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日, 鬼子投降了,总要纪念一下。
“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这并不是说要放弃一切重要的军事地点,对于这些地点,只要有利,就应配置阵地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的方针。在地理上,战场这样广大,我们作最有效的运动战,是可能的。日军遇到我军的猛烈活动,必得谨慎。他们的战争机构很笨重,行动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一个狭小的阵地上作消耗战的抵抗,将使我军失掉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有利条件,犯阿比西尼亚的错误。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的精神和战斗力。”
这一段谈话摘自《论持久战》,原文引用还在一九三六年七月十六日,即在西安事变前五个月,卢沟桥事变前十二个月与斯诺的谈话。 换句话说, 在抗日战争没有开始之前一年,毛泽东就给中国抗战制定的方针是运动战为主, 避免阵地战, 避免决战。 可惜蒋介石只学会了阵地战, 失败就逃跑, 稍有胜利就决战, 结果损兵折将, 令人不胜感叹。 毛泽东《论持久战》中详细论述了运动战与韩复榘逃跑的区别, 并且分析了抗战早期, 中期和后期,运动战,阵地战的比例和实用范围, 如果毛泽东指挥国民党军队,中国可以避免多少损失。
“除了调动有训练的军队进行运动战之外,还要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须知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仅仅是表示了全国农民所能动员抗战的潜伏力量的一小部分。中国农民有很大的潜伏力,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能使日本军队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时,使之疲于奔命。必须记住这个战争是在中国打的,这就是说,日军要完全被敌对的中国人所包围;日军要被迫运来他们所需的军用品,而且要自己看守;他们要用重兵去保护交通线,时时谨防袭击;另外,还要有一大部力量驻扎满洲和日本内地。”
蒋介石滞留敌后的军队最后都变成了伪军, 毛泽东描述的犬牙交错, 外线中建立内线的战争格局之好靠共产党来完成。
早听说《论持久战》, 其实这篇论文很长, 毛泽东不是《持久战》的发明者, 而是论证了中日战争为什么必然是”持久战“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与军事原因, 预测了一个战争进程模型, 规划了每一个阶段的作战目标,作战方针和作战方法。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提出十几个重要论点, 每个论点都详细分析,得出结论,逻辑十分严谨。 大陆的朋友通篇读过的人不多, 能说出一半章节的人也可能不多, 台湾朋友批判半天估计除了蒋介石和蒋经国, 其他人也没真的看过。 以后别拿蒋百里说事, 这俩人真不是一个层次。
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
问题的提起
问题的根据
驳亡国论
妥协还是抗战?腐败还是进步?
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
为什么是持久战?
持久战的三个阶段
犬牙交错的战争
为永久和平而战
能动性在战争中
战争和政治
抗日的政治动员
战争的目的
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
主动性,灵活性,计划
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
消耗战,歼灭战
乘敌之隙的可能性
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
兵民是胜利之本
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