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西路军妇女独立团的悲壮命运
送交者: 佚名 2002年12月23日02:09:53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一部奉中央军委命令西渡黄河。11月10日,中
央正式命令河西部队组成西路军,由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

  西路军由红五军、红九军、红三十军、骑兵师、妇女独立团、特务团、回
民支队等21800人组成。,其中战斗人员占60%左右。西路军的任务是向西打
通宁夏、甘肃、青海至新疆的通道,以获取苏联的军事支持。

  西路军妇女独立团由全军1300多名年轻健康的女官兵组成,曾任四川省妇
女部长的王泉媛任团长,曾任西北行政局妇女部长的吴富莲任政委。独立团的
主要成员绝大多数是来自四川纱厂的女工,她们既不懂得红军的纪律,又没有
任何打仗的知识和经验。刚成立时,独立团的主要任务是搞运输、优抚伤员和
做地方工作。后来为了适应迫在眉睫的战斗需要,才逐步转入军事训练。

  1937年初,西路军与马步芳、马鸿逵、马步青等马家军在河西走廊血战
40多天,损失惨重,妇女独立团也全部投入战斗。在临泽县城,她们血战三天
三夜突出重围,赶到倪家营子,又被敌人围困。她们与男战士一样登上城墙,
用枪打,用石头砸。敌人刚被打退,她们就迅速跑出城,从敌人尸体上拣来枪
弹,从地上拣回石块,准备下一次战斗。突围时,经常和敌人展天肉搏战,她
们用刀子砍,用嘴咬,有的女战士牺牲时,嘴里还咬着敌人的手指和耳朵。

  妇女独立团女战士的英勇作战,有力地支持了西路军主力部队的行动。
1937年2月,在甘州李家园,西路军与强敌遭遇并进行激战,王泉媛和吴富莲
轮流带领独立团的三个营上阵支援,为打退强敌起到了重要作用。

  虽然将士们英勇善战,但由于势单力薄再加上伤亡巨大、给养困难、缺乏
后援、军事任务飘浮不定等因素,西路军日渐被动。妇女独立团也于1937年3
月随西路军总指挥部撤退到祁连山脉南山领域。为掩护总指挥部安全撤退,王
泉媛奉命率部抢占犁园口,阻截敌人的追击。

  犁园口是一个呈布袋形的山口,进去是一片开阔地,四周是巍然耸立的山
峦。王泉媛观察了地形后,决定在平地中间用木头石块筑起一道防御工事,准
备与敌决一死战。当时,全团每人的子弹已不足10发。王泉媛与吴富莲在巡查
各营的兵力部署时,再三叮咛要节约弹药,等敌人靠近时才能开枪,要争取一
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这天下午3时许,马步青匪军约两个骑兵团的兵力进入犁园口外围。当敌人
发现担任阻击任务的红军全是女兵时,便从马上跳下来,持枪慢慢进入口子,
想活捉独立团的女战士们。

  当敌人摸到阵前二三十米处时,王泉媛和吴富莲几乎同时喊到:“打!”
担任第一梯队一个连的排枪一阵扫了过去,敌人顿时倒下一大片。但随着双倍
乃至三倍于我军之敌的连番冲锋,独立团的阵地上,一批又一批女战士倒在了
血泊中。

  一个小时过去了,子弹打光了,500多名女战士献出了生命。此时,敌人
已一步步地逼近了阵地,王泉媛连忙命令剩下的战士迅速往山上撤退,自己则
带领一小部分战士对敌作最后的阻击。

  打光了子弹的战士们与扑上来的敌人进行了一番肉搏战后,王泉媛回头看
见撤退的战士大多已爬上山了,忙招呼身边的战士迅速撤离。在山顶的丛林
中,王泉媛和集结到一起的吴富莲、李开芬等六人,遥望谷底那些牺牲了的姐
妹们和那条殷红的、能没过脚踝的血的河流,不禁互相抱头痛哭。

  犁园口一战,虎口余生的妇女独立团战士,除了牺牲的以外,全部被冲散
了。从此以后,她们走上了一条坎坷的人生道路——有的重新回到了组织的怀
抱,有的被匪军抓去逼作妻妾,有的在当地嫁为人妇,有的辗转周折潜回家
乡,有的从此流离失所……


  长征中的女英雄

  董必武

  十三个月的时光,在不断地战胜敌人五百余次的堵截、追击、侧击、袭击
战斗中,步行二万五千里,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历尽了无数的艰难险阻,这是
英勇无畏的红军的创作,已为全世界人所惊叹为空前的奇迹了。我现在要说的
是长征中的女英雄。

  从中央革命根据出发时,30名女同志、一些负伤的高级干部及谢觉哉、徐
特立、林伯渠和我等老同志,组成了红军总卫生部干部休养连,由李坚真任连
长,侯政任指导员,随中央红军一起长征。

  长征中,除了卫生部一个蔡医生的老婆掉了队,没有一个掉队的。

  即使病得很厉害的女同志,在长途中锻炼了一下,也转而健康起来了。四
个怀孕的女同志,都是在旅途中生产的。产后一晚半日就要行动,应有的休养
和调理是得不到的。一个女同志在藏民区的下打鼓地区生小孩,连青稞麦也不
够吃,偶然分得一点羊肉此外是没有什么营养可说了。产后将息了几天,经过
草地,也平安地到达了瓦窑堡。

  值得讲述的,还是那些工作的女同志们。她们到卫生部是担任照料抬担架
的民工和看护病员的工作。初出发时差不多有六十副担架,途中一个人要管理
三四付,这是异常艰苦的工作。那完全是夜行军,又不准点火把,若遇天雨路
滑,担架更走不动。民工的步伐是不会整齐的,体力不一样,没有抬惯,前后
两人换肩走路都不合拍,对革命认识和程度又不一致,有的是在路是临时请来
的。照料民工的女同志跟着担架走,跟着前面一付,又怕后面的掉队,跟着后
面一付,前面又没有人照管。休息时候还要防着民工开小差。民工可以打盹,
她们却不敢眨眼。特别是每晚快到天亮的时候,民工的身体疲乏了总想打瞌
睡,宿营地还隔若干里,前后队伍都催着赶快走,这时她们就在几付担架的前
后跑,督促和安慰,劝说和鼓励,用一切法子,来推动民工往前走。有几次民
工把担架从肩上放下来,躺在地下不动,无论如何都不肯走,她们中体力强健
的,就只好代民工抬起来。这样干的有四个女同志。她们是那样的不怕困难,
那样去完成她们所负的任务。这是许多男子所望尘莫及的!

  做工作的女同志,绝大多数自背行李,包裹一卸,马上又要去做群众工
作,这些都和男子一样。有两位女同志真正做到步行二万五千里,马一下子也
没有骑过。还有一个女同志,在长途行军中组织上曾给她分派过十三次骡马,
到藏民区时,她的最后的一匹马也滚到山沟里去无影无迹了。其实她这个人,
有马自己也骑得很少,她扛担架,扶病人,在紧急时,把病人背上山去,都出
过异常的力!

  (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参加长征的女同志计有:蔡畅、邓颖超、李坚
真、贺子珍、康克清、刘英、钱希钧、李伯钊、陈慧清、谢飞、曾王、廖似
光、萧月华、王泉媛、钟月林、邓六金、李桂英、谢小梅、危秀英、吴富莲、
吴仲廉、刘群先、周越华、丘益涵、金维映、甘世英、危拱之、李建华、杨厚
珍、刘彩番等。——编者注)


  八女投江

  褚东辉

  九一八事变的枪声,使东三省大好河山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不愿作亡国
奴的东北人民奋起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斗争尤为壮
烈。

  1935年,中共中央在北上抗日途中发表《八一宣言》,主张全民抗
日,组织“抗日联军”。我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游击武装力量,很快建立起7个
军。各军大都实行三三制编制,每军3个师,每师3个团,军队中建有党的委
员会和党支部。在粉碎日伪军的不断计伐中,抗日联军发展壮大,不仅已成立
的7个军分别增编了一些师团,还先后成立了第8~11军。截至1937年
夏,抗联总人数达到35000人。抗联频频出击,仅1937年5月,抗联
武装在铁路沿线就出动786次,总人次44284次,7月出动达20万人
次,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

  为消灭抗联这一“心腹之患”,日军从1935年开始加强关东军的兵
力,到1936年初,日军由2个师团增加到12个师团、4个混成旅和一个
专驻间岛的“朝鲜派遣军”的师团,还有铁路守备队以及伪满军的兵力。19
37年12月,关东军运用4个多师团的兵力,实行三省大扫荡。1938至
1939年,日寇以70万日军和30万伪军的兵力,在全东北搞大讨伐,同
时还搜索深山密林,摧毁抗日密营和地下粮草埋藏地,实行严酷的经济封锁,
还在全东北实行所谓“大检举”,破坏党的地下组织。1938年后,抗联的
斗争开始进入极端艰难的时期。

  在弥漫的硝烟中,在艰难的环境中,抗联的喋血苦斗,展示了一幅幅悲壮
的画卷,镌刻下一行行英雄的名字。

  人们不会忘记在抗联战士中传诵着的“八女投江”的事迹。

  1939年秋,抗日联军第五军一师妇女团的8名女战士(教导员冷云,
副班长胡桂之、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风善,被服厂厂长
安顺福)随军越过几道封锁线,来到牡丹江畔,露宿乌斯浑河柞木岗山下,准
备过河去找军部。翌日拂晓,队伍准备渡河。突然,周围枪声大作,敌人从三
面包围上来。先准备渡河的8名女战士为了把敌人吸引过来,掩护大部队安全
撤退,便一起向敌人开火,敌人果然调转枪口向她们扑来。

  冷云指挥战士们沉着应战,连续击退敌人3次进攻,最后,子弹打光了,
仅剩下3颗手榴弹。敌人疯狂叫喊:抓活的,投降吧!8位女战士向敌人扔出
最后3颗手榴弹,相互挽扶着跳进了乌斯浑河。子弹在她们头上、身边呼啸;
秋天河水泛涨,湍急的水流冲得她们东摇西晃,她们仍旧从容地向前走去。敌
人向她们开炮了,一颗炮弹在她们身边爆炸。当水面恢复平静之后,已见不到
八位女英雄的身影,只见滚滚激滚之上,漂浮着一层殷红的鲜血。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1: 九一一之后的中国自由主义
2001: 中国需要强硬的对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