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有合作潜能 |
送交者: 包淳亮 2002年04月18日16:40:27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
● 包淳亮(台北)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开始以较快的速度成长,人均产值已从300美元增加到将近500美元,且软件产业迅速兴起,已位居世界第二位。由于印度在1998年进行核试验时,以“中国威胁”作为借口,且亦曾传闻印度欲与台湾进行军事合作,再加上美印两国的一些合作态势,使中国对于一个“崛起的印度”,不免产生一定的忧虑。 由于中国的崛起速度高于印度,因此美国在寻找冷战后的敌人的时候,将注意力集中到中国身上。意识形态的不同、经济实力的增长、地缘战略的角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大气候;而一些事件,例如“银河”号事件、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中美军机相撞、对台军售提升等事件,形成一种小气候,使双方关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于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压力不断增加,中国对印度的忧虑也随之增加。 然而,印度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且以“第三世界领袖”自诩,如同基辛格对中国的评语一般,“不能被当作一颗棋子”。印度有自己的抱负,不像中国还用“绝不称霸”的言辞来掩饰雄心壮志,而是表明自己能在南亚、在印度洋区域有主导的实力。而这个企图与美国战略利益相冲突的程度,并不亚于中国与美国在意识形态与东亚地缘战略上的冲突。 按照国际政治学“结构现实主义”的观点,无论是美、中、印三边关系或美、中、俄三边关系,实力较弱的两方,亦即中、俄或中、印,都会倾向于合作,以化解美国的战略压力。因为这种作法,可以扩大自己的战略选择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印双方将形成一种“战略盟友”的关系,而非一种“对抗”的关系。换句话说,印度的崛起将增加中国的筹码,中国的崛起也增加了印度的筹码。 因此,印度若能稳定发展,将有利于中国的战略环境。但在经济上,由于两国资源类似,都以大量、低薪的劳动力见长,因此似乎是一种竞争而非互补的关系。虽然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印度可能会逐步争夺中国已占有绝对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眼前的情况是,中国仍有大量剩余劳力,低技术劳工薪金不会立即大幅提升,基础设施远优于印度,因此竞争力较高。 同时,中国距离东亚各国、美国等市场较近,藉由欧亚大陆桥到达欧洲也较印度方便,加上台、港华人资本相助,在技术、资本的汲取上亦优于印度。印度还得面对中国在知识经济上的挑战。90年代初期,中国每年的大学新生人数仅仅60余万,但到2001年,即已扩大到200余万。相对来说,印度在10年前的大学招生人数已达百万,但过去几年的成长很有限。甚至印度的英语优势,也在中国的英语热潮中褪色。因此,印度过去虽然在知识经济领域颇为成功,但前景并不乐观。此外,印度的国内投资率太低,迄今未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成;而中国维持在四成左右,因此印度更为依赖外国资本。 由于大量借贷,印度政府已积欠上千亿美金的外债,但外汇存底却仅有数百亿美元,且贸易上持续逆差,汇率有高估之嫌,并潜藏着偿付危机。因此,印度经济短期内仍难以对中国构成重大挑战。 虽然中、印两国在经济上是竞争关系,但无论何者在经济上更为成功,都意味大量输出各种产品,抢夺发达国家的就业机会,包括工程师和软件设计师的工作,并降低先进国家劳动力争取权益的谈判条件。因此两国又是在同一条船上,必须一起面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就此来说,两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上又并非全然是竞争,而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在战略上,中印两国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在经济上,两者的产业虽处于竞争地位,但在更为开放的世界市场上又有共同利益。因此,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中国与印度两国都有很大的合作空间。现在中印两国虽然宣称彼此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甚至在许多场合都有共同的声音,但由于边界、历史与巴基斯坦等因素,两国并未能在俄国的提议下,尽弃前嫌。然而,双方改善关系的需求会成为动力。因此中国与印度的关系,将在可预见的未来,进一步向成熟、稳定的合作关系发展。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