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什麼樣子的共和?
送交者: 決戰 2003年05月22日20:42:13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決戰] 於 2003-05-21 19:35:42發表
------------------------------------------------------------------------------

什麼樣子的共和?

《走向共和》剛剛熱播過去,我瞄了幾集,從藝術和製作的角度看,《走向共和》確實可算精品,與《角鬥士》一樣都是精品。如果不是漏洞百出的邏輯和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現實意義,《英雄》在攝影方面也是精品。不過,大家必須明白一點《角鬥士》實際上是美國意識形態的宣傳片,是美國的主旋律,藉助現代媒體傳播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是美國政府和大資本家的貫用伎倆。

既然走向共和,那麼自然要搞清楚共和概念的和性質。共和是與選舉、民主、議會、多方妥協相關的。歷史上有很多共和國,雖然在名稱上也許不叫共和,比如英國就是君主立憲制,但那種制度中實質上存在着資本和君主的共和。法國歷史上也有幾個共和國,但那卻是資本家之間的共和。美國叫合眾國,但實際上與印地安人和黑人不共和,美國來自歐洲的部分有一定程度的共和,但資本家之間更加共和,只有這樣才能共同在經濟方面榨取工人的利益嘛。當然,隨着全球化的發展,美國的利益有很多來自國外啦,於是美國內部在某種程度上更加共和啦。有共同的利益自然比較團結,多數人民自身也是按照這個規則行事的嘛。

中國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裡面內涵了一個規則,即共和在人民之間實現,人民與非人民之間不可共和,比如與日本侵略者、大軍閥、官僚資本家、買辦、帝國主義、地主之間是你死我活的,是堅決鬥爭的非共和。這種結果是歷史的必然結果,也是共產黨人智慧的結晶。49年建國時所以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名字,是有其特定含義的。這個含義與法國的共和國以及孫中山要建設的共和國是不同的。雖然名字中都有共和國、民國、合眾國,但在結構上和性質上是不同的。

就歷史的發展看孫中山在歷史上是進步的,不過孫的革命很表面,是暴動式的成功,孫所以能成功與其說自己的理論更加吸引人,莫如說舊的制度太腐朽,人民希望改朝換代。孫的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面貌,地主還是地主、軍閥還是軍閥、官僚還是官僚、資本家還是資本家,投機分子很多,除了滿清皇帝是革命的對象外,其餘的剝削者壓迫者,並非真的被革命啦。於是搖身一變在新的政體下共和了,這種共和是人民共和嗎?不是,這種共和是封建勢力、軍閥諸侯、地主資本家、新興知識分子,這些能人精英之間的共和。與人民大眾沒什麼關係。皇帝能吃多少呢?搞掉皇帝而不搞掉整個剝削壓迫階級能改變整體結構嗎?不能。況且各方勢力為自身利益鬥爭達成的均衡本身就是不穩定不可控的。袁世凱也是人中精英,人家不復辟了嗎?孫中山也推翻不了袁世凱,為什麼?他沒力量,他的力量基礎不過是幾萬精英人士。而不是數萬萬人民大眾,人民大眾感受不到革命對自身的好處。怎麼會跟孫中山呢?幾萬精英追隨孫中山意義有限,因為有數十萬利益群體是跟袁世凱走的。

在這個意義上看孫中山與袁世凱之間的共和,實際上就是精英之間的共和,傳統勢力與新興勢力的共和,實際上都屬於某些特定的利益方面。而孫中山與袁世凱沒有走向共和,卻走向鬥爭和分裂實際上則是不同利益方面因力量和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的非共和。孫的進步意義我們應當看到,孫的負面也要看到。孫的革命並非是人民革命,甚至也不是資產階級革命,只能算剛萌芽的資產階級搞的對封建主義象徵的革命。如果20世紀出中國已經誕生了強大的資產階級,那麼孫中山的革命必然是資產階級革命。問題是在那個時代資產階級也是弱小的,更多的是嚮往資本主義的精英,所以只能算萌芽狀態下的革命,又因為資產階級弱小,在與封建主義的對抗中,孫中山更多地表現為妥協。這是其不徹底的表現。所以如此與輕視人民的力量必然關聯

如果資產階級在那個年代很強大,孫中山的革命是否就徹底了呢?也不是,孫中山的哲學是精英哲學,本質上是資產階級的哲學。如果資產階級強大,其結果也是資產階級共和國,而不是人民共和國
,這是很關鍵的一點,很多人都看不出來。由於20世紀初中國的特定條件,孫中山的革命只能是很尷尬的結局。而且由於其精英哲學,是精英或自以為精英,搞精英政治,那麼其結果必然是高高在上的統治者。精英本身就包含了對大眾的蔑視,只不過在開局的時候沒有表現的制度和物質條件罷了,因此孫式革命的結果必然是蔣介石樣的政治。蔣介石們不都是以黨國精英自詡嗎?

孫中山後有蔣介石,蔣介石按照個人能力來看也是精英,但蔣介石代表的方面卻是成長起來的精英啦,蔣介石治下的腐敗官僚是誰呢?有歷史遺留下來的封建勢力,更多地是精英自身!而不是別人!就是20世紀初那幫革命者,他們從沒有地位的精英變成了有地位的官僚,從以人民名義進行革命的精英革命者變成新的既得利益者。這就是精英革命的結果。精英意識本來就是脫離大眾的。問題是在什麼時候脫離,在革命之前要共和與民主,但那不過是向封建勢力鬥爭罷了。一旦有了控制權他們不會成為自身利益的革命者。

與此相反,毛澤東領導的革命是徹底的,推翻三座大山,而不是與三座大山共和。並且毛澤東領導下的共產黨人是代表勞動人民利益的。自身沒有變成人民身上的大山,於是打人民戰爭,搞人民革命,實行人民民主專政。試問毛澤東的力量從哪裡來?是個人的智慧嗎?不全是,是以人民團結在一起,代表人民利益。人民知道跟毛澤東革命有飯吃有衣穿,可以避免剝削和壓榨。這時候毛澤東自然因為有基礎而有力量,一個勞動人民也許沒有一個精英能幹,但是三個勞動人民就頂一個精英,有數萬萬勞動人民跟毛澤東走,那麼其合力是一億個精英,而孫中山才有多少人,不過是數萬精英罷了。並且由於精英墮落成統治者,怎麼會造福於民並實行人民共和呢?

這些都是客觀的歷史和客觀的規律。我們必須尊重,而《走向共和》在這方面的見識就非常糟糕了。《走向共和》把所有方面都塑造成了憂國憂民的人,連慈、容、袁都可以理解並且很可愛了。這是一種什麼意識形態呢?是人民大眾科學的文藝嗎?我以為不是,這是一種利益的趨同和認知的合同。是精英意識在作怪,一旦一個人以精英自居啦,那麼他自然地要表現出對人上人的理解和寬容。而表現出對數萬萬民眾苦難的漠視。他們會說某某某也很痛苦啊,確實如此,有些人為不能成為大富豪而殫精竭慮,有些人為生存無保障而痛苦。精英們是前者自然更願意體會前者。試看《走向共和》的重點不過是幾個歷史人物,以為幾個歷史人物是左右歷史的大腕。豈知這些歷史人物又是特定階層的代表?整部影片如同歷史的真實一樣忽視了人民的存在。僅僅是精英之間的共和,精英們是善於為個人利益鬥爭的,一斗就分裂啦。這是孫式共和不成功的根本原因。過去人民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現在卻有大製作去附和那段失敗的歷史,而不區分人民共和與精英共和的區別。這種不覺悟才是真正的可悲。希望大家永遠記住我們的國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忘記這一點而去讚賞資產階級或精英共和,其結果,嘿嘿。想一想蔣介石年代的中國民國吧。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中國軍事戰略與實力深度分析
2002: 台灣: 趁風韻猶存 想三通就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