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补给是提升舰艇自持力的重要方式,主要通过横向、纵向、垂直补给的方式,补充油水、弹药等固液货。但在日本海上自卫队,还会通过横向补给系统,进行一种特殊补给:洋上の人員移送。
这种海上人员换乘方式,类似于偏远地区的溜索。在两舰架设好补给导索后,通过一个特制的金属框:框架式结构,设有坐凳、脚蹬,外挂一救生圈,空间可容纳一人。换乘人员采取坐姿,身体着救生衣系安全带。由于金属框尺寸有限,一次仅能换乘一人。
海上人员换乘方式有很多种,例如交通艇、舰船靠帮、直升机等,涉及到成本与快速性的问题。毫无疑问,采用这种溜索式换乘,无疑是最快捷、成本最低的一种,不足就是安全风险大、对人心理要求高,万一产生意外基本没有生还可能。所以这种人员换乘方式,适用范围层次较低,主要是用于伤员换乘。
不过,这种换乘方式并不是日本原创。在1945年前没有直升机的年代里,这种溜索式换乘手段是一种普遍形式,主要用途也是在特定情况下,用以快速进行伤员等特定人员的换乘。这张上色的老照片,显示的就是进行伤员换乘的情景,载具更为简单:就是一个帆布袋。
战后部分国家还在坚持这种人员换乘方式,其中就包括印度。不过,印度的方式更为简洁,直接采用悬挂安全带的方式进行换乘。这是印度拉吉普特级(卡幸II)驱逐舰进行海上人员换乘的情景,场面颇为震撼。而日本则采用了一个设计精巧的金属筐,在改善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彰显了日本人的匠人精神。
公开资料显示,随着技术进步,这种换乘方式在西方国家已罕见,更为普遍的换乘方式是采用直升机。而日本还在坚持这种方式并加以训练,除了是日本国人一成不变思想的体现,也是资源小国心理的细节体现。
在对外展示等场合,日本还邀请随舰的外军学员体验这种特殊的换乘方式,算是整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