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石油攻势的镜花水月
送交者: 888888 2002年05月18日17:21:16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南方周末:“石油攻势”的镜花水月

布什的“牧场政治”
  
  布什在美国政治上的一大发明,大概是他的“牧场政治”。他似乎在白宫呆不住,动辄要回到得州老家的牧场中度假。很多重要的决定,乃至对全国、全世界的讲话,都是从他的牧场中发出。他并非简单地“想家”,而是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眷恋故乡的人、一个不忘本的人、一个华盛顿的过客。在某种意义上说,白宫是他的行宫,得州的牧场才是他的“内庭”。他要以此来象征:他的利益、认同乃至美国政治权力的重心,不在政府,而在社会。他是能够站在政府之外看待政府的人。
  
  这样的包装,对于一个主张小政府的共和党保守总统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牧场政治的另一个功能,是能够显示布什是个“有血有肉的大活人”,不会因为政治上的不得已而丧失自己基本的个人好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更是如此。对于他不喜欢却又不得不打交道的人,他在白宫以礼相待,公事公办,不因个人好恶影响国家利益。但对他“喜欢”的人,则常常请到自己的牧场中,以家人相待,动不动要拍拍你的背,显示亲热,要你知道你已经赢得了这位“世界君主”的欢心。特别当有求于你时,布什更会抬出“牧场待遇”,让你受宠若惊之后和他好好合作。
  
  沙特阿拉伯的王子阿卜杜拉(A bdullah)便是这样一位他的“意中人”。当巴以冲突陷入僵局、布什一面倒地支持以色列时,他把阿卜杜拉请到了“牧场”,共度5个小时。
  
  结果是:阿拉法特公开谴责恐怖主义,不久获得了自由。巴以和解似乎多少看到一丝希望。当然好景不长,当阿卜杜拉回国、沙龙到华盛顿与布什会谈之时,又一起自杀爆炸杀死了15位以色列平民。沙龙中断访问,提前回国。中东和平,顿然又成了纸上谈兵。
  
  美国有多怕“石油牌”?
  
  这一回合的交手,似乎证明了一个路人皆知的事实:阿拉伯世界对付美国的惟一武器,就是石油。这次阿卜杜拉访美,虽明确表示不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但就在他与布什会谈的同一天,纽约时报透露了来自沙特方面匿名的、但又是最强硬的威胁:“别以为我们不会尽一切所能为生存而战,哪怕那意味着我们要站在拉丹和卡扎菲一边,哪怕那意味着我们要飞到巴格达和侯赛因像兄弟一样地拥抱。”这比石油禁运要走得远多了。布什被迫退让,同意再向沙龙施加压力。
  
  然而,当中东和平再次陷入僵局后,石油这张牌还有多硬?还能打多久?美国会不会不惜一切代价来保证自己在中东的石油利益?以沙特为首的中东产油国家和美国较量时到底谁手里的牌多?这对于预测中东的未来至关重要。
  
  近来媒体在分析国际石油政治时,总是盯着石油的产量和消耗,从供求关系上解释石油外交,过多强调美国对中东的依赖。然而,内政乃外交之本。我们如果考察一下双方的内政,得到的就是不同的图景。
  
  美国消耗的大部分石油是靠进口,而且严重依赖中东。沙特拥有中东25%的石油储量。中东石油产量占世界的40%。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的石油产量加起来,占全世界的20%。其战略地位,一看便知。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沙特的公民是“9.11”的主力,但阿卜杜拉还能堂而皇之地成为布什牧场上宾的原因。
  
  但同时也应看到,自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美国致力于石油供应的多元化。1977年,美国从波斯湾进口27.8%的原油,如今已降到23.5%,其中1996年甚至一度降到16.9%。据纽约时报报道,2001年美国的第一大石油供应国是加拿大,沙特只能屈居第二,委内瑞拉居第三,墨西哥紧随其后,接下来是尼日利亚,然后才是伊拉克,再其次的一个中东国家是科威特,排在第十一位,居挪威、英国、哥伦比亚、阿尔及利亚之后。
  
  华尔街日报提供的座次是:沙特阿拉伯(17%),墨西哥(15%),加拿大(14.4%),委内瑞拉(14%),尼日利亚(8.9%),伊拉克(8.5%),可见大同小异。1980年,美国从西半球进口34.5%的石油,如今这一数字已变成48.6%。而大部分石油都是从自己的后院大西洋两岸进口,运输非常方便。
  
  可以说,在依赖石油进口的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中,美国是石油供应最稳定的国家之一。更不用说还有另一个潜在的石油供应大国:俄罗斯。俄罗斯是沙特之后世界上第二大石油生产国,预计其石油日产量到2005年可达800万桶,在未来可能挑战沙特,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因此,布什把普京请到牧场,对之赞誉有加,绝非言不由衷。
  
  另外,美国在节能技术上有足够的潜力,可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前里根政府的经济顾问、哈佛大学教授M artin F eld stein指出,就汽车用油而论,在过去30年中,每英里行驶的耗油量已经减少了40%。而现有的技术有潜力再把每英里的耗油量减少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真若如此,美国就基本不用进口石油了。
  
  另外,美国明确三分之一的石油消耗在家庭取暖上。如果用煤炭、天然气、核能代替石油,并普及简单的住房隔热、密封技术,耗油量会进一步减少。这些沙特方面一清二楚。一旦逼美国太甚,即使当今不愿控制能源消耗的共和党,也不得不采取民主党和环保派的政策,进行重要的工业调整,以后就不再依靠你的油了。
  
  石油牌虽硬,但在美国环境主义势力日涨的背景下,恐怕只能打一次。早早出掉王牌,牌局必输无疑。
  
  祭不出手的“石油法宝”
  
  而最大的问题是,断油对中东产油国的打击,要远远比对美国的打击大,可以说根本无法承担得起。
  
  20世纪70年代,海湾诸国因石油而暴富,同时带动了人口的猛增,使这一地区的人口增长率成为世界最高。最极端的例子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人口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竟增长了35倍!如今,海湾产油国的人口中有60%在25岁以下,上学的人比工作的人多。
  
  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财富,使政府进口大量外来劳工。结果形成了现在的双重劳动力结构:外来劳工就职于私营机构和企业,本土人则拿着清闲的政府职位。教育制度也未能给下一代做好应付未来挑战的准备。从1995到1999年中,沙特的大学毕业生共有12万,其中只有1万人有科技上的训练,仅占劳动市场人口的2%。如何为急剧膨胀又缺乏技术训练和在私营部门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口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了海湾诸国面临的巨大挑战。
  
  目前海湾各国都大力推行本土化运动,也颇有成果。比如在“阿曼化”的运动中,阿曼私营公司本土雇员的比例在10余年中从10%升到20%,但私营企业主对这种“阿曼化”多有怨言,雇用本地人也常常只是为了完成政府的指标———雇了本地人请他们呆在家里,然后请外籍人顶他们的工作。而一位沙特商人则对政府的“沙特化”这样抱怨:“我是想雇沙特人,但我凭什么要雇一个我明明知道他不会来上班、也无任何责任心的人呢?”
  
  海湾各国都知道单靠石油太危险,要产业多元化。但本地的文化抵抗使投资者对任何石油之外的产业都缺乏兴趣。据说沙特要鼓励外商来开工厂,没有人敢来。最后一家日本的纺织公司硬着头皮来建厂,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疏通关系,开发石油。
  
  在这样的社会,离开了石油还靠什么?美国对此了如指掌。从长远来看,靠油不但打不垮美国,反而可能打垮自己。只是石油若出了问题,对美国经济的短期冲击还是不小。这一冲击,弄不好可以致使现任政府难以连任,所以布什必须十分小心。但话说回来,一个为犹太人普遍支持、主张节能、保护环境的民主党上台,对中东诸国有什么好处呢?
  
  石油这张牌,看来还是出不起。(作者为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