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约散伙北约犹存 无的之矢瞄准谁? |
送交者: 丁晓平 2002年04月04日17:58:21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
今天是“北约”成立53周年的日子。1949年4月4日,美、加、英、法、比、荷、卢、丹、挪、冰岛、葡、意12国外长在美国华盛顿联邦政府大楼三角区的梅隆会堂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北约”(NATO)——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同盟组织由此诞生,并以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传销员”的形象逐渐成为美国欲独霸全球的“世界警察”。 “北约”全称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西方人称作“北大西洋条约组织”(North A tlanticTreatyOrganization)。 历时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老牌的殖民主义国家英、法、德、意、日走上了“下坡路”。成了世界强国的美国与苏联早在战时就已经开始设计战后的世界蓝图。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三巨头”多次聚会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形成了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体制”。然而美、苏之间为了各自的战略目标自然而必然地发生了冲突,矛盾集中在争夺欧洲地区的控制权。 -西欧害怕苏联,美国拉竿子扯旗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发表演说时讲到“和平的国际环境不可能长期维持,苏联必须为此做好长期准备”引起美国高度警惕。美最高法院法官威廉·道格拉斯甚至认为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两周后,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认为苏联“是对手,而不是伙伴”。据此,美对苏的所谓“遏制战略”出笼。 1947年2月,美国务院收到英国的两份照会,英国害怕自己的势力范围落入苏联,希望美国替它承担起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的责任。3月2日,美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这一咨文的中心内容就是著名的“杜鲁门主义”,成为后来美对苏进行冷战的指南。6月,美又提出了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向西欧国家提供13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 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二月事件”,美苏关系进一步恶化。之后,双方在德国问题上又发生冲突。美苏的对立使西欧国家对苏联充满了恐惧,为保卫自己的安全,3月17日,在英、法的推动下,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五国外长签署了《布鲁塞尔条约》。美国立即对此表示支持,苏联却表示反对。而后爆发了“柏林危机”,英、法等国仍然感到依靠自己的力量难以抵御苏联,设法获得美国的军事援助。 -杜鲁门牵头,西方七国抱团儿 1948年7月6日,美、英、法、荷、比、卢和加拿大在华盛顿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出席会议的美国代表团团长是洛维特(1949年1月20日后改由新任国务卿艾奇逊担任),其他成员国代表分别由各国驻美国大使担任。会议采取英国外交部的保密制度,分发的文件减少到最低限度,由特别信使传送,并禁止用电话,这一切的目的在“防止把情报泄露给苏联的间谍”。洛维特定期带着每次的会议记录去见杜鲁门,听取指示,商讨对策。9月9日会议通过了《北大西洋公约》的雏形——“华盛顿文件”。12月10日,七国代表再次在华盛顿集会,讨论条约文本,以便签署后向全世界发表。会议直到1949年3月15日才告结束,长达8个月,在北大西洋地区建立集体防务问题上达成一致,并邀请丹麦、冰岛、意大利、挪威和葡萄牙等五个欧洲国家加入这一组织。艾奇逊指出公约的最大目的在于对苏联起“威慑作用”。 -12家户主签字画押,“北约”战车出笼 1949年4月2日,12国外长云集华盛顿。4日下午,外长们在华盛顿联邦政府大楼三角区的梅隆会堂举行了北约签字仪式。在签字前,各国外长都发表了声明。艾奇逊代表美国政府签字。杜鲁门出席仪式并讲话,盛赞这个公约是“真正的睦邻措施”,并把12个国家比作12家户主。荷兰外长斯蒂克说这“标志着一种幻想的结束,一个持久和平新希望的诞生。”而英国外长贝文却喜忧参半地说“与美国共事是一种冒险”。8月24日,各缔约国陆续完成批准程序和交存批准书,公约正式开始生效,无限期。 北约的主要条款由序言和14条正文组成,主要矛头指向苏联。其中规定协助受攻击缔约国义务的第5条最为重要:“各缔约国同意对欧洲和北美之一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这为美国单独采取军事行动开了绿灯。1952年希腊和土耳其加入北约,1954年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从而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遏制苏联的包围圈。北约的成立,使美、苏在欧洲彻底决裂。苏联针锋相对,于1955年5月和东欧国家签署了《华沙条约》(即华约),从而形成了影响战后近半个世纪的两大阵营“冷战”对峙的世界格局。其间因为军备竞赛和维护主权,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宣布退出“北约”;1974年希腊因与土耳其发生领土冲突也一度退出,1980年重新返回。 -山姆大叔“拔份儿”,雪球越滚越大 作为冷战产物的北约,自其诞生的那天起就深深地被打上了美国的烙印,从此像被戴上了“紧箍咒”一样,被牢牢地绑在了美国的战车上,充当着美国的“炮盔”。而各怀打算的西欧各国在客观上成了美国的附庸,北约因此不再是它们初衷的安全保障,而演变成美国独霸全球、营造单极世界的工具,是美国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欧洲的“总代理”、“传销员”。随着华约的解散和苏联东欧的解体,北约1990年7月在《伦敦宣言》中明确宣布“不解散“,并于1991年11月在罗马通过了《北约战略新概念》,之后就开始了它梦寐以求的东扩,由原来的16个成员国发展到今天的19个,同时通过“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它发展了包括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在内的23个和平伙伴国和5个联系国,把原华约集团的成员纳入怀中。北约19国的现役总兵力达411万人,军事一体化部队约90万人,既是世界最大的政治同盟组织,也是最大的军事同盟组织,从过去的集体防御型的军事组织向一个主动进攻型的政治组织转变。 -这帮“哥们儿”不太铁 20世纪90年代后,北约突破成员国范围,更多地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世界警察”的角色,1994年的对波黑塞族的轰炸开创了军事行动的先例。之后的1999年3月,对南联盟两个多月的狂轰滥炸也成了它的一个实验场。但实际上美欧之间在北约“防区”范围、要不要联合国授权上存在争议。欧洲国家并不希望北约无限度扩大,不愿意使北约成为美国充当“世界警察”进行“全球化”干涉的工具。美国主张北约是一个“有能力作出反应的没有联合国否决危险的独立自主的联盟。”在1999年北约成立50年的首脑会议上,法国总统希拉克强调说,北约对科索沃的军事行动只是“特殊情况”,不应该成为该组织今后处理危机的“惯例”。显然,饱受两次世界大战之苦的欧盟国家对北约“全球化”并不感兴趣,甚至担心北约东扩会在欧洲形成新的冷战局面,到头来“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而以欧元启动为契机,欧盟国家在经济上与美国的矛盾已经越来越表面化。尽管欧盟与美国在北约新战略上有分歧,但为消除其“经济巨人、政治矮子、军事侏儒”的旧貌,树立“独立一极”的形象,在政治上大家都表现一致。而在欧洲事务主导权上与美国仍然是明争暗斗。早在1996年希拉克就明确要求由欧洲人担任南欧盟军司令部司令,由法、意和西班牙轮流“坐庄”,结束美军在北约一统天下的局面,并将此作为法国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进程的先决条件。看样子,权力之争将是埋藏在北约内部的炸弹。 北约将走向何方?正像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说的那样,“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欧洲人已体味到“与美国共事是一种冒险”的深刻含义。1999年6月,欧盟15国在德国科隆举行高峰会议,将“西欧防御联盟(WEU)”纳入欧盟,让欧洲人看到了以“欧洲人治欧”取代“美国人治欧”的时代曙光。但北约作为美国大棒指挥下的“世界警察”还要维持多久,不能不让爱好和平的人们为世界而担忧。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