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30年代后期,紧张的局势让欧洲多国纷纷走上了军备竞赛的道路,地处北欧的芬兰同样感受到了危机,开启了多个武器研制计划。在1939年初,芬兰国防部计划开发国产先进战斗机,降低对外国战机的依赖,这个计划随后被“冬季战争”打断,1940年晚些时候重新执行,最终芬兰成功开发出了VL“风暴”战斗机。
当时芬兰自研战斗机的技术阻力挺大的,首先就是缺少合适的发动机,国防部的想法是从英国购买布里斯托尔“金牛座”,这个系列的几款主要发动机功率都将近1000马力,用于战斗机还不错,可随着1939年9月德军闪击波兰,英国这条路算是断了。随后芬兰看上了普惠R1830双黄蜂发动机,作为备用从意大利订购了菲亚特G50S,后来还打算从德国购买BMW 801.
第一架“风暴”原型机在1941年12月首飞,它太笨重了,并且出现了偏航、爬升速度慢等问题, 经过修改后重新建造了3架原型机,它们进一步优化设计。最终芬兰空军在1942年8月给出了50架的生产订单,其中包括后续建造的3架原型机,订单分成两批建造,3架原型机被称为“风暴”1型,另外47架被称为“风暴”2型,2型在1943年9月开始服役。
“风暴”是一款低单翼单引擎战斗机,因为芬兰没法获得足量的航空铝合金,飞机蒙皮是胶合板材料,翼梁为木质,肋条为胶合板,机身内使用钢管框架支撑,战机空重约2300千克,长8.35米,翼展11米,高3米。
战机的发动机为一台瑞典FSA公司生产的R1830-SC3-G,最大输出1065马力,它驱动一副3叶恒速金属螺旋桨,战机最大飞行速度约530千米/小时,巡航速度约400千米/小时,最大升限9500米,作战半径将近500千米。对发动机的来源有一些分歧,有一种说法认为芬兰其实从德国那获得了一些R1830发动机,而德国人则是从打下的盟军飞机上回收的,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芬兰可能获取一些零部件用来维护发动机。
该机的武器比较特别,发动机舱两侧各安装2挺12.7毫米LKK/42机枪,它其实是勃朗宁机枪的衍生型号,发射12.7×99毫米弹药,由比利时设计制造,该枪在德军入侵比利时前出售到了罗马尼亚和瑞典,芬兰其实是从瑞典买的,买它是因为当时芬兰自己建立了12.7×99毫米子弹生产线。4挺机枪虽然和同时期欧洲其他先进战斗机相比弱了一些,当时20毫米航炮已经普遍装备,不过芬兰空军主要面对苏军,火力上倒也够用。两侧机翼下各有一个外挂点,可以挂载2枚100千克航弹或小型副油箱。
要评论“风暴”战斗机是否合格还真不好说,至少就飞机的综合性能而言它足以应对遭遇过的苏军战斗机,飞行员认为它的速度很快、操控性很好,但是战机的缺点也很明显,胶合板制成的蒙皮经不住北欧糟糕环境的折腾,经历雨水、霜冻等情况后接缝处容易出现开裂的情况,不仅影响飞机飞行,甚至可能引发事故。
在与苏军战斗的一年间,“风暴”战斗机出动过68架次,击落过2架苏军战斗机,另外还执行过几次对地攻击任务,在之后的拉普兰战争期间执行了13次任务。因为飞机蒙皮的原因,芬兰空军不得不减少战机出动次数,最终在1947年5月完全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