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的发展(补充版) |
送交者: dada2000 2002年02月13日16:26:41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
中国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的发展(补充版) 一代输送车 中国从1958年开始自行研制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到90年代末为止中国一共发展了63式(包括A531),63-1式(B531),63C(531C,外贸,在两伊战争中使用,0-90年代国内装备的主要品种)式,85式(531H,外贸,泰国是主要客户),89式(534,二代输送车,国内90年代中期后装备)式,90式(535,外贸,相当于二代半水平),以上6种为自行研制的车族.主要的生产厂家应该是北京长辛店附近的北方车辆厂(代号618厂).另外77式水陆输送车(256厂生产),WZ501步兵战车(仿制苏联BMP-1式,627厂生产),这两种为引进仿制的车族.但是装备数量不如上述6种车辆多. 63式在1964年装备部队后发现问题太多,一直不能批量生产,在长达10几年的时间里,只能不断的修改设计.1966年开始大改,1970年设计定型,称为A531式.随着50年代初期进口的苏联二战自行火炮的退役,陆军装甲机械化部队居然都装备了牵引火炮,中国才决定研制改装国产的自行火炮,一个是坦克师团的师属和团属炮就是122毫米简易自行榴弹炮(另一个是1978年开始研制的1983式152毫米炮塔式自行榴弹炮,师属和军属以及预备炮兵使用),122毫米自行炮的底盘一开始就是选用63式装甲车,临时生产了18辆,但是火炮一装车,发现根本不行,强度和车内容积等吃不住,只好重新设计,于是就有了B531型,即63-1式,发动机总成不变,但是车体和外形可是另一种样子了,变成了5对双轮缘小负重轮,车体强度增强了,1979年试制出样车,1981年定型,但是这时已经是1981年了(从编号1970式到现在11年了),生产了200辆,然后继续研究,到1989年研制出以77式水陆输送车为底盘的仿制苏联M1974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而且到2000年我国的记者还称其为国产新型,当然国外70年代就开始淘汰这种车辆了,台湾还有几辆老美50年代的存货). 1982年中国开始大量出口武器给第三世界国家,装甲车也是一宗大的生意,但是国际市场上没有人对63式和63-1式这种性能低档的车看得上眼.因为63式(包括63-1)使用的是国产的191千瓦6150L水冷柴油机(616厂,山西柴油机厂生产,估计是30年代末期研制生产的T-34使用的B2-34的简化功率型),性能实在是低劣(耗油率高,大修寿命短,环境适应性差等).从70年代初起,中国就和西德的道依次公司接触准备引进它的BF8L413F风冷柴油机,从1974年到1982年前后用了9年4轮装车试验.70年代中期道依次(KHD)公司取消了垂直风扇军用型风冷柴油机的生产,中国后来引进的都是水平风扇民用型.例如引进的八缸增压中冷风冷柴油机(装备YW534)的数据如下:额定功率234KW(320HP),额定转速2500r/min,缸径125mm,冲程130mm,最大扭矩1100N.m.额定点油耗173g/hp.h,最低油耗155g/hp.h,机油耗1-2g/hp.h,适应性系数1.2,全机重(含附件)1057kg.属于国际70年代的水平,引进的时间较长,国产化程度较高. 1982年63C式外贸车族定型,采用了KHD的风冷柴油机,球形射击孔,889电台,新型变速箱等,开始大量的出口国外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内也引进了KHD的发动机生产专利,至少在2个工厂生产(渭阳柴油机厂,华北柴油机厂,其中一个是615厂,但是不知道是哪一个).国内使用的大多是63式(坦克师和坦克团,包括2000年展现给观众的第38军等部队还是部分装备),估计是换装了风冷柴油机的531C系列,因为1980年代初期要装备和建设机械化步兵部队的时候,考虑到部队后勤和维修的问题,所以没有使用63-1,而是大量装备了63-C及其底盘改装的变形车,具体情况不太清楚,知道的可以告知. 总上所述,因为各种原因,到1980年,陆军装备的各种坦克约10000辆,工程车辆约700辆,但是装甲车才2000多辆,也只有坦克师的有编号的师属坦克团才有一个装甲步兵连,顶多10辆装甲车.而且在1979年中越战争中,投入的军区独立坦克团和军属坦克团中,没有看到装甲步兵的出现,大量的步兵乘坐在坦克外,在行军中遭到越军大量的杀伤,损失惨重,步兵的损失也影响到了坦克的作战,战后统计,中国军队60%以上的坦克车辆遭到越军的打击毁伤或者淤陷和机械损伤,但是战果才击毁越军不到20辆坦克和装甲车辆,通过这次战争,对装甲兵的建设影响很大.以前的坦克师的机械化步兵团其实是摩托化步兵团,就是乘坐解放牌卡车的普通步兵,到战区后下车,徒步冲锋,无法伴随坦克冲击作战的,直到2000年以后,还可以看到,59式坦克进攻,后边跟着一大群步兵徒步冲锋的镜头(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马恩河战役的情况竟没有多大的进步). 60-70年代末解放军装备落后,主要原因除了技术和工艺问题以及国家的经济问题外,我个人认为毛泽东毫无节制的大量援外是造成解放军装备落后的很重要的原因,现在部分公开的资料,从60年代开始的援外每年占国内财政的很大份额,最后搞得国困民穷,当散财童子花钱买来的所谓友谊能够长远吗?大陆还一直嘲笑台湾的"金元外交",真是令人可笑啊.援外的部分武器装备不次于国内670万解放军的装备量,仅仅是坦克装甲车辆不完全统计就有3620辆,按照国内的编准编制6-7个全机械化的装甲机械化师是没有问题的.当年彭总认为全国陆军机动部队有10个机械化师加上几个装甲师就可以了. 1983年开始建设机械化步兵师,把摩托化步兵团改为装甲步兵团,就是装备63系列装甲车,也可以说80年代才开始建设真正的机械化部队,不光是步兵输送车,配套的自行迫击炮(82毫米和120毫米两种),自行火箭炮(130毫米火箭炮,19管和30管),装甲指挥车,装甲救护车,自行122毫米榴弹炮等车型,因为步兵战车一直没有装备,所以装甲输送车还是以输送步兵到战场为主,地面装备的配套虽然技术落后,但是总算解决了有的问题,就是伴随的防空高射炮和导弹一直没有解决,还是依靠卡车牵引的高射炮.而且1998年裁军之前坦克团只有一个装甲步兵连. 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出口装甲车辆,一开始也是用63式或者是63C,后来泰国要求提供大约800-1000辆以上的装甲车,618厂就根据研制63-1的技术经验,采用了63-1的行动部分和63C的风冷柴油机以及球形射击孔等等,生产出85式装甲车族,这是一个很成功的车族,各种变形车很多,出口的数量和国家很多,在技术上属于一代半,接近二代的部分水平,国内估计没有装备(等待二代输送车族). 以上均据国内公开资料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