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天舟一号升空、国产航母下水、国产大飞机首飞后,大陆科技界本周又传来好消息——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对于这一历史性突破,国务院第一时间发来贺电,大陆媒体更是一片欢呼雀跃。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大陆攻克了该技术领域的世界性难题,而且有望在未来领跑新一轮全球能源革命。不过,从可燃冰试采到大规模商业化开采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其中的风险与成本不容忽视。
新一轮全球能源革命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可燃冰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为了形象地说明可燃冰的威力,中央电视台将这一清洁又高效的新能源比作《变形金刚》中机器人们所争夺的"能量块"——1立方米可燃冰可以分解释放出160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央视还为观众举了一个例子:一辆使用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如果一次加100升天然气能跑300公里的话,那么加入相同体积的可燃冰,这辆车就能跑5万公里!更重要的是,大陆海域的可燃冰资源量相当可观,"是短期内可以接替常规油气资源的一种清洁能源"。
就科技层面而言,新华社总结了此次可燃冰海域试采成功的三大历史性突破。首先,大陆在全球率先建立了可燃冰"两期三型"成矿理论,创立了可燃冰"三相控制"开采理论;其次,大陆实现了可燃冰全流程试采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国际领先的新型试采工艺;最后,这次试用的钻井平台"蓝鲸一号"是大陆自主制造的"大国重器",也是世界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双井架半潜式钻井平台。
除了上述科技突破,可燃冰试采成功的战略意义更为重大。最高当局的贺电将可燃冰定性为"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强调目前的成果"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人民日报》也评价"这一成果对促进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优化能源结构,甚至对改变世界能源供应格局,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京报》社论将页岩气与可燃冰相提并论,指出后者是新一轮能源革命的主角。"中国作为这场革命的领跑者,其角色已初步确立。可以预料,可燃冰将带动我国相关产业发展,这是不可低估的经济增长新动力"。
开采产业化并不容易
大陆领跑新一轮能源革命已初见端倪,但要最终实现可燃冰开采的产业化并不容易。且不说大陆绝大多数可燃冰位于南海,光是巨大的环境风险与经济成本,就不能掉以轻心。央视就明确警告,如果开采不慎导致甲烷气体大量泄漏,将可能引发强烈的温室效应。"如何安全、经济地开采可燃冰,并且从中分离出甲烷气体,依然是目前各国研究和利用可燃冰的核心难题"。
最近,大陆着名网路问答社区"知乎"出现了多年前媒体对中科院院士汪品先的专访。汪院士介绍了一起鲜为人知又骇人听闻的前车之鉴——距今5500万年前,海水升温一度诱发海底可燃冰大量释出,在短短几千年间大约有2兆吨碳以甲烷形式放出,温室效应大爆发。结果,全球骤然变热,大洋酸度突然增高,海底缺氧,导致大量海洋生物的灭绝和迁移。汪院士因此大声疾呼,所有的海洋开发都必须以环境安全为前提,不能重蹈陆地资源开发的覆辙。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关键一步,后续任务依然艰巨繁重"。正如北京贺电所描述的,大陆要真正领跑新一轮能源革命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好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