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经验和教训
送交者: Panzerfaust 2006年12月01日15:18:49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经验和教训

1962年10月至11月,在中印边界全线发生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这场战争中方命名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总体上看,这场战争
既是一场军事仗更是一场政治仗,在东西两线,中国军队兵锋所指
之处,严格地以我方所主张的传统习惯线为界。毛泽东在不同场合
对此役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预言,这一仗至少可以保证中印边界10
年稳定。

  战前,印军根据其"前进战略",在全线蚕食和进占了边界线上
大片中国领土。战争中,西线的中国新疆边防部队彻底清除了印军
全部入侵据点。在东线,西藏边防部队在歼灭了入侵麦线以北的印
军之后,乘胜追击,进占到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鹰窠山口一线和萨
木维尔与金古底,在逼近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的位置直望印度平原,
迫使入侵中国领土的印军全线溃逃。此后,在战场全胜的情况下,中
国军队单方面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我方20公里以内
地区,证明中方依然希望通过谈判,而并不以军事占领来达到自己
的领土要求。

  中印边界战争的主要战场是在东段靠近不丹边境的达旺—申隔宗
—德让宗—邦迪拉地域展开的。在这一地区的两个阶段战斗中,中方
以4个师的兵力,全歼印军3 个旅,重创3个旅,另歼印军5个旅的
一部共8700余人。战前,印军第四师第七旅已经把据点建立在麦
克马洪线以北的克节朗河一线(塔格拉图),即使按照麦克马洪线,
这一地区也无可争议的是在中国境内。尽管我们见到的麦线地图
在细节上辨读有些吃力,但在这条线最西端的走向上,你可以清楚
地看出,在最西端(图左的第一个箭头),麦线在东北—西南走出一
个小弧线之后,向西大体平行地通向不丹边境,而此时印军的占领
地域按图上表达则已经从这个小弧线的下端向西北方向走出一条
45度线,深入中国领土约20公里。

  当时的印军第四师师长尼兰詹·普拉沙德在他战后撰写的专著
中(印度巴立特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THE FALL OF TOWANG》,
中文版名《一个印度侵华将军的自白》世界知识出版社版)也认为:
"麦克马洪只是凭他对地理的猜测,就从兼则马尼到东部的不丹—
西藏—印度三方交界点画了一条蓝色粗线,至少可以这样说,这样
的画法,就使塔格拉山脊的位置模糊不清了。"作为一个印军战场
上的高级指挥官,普拉沙德用"至少可以这样说"的字眼表述了他
对克节朗地区归属问题的看法。而且,他在战争打响之前,曾多次
向上级反映明确地理边界的要求,遗憾的是,他的这种清醒的要
求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因此他认为:"尤其奇怪的是,甚至到1962
年,印度政府从未纠正过这一明显的错误。显然,外交部的某人一
直没有做好他的专业工作。这一疏忽是不能轻易加以原谅或者辩解
过去的;主要由于这一错误,造成了关键性的争执,后来的发展终
于导致了战争。"从后来的材料看,印方对中国的领土要求很难归
咎于某个外交部的工作人员,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1959年9月
在印度议会上曾经公开表示:我们坚持麦克马洪线,"我们认为这
条线在某些地方划的并不好,随后我们,也就是印度政府就把它
作了变动"。一条本来非法的地理界线,再由单方面一意孤行地作
出变动,边境冲突的发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发生在60年代初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以印度军队的惨败而
告终。此战发生在中国与美苏交恶,国家经济情况极度困难,台湾
国民党残匪疯狂反扑,西藏农奴主叛乱和新疆暴乱时期。虽然反
击作战仅改善了西段边境态势,没有乘胜收复全部争议地区,但
是粉碎了印度的"北进政策",维持了中印边境近四十年的和平局
面,超过当时"一场胜仗管30年"的估计。更粉碎了超级大国利用
印度牵制中国的美梦。

  中印边境的战区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海拔一般在4500—
5000米以上;高寒,零下30度以下;缺氧,人的体能仅相当于平
地的40-50%,行军速度和负重能力要低一半,登山速度每小时
100米左右;道路稀少;气候恶劣,多雪崩、泥石流,对作战行动
和后勤保障有很大影响。每年仅9月—11月间适合进行大规模作
战行动。由于战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其他因素限制(印度空军因
顾虑中国空军轰炸印度城市而没有出动,中国心脏地区离战区在
印度空军打击范围之外,这是中国地理上的优势)作战任务主要
由步兵担任,因此轻武器的作用就显得特别突出。由于我军及时
完成了武器装备的换代工作,实现了国产化,整个的56系列仿
苏武器战斗性能都是很出色的,虽然不能完全适应我军需要,但
使我军轻武器总体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假如战前我军因为
苛求武器的性能指标,过分强调我军的特殊需要而拖延了武器
换代工作的大局,在无休止的等待中继续使用陈旧的装备。虽然
我军同样能够在反击战中取胜,但是我们的战士在战场上会为此
付出更多血的代价。可见,即使进步中存在某些缺陷和遗憾,也
比什么都不做强。

  中国边防部队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
,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
、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
部,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
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 3,968人(其中校官26名
、尉官29名)。缴获: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37辆、88mm加农
炮13门、88mm榴弹炮36门、75mm山炮12 门、106.7mm迫击
炮27门、106mm无后座力炮6门、81mm迫击炮142门、51mm迫
击炮144门、轻重机枪631挺、长短枪5,772支、火箭筒112具、
枪榴弹发射器(掷弹筒)32具、枪弹4,120,591发、炮弹79,
720发、手榴弹16,921枚、地雷14,848枚电台(报话机)520
部,炮兵观测仪等其他器材735部(具)。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
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1,697人(其中军官173
名、士兵1,524名)消耗:炮弹22,976发、枪弹701,342发、手
榴弹7,080枚、爆破筒64节、炸药2,050k9,喷火油料677L,
损坏 122mm榴弹炮1门、机枪18挺、长短枪81支、40mm火箭筒
2具、电台(步话机)5部、汽车12台。

  双方作战序列如下:

  第一阶段

  我军序列:西藏军区前指藏字419部队(52师下辖154、155、
157团)第11师(下辖32、33团)炮兵第308团工兵第136团西藏
军区基指山南军分区前指(下辖第1、2、3团)林芝军分区前指(下辖
米林营、墨脱营)昌都军分区前指(下辖第153团加强营、分区独立
营)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所第 4师(下辖第10团、120炮营、工兵
营、高炮营、通信营)第2团阿里支队骑兵第3团工兵第109团第1营

  印军序列:第4军第4师(下辖第7旅[4个营]、第4旅[2个营]、
近卫军联队第4营、第5旅[8个营])第114旅[7个营]

  第二阶段

  我军序列:西藏军区前指藏字419部队(52师下辖154、155、
157团)第11师(下辖第32、33团、高炮营、临时炮兵营)炮兵第
306、 540、308团工兵第136团铁道兵第24团第130师高炮营
第134师高炮营丁(盛)指(挥所)第130师(下辖第388、389、
390团)第 153团第134师混合炮兵营第135师高炮营昌都军分
区独立营西藏军区基指山南军分区步兵第1团林芝军分区前指新
疆军区康西瓦指挥所第4师(下辖第 10、11团、120炮营、工兵
营、高炮营)阿里支队步兵分队骑兵第3团

  印军序列:第4军第4师第62旅(下辖锡克联队1营,锡克轻步
兵联队2、4营,高尔瓦尔联队4营,道格拉斯联队13营)第65旅
(下辖拉家谱特联队4 营、马拉塔轻步兵联队19营)第48旅(下
辖马德拉斯联队4营、近卫联队5营、锡克轻步兵联队1营)炮兵
第4旅坦克中队第2师第5旅(下辖马德拉斯联队2 营、廓尔喀
联队2营、克什米尔联队2营、阿萨姆联队10营)第11旅(下辖
锡克联队4营、廓尔喀联队3营、道格拉斯联队4营、库马盎联队
6营)第181旅第67旅喜马拉雅第3师第114旅(廓尔喀联队1
、库马盎联队13营)

  武器性能对比:

  弹药

  中方步兵连主要使用56式7.62*39mm口径弹(仿前苏联
M43弹),是前苏联参考了德国的突击步枪弹,于二战末期研制成
功的。配用56系列半自动步枪、冲锋枪、班用机枪。有普通弹,穿
甲燃烧弹,燃烧曳光弹,曳光弹等弹种。

  印军步兵连主要使用英国0.303in步枪弹,又名7.7*56mm
步枪弹或MK VII式7.7mm弹。此弹1889年研制成功,是英联邦
制式弹,20世纪60年代被北约弹代替。配用李·恩菲尔德步枪,布
伦轻机枪和维克斯重机枪。有普通、重弹、穿甲、曳光、燃烧、爆炸
等弹种,最早的达姆弹就是用这种弹改进的。其普通弹采用尖头,
铅铝复合结构,瓶型铜壳,有凸缘。其B6燃烧弹装有硝酸钡,RTS1
爆炸弹装有硝化甘油和黄磷。

  步枪

  中国军队主要使用新换装不久的56式半自动步枪(仿苏联的西
蒙诺夫半自动卡宾枪),经实战检验,我军对56半自动步枪的性能
是满意的,此枪动作可靠,轻便灵活,400米内精度良好,而且节省
子弹。一个当时参战的老同志评价说:"定在常用表尺(表尺3),指
哪里打哪里。"。

  印度军队使用的步枪种类较多,主要装备7.7*56mm(0.303)
李·恩菲尔德III型和NO.4等老式步枪。这种枪有效射程远,但是
由于是手动枪机,射速慢,已经不适合现代战争的需要。印军一般
要求随枪携带90发子弹,后备40发;实战中,印军士兵不堪重负,
往往减少携弹量,最低时只带一条装 50发的空投子弹袋。在正式
开战前的巡逻队冲突中,多次出现半小时交火就打光弹药的情况。
印度从1953年起就开始了研制自动步枪的计划,1956年出了样
枪,后来印度生产的叫伊莎普尔半自动步枪(仿英国L1A1)。这
也是梅农出任国防部长后确定的重点武器计划之一。但是直到19
62年,还没有大量装备部队。我军第一次反击之后,印度立即放
弃不结盟的伪装,向美英寻求军事援助,英国援助的武器是在印
度公开发出请求的当天到达的,美国也很快用运输机运来了大量
自动武器和轻型火炮,但是这些美英新式自动武器不但性能不及
中国的56系列班用武器,而且还带来了后勤供应的混乱,文化水
平较低的印军士兵也没有时间熟悉这些新式武器。我军缴获了大
批根本没有开箱的美国自动步枪,但是我军战士根本看不上眼。

 冲锋枪

中方使用的是56式冲锋枪(仿著名的AK47突击步枪,我军当时
习惯称冲锋枪),在步兵班一级,装备给正副班长。实战中,由于
56式冲锋枪火力猛,但精度稍差,和半自动步枪配合使用效果很
好,常常有少数兵力击溃比自己多几倍印军的情况。比如西山口—
—邦迪拉战役中,某部9连副班长庞国兴,在和主力失散的情况下,
和另外3名战士自动组成战斗小组,使用2支56式冲锋枪和2支56
式半自动步枪,深入印军纵深7.5公里,多次主动向敌人优势兵力
发起冲击,占领两个炮兵阵地,缴获7门87.6毫米加农榴弹炮。后
又配合主力部队缴获另外8门(此炮英军称为25磅炮,在著名的阿
拉曼战役中发挥很大作用,是印军对我军威胁最大的武器,部署
在西山口的印军野炮团共24门炮,大部在此战中被我军缴获,余
下几门炮逃跑时翻车掉进山沟,团长夏马尔中校只身逃回印度)。
在我军遭到印军伏击的时候,重火器来不及展开,分队中的冲锋枪
手常常要担负起迅速压制敌人火力,掩护其他战友的重任,这时冲
锋枪的作用非常关键,但是冲锋枪手的伤亡也很大。

  印军主要装备司登II、III、V式冲锋枪。除射程近外,由于发
射手枪弹,弹药不能与步机枪通用。印军冲锋枪一般装备一线部队,
和步枪混编,但数量较少。一般要求随枪270发,后备90发弹药。
由于印军害怕近战,所以冲锋枪作用不大。

  轻机枪

  中方56式班用机枪(仿苏联捷格佳廖夫班用机枪),100发弹链
供弹,缺点是不能速换枪管。战斗中通常携带500-900发弹药,因
此可以充分地发扬火力,连续作战。56式班用机枪火力持续性好,在
进攻中通常用来封锁敌地堡枪眼,掩护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攻击。

  印军主要装备英式7.7mm布伦MK1式轻机枪,是著名的捷克ZB
26的改型,是二战中最出色的轻机枪之一,但在1962年,已经落后
了。此枪可靠性好,结构简单,射击精度好,射程远。缺点是火力弱,
枪和弹都比较重,一挺布伦式加7个30发实弹匣的重量大致相当于
一挺56式加5个100发实弹盒。印军一般要求随枪带1200发弹药,
后备600发。但野战中很难做到。在战前的对峙时期,印军有时派出
携带布伦式的机枪班,主动出击,潜伏到主阵地侧翼,和主阵地形成
交叉火力,对我军巡逻队进行侧射。布伦式轻机枪也是前线印军地堡
的火力骨干,每个地堡都有2-3个射孔,只是大多朝向阵地正面,死
角太大。因此在我军攻击印军阵地时缴获了很多布伦式。印军大概
是对布伦式过分偏爱,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逃跑时也没忘记带一
挺布伦式保命,达尔维将军等9个人被我军俘获时带有1挺布伦式,
8支步枪。印军步兵至今还装备着改为北约口径的布伦式轻机枪
(L4系列)。

  重机枪

  中方使用53式重机枪(仿自苏联郭留诺夫机枪),战斗性能和印
军重机枪相近,只是枪管不需要水冷。此枪采用笨重的轮式枪架,重
量太大,且不利于山地作战。有时为了在山坡上架枪,不得不由其他
战士用肩膀架起一个架轮。重机枪一般是编在步兵团机枪连和步兵
营机炮连里,支援步兵连作战,也有加强给主攻连队1 -2挺的。在
阻击印军溃逃时,重机枪火力发挥了重大作用,曾经有机枪连加入
步兵连战斗队形向印军冲锋的战例。战斗经验证明,重机枪不宜过
分前出,否则一旦出现伤亡,就会削弱支援火力。

  印军装备有英式7.7mm维克斯重机枪(水冷)和美式勃郎宁重
机枪(气冷),印军习惯称为中型机枪。前沿连级支撑点用的不多,
大部分集中在二线阵地的营级据点里,备弹(6000+3000发)。比
如卡龙据点,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营部和第4连,共140余人,加强
有81mm迫击炮4门,重机枪一个排(2 挺)。本来重机枪是用于支
援一线作战的,但在一线阵地被攻击时,二线阵地往往因为害怕我
军迫击炮轰击而不敢开火。一个典型的战例是在扯东,第9旁遮普
联队的一个巡逻队遭到攻击时,乔杜里少校向他的旅长达尔维将军
请求火力支援,结果在距离1300米以外二线阵地上的达尔维拒绝
开火,一个奇怪的理由是看不清目标和事先未曾标定距离,其实对
于重机枪和迫击炮来说,对1300米外的目标进行拦阻射击是完全
胜任的,尤其是维克斯机枪,配用MKVIIIZ重弹可以对 4000米
外的目标射击。印军114步兵旅下属有重机枪营,这是基于印军在
二战时期在平原和北非沙漠作战的经验,但不适合极度分散的山地
战,实战中重机枪营在后方未及展开,前线的步兵营已被击溃,未
能发挥应有作用。西山口主阵地上印军的3挺重机枪配置很内行,曾
把某团前指压制在一个巨石后面(幸亏印军没有用迫击炮打几下),
又给我军一个连造成很大杀伤。

  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

  我军步兵团编有无后坐力炮连,主要是57mm和75mm线膛无后
坐力炮,线膛无后坐力炮的优点是射击精度高,但是由于装填时要把
炮弹上的刻槽对准膛线,所以射速较低。战斗中无后坐力炮一般加强
给担任主攻的步兵连,每连2-4门炮。主要用来打击印军的地堡。我
军在攻击前都是精心选择打击目标,特别注重先打击敌弹药库和指
挥所。75mm无后坐力炮射程远,威力大,除直接支援步兵作战外,还
参加步兵团炮兵群,进行炮火准备。75mm无后坐力炮在远距离射击
时,准确测距非常关键,尤其是山地,很容易误判,某团一个平时号称
"十发十中"的75炮班在1000米外对西山口敌重机枪射击,三发不
中,结果班长爬上去用手榴弹炸掉了那挺重机枪。57mm无后坐力炮
主要伴随步兵作战。由于气候恶劣,发起攻击前有的火炮炮膛和瞄准
镜结冰不能射击,炮手们把瞄准镜捂在怀里化冰,继续战斗。由于地
形复杂,灌木太高,我军炮手还创造了用背包带把无后坐力炮绑在树
上发射,摧毁敌人4个地堡的战例。57炮一般推进到200-300米距
离上占领射击阵地(最近40米),所以实战中射击精度很高,如:进攻
"阿印8号"据点的战斗中,骑兵某团无后坐力炮排的2门57炮,发炮
28发,命中25 发,摧毁9个地堡,自己无一伤亡。参战很多分队都克
服体力困难,尽量增大携弹量,人均负重35KG,一般上级要求带20发
弹,上述炮排带了29发。我军步兵连编有火箭筒班,使用56式40mm
火箭筒(仿自苏联RPG-2火箭筒,最早的原型是二战中德国的铁拳100
型火箭筒。),体积小,重量轻,100米内可以打中胸环靶大小的目标,
曾经有9发火箭弹消灭10个地堡的战例。40火箭筒发射超口径弹,地
堡被击中后,往往被炸得碎石、残肢、机枪零件满天飞。由于火箭筒比
无后坐力炮机动性好,野战中能跟上步兵猛打猛冲,及时进行火力支
援。如某连火箭筒班班长黄绪林,冲击时在50米距离上击毁拦阻我步
兵的机枪一挺,后又击毁正准备逃跑的106.7mm迫击炮一门,牵引车
一辆。但是40火箭筒的后喷火对在复杂地形上使用影响较大,有时为
了消灭敌人,射手宁可自己腿部被烧伤,也坚持向敌人开火。

  美制M20式88.9mm火箭筒在印军中使用非常普遍,各前沿支撑点
都有,本打算用于攻击我方哨所,但由于我军先发制人,使印军处于被
动防御地位,火箭筒用处不大,多被我军缴获。这种武器缺点是太长,
太笨重,尤其是弹药重,优点是威力大,射程比56式40火箭筒远,有效
射程200米,最大射程1200 米。反击作战第二阶段还缴获了一些美
英援助的57mm和106mm无后坐力炮。

  迫击炮

  我军步兵连炮排编有60迫击炮班,有时上级还加强82迫击炮。对
迫击炮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弹药,除步兵帮助炮兵携带弹药外,战前
连团里的干部都得去背弹药。

  印军的51mm迫击炮紧随步兵,连冲锋时都带着。印军81mm迫击
炮通常布置在据点里。印军的炮手训练比较好,射击准确,但缺乏和
重机枪火力的协同。

  火焰喷射器

  我军使用的仿苏的58式火焰喷射器,因为58式不用压缩空气而
采用火药燃气喷射,所以火力猛,射程远,但只能喷三次,使用灵活
性差些。在攻击印军地堡地战斗中,火焰喷射器还是发挥了很大作
用。比如某师,战前临时编组了喷火连,57人,28具喷火器。担任主
攻任务的连队一般可以得到2—6具喷火器得加强。在零下30度地严
寒条件下,经常出现冷喷(就是只喷油不发火)现象。经战后统计冷
喷竟达50%。比如某次战斗,对一个地堡前两次喷火都是冷喷,第三
次才喷出火消灭了里面的印度兵。

  印度军队在向我国领土蚕食的时候,曾经打算给每个排装备一具
喷火器用来攻击我军阵地,但是后来因故不了了之。当然,即使有
了,在被动防御的条件下也没有什么用处。

  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地雷

  由于印军地堡数量很多,我军携带的炮弹数量有限,因此步兵不
能完全依赖配属的轻型火炮来消灭全部地堡,有很大一部分攻坚任
务最终是靠爆破筒和手榴弹完成的,这是我军的传统战法,但是伤亡
也很大,作战中曾经涌现过一批黄继光式的烈士。攻坚作战时我军常
常组织投弹组与喷火器配合作战。我军使用的手榴弹是 1950年定
为我军统一装备的4号小型木柄手榴弹,这是在国民党时期"巩式木
柄手榴弹"基础上改进的,性能比较落后。由于我方手榴弹使用延期
引信,在攻击印军碉堡时,常有投出的手榴弹被印军反投掷的情况,
如果能当时能选择碰炸引信,那么战果会大得多。用爆破筒炸碉堡也
有类似的问题,如能在爆破筒外附加一个伞状支架,那么一旦塞进地
堡,印军就推不出来了。爆破筒的另一个用处就是对付印军雷场,但
是有时步兵携带的爆破筒数量有限,如果事先侦察不清,炮火准备不
利,突击路线选择不好,就会使突击部队受到损失

  印军62旅在西山口布设了1300颗英式压发地雷,印军雷场主要布
设在阵地前和道路两侧,成小群交错布设,有障碍和地堡火力掩护,而
且很注意伪装。实战中给我军突击部队造成了较大伤亡。但是由于印
军地雷种类单一,很少用诡计装置,对工兵来说很容易排除,著名的排
雷英雄何来发小组排除了430颗地雷。印军也曾经把烈性炸药包列入
自己的补给计划中。

  武器可靠性

  如果在一般条件下,双方使用的武器可靠性都不错,在高原特殊环
境里,中方的苏式武器可靠性更好。但也有因缺乏恶劣条件下的使用
经验而产生的故障发生,如不采取有效防冻措施,就会出现枪炮打不
响,机枪不连发,手榴弹不炸,等等严重后果。

  武器有效射程和精度

  在步兵班一级,印军武器射程远,威力大。300米外射击,印方占优势,
300米内中方占优势。特别是高原空气稀薄、透明,观察距离远,印军预
先占据高地,并依托阵地。加之印军士兵服役时间长,受英军重视射击精
度的传统观念影响,射击训练水平比较高。在战前几年中经常发生的巡
逻队交火事件中,印方武器射程远的优势更明显些。但是在我军开始反
击作战后,由于战役主动权掌握在我军手中,一般我军进攻时,阵地上的
印军往往受到炮火压制,其远射能力无从发挥,等到我军步兵在火力掩
护下接敌运动到百米之内发起冲击后,胜负就由火力决定了。印军使用
的英美武器大多采用觇孔瞄准具,射击精度好,但不利于射击运动目标。
最致命弱点是在光线较弱的夜晚、黎明和黄昏根本无法瞄准,而这些时
候,恰恰是我军作战最活跃的时候。我军炮手实战中射击精度较高,一
定程度弥补了在高原地区,后勤供应的困难,很好地支援了步兵攻坚作
战。这一经验,对于未来战争也是有重大意义的。

  步兵火力

  无论是哪一级,火力优势无疑在中国一边,因为中国军队的56系列
班用武器,使用的是中间型弹药,在当时是一个先进的概念,比反击战
前的印军使用的非自动武器先进两代,比英美援助印度的发射全尺寸
枪弹的自动武器先进一代。又由于印军处处设防,分散了火力,而中方
战役主动权在握,可以在关键地点集中兵力和火力。由于我军火力强于
印军,给作战带来极大的灵活性,特别是在追击阶段,往往可以以少胜
多,曾经有2个连攻歼印军2个营,5个排打垮印军一个营,还有边防部
队36人截击印军一个营,歼灭241人的战例。在我军以往的战史中,
多数情况是以劣势火力对抗强敌,随着我国国力军力的提高,在某些
情况下,如何更高效的利用自己的优势,是一个新的课题。

  武器携带和机动

  中方军队的机动能力占优势,不但因为我军装备重量轻,体积小。当
时对武器装备的要求是:"连级背着跑""营级驮着走""团级挽着走"。
还因为我军是从游击队成长起来的,经历了各种不利和险恶的作战环
境,特别善于运动战。

  印度军队来源于前英国统治下的殖民军,印度人只有作中下级军官
的经验,所以他们对战争的理解是极其浅薄的。战术上,印军认为防御
优于进攻,因此印军根本就不想机动。在战前的几年时间里,印度利用
边界地区的军事优势,采取"北进政策",不断派出小分队越过"麦克马
洪线"向前推进,逐步蚕食我国领土,每到一处就修筑大量堡垒,以图
巩固既得利益。一般每2-3人就有一个土木发射点,一个连有50甚至
100个真假地堡,表面上看,这样确实很保险,实际是画地为牢,丧失
了机动能力。尤其在高原地带,由于运动困难,阵地间难以相互支援,
很容易遭分割包围,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印军的武器装备笨重,也影
响其机动能力。

  弹药和后勤补给

  总体上印方后勤能力占优势,因为印军前线距离自己的大后方提
斯普尔(有机场、铁路和水运)只有100公里左右。卡车可以开到德让
宗——邦迪拉,吉普车可以开到达旺,战前还修建了简易机场。从达旺
到伦坡可以用骡马运输。从伦坡到克节朗河的印军前沿阵地只有靠脚
夫、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空投,除一般的弹药、粮食外,有的地方还
空投饮用水,有时还空投轻型火炮。广泛地空中补给是印军的优势,
也是未来山地战的趋势。印军第四军军长考尔中将到克节朗河前线视
察时,上山骑着一个为印军做间谍兼脚夫的门巴族人,下山坐了一架
直升机。印军由于混合使用英美武器,口径繁多,不但保障困难,实
战中还出现过使用美国枪的部队得到大量英国弹药的错误。

  中方一侧没有铁路,大后方在2000公里外,物资和部队主要靠汽
车运输,如果向前线运一车油料,路上就得烧掉半车。如果常年在前
线驻扎一个步兵团,后方就需要一个汽车团不停的运输。反击战前和
作战中我军组织铁道兵和民工临时开辟了急造军路,并一直接通了到
达旺的公路。印军原来认为我军在大雪封山之前不可能修成这条路。
向最前沿输送物资只能靠动员的支前民工和牦牛。虽然后勤保障非
常困难,但是由于中方战役主动权在握,作战时间巧妙地控制在战场
上主要河流洪水期之后与大雪封山之前。战前准备较充分,后勤人员
与战斗兵力接近1:1,所以有力的支援了前方的作战行动。由于我方
统一了步兵班用武器的口径,简化了后勤保障,提高了携弹量,持续
作战能力较强。对我军的后勤保障能力,印军严重估计不足,印军第
四师师长尼兰詹·普兰沙德将军回忆道:"我简直不能理解色拉是怎
么会陷落。中国人没有时间组织一次强大的师级规模的协同一致的
进攻,他们是如何突破色拉和申隔宗防线的——我所计划的两个强大
而新近到达的旅,驻在显然是不可攻破的山岳上,当时又有充足的弹
药和口粮。再说邦迪拉,中国人怎么能从色拉如此迅速前进而发动另一
次进攻?这完全是不解之迷——很多个星期,对于这可耻的但是铁一
般的事实,我解答不了。"

  解放军俘获的印军武器和装备列表:
  苏制米—4直升机1架(堪用)
  英制水獭式运输机1架(严重损坏)
  美制M—3A3坦克2辆(缺少零件)
  汽车117台(50台完好、67台缺少零件)
  英制88mm加农炮3门(2门缺少零件、1门严重损坏)
  英制88mm榴弹炮18门(14门缺少零件、4门严重损坏)
  英制75mm山炮6门(2门缺少零件、4门严重损坏)
  英制106.7mm迫击炮7门(缺少零件)英制81mm迫击炮54门 (15门完好、36门缺少零件、3门严重损坏)
  英制51mm迫击炮75门(58门完好、17门缺少零件)重机枪22挺(7挺完好、13挺缺少零件、2挺严重损坏)
  美制7.62mm坦克机枪6挺(缺少零件)英制7.7mm轻机枪261挺(223挺完好、26挺缺少零件、12挺严重损坏)
  英制7.7mm轻机枪预备枪管208支(全部完好)
  加拿大制9mm冲锋枪552支(488支完好、41支缺少零件、23支严重损坏)
  美制7.62mm半自动步枪30支(全部完好)
  英制7.7mm步枪2,105支(1,750支完好、306支缺少零件、49支严重损坏)手枪57支(40支完好、12支缺少零件、4支严重损坏)
  信号枪79支(71支完好、4支缺少零件、4支严重损坏)
  美制90mm火箭筒37具(26具完好、8具缺少零件、3具严重损坏)
  掷弹筒、枪榴弹发射器12具(11具完好、1具缺少零件)
  炮弹22,400余发(全部完好)
  枪弹2,139,000余发(全部完好)
  英制7.7mm轻机枪弹匣2,181个(全部完好)
  加拿大制9mm冲锋枪弹匣950个(全部完好)
  90mm火箭筒弹137发(全部完好)手榴弹19,357枚(全部完好)
  信号弹500发(全部完好)
  地雷1,895枚(全部完好)
  美制空压机4台(3台完好、1台缺少零件)
  推土机7台(6台完好、1台缺少零件)
  英制压路机1台(缺少零件)
  发电机4部(1部缺少零件、3部严重损坏)
  油机2部(全部完好)
  电台6部(1部完好、5部严重损坏)
  步话机10部(8部完好、2部严重损坏)
  电话机7部(1部完好、6部严重损坏)
  电池10箱(全部完好)
  望远镜30具(全部完好)
  降落伞400顶(全部完好)
  铁丝网280余捆(全部完好)
  园锹、十字镐350把(全部完好)
  油桶757个(497个完好、260个破损)
  电线5,600m(部分完好)
  其他军用器材(包括钢盔、降落伞绳、观察、通信、工兵器材等各一部)
  军用大衣、毛毯1,973件(全部完好)
  军服2,760余件(2,410余件完好、350余件破旧)
  蚊帐、被子、床单等720余件(全部完好)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5: 美国是天堂而不是国家
2005: 保护海外公民权益是外交的灵魂
2004: 这年头,你能分得清吗?哪是流言,哪是
2004: 美国究竟是不是台独的“老爸”?
2003: 破窗效应与反台独,兼谈中国国家安全的
2003: 隐形军事强国——日本的军事实力亚洲第
2002: 漫谈J-8,涡喷与涡扇之短长
2002: 打破毛泽东的军事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