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举行的“远望论坛”——“未来空中作战研讨会”,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本次论坛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近距离的空中格斗将会减少。对于未来空战,美军走出了新方向,即F-22的隐身以及F-35的信息战能力,专家们也不约而同的讲到了“博伊德循环”,以及系统作战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以往空战中的核心因素机动性就被提得很少。不过,从公开的资料中专家们并没有直接说机动能力不重要,或者说只是“审视”的将其与其它因素进行比较,似乎并没有下结论。但传着传着,就变成机动无用。那么,机动性在未来空战中的地位该怎么看呢?今天,北国防务特约撰稿人杨政卫就来说说这事。
未来空中隐身、信息能力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这样就说机动性不重要吗?其实F-22的机动性可是绝对上流的,F-35的机动性虽在五代机里算是较差,但是比很多四代机都要好。
而且之所以这样,最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机动性不重要,所以把F-35做得逊一点,而是F-35最初就是F-22的辅助机,是拿来打击用的,是这个先天规划让它没有过度重视机动性。以打击机来说,它的机动性是很强的。因此,用F-22跟F-35有隐身跟强信息能力来说机动性不重要,就跟马云说不喜欢钱、刘强东说不喜欢美女一样,实在没什么说服力。
第五代战机的超机动性主要来自两个技术关键,首先是大推重比与低翼负荷以及气动外型,也就是推力要尽量大重量要尽量轻,气动布局要合理,第二是控制技术。第一种是传统技术,是硬功夫,第二种则可以靠控制系统,也就是靠软件去加强。
对美俄等航天强国而言,第一种是已经具备的强项,第五代战机与第四代战机相比,除了在外型上对超音速优化外,已经没有重大的突破,因为已到顶峰。因此对美俄战机而言,超机动性很大程度是由控制系统去实现,而且超机动控制系统说穿了就是确保飞行安全的系统的极致化。
美俄战机都是尽量让飞机在更广的飞行条件、载荷条件下,能不受限制的飞行,这就是广义的超机动性,只是因为美俄有各自的需要,所以超机动性会有不同的讲究,例如俄罗斯会讲究失速后都要控制,但说穿了还是提升飞安的控制系统,所以要说超机动技术是额外的过度投资,其实说不过去。
有人也许会说,现代技术条件下,我隐身、信息能力都强,省下机动性能的投资是划算的。乍看之下好像是这样,如果我能比较隐身一点,让人不容易发现我,然后我的探测能力又比别人好,最后网络作战能力又强,我当然就有优势了。
问题在于,你怎么确定你有这个优势?当大家能力又都差不多时怎么办?F-22跟F-35很厉害,是因为它们各方面都很厉害,加上隐身与信息化,与大多数飞机形成代差,那当然会有优势。
但是现在大家的发展方向也都如此,探测能力增强、隐身增强、网络化,那么,优势就不会那么明显了。这时候,很遗憾的,机动性还是很重要。
当大家的信息能力已经没有代差的时候,有优势的一方确实可以比较早发射武器。但是真实的战斗可不想游戏中武器发射后就能打中,而是要面临反制与反反制的问题,这时候大家都会想到电子措施以及反干扰措施。
很少人会提到,在电子战过程中搭配战术机动,是会有辅助效果的,当双方的电子战能力很接近时,有较强机动性的一方还是会有较高的生存机会,这不是很浪漫的认为用机动力可以闪掉导弹,而是用高机动增加运算难度,以提升干扰成功率。
论坛中提到的思路其实很像美国人在做的东西,他们各方面都站在世界最尖端,隐身、信息化都是领航者,那么放掉机动性去追求其它的倒还有实现的可能,其它国家短时间内显然是无法消除与美国在相关领域差距的,这种情况下要放弃机动能力就值得商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