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揭密:印度次大陆惨史 |
送交者: 军地 2002年10月09日01:23:19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
印度的早期历史分为史前时期,又称前哈拉帕时期(公元前2300以前)和印度河文明时期,又称哈拉帕时期(公元前2300-前1750).在印度次大陆,西起俾路支,东抵孟加拉,北至从前的西北边省,南至斯里兰卡,均大量发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处:古吉拉特的郎那吉,拉贾斯坦的巴高尔,那尔巴达河畔的阿丹加尔.这些遗址表明:早在公元前6-前3000年印度居民过着狩猎采集生活. 从公元前3500年俾路支最早出现居民点到公元前2300年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的兴起,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半游牧阶段,居民活动在今阿富汗东部和俾路支北部;第二阶段为畜牧业发达阶段,居民主要活动在俾路支;第三阶段为地域性村社阶段,在印度河流域出现了一系列农业定居点,其中较为主要的是阿姆里,考特特吉,克利班汗.最近的发掘表明,在现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西北部也存在者前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2300年左右,前哈拉帕文化结束,印度河文明开始.印度河文明是当地居民在特定的环境中的卓越创造,其存在时间约为公元前2300-前1750年,分布在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其面积不小于50万平方英里.至今已发现70处遗址,最著名的为摩亨约-达罗和哈拉帕.哈拉帕文化有比较发达的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以铜器,陶器为主,棉织业也有所发展.当时已有车船等运输工具,同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湾地区发生了贸易往来.公元前175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开始衰落,在旁遮普,古吉拉特和恒河谷地出现了后哈拉帕文化(公元前1750-前1500) 公元前1500-公元1200年的印度 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是印度-雅利安人的作品.吠陀文学所记载的时代称为吠陀时代.该时代分为黎俱吠托(公元前1500-前1000)和后期吠陀(公元前1000-前500年)两个时期.黎俱吠陀时期,印度-雅利安人活动在印度的西北部,实行军事民主制,经常与土著居民发生战争. 后期吠陀时期,印度-雅利安人进入恒河中下游地区,开始使用铁器.在其内部,出现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4各种姓.部落共突体逐渐过渡到地域性共同体,奴隶制国家开始形成.据佛经记载,公元前6-前5世纪时,印度东部出现了16个国家. 公元前6世纪时,摩揭陀国控制了恒河谷地,佛教和耆那教开始成为占有重要地位的两大宗教.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侵入印度,不久即撤退.前325年旃陀罗.笈多推翻难陀王朝,建立了孔雀王朝,几乎在整个印度次大陆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治.阿育王是这个王朝最有作为的皇帝,大力提倡佛教,并向邻国派出传教使团.公元前185年该王朝灭亡,继之而起的是巽伽王朝. 公元前150-公元300年,印度次大陆陷入混乱.月氏人,贵霜人等外族相继侵入北印度,但是都没有建立巩固的统治.在南印度,畔地亚,哲罗,朱罗三国鼎立对峙.北印度的笈多王朝(320-540)开始了印度的古典时期.印度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 旃陀罗.笈多二世在位时,中国僧人发现游历印度,并留下了有关印度的记载.笈多王朝后期,匈奴入侵,在北印度建立了统治.606年戒日王统一了北印度,中国高僧玄奘访问了戒日王的国家.在南印度,遮娄其王国与帕拉瓦王国为争夺德干高原对峙了数百年(公元4-9世纪).8世纪时,阿拉伯人侵入印度的信德地区,不久即被当地居民击溃.此后印度处于封建割据状态.11世纪初,伽色尼王国的马哈茂德入侵;12世纪后期,古尔王国控制了北印度. 穆斯林统治下的印度(1200-1761) 1206年,古尔王国驻印度的总督顾特卜-乌德-丁.艾伯克自立为苏丹,建立奴隶王朝,开始了长达300余年的德里苏丹时期.期间王朝屡有更迭,,最重要者为卡尔吉王朝和图格鲁克王朝.这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穆斯林政治体系,引进了伊斯兰文化. 在南印度,14世纪出现了两个强国,穆斯林统治的巴赫马尼王国(1347-1527)和印度教徒统治的维查耶那加尔王国(1336-1640).1526年,巴伯尔率军占领德里,建立莫卧尔帝国(1526-1761).从此,印度的不同教派,分散的村社走上了民族统一的道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帝国最杰出的皇帝是阿克巴和奥朗则布.阿克巴英勇善战,东征西讨,统一了次大陆大部分地区,在行政,司法,财政,宗教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奥朗则布推行极端的伊斯兰教政策,长期对外战争导致了帝国的衰落.奥朗则布死后,帝国开始解体,信奉印度教的马拉特人迅速崛起,成为左右莫卧尔帝国的势力. 英帝国的殖民统治和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1500-1947) 17世纪,英,荷,法,丹麦等国先后建立了东印度公司,竞相在印度建立商站.经过激烈的角逐,法国最后失去优势,英国殖民者加快了吞并印度的步伐.1757年,克莱武在普拉赛战役中大败印度军队.此后英国以孟加拉为基地向各地扩张.经瓦伦.黑斯廷斯登记人总督的努力,英国在1818年已经完全控制了恒河中下游地区和印度南部地区.英国殖民者之所以取胜,主要是由于印度社会处于分裂混乱状态.武器装备落后. 19世纪头30年里,康华里,本廷克等人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并在同缅甸,阿富汗的战争中扩大了领土.英国的殖民统治给印度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传统手工业被摧毁,农民陷入极度贫困状态.印度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英国的殖民统治迫使印度人民做出了反应:罗姆拉罕.拉伊奠定了印度教现代化的基础;1857年-1859年底民族大起义,是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权力从东印度公司转移到皇家手里. 英国在印度的势力虽达到了顶峰,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也应运而生.1885年12月印度国民大会党在孟买举行成立大会.会议要求在英属印度进行选举,实行议会,行政,司法,教育等项的改革.1905年印度人民反对寇松总督分裂孟加拉的政策,民族主义者提出了”自治”,”自产”口号.与此同时,伊斯兰教联盟宣布成立. 1906年,明托总督着手进行改革.1909年,在国大党的年会上,国大党分裂为以提拉克为首的激进派和以卡莱为首的稳健派..1908年-1910年,孟加拉的恐怖活动进一步发展.1911年,英国乔治五世宣布孟加拉重新合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哈丁总督宣布印度参战,得到国大党,土邦王公的支持. 1916年,国大党重新统一.经过提拉克和真纳的努力,国大党与伊斯兰教联盟达成了勒克瑙协定.1918年,印度事务大臣蒙塔古和总督切姆斯福德提出了一份关于部分自治的报告,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背弃了实现改革的诺言,加紧镇压印度人民. 1919年4月13日,制造了阿姆利则血案.这一事件使善良而稳健的印度人民从英国统治的忠诚支持者转变为民族革命者.以圣雄甘地为领袖的国大党开始采取不合作政策,发动了全国规模的不合作运动.其目的在于迫使英国殖民当局同意印度”自治”.与此同时,甘地还努力促进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团结,积极支持阿里兄弟发动的”基拉发运动”. 1922年乔里-乔拉事件发生后,甘地终止了不合作和平抵抗运动.1927年英国议会指派”西蒙委员会”在印度考察蒙塔古-切姆斯福德体制(“双头政治”)的实施情况.受到印度各党派的坚决抵制.1928年,国大党温和派莫蒂拉尔.尼赫鲁在印度各党派会议上提出一部宪法草案,要求取得自治地位. 1930年秋,在伦敦开始了讨论印度改革的圆桌会议,几经周折,英国才在1935年通过了,1936年举行了第一次选举,国大党在5各省取得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总督林利斯戈宣布印度对德国作战.这次参战没有得到民族主义领袖的支持.1940年伊斯兰教联盟的拉合尔年会通过一项决议,要求建立一个穆斯林独立国家.1942年,甘地提出英国殖民者退出印度的口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争取独立运动空前高涨.国大党和伊斯兰联盟在对印度未来的宪法,议会选举,政府组成等问题上发生了分歧.甘地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坚持印度的统一.而真纳则坚决要求成立单独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他还宣布1946年8月16日为”穆斯林直接行动日”,从而导致了”加尔各答大屠杀”. 1947年2月,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最迟不晚于1948年7月将权力让与印度人.同年4月,总督蒙巴顿向伦敦提出了一项计划,其核心是让印度人民选举的代表来决定是否分裂自己的祖国.这项计划为国大党和伊斯兰教联盟所接受.1947年8月15日,印度正式独立,并分列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