必须帮”。周恩来也肯定地说:“朝鲜战争要取得彻底胜利,一定要加上中国的因素,中国的因素加上去后,才可能引起国际上的变化。我们不能不有此远大设想”。在这段时间毛泽东、 周恩来与苏联大使、专家以及军事顾问的谈话中,不止一次地说明,中国有决心成为北朝鲜的坚强后盾,解放军不怕与美国军队作战。
  朝鲜战局的进展,明显地影响着中共中央对援助朝鲜问题紧迫性的估计。8月4日会议召开时,人民军的作战有很快结束的可能,毛泽东估计美军出于报复目的,可能很快转而在人民军侧后发动登陆战。因此,他明确提出,东北边防军“八月内可能没有作战任务,但应准备于九月上旬能作战”,“务叫各部于本月内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待命出动作战”。而8月中旬,得知部队各项准备工作及装备均有不足,人民军夺取釜山港的作战因美军顽强抵抗最早也不能在8月底才能结束,毛泽东相信,釜山战役还要持续一段时间,美国军队一时还难以另外调集新的足够发动登陆战的部队,即使开始新的进攻,也要到9月以后才有可能。因此,他又指示东北边防军:“边防军完成训练及其他准备工作的时间可延长至九月底”。但无论如何,毛泽东已经看出,照目前的情况拖下去靠北朝鲜人自己恐怕是赶不走美国人了。
  8月底,眼看人民军进攻釜山的作战严重受阻,美军已在釜山地区构筑成坚固的防御线,有可能抽调足够的机动部队来发动对人民军的反击,毛泽东开始感到形势的严峻。
  9月15日,经过周密准备的仁川登陆战果然一举成功。首批18000名美军占领了仁川港,不仅汉城受到威胁,而且整个人民军的主力部队,正在半岛南端的第一、二集团军都有可能全军覆灭。
  9月25日,汉城陷落,美军已占领尚州、安东,并向清州方向发展,而釜山的进攻战也告失败,美军已开始大举北进,其狂轰滥炸更是使人民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超过“三八线”的人民军主力面临被围歼的严重危险。
  显而易见,同两个月前相比,朝鲜战局的恶化使得中共中央领导内部对出兵条件的估计变得谨慎多了,也顾虑多了。毛泽东仍旧相信,权衡利弊,出兵比不出兵好。关键在于打得怎样,而打得怎么样,说来说去其实只是一个装备和火力上的差距,这个差距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苏联的援助来解决。既然斯大林能够大举援助朝鲜人民军,当然也能够帮助中国军队解决目前装备上的不足。
  10月 8日,即在毛泽东发布组成志愿军的命令,周恩来与林彪飞抵莫斯科,然后于次日转往斯大林在黑海附近的休养所。中苏领导人很快展开谈判。
  10日和11日,周恩来与斯大林进行了将近两天的会谈。斯大林关于空中掩护问题的答覆始终不能使周恩来满意。周恩来在发给毛泽东的电报中说明,斯大林虽然最后同意提供16个志愿空军团进行空中掩护,但仍旧对立即出动空军掩护表示困难,声明苏联远东空军准备不足,至少要两个月到两个半月的时间才有可能给予掩护,因此,斯大林更多的还是主张向中方提供飞机来解决这个问题。周恩来则一再告诉斯大林,这样做是行不通的,不仅中方接运困难,而且也没有飞行人员可以利用,何况还有一个由中方付款的问题,这在财政上会带来很大的问题,必然极大地影响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工作。讨论来讨论去,双方最后只好决定,放弃北朝鲜,让金日成及其政权和军队暂时退到中国的东北地区去。据此,他们分别正式通知了北京和平壤方面。10月13日,斯大林正式通知金日成说,中国人已经决定不出兵,金日成最好把他剩余的部队从朝鲜撤到中国和苏联来。14日苏联驻北朝鲜大使史蒂科夫报告说,他已经向金日成转达了斯大林的建议,金日成痛苦地表示他们将照此执行。
  不管周恩来带去苏联的是几种意见,在毛泽东这边始终还是在做着出兵的准备。在收到周恩来关于苏联暂时不能出动,和决定暂不出兵的通知之后,毛泽东立即下令暂停有关部队出动的原定计划,并电召高岗和彭德怀来京会商。13日彭德怀、高岗到京后,毛泽东思想立即召集政治局委员在中南海颐年堂开会,讨论这一新的形势。显然,与会者都对苏联暂时不能给予空军支援感到意外和不满,但让金日成在东北建立流亡政府,把美国人放到边境上来的前景,也不是与会者愿意看到的。在反覆讨论了这种情况之后,政治局领导人一致认为,出兵朝鲜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毛泽东于会议当天和次日接连三电仍在莫斯科的周恩来,说明“与高岗、彭德怀二同志地及其他政治局同志商量结果,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至于作战,在装备较差的情况下,打伪军还是有把握的。可以等到苏联的装备到了,等到我们在空中和地上均占优势时,再取攻势。“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第二,要苏联保证在两个月内至迟不超过两个半月出动志愿空军帮助中国军队在朝鲜作战,同时出动掩护空军到京、津、沈、沪、宁、青等地。
  13日,苏联大使罗申将毛泽东的决定紧急通报给了斯大林。毛泽东告诉罗申说:“过去我们的同志所以举旗不定,是困为他们对国际形势、苏联的军事援助、空中掩护等问题还不清楚。现在,所的这些问题已经清楚了。我们的领导同志认识到,如果美国军队推进到中国边境上来,那么,朝鲜就将成为一个对我们极有危险的地区,东北就将不断地受到威胁”。因此,中国人没有理由不出兵。中国方面的唯一要求只是,“必须有掩护我们的空军,我们希望它尽快到达,无论如何也不应迟于两个月”。
  14日,斯大林又进一步得到了周恩来的正式通报。这回斯大林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了。他当即作出了决定,以最快速度出动苏联空军掩护中国志愿军入朝作战。这中间又发生了一点小小的波折。周恩来在进一步的谈判中突然发现,斯大林许诺的提供空中掩护,是打了折扣的。因为害怕被美军俘获苏联飞行员,暴露苏军参战真相,引起美苏直接冲突,因此,苏方并不打算配合志愿军在朝鲜的地面作战。苏方答应的空中掩护,只是负责掩护志愿军的后方而已。因此,得知这一消息的毛泽东17日再度紧急将彭德怀和高岗召回北京,并推迟了部队入朝时间。当然,事至于此,毛泽东最终还是和彭德怀等达成了一致。次日,毛泽东电告志愿军总部:“按预定计划入朝作战。”
  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率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度过鸭绿江赴朝参战。
  1953年7月27日,停火协定签字,为时三年的冲突结束。
  抗美援朝战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1、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保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人民反帝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出了军威、国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2、这场战争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这场战争由于双方都面对新的战场、新的作战对象,因而作战样式、战略战术的运用,都有别于过去进行的战争。喷气式飞机的大量使用、直升机直接用于作战、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防御阵地体系的形成,给以后的战争提供了新经验,促进了军事学术的发展;4、中国人民志愿军不仅圆满地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而且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宝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促进了中国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四、【对朝鲜战争的反思 】
  朝鲜战争有积极的意义,美国造成的对中国的心理劣势。二次大战名将布莱德雷评价这场战争说:是“一场在错误时间、错误地点、对抗错误敌人的错误战争”。这场战争对美国的历史教训,就是不要和中国“正面”冲突,影响所及,前后有七位美国总统反对涉入世界各地的剿共战争。
  一九五四年第一次台海危机,艾森豪一度慎重考虑对大陆投掷核弹,以及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以毁灭中国的军事潜力,但艾森豪后来放弃了这种所谓的“预防性战争”的构想。一九五八年第二次台海危机──“八二三炮战”,在所谓“中美共同防御条约”下,美国向台湾提供了大量军援;但为了避免与中国的冲突升级,美护航舰队只到金马外,后来更提出外岛中立化、台海双方放弃武力、国军撤出外岛部分兵力的建议。这种既军援又怕战事扩大,和中国既对抗又进行华沙谈判的策略,主要也是怕引发更大冲突,怕韩战历史重演。越战时,美国决策者也是惧怕中国直接参战。中美双方的默契是,只要美国不从地面进攻北越,中国就不直接参战,虽然中国提供了大量援助并派出了少量军队。有人分析,美国害怕与中国直接交手的心理,其实比河内在战争中所用的任何武器都更有效。朝鲜战争对美国最现实最不容忽视的教训,就是要特别留意中国在战争前发出的讯息。美国从此不敢轻视中国的警告,这是此后面对与中国冲突时,美国格外要采取预防性外交和预防性军事的原因。但同时也应看到这场战争中我方存在的不足:

  (一)战争后期的战略方针超越现实
  毛泽东在他第一次决定出兵时就明确地设定了这样的战略方针--“在朝鲜境内歼灭和驱逐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侵略军”,而且必须速战速决。而现实是不管环境和条件如何,毛泽东在未与美国开战之前就确定的战略方针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或驱逐美国军队,而这一方针是中国军队力所不及的,也超出了其安全目标需要的客观限度。
  当中国军队进行了两次非常成功的运动战以后,不仅莫斯科和平壤受到极大鼓舞,要求毛泽东按照其既定战略走到底,就是毛泽东本人也产生了乐观的情绪。然而,恰恰是这时,现实环境和客观条件表明毛泽东设定的战略方针是难以执行的。作为前线总指挥,彭德怀看到,经过两个战役后,部队疲惫不堪,病员增加,没有冬装,弹药和粮食也接济不上。因此,他在12月8日的电报中提出,如对敌人“不能给以歼灭性打击”,即使能够越过三八线或取得汉城也不宜这样做,并建议在三八线以北数十里停止进军,来年春天再战。聂荣臻接到彭德怀的电报后,也认为部队亟需休整补充,况且在第一线兵力上,中国军队也不占绝对优势,因而建议推迟两个月发动下一次战役,但北京没有同意彭德怀的意见。

  (二)长期作战使我国付出沉重的代价
  长期作战和边谈边打的持久战方针,实际上表明战争已经处于毛泽东在参战以前竭力要避免的对中国最不利的僵持状态。这场战争的确使中国在世界上恢复了一个大国和强国的形象。在此前屈辱的一个世纪内,中国对西方和日本屡战屡败,不是大量割地就是巨额赔款。而在长达33个月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战争中,中国以弱抗强,竟然能够坚持到底,且与美国代表平起平坐地签订了停战协定,这不能不令世人对新中国刮目相看,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在军事方面,志愿军在战争中阵亡11.4万人,负伤25.2万人,失踪2.56万(其中被俘2.1万)人,因伤病致死的3.46万人。总计损失兵员达42.62万人,其中仅团以上的指挥员就牺牲了200多人。比较起来,按保守的数字计算,中国军队的损失也远远超过了美国,其比例为,阵亡3.39:1,负伤2.47:1,失踪或被俘5.02:1,伤病致死1.68:1,兵员总损失2.62:1。 需要注意的是,中方的兵力损失绝大部分发生在中国拒绝联合国议案、美军发起反攻之后。总结前三次战役,中朝军队和美韩军队在战场直接兵员损失的比例为0.7:1,此时中国军队伤亡约5.65万人,加上冻伤5万人,仅为整个战争兵员损失的1/4。这就是说,由于未能及时改变战略方针而使战争延长,中国付出了三倍于敌的人员代价。

  2、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更为严重。战争爆发前,中国政府曾设想在1951年将军费开支从1950年占预算总支出的43%减少到30%,而用70%来进行经济建设。但战争的爆发,特别是转入持久战,迫使中国把1951年国家预算中军费开支的比例提高到45.64%。 如果说因情势紧急,中国决定将苏联提供的3亿美元低息贷款全部用于购买武器装备(原计划仅4000万美元), 尚属不得已而为之,那么从1951年起大规模增加军费开支就完全是战争长期化的结果了。当年的总预算因战争增加了60%,而总预算中直接用于朝鲜战场的就占32%。两年以后用于经济建设的贷款仍然很紧张。1952年9月周恩来访苏时请求苏联在今后5年中再贷款40亿卢布,但其中大部分还是用于军事和国防,购买工业设备的仅有8亿卢布。中国在朝鲜战争期间消耗各种作战物资560余万吨,战费开支达人民币62亿元,其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可以想见的。

  3、作战对于新中国的统一大业起到了决定性的阻碍作用。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本来是指日可待的,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虽然对此有所延搁,但美国这时仍有意与台湾的蒋介石政权保持一段距离。如果及时停战,并按照联合国建议由英、美、苏、中四国会议讨论台湾问题,据当时联合国多数成员国的倾向性意见看,台湾问题的解决要比后来简单和有利得多。但在中国拒绝了联合国的建议后,情况发生了极大变化,不仅多数国家的立场转向不利于中国,美国政府也迅速加强了对蒋介石政权的援助。根据国务院的要求,1951年2月杜鲁门专门拨出5亿美元,作为对国民党陆军的无偿援助。此外,国防部还为援助台湾准备好了价值520万美元的海军装备和1600万美元的空军装备。1952年美国又对台湾提供了大约3亿美元的援助。 特别是1952年3月22日由参谋长联席会议起草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28号文件,标志着美国对台政策的根本性改变。文件强调了台湾对美国在远东的地位的“极端重要性”,还提出了三点政策性主张:第一,在必要时采取单方面行动,确保台湾能用作美国军事基地;第二,第七舰队继续行使保护台湾的使命;第三,发展台湾的军事潜力。这种政策性转变随着战争的拖延而愈加走向极端,直到战后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签订,两岸统一终于成为遥遥无期的政治愿望。

  五、【附件】

  附件一:金日成为请求中国出兵写给毛泽东的中文亲笔信全文

  敬爱的毛泽东同志:
  您对于为自己祖国的独立解放而斗争的朝鲜人民深切的关心、后方援助,我们仅代表朝鲜劳动党,表示衷心的感谢!
  现在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我们朝鲜人民解放战争的今日战况,是在美国侵略军上陆仁川以前,我们战况不能不说不利于我们,敌人在连战连败的情况下,被我挤入朝鲜南端狭小的地区里,我们有可能争取最后决战的胜利。美帝军事威信极度的降低了。于是美帝国主义为挽回其威信,为实现其受朝鲜殖民地化与军事基地化之目的,即调动了驻太平洋方面陆海空军的差不多全部兵力,并于九月十六日以优势兵力,在仁川登陆后陆续占领了京城。
  目前战况是极端严重了,我们人民军虽然对于上陆的敌人,进行了极顽强的抵抗,但对于前线的人民军已经造成了很不利的情况。
  战争以来,敌人利用约千架的各种航空机,每天不分昼夜的任意的轰炸我们的前方与后方,在对敌空军毫无抵抗力的我们的面前,敌人则充分发挥其空军威力了。各战线上敌人在其空军的掩护下,活动大量机械化部队,我们受到的兵力与物质方面的损失是非常严重的,后方的交通运输通信及其他设施大量的被破坏,同时我们的机动力,则更加减弱了。
  敌人登陆部队与南部战线的部队已经连接一起,切断了我们的南北部队,结果使我们在南部战线的人民军,处于被敌切断分割的不利情况里,得不到武器弹药,失掉联系,甚至于有一部分部队,则已被敌人分散包围着。如果京城完全被敌占领,则我们估计敌人可能继续向三八线以北地区进攻。如果不能急速改善我们的各种不利条件,则敌人的企图很可能会实现的。要保障我们的运输,供给,以及部队之机动力,则必须具备必要的空军,但是我们又没有准备好的飞机师。
  敬爱的毛泽东同志,我们一定要决心克服一切的困难,不让敌人把朝鲜殖民地化与军事基地化!
  我们一定要决心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为争取朝鲜人民的独立解放民主而斗争到底!
  我们正在集中全力编训新的师团,集结在南部的十余只部队处于作战上有利的地区,动员全体人民,准备长期作战。
  在目前敌人趁着我们严重的危急,不予我们时间,如果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的地区,则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我们向您提出以上意见,盼望即予指教!
  敬礼
  健康!
  金日成
  朴宪永
  一九五零年十月一日于平壤

  附件二:朝鲜战争大事记
  1950年:
  六月二十五日 朝鲜内战爆发。
  六月二十八日 北朝鲜人民军夺占汉城。
  七月五日 史密斯特遣部队在乌山附近首次与志愿军接触。
  七月二十日 联合国军放弃大田。
  七月三十一日 晋州落入北朝鲜人民军手中。沃尔顿·沃克将军宣布:“决不后退了!”
  八月一日 联合国军进入釜山环形防御圈。
  八月六日至八日 麦克阿瑟将军在东京与艾夫里尔·哈里曼以及诺斯塔德、阿尔蒙德和李奇微将军商议仁川登陆问题。
  九月十五日 仁川登陆。联合国军夺占仁川港和港口附近岛屿。
  九月十八日 联合国军夺占金浦机场。
  九月二十二日 美军沃克所属部队由釜山环形防御圈出击。
  九月二十七日 北进联合国军与南下联合国军于水原附近会合。
  九月二十八日 联合国军夺占汉城。
  九月三十日 南朝鲜第3师越过三八线。
  十月七日至九日 美军第1骑兵师越过三八线。
  十月十一日 南朝鲜第3师占领元山。
  十月十九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度过鸭绿江赴朝参战。
  十月十九日 美第8集团军占领平壤。
  十月二十四日 麦克阿瑟指示其所属司令官率所有部队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向前推进。
  十月二十六日 南朝鲜第3军第6师抵达鸭绿江。
  十月二十七日至三十一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第一阶段攻势。
  十月二十七日 南朝鲜第6师第7团在鸭绿江附近遭强大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沉重打击。
  十月三十日 美军第24师先遣分队进抵鸭绿江四十英里范围之内。
  十月三十一日至十一月二日 强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云山进攻美第8集团军,迫使其撤过清川江。
  十一月六日 麦克阿瑟提醒参谋长联席会议,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行动“使我之所属部队有被彻底消灭的危险。”
  十一月二十四日 麦克阿瑟由东京飞往朝鲜,发出向鸭绿江发动大规模强攻的信号。他宣布:“中国人尚未进入朝鲜。”美7师第17团进抵鸭绿江畔的惠山镇。第8集团军开始向鸭绿江挺进。
  十一月二十五日至十二月九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第二阶段攻势。
  十一月二十五日 位于朝鲜中央、德川附近的韩国第2军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之进攻所击溃。
  十一月二十六日 二十万中国人民志愿军进攻位于清川江以北的美第8集团军,使其遭受重大伤亡。
  十一月二十七日 美军第24师、第25师和第2师撤过清川江。美第8集团军开始撤退。中国人民志愿军进攻位于长律水库西侧之第1陆战师和位于水库东侧之美7师所属部队。
  十二月五日 美第8集团军放弃平壤。
  十二月九日 第1陆战师完成十一月二十七日开始的突围行动。
  十二月十一日 美军第1陆战师和第7师撤至兴南环形防线内。
  十二月十五日 美第8集团军和南朝鲜军队撤至三八线以南。
  十二月二十三日 沃克将军战死。李奇微被指定接替其指挥。
  十二月二十四日 美第10军完成撤离兴南滩头阵地和北朝鲜的行动。
  十二月二十六日 李奇微将军正式担任第8集团军司令。
  十二月三十一日至一月五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第三阶段攻势。

  1951年:
  一月三日至四日 联合国军撤出汉城,撤至平泽、原州、三陟一线并进行整编。
  一月七日 为重新与中共军队建立接触,第8集团军向北部发起强大的试探性进攻。
  一月十五日 一支加强的团战斗队实施侦察行动即“狼狗行动”。
  一月二十五日 第8集团军和南朝鲜军采取攻势行动。第1和第9军向汉江北进,霹雷行动”开始。
  二月五日 美第10军之进攻,即“围捕行动”于东线开始。
  二月十一日至十七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第四阶段攻势,主攻方向为美第2师防御地段。
  二月二十日 “屠夫行动”,即美第9军和第10军发动的一次总攻开始。
  三月七日 在中部和东部地带,“撕裂者行动”开始,第9和第10军越过汉江。
  三月十四日至十五日 美第8集团军重新夺占汉城。
  三月三十一日 联合国军进抵“爱达荷线”,夺取全部地理目标。
  四月五日 向“堪萨斯线”全面出击的“狂暴行动”开始。
  四月十一日 麦克阿瑟将军被免除最高司令官职务,李奇微将军被指定接替其职务。
  四月十四日 范弗里特将军就任第8集团军司令。联合国军所有部队进抵“堪萨斯线”。
  四月十九日 美第1军和第9军进抵“犹他线”。
  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八日 中国发动第五阶段攻势的第一次进攻。
  四月三十日 在撤至新防线后,联合国军将中国之攻势阻于汉城和汉江以北地区。
  五月十六日至二十三日 中国发动第五阶段攻势的第二次亦即最后一次进攻。
  五月二十日 中国的攻势遭到阻止。联合国军恢复攻势。
  五月三十日 第8集团军再次进抵“堪萨斯线”。
  六月一日 第1和第9军所属部队向“怀俄明线”挺进,“打桩机行动”开始。
  六月十五日 夺取了“打桩机行动”所规定之地形目标。
  六月二十三日 苏联副外长马立克建议停火。
  六月三十日 奉华盛顿之命令,李奇微将军表示联合国军准备讨论停战问题。
  七月十日 联合国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之间的谈判在开城开始。
  八月十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要求对在开城附近发生的所谓伏击事件表示道歉。要求被拒绝。
  八月二十二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要求我对“空袭”事件表示认罪道歉。要求遭拒绝后谈判中断。
  八月三十一日 第1陆战师在“大钵”地区发起攻击。
  九月二日 美第2师向“伤心岭”和“血岭”发起进攻。
  九月三日 陆战队和第2师抵达最初目标。
  九月十八日 陆战队向“大钵”以北之照阳河挺进。
  十月十二日 第9军向“詹姆斯敦线”挺进。
  十月十五日 美第2师夺占“伤心岭”。
  十月二十五日 在联络官之间进行为期两周的商议之后,停战谈判重新恢复。
  十一月十二日 李奇微命令范弗里特停止攻势,开始实施积极的防御。实施“灭鼠者行动”。


  1952年:
  一月至四月 开始进行战俘甄别时,战俘营中发生骚乱。
  五月七日 巨济岛战俘营中的战俘将多德将军扣作人质。
  五月十一日 多德将军获释。
  五月十二日 李奇微将军离任,前往驻欧盟军最高司令部接替艾森豪威尔将军的职务,担任北约组织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克拉克将军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与日本签订条约后,执行占领任务的盟军最高司令一职不复存在)。
  六月六日 为占领十一个巡逻基地,开始了“回击行动”。
  六月十四日 “回击行动”的全部目标均由第45师占领。
  十二月 峰岩岛战俘的越狱行动被镇压。


  1953年:
  二月 范弗里特将军退役回国。马克斯韦尔·泰勒将军奉命指挥第8集团军。
  三月二十五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夺占警戒阵地266高地。五个警戒阵地。
  五月二十九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占领三个警戒阵地。
  六月十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向金城附近的南朝鲜第2军发起进攻。
  六月十六日 南朝鲜第2军被压回到新的主要抵抗线,大约向南后退了四千码。
  六月十五日至三十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向美第1军防区实施进攻,攻占两处警戒阵地。
  七月十三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最后的攻势,以三个师进攻第9军右翼,以一个师进攻南朝鲜第2军左翼。
  七月十九日 板门店双方谈判代表在所有问题上达成协议。
  七月二十日 由美第9军和南朝鲜第2军沿金城江南岸建立起新的防线。
  七月二十七日 停火协定签字,为时三年的冲突结束


  附件三:英烈榜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获得者:
  彭德怀  杨根思  黄继光  伍先华  许家朋  孙占元
  邱少云  李家发  杨连第  杨春增  杨育才  胡修道
  特级英雄:杨根思  

  一级英雄:
  卜广德  于泮宫  于喜田  王 海  王兆才
  王学凤  王德明  毛张苗  孔庆三  刘庆亮
  刘维汉  孙占元  孙生禄  孙振录  伍先华
  李凤林  李家发  李延年  余新发  许家朋
  沈树根  邱少云  张永富  张积慧  吴志洲
  员宝山  周厚刚  陈忠德  杨宝山  杨育才
  杨春增  杨连第  胡修道  赵宝桐  柴去振
  徐长富  高成山  高景灏  倪祥明  秦家彬
  曹庆功  曹玉海  郭忠田  郭恩志  曹家富
  崔建国  雷宝森  鲁 珉  魏玉德  谭烦云

  一级模范:
  王兴纪  孙凤钜  罗盛教  张益仁


  龙和天蝎
编辑:龙芯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4: 请相信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力量
2004: 中美关系的胡思乱想
2003: 雁鸣随笔(6):生命的意义
2003: 小心印度IT革命和人才战略
2002: 看胡锦涛如何打好“形象牌”
2002: 中南海间谍部门大揭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