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哪里买先进武器-中国军购市场分析 |
送交者: 王逸峰 2005年08月07日15:44:09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
从2003年6月到最近几天,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荷兰等国先后发表声明,呼吁尽快解除对华武器禁运。伴随欧盟透露希望解除已经沿用将近15年的对华军售禁令的意向,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开始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来审视和思考决定自身的立场。对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有可能从哪里买到我们需要的武器装备。 总体来看,目前世界军火市场上排得上号的前几位军火销售大国是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以色列、意大利、巴西、瑞典、中国。其中,美国、俄罗斯可以算是军火市场上伯仲之间的霸主,其军火销售的数量和质量、地区、销售额都使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中国主要是向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提供一定数量的比较简单的中低档武器装备。其他国家主要是互相之间取长补短以及向第三世界国家销售一定数量的武器装备。在技术水平上,美国当然地处于龙头老大的位置,俄罗斯总体上处在老二的地位。其他国家在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上与美国、俄罗斯相比,虽然总体稍逊一筹,但是,在各自擅长拿手的看家特色装备方面往往令美、俄也自愧不如。 从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来看,我国军购市场主要还是要把重心寄托在俄罗斯、以色列和其他一些友好国家身上。同时,要大力争取欧盟取消对华军售的禁令,实现武器来源的多样化,形成货比三家、左右逢源、不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有利局面,避免出现卖方“萝卜快了不洗泥”、“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皇帝女儿不愁嫁”而漫天要价的状况。在此,我们不妨对我们现在和将来潜在的卖主以及主要的制约因素进行一番分析。 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大部分军工科研生产实力,虽然今天的实力与前苏联无法比肩,但是,在世界范围内能与之在军火市场进行全面较量的只有美国。在对华军售方面,俄罗斯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中俄两国之间在军售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不论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国民党政府,还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新中国政府,都曾经向苏联大举购买各种武器装备。建国后,我军的编号以5开头的制式装备都是购买或仿苏联的。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到1989年的“六四”风波,中国和欧美各国出于共同应付苏联的威胁而互相接近,中国才开始从欧美获得一些装备。1989年5月,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九十年代以来,俄罗斯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先进武器装备。至今,我军的装备总体上仍然属于(苏)俄制系统。 其次,中俄的经济互补性很强。俄罗斯的重工业包括军事工业实力很强而轻工业却非常不发达,因此需要大量的轻工业产品。中国却相反,需要自己还不能制造的一些重工业尤其是先进的军事装备。 第三,中俄两国的战略利益冲突比较少且面临共同的对手美国。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沦为地区性的二流强国,饱受北约东扩和美国战略打压之苦。甚至1999年,俄罗斯总理普里马科夫提出要建立俄印中三国军事同盟,虽然,印、中对此反映冷淡,但也反映出俄罗斯的处境。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在许多方面也迫切需要同俄罗斯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1999年6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访问俄罗斯,俄罗斯《消息报》以“永远是兄弟”为题发表长篇报道评论,正代表了俄罗斯各界许多人的观点。中国今后很长时期的战略重心都在东南方向,首先要处理好与美国之间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也希望与俄罗斯保持良好的睦邻友好关系。2002年,中国政府明确宣布实行“睦邻、安邻、富邻”的“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政策,在相当程度上打消了一些人的疑虑。
第四,中俄之间的军事合作给双方带来双赢。对中国来说至少有这样几个好处:(1)极大地提高了我军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战斗力。从俄罗斯引进的有“深海黑洞”之称的“基洛”级潜艇、以“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而闻名于世的苏-27、苏-30战机等装备极大地提高了我军的战斗力,成为多次重大演习的亮点;(2)为作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二十一世纪是中国走向海洋的时代,我国要解决台湾、钓鱼岛、南沙问题就必须建立强大的海军、空军,增强远程作战能力。我国引进的伊尔-76大型运输机、A-50预警机、“现代”级驱逐舰、“基洛”级潜艇等许多装备也是着眼于打赢海空高技术战争、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3)提高了我国国防科技水平。我国历来坚持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进装备的同时更要注重引进技术的方针。我国不仅引进了现成的装备,还从俄罗斯购买制造武器装备的许可证,引进了诸如苏—27、苏-30的生产线,还同俄罗斯专家共同研发新一代的武器装备。俄罗斯研究对外军事技术合作的专家指出,中国在继续从俄罗斯采购军事装备的同时,已经把未来与俄罗斯方面合作的着眼点放在技术合作的层面上,具体说,就是从简单的采购向技术转让和联合研发转变。目前,技术转让和合作研发大约占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30%,中国有望经过几年的努力将这一比例提高到70%;(4)改善了中国的武器装备外购状况。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后,原来建立在共同对付苏联基础上的中国与西方欧美国家的“蜜月”也就划上了句号。此时,以“六四”风波为契机,欧美等国也关闭了对华军售的大门。俄罗斯则借机向中国打开了军火铺,改变了中国对外军购无门的状况。
同时,不可否认,中俄军售之中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地方。首先,俄罗斯内部一直存在比较强烈的反对对华出售先进装备的声音。莫斯科卡内基中心的亚历山大·比克耶夫认为,在俄罗斯有一部分人比较敌视中国,他们怀疑中国垂涎于俄罗斯远东的土地。比克耶夫说,对中国的出口可能被有些俄罗斯人看起来是对俄罗斯安全有害的,因为他们相信,如果有任何外国可以入侵俄罗斯的话,那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中国。他说俄罗斯远东人少地多,防卫方面极为脆弱。因此,把最好的武器卖给中国只能是“养虎为患”。苏霍伊设计局的一位设计师曾说过一句比较有代表性的话:“看看我们的历史。为什么瑞典人、成吉思汗、拿破仑、希特勒都侵略了俄国?因为所有人都看俄罗斯是一块馅饼,他们想咬一口。”其次,俄罗斯在对华军售上始终采取了防范性的双重标准。尽管俄罗斯公开声称卖给中国的苏-30MKK战机是目前最好的飞机。但据俄罗斯一位军事专家透露,俄罗斯目前出售给印度的战机性能,尤其是在电子火控系统方面优于卖给中国的战机。这位专家对记者说:“俄罗斯把性能卓越的武器卖给印度,在心理上没有负担,这取决于俄印之间存在足够安全的地理空间。”同时,也由于中国的国防科技实力比印度要强,仿制能力很强,所以要防止在中国吸收俄罗斯技术的基础上制造出性能更好的装备,从而成为俄罗斯在军火市场上新的竞争对手。第三,俄罗斯有一种奇货可居、“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心态,在武器装备质量、零配件供应、售后服务等方面往往不尽如人意。俄罗斯有位军事评论家在《论据与事实》周报上对俄军工企业提出了严厉批评。他认为:“由于受西方强国的限制,中国军队现代化装备在近10多年来一直依赖俄罗斯军火出口。这种状况使俄罗斯官僚产生一种印象,好像中国的武器来源只能是俄罗斯。这直接导致俄罗斯政府某些官员和一些军工企业不能正确对待中国军购问题。 如果说技术保留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和避免培养竞争对手,那么交付的军火质量“缩水”则更成为困扰。2003年12月中旬,俄罗斯《消息报》报道说,印度方面拒绝按俄印已经签署的合同接收一批苏-30MKI战机,印度称发现某些飞机发动机有缺陷,可能会在俄方担保使用寿命未到期之前就报废。俄罗斯出口印度的苏-30MKI战机存在的上述质量问题,使中国对引进俄系列战机的质量和作战性能时时放心不下,不得不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适应和改进俄罗斯的军事装备,以达到适合中国国防需要的目的。军火质量问题同样也存在于各类船舰的出口方面。据俄罗斯《焦点》周刊披露,中国第一批接收的2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在从圣彼得堡北方造船厂下水返航途中就大小毛病不断。厂方工程技术人员竟然将此称为“磨合期常见现象”。正在北方造船厂船坞上装配的另外2艘导弹驱逐舰的动力系统,因厂方拟采用旧设备而被中方代表拒绝,导致交货期限延误。《焦点》周刊指出,为了降低成本,某些军工企业不顾订货质量问题,想当然地以旧代新、以次充好,影响了俄罗斯出口武器声誉。 另一方面,与欧美国家相比,俄罗斯武器装备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设计、制造不够精致,往往显得结构庞大、笨重。俄罗斯(前苏联)武器在实战中也确实“表现不佳”,在精锐的欧美武器面前,俄制武器一次又一次地惨淡收场也似乎反复印证着自己的无能。但不能忽视的是,造成“俄不如欧美”的原因是很多的,在近十几年来的历次局部战争中,(苏)俄制武器的使用者往往是素质低下,而他们的对手却在大打不对称战争,因此双方武器出现“一边倒”的情况也在情理之中。其实,总的来说,俄罗斯和欧美的武器应该是各有千秋的。受二战影响,苏联的战争思想突出的是准备打大规模战争,这种思想反映到武器设计上就形成了突出结构简单与性能可靠,即看起来简单粗糙,但整合起来后却效率不低且易于大规模生产。俄罗斯的这种武器设计方式导致的后果就是其常规武器在一些低烈度的局部战争中适应性差,难敌欧美武器。而欧美设计的武器,件件精致昂贵,单件武器效能突出,比较适用于冷战后的一些地区冲突与局部战争,但在大规模战争时难以承受。因此,对于俄欧武器的取舍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买方”对未来局势的判断;(2)性能不够先进,尤其是电子化、信息化水平较低,不适应现代以信息化为重要特征的战争的需要。由于俄罗斯的电子信息技术一般比欧美落后大约十年,所以其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使用俄制装备的国家一般在构建信息化战场方面明显落后于对手,难免在信息化的战场上折戟沉沙;(3)目前,俄罗斯主要依靠吃苏联时代积累的老本,技术后续发展实力不足。由于资金不足,自从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除了在极个别领域的少数重点装备外,已经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发。这种情况使得中国在采购俄罗斯军品时变得越来越“挑剔”。不久前结束的北京国际航展上,一位俄罗斯参展商曾酸溜溜地说:“中国人像吸尘器一样吸纳一切最有前途的技术,购买最先进的武器,他们已对我们的旧武器失去兴趣,他们非常清楚现代武器的发展趋势,在等着我们拿出最好的武器……” 总的来看,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俄罗斯还会积极对华出售更先进的武器装备,以保住中国这个俄制军火的最大市场。这主要出于这样几个考虑:(1)赚取急需的外汇;(2)今后很长时期中国的主要军事斗争方向仍然是东南的台湾、美国、日本等潜在和现实的对手,因此,主张对华出售先进装备的声音还能压倒反对意见;(3)由于中国也在争取武器来源的多样化,要吸引中国购买俄制武器;(4)与中国搞好关系利于营造有利的外部国际环境。 毫无疑问,俄罗斯当然不希望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的禁令,以便继续维持奇货可居的优越地位。而在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军火市场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情况下,中国也不可能完全抛开俄罗斯这个重要的武器来源地,力争为自己营造一个货比三家的有利局面。 犹太人是素来以善于经商而又多灾多难而闻名的民族。自从以色列建国以来,可谓久经战火。以色列的军火工业在美国的帮助下也在战火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拥有许多非常适合实战需要而畅销国际军火市场的抢手货。 据《耶路撒冷邮报》2003年1月3日报道,中以军工贸易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估计过去10年里双边军火贸易额达15亿美元。以色列是世界第六大武器出口国,与中国发展军贸关系符合以色列的经济利益。中国也通过以色列获得了一些所需要的装备,在国防科技领域进行了许多合作。 中国和中东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历史传统友谊,在国际场合,也一直不像美国那样偏袒以色列,那么为什么以色列还要卖武器给中国呢?甚至从1979年中国尚未开放就开始了对华军售?以色列驻华大使认为,“这种问题应当由经验回答,根据我们的经验,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国家,而且是非常值得信赖的国家。我们有非常好的情报人员,我们绝对没有发现以色列卖给中国的武器有转卖给阿拉伯国家的任何迹象。当然,我们不是所有的武器都会卖给中国,特别是那些出售之后会威胁以色列生存的武器。以色列的问题是,我们不能输掉任何一场战争,否则就是我们的末日,我们就要被赶下大海。到现在为上,我们都没有中国出售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者核武器给我们邻国的情报。‘经验‘就是我们取得互相信任的途径,这不仅仅是犹太人的习惯,也是人类的习惯。所谓情报工作就是对某个国家和个人进行经验行为上的分析,我们通过对中国的长时间观察发现,中国非常值得信赖。”他表示,以色列人是很实际的民族,中国从来不是以色列的敌人,即便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也不是。“例如在和中国关系密切的同时。我们和印度的关系也非常亲密。中国应该和以色列展开全面的合作。” 以色列人非常讲究实际。1989年之后,西方国家封锁中国,只有以色列在继续和中国做生意。以驻华大使海逸达解释道,“我们的立场是,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大国,我们必须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 而且,以色列人在二战期间遭受纳粹迫害之时,中国方面曾经给予了犹太人许多帮助。对此,一些犹太人也时常准备以各种方式进行报答。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但是,长期以来,只要以色列出售武器给美国认定的27个“问题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美国都要求以必须接受美方的监督。2000年夏,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美国戴维营举行会谈前夕,当时的美国克林顿政府曾迫使以色列政府撤销了一项向中国出售4架“法尔康”空中预警雷达机的合同,致使中以关系陷入低潮。2002年春,以色列为此向中国赔偿了大约3.5亿美元,中以关系重新走上正轨。那次取消“法尔康”合同也给以色列军工企业造成巨大损失,迫使以色列加快与印度的军事合作。同时,中以其他军事合作协议还没有废除。2002年12月,迫于美国的压力,以色列政府中止了对中国所有武器和安全设备的出口合同。据以色列著名媒体《国土报》2003年1月2日报道,当时以色列国防部高级官员感到非常惊讶。尽管疑虑重重,以色列最终决定屈从美国的要求。这家报纸援引以色列国防部一位官员的话说:“这是美国新的指令,我们对此没有什么其他选择。”对于眼下这次中止以中军售合同,《国土报》报道说,虽然以色列的经济利益可能也会受到损害,但以色列更担心与中国的关系将因此受到影响。 国防部发言人不愿对此事发表直接评论,但称以中安全关系将继续发展。该发言人在接受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记者采访时说,今年两家以色列公司将与中国在后勤和航空领域展开合作。应该说,鉴于中国日益上升的国际地位,以色列一直比较重视与中国的关系,自1992年两国建交以来,双方关系总体发展顺利。 以色列最终被迫屈从美国的压力,主要是因为美国是以色列的主要盟友和靠山,以实在得罪不起“山姆大叔”。从经济上看,以色列是世界上获得美国外援最多的国家,每年达30亿美元,其中军事援助约18亿美元,经济援助约12亿美元。持续不断的巴以冲突导致以色列经济一蹶不振,更是急需美国“输血”。从安全上看,美国是以色列武器装备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提供者,美承诺保持以色列在中东的“军事优势”。美国不但向以提供“爱国者”导弹,还耗资20亿美元与以色列联合开发了“箭”式反导弹系统,以对抗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当时,伊拉克战争一触即发,以色列在安全上更是有求于美。从外交上看,以在以巴冲突问题上和国际舞台上主要靠美国支持。而且,从今后趋势来看,以色列也仍然会唯美国马首是瞻,不敢惹翻美国。 但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与其他军火输出国竞争、民族感情因素等方面的原因,以色列仍然会采取秘密方式同我国进行军火贸易,继续提供我方需要的装备和技术。 自从2003年6月以来,一些欧盟国家陆续透露出希望解除自1989年至今已经实行了十几年的对华军售的禁令。中国政府于2003年10月13日发表《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阐述了中国对欧盟的政策目标和今后5年的合作措施,表达了我国希望进一步发展与欧盟各国的关系,希望解除军售禁令这一冷战产物的愿望。 中国转向欧盟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顺应世界“一超多强”的现实,发展同美国时常发出不同声音的欧盟之间在政治、经济、技术、军事上的合作,拓展多边外交的需要。伴随国际形势的变化,欧盟各国越来越希望以独立的姿态来处理欧洲事务,与美国的关系已经不如以前那么紧密。其次,中国长期购买俄罗斯的武器装备也带来许多弊端,需要加以改变。(1)俄在对华武器出售问题上长期有所保留的态度令中方不满。同时技术转移的档次偏低、售后服务不周,造成某些武器系统故障偏多,实际运用效能不能提高。(2)中方更多地偏向于技术转移,而俄罗斯对此并非积极。更为重氖牵蟹揭丫吹蕉砺匏刮淦鞯奈蠢矗砺匏鼓壳氨A舻木录际跤攀普谥鹉晖嘶小#?)由于武器装备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使得俄国人非常难以打交道。第三,获得欧盟国家的先进武器装备。欧盟一些成员国的某些装备具有世界领先水平,一旦获得对提高中国的军事实力无疑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第四,需要在政治上强化与欧盟的关系,阻止欧盟国家向台湾出售武器,进而突破美国对中国的军事技术孤立。 另一方面,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符合欧盟利益,最重要的是,取消禁令符合欧盟成员国军工企业的商业利益。同时,向中国出售先进的装备不会对欧盟各国的安全构成威胁。欧盟各国都不是争夺世界霸权的超级大国,与中国远隔万里,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存在直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不大。而且,伴随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日益完善,欧盟各国对中国仿制其装备的担心也逐渐减弱。中国也向欧盟表示将给予欧盟进口装备与俄罗斯进口装备同样的待遇,以打消欧盟在这方面的担心。欧盟对武器禁运问题的立场之所以发生转变,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形象已经明显改善。过去,由于欧盟各国对中国认识上的肤浅片面,欧洲民意对中国人权问题异常敏感,所以,即使是有意解除禁令的国家,也只能识时务地避开这个话题。从当年不敢公开谈论,到现在高调批评这一禁令并予以重新检讨,这一发展事态再次说明,欧洲针对中国的舆论氛围已发生实质性转变,而欧盟和中国的官方关系更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迁。 也许正是因为巨大商业利益的诱惑,1989年欧盟在决定对华武器禁售时,有意回避了一些重要的问题。欧盟在对第三国进行武器禁售时,一般有两种选择,全面“禁售”或非全面“禁售”。如果是前者,则包括“武器、弹药和军事设备”,主要有四大类产品:一、“用于杀人的武器和弹药”,如枪和坦克等;二、“武器平台”,如飞机和战舰等;三、“非武器平台”,如具有军事用途的车辆等;四、“其它辅助设备”,如具有军事用途的电子设备等。如果是非全面“禁售”,则只包括“武器和弹药”。欧盟在决定对华禁售武器时,并没有说明是全面“禁售”还是非全面“禁售”,同时也没有制定一个明确的禁售清单,而是把决定什么该禁止向中国出售,什么不该禁止向中国出售的权力下放给了成员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英国政府就对华武器禁售问题发表声明:欧盟的对华军售禁令只包括致命武器,如机关枪及其弹药、军用飞机、军用直升机、战舰和军用战车等。 实际上,在欧盟实施对华军售禁令期间,英国和法国分别向中国出口了“具有军事用途的设备”,英国向中国出售的是用于搜寻水上目标的雷达,法国向中国出售的是AS-365N“海豚”2型直升机。《华盛顿视察》认为,“欧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目前都还保持着1989年以来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和欧盟)对中国所实行的武器禁运,但是同美国不同的是,欧洲对中国的武器禁运只包括致命武器的禁运,对于军民两用的敏感材料和技术对华出口方面,欧洲国家比美国要松动得多。” 欧盟中一些有影响的大国一直在为解除对华军事技术限制进行努力。不断强大的中国对欧洲尤其是法、德、英等军火销售大国来说是一个诱人的市场。面对俄罗斯、以色列等国向中国推销军火而大发其财,欧盟捅破“禁令”这层窗户纸也许只是个时间问题。欧洲宇航防务集团首席执行官菲利普·加缪表示,欧盟对华敏感技术和武器禁运早已经过时,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观点,而是欧洲大多数同行的看法。“中国实力不断增长,我们与中国合作的决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坚定不移,我们相信这一合作前景非常广阔。” 2004年1月26日,欧盟外长会议讨论了但没有取消对华军售禁令,同时责成欧盟理事会下属常驻代表委员会和政治与安全常务委员会对此问题进行审议。但是,越来越多的欧盟成员国都表示,赞成取消欧盟对华军售禁令,并希望在3月25日至26日欧盟首脑会议期间能够取消这一禁令。 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推动欧盟解除禁运问题上的难度。首先,今年欧盟已经把改善同美国的关系放在首要位置。在今后几个月中,欧盟的优先任务,除了5月1日正式实现扩大以外,就是修复因“伊战”分歧而受到伤害的欧美关系。在今后的几个月中,欧盟将从15国扩大为25国,其中与美国关系非常紧密、被华盛顿称作“新欧洲”的波兰、捷克等国家都要加入。此时如果快速作出解除对华禁运的决定,将使欧美关系雪上加霜,同时会加深欧盟内部的分歧,尤其是“新老欧洲”之间的分歧。而欧盟却暂时看不到因为解除禁运决定而带来的快速直接利益。在解除对华禁运的问题上,欧洲,尤其是法国、意大利的军工企业并非特别热心。因为在80年代末期的合作过程中,中方对每一件武器仅仅购买样品、然后仿造的做法使欧盟认为中国的军火市场并非具备很大的吸引力。 中方也正是看到了欧洲军事企业的这种态度才通过不同渠道告诉欧盟这一次一旦市场开放,欧盟各国军火集团在华享受的特权将与俄罗斯相同,中方将完全基于投标制度决定外购武器的数量、种类。 其次,美国不可能同意欧盟取消对华军售的禁令。自从2003年以来,美国有关人士多次在不同场合明确表示反对欧盟取消禁令。而且欧盟成员国中的许多国家虽然在许多问题上与美国有分歧,但往往抵挡不住美国的压力,顺从并按照美国的意愿投票。欧盟表决采用 “全体一致”的原则,只要有一个国家反对就可以否决有关提议。欧盟对华武器禁运虽然是历史的产物,但在华盛顿的战略家眼中却是继续支配欧洲和遏制中国的现实工具。如果欧盟取消禁令,那么,美国套在中国脖子上的绳索将全面松弛,并将迫使华盛顿重新调整对华战略,尤其是要与中国进行更为平等和务实的交往。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两国的合作也就有更大的空间。反之,假若欧盟因为美国的反对而拒绝取消禁令,那么,中美未来的战略性合作就会增加一大障碍。据透露,北欧的一些国家对解除这一禁令一直持保守态度,它们希望中国在政治改革上取得更大“成就”后才予以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欧盟不得不担忧撤销对华禁运所面临的压力。欧洲宇航防务集团驻中国代表认为,欧盟放开对华武器出口“要欧洲15国同时具备足够勇气”。但是,这可能吗?欧洲宇航防务集团驻中国的一位代表认为,实现对华正常的技术销售才符合逻辑,然而政治的事不是商业能决定的。“现在要欧洲15国同时具备足够勇气解除对华武器及敏感技术的限制,仍然较困难。”他所提到的“困难”中,很大部分来自美国的阻力。《华盛顿观察》指出,“虽然西方各大军火商对向中国出售武器很感兴趣,但华盛顿的分析家不约而同地断言说,美国在近期内不会解除对中国武器出口的禁令,而美国的大军火商也不会因为中国市场游说美国政府,解除对中国的武器禁运。” 欧盟近期还要讨论解除禁运问题。估计几月之后,欧盟完成扩大,是否解除对华军事装备禁运将会成为“新老欧洲”争论的焦点。同时,欧盟议会在多大程度上对各国的对外政策具备实质性约束能力也值得进一步观察。今后法、德、意放宽对华军售限制、扩大变相军售的步伐会更大。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对欧盟的工作还将封杀台湾获得潜艇的道路。目前在欧盟内部,西班牙有能力制造潜艇,而在政治上与美国关系密切,甚至在伊拉克问题上不顾德法反对,直接与美国联手出击。德国、意大利、法国的潜艇制造企业令人惊讶地表现出统一的口径,声称不会为台湾制造潜艇,并且透露中方是通过欧盟做工作的。由此可见,中国的意图是即使不能快速游说欧盟解除对华禁运,也不能让台湾有所获利。
综上所述,今后我国的对外军购主要还是要依靠俄罗斯、以色列,以及其他友好国家,通过公开或者秘密渠道获得先进军事技术和装备。同时,要力争欧盟取消军售禁令,以争取武器装备来源的多样化。但是,要作好长期努力的准备,要准备各个击破,争取同个别欧盟国家达成有关武器装备出口的协议。要汲取购买以色列预警机被美国阻拦而在即将交付时被迫终止的教训,作好多种准备。■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4: | 中国在“中南半岛”应有的策略 | |
2003: | 海军361艇失事前后的情况 | |
2003: | 中国人的英勇与美国人的怕死 | |
2002: | 陈水扁对大陆的敌意未改 | |
2002: | 美国南北战争与“一国两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