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百年中美风》 解说词(上) |
送交者: 阿忆 2002年03月03日14:13:45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
【主持人陈晓楠: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市中心,有一座华盛顿纪念塔,为的是纪念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纪念塔内墙上,镶嵌着188块来自世界各地的石碑,其中有一块是清朝宁波地方政府所赠。石碑说,华盛顿简直是一位奇人,他起义的时候,比陈胜吴广勇猛,割据的时候赛过曹操刘备,但这位手提三尺宝剑、开万里疆土的元勋却避开子孙,以选举的方式把宝座让给了别人,真是天下为公!石碑还说,美国废除世袭,幅员万里而不设王侯,一切社会问题可以公议,简直是开创古今未有之势。赞叹中,有着不解。不解中,又含着赞叹,而这,正是道光年间中国人对美国的印象。 美国对中国的印象,又何尝不是如此。那个时候,美国刚刚摆脱英国,独立为新国家,头脑中当然存有英国女皇的影子,以为中国皇帝也可以由女人担当,于是他们想当然地把去中国的第一条商船命名为"中国女皇号"。在广州的第一次贸易中,美国商人为了免“首次贸易税”,竟谎称是英国人。当他们发现中国对英国的印象极为恶劣,才慌忙解释说,自己来自美国,一个刚刚摆脱了英国统治的新兴国家,与中国同病相连……200年的中美关系,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吸引但又相互不大了解的氛围中拉开了帷幕。好在是,美国商人大多懂得遵守清朝法律,美国海员也大多行为端正,因此中国对美国人的印象不错。在中国女皇号来华33年后,两广总督称赞说,在所有洋人中,美国商人"最为恭顺"。】 1830年,美国第一位传教士来到广州,创办第一所美国教会学校,教授英语,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贝满先生。为了让西方商人了解中国,贝满创办了《中国丛报》。他还请求耶鲁大学神学和医学的双料学生帕克来广州,开设眼科医院,推销免费医疗。教育、出版、医疗,这就是早期美国教会集中从事的3项对华工作。后来,贝满夫人创办了贝满女子中学,大作家冰心、卫生部长李德全、戏剧演员孙维世、钢琴家鲍蕙荞、播音艺术家林如和她的学生吕大渝,都是这所著名女校的毕业生。 贝满来华后7年,在华传教士一共98位,其中73位是美国人。在对华贸易上,美国在英国之后,但在传教方面却后来居上,高高排在了第一位。 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鸦片,美国传教士很不以为然。起初,美国人以为华人天生具备消化鸦片的能力,但他们目睹的是鸦片带给中国的苦难。于是,他们一致反对鸦片贸易,说它阻碍传教事业。道光皇帝派林则徐禁烟,美国传教士曾为林则徐四处寻找理论根据。 鸦片的主产地在印度,完全在英国掌控之下,美国无法染指。当英国商船为抗拒林则徐而撤离广州,美国商船却坚定地留下,继续与中国贸易,给清朝和林则徐留下完美印象。英国不得不把鸦片装上美国船,转由美商向中国送货,美国人不问货物何为,一律照章办事,也给英国留下了好印象。 【主持人陈晓楠:在鸦片战争中,美国朝野同情中国,美国舆论也完全站在清朝一边,谴责英国商人见利忘义,丧尽天良。但实际上,所有美国人都希望中国打不赢,因为只有战败,中国才会答应对外开放。中英交战期间,那位为中国人免费开眼科医院的传教士帕克回到美国,四处演讲,批评清朝对待外国人的法律不公正,令人完全无法忍受。那个年代,即使是贝满和帕克这样的传教士,也都是同情中国遭受战争之苦,但又盼望中国以失败告终。】 很快,英军兵临城下,迫使清朝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除了已经对外开放的广州之外,上海、福州、厦门、宁波必须同时开放贸易。为了享有和英国人一样的权利,库盛出使中国,在中国女皇号驶入广州之后的第60年,库盛兵不血轫,签下《中美望厦条约》,为美国赢得了英国人用炮舰争得的利益。 此后30年,清朝从5个开放城市的小窗口中,瞥见世界的律动。为了富国强民,清帝和开明权臣启动了自主改革。在第一位留美毕业生容闳建议下,曾国藩和李鸿章决定选拔聪颖幼童,送到美国,接受现代教育。 1872年,容闳重返美国,为30位幼童的留美读书生涯打开大门。孩子们颇得美国同窗好感,美国人无法理解,地球另一面那个遥远的落后民族,他们孩子的数学能力居然如此之强。这些幼童中,后来许多人成为影响20世纪的巨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铺设八达岭铁路的詹天佑、驻美公使梁诚、军政权威段祺瑞、以及大外交家唐绍仪。 幼童留学生到达美国时,在美华人已为数众多。早在加州发现金矿,中国人前去淘金,趋之若骛。北美铁路大干线动工,华工更是趋之若骛。遗憾的是,华工为美国建起铁路,也同时引起了美国人的反感。中国工人的特点是勤苦耐劳,可以担负白人不愿干或无法干的工作。他们很少拒绝指挥,也从不酗酒滋事。他们工作效率极高,却可以接受低廉工资。然而,危机即在于此。 华工完全没有维权意识和罢工斗争的集体精神,常常是美国罢工运动的绊脚石。 在幼童留美生涯的第5年,加州发生经济恐慌,失业倍增,华工终于成了白种工人迁怒的对象。此时,美国人对华工的厌恶已不再是因为他们随地吐痰,最重要的是,他们是心甘情愿接受资本家压榨,抢了白人的饭碗,又阻碍着白人争取权利的斗争。于是,美国工人老少动员,把华工熨好的衣服丢进垃圾箱,对他们拳打脚踢,用石头砍砸,并纵狗追咬。他们剪掉华工的辫子当胜利果实,无数华人房屋被烧毁,许多华人被杀害。 在这次严重的排华事件中,中国女皇号来华后90年来的中美亲善果实,化为灰烬。 1880年,丹佛排华惨案爆发,李鸿章悲愤交加,再也无法忍受耻辱,决定召回在美国的100位学生。听到这个消息,耶鲁校长跑到中国总署劝阻,称赞中国学生品学兼优,已使对中国固执己见的恶棍们改变了看法,凡是留学生住过的家庭、上过的学校、去过的城市,均对他们表示友好。但李鸿章取意坚决,从此,中国留学生转向了日本。 清朝可以撤回留学生,可以禁止华工出境,却无法阻止洋人进入中国。而传教士纷纷来华,也同样引起中国人的反感,教堂常常被烧毁,教士被杀事件时有发生。 1900年,义和团从崇文门闯入京城,无论是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散步,还是使馆学生在城边骑马,他们都上前追打,持枪围攻。当他们纵火焚烧教堂和洋人住宅,克林德下令还击,促发大规模冲突。为了护卫使馆区900多位外国人和2000位中国基督徒,美英法俄日意派卫队联合进京,举国人心惶惶。此后,清军与义和团联手,围攻各大教堂和东交民巷各国使馆,呐喊声枪炮声持续了55天,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力。 在这场动乱中,清朝态度暧昧,游移不定,多有让洋人和义和团相互挫杀之意。义和团以邪教惑众,笃信"刀枪不入",因此勇猛异常。但在围攻使馆第10天,军机大臣荣禄暗示清军不必猛攻,使使馆久攻不下。慈禧怕困在使馆里的洋人没东西吃,送去4车西瓜和蔬菜。但说不过去的是,清军竟在鏖战关头与八国联军交易,大肆买卖军火和粮食,使使馆成了弹药充足、粮草丰盈的坚固堡垒,这简直是一出离奇的人间戏剧。 【主持人陈晓楠:在战后谈判中,西方列强专注于惩罚中国和索要赔款,但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却在考虑推动清朝改革,并保证改革以美国方式进行。因此,美国十分担心列强过度逼迫,导致清朝无力负担而最终垮台。海约翰建议列强,必须把"维护中国的领土与行政完整"写进《最后议定书》,这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前提。于是,清朝虽一败涂地,但却意外地度过了被瓜分的危险。】 美国总统麦金莱呼吁列强,免去清朝的战争赔款,只要它同意向全世界开放市场。列强垂涎欲滴,因此激烈反对。美国不得不建议说,即使要求中国赔偿,但赔款总额不应该超过4000万英镑。为了阻止列强把支付赔款转化为瓜分领土,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还特意强调说:"赔款必须使用货币方式,不得用领土支付。"然而,在强者的逻辑里,大多没有弱者的未来。谈判的最后结果是,清朝必须赔偿6750万英镑,合计4亿5千万两白银,恰好与4亿5千万清朝人口一致。这种奇耻大辱,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
第二集 改革与革命
李鸿章的死,完结了一个时代。他活着的时候,改革派尽管学习西方,但总得说来,仍是自主改革。他死后,改革开始带有浓重的美国味道。按照美国方案,李鸿章的总理府改组为"外交部",地位高于其他6部,以突出外交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那时,美国驻上海的领事忽而发现,中国留学生有8000名去了日本,去美国的只有130名。他敏感地指出,清朝的未来有两条路,一条是改革,美国可以为之培养出一大批审时度势的改革家,另一条是被暴力革命所吞噬,日本正在为它培养大批大批的热衷于革命的暴力分子。为了让清朝走改革之路,美国决定退还战争赔款余额,兴办美式教育。 【主持人陈晓楠:美国在战争中获得的赔款是3300万两白银,在支付谈判过程中,驻美公使梁诚听海约翰国务卿说"庚子赔案,实属过多",梁诚马上意识到,美国已在庚子之乱上报的损失中,发现虚报拔高。于是梁公使顺水推舟,为中国找出了1000多万多余赔偿。1907年,老罗斯福总统宣布:"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渐渐融于近代文化。我的援助办法是,把庚子赔款多余部分退还他们,使中国派遣留美学生。】 美国国会把"庚款多余部分"确定为1165万美金,相当于现在的2亿美元。清朝外交部选中陷入荒芜的清华园,用庚款建起"清华学堂",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清华大学。 1910年,清华招考第2批留美学生,胡适即在其中。6年后,胡适回到北京,投入新文化运动和北大建设。就是从那时开始,27岁的胡适教授,已把浓浓的哈美情绪,深深埋入国人心中。 按照美国方案,清朝改革了财政和关税,建立起稳定的财贸制度。为了激活商贸活动,清朝废除了对进出口商品征收过境税的守旧制度,让整个中国向世界开放。 1905年,始终阻挠列强瓜分中国的柔克义出任美国驻华公使,但他一上任却作了件错事,引起中国人对他和对美国的恶感。柔克义上任时,19世纪遗留下来的美国排华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华工从夏威夷和菲律宾转道去美国的路也被堵死,而柔克义要和清朝谈判,商定更加严厉的限制条款。上海商务总会决定阻止朝廷续订条约,要求美国两个月内修改《排华法案》,否则抵制美货。两个月后,抵制美货运动席卷半个中国,持续了8个月。 隆冬季节,老罗斯福命令亚洲舰队集结广州,准备随时攻击中国。 由于日本对中国的威胁日益鲜明,清朝不希望与美国交恶,失去抵制日本的重要力量,于是要求总督和省长们尽力平息运动。直隶总督袁世凯率先响应,下令查禁宣传抵制美货的报刊,中国历史第一次抵制洋货运动,功亏一篑。 此时,李鸿章已乘鹤西去,慈禧也一命呜呼,而小皇帝尚小。美国人四下环顾,正在寻找能继续清朝改革的重量级人物,于是袁世凯理所应当地落入美国人的视线。 1911年10月10号,客居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孙中山,翻看《丹佛邮报》,得知湖北新军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兴奋之余,孙中山没有马上回国。他对美国共和制度抱有相当好感,赞赏"门户开放"政策保全了中国领土,因此希望获得美国援助。然而,美国并不赞成用革命手段解决清朝问题,认为革命党人急急忙忙建立共和国的草率行动令人忧虑,打断了清朝改革的进程,使几年来的改革成果化为乌有。这就是美国为什么很快选中袁世凯而始终不支持孙中山的根本原因。在他们看来,袁世凯是稳健而有能力的改革家,孙中山不过是日本人培养出来的疯子,空有一腔革命热情。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美国并不承认他。两个月后,孙中山辞职,让位于袁世凯,美国便发来贺电。显然,美国庆贺的不是中国实施共和,而是庆贺袁世凯当政,使中国保持了稳定。 【主持人陈晓楠:袁世凯继任总统后,立即发布命令,继承清末法制改革的重大成果,重新以改革手段整治社会积弊。然而,这毕竟与国民党人一夜之间改变中国的报负相去甚远,所以革命党人一刻不停地热烈活动着。在国会代表选举中,国民党取得超半数选票,建立国民党内阁的梦想指日可待。为了保住权威,袁世凯恢复了老式官僚的性情。他不愿接受选举结果,竟指使赵秉均总理刺杀了宋教仁。】 1913年3月20号深夜,最高法院院长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两天后去世,年仅32岁。这是一起严重的刑事大案,上海地方法院依法办理,勇敢无畏地传讯了赵秉均总理,迫使其辞职,写下20世纪中国司法史上不畏强权的辉煌一页。 为了维护袁世凯在国会中的权威,外交部长陆徵祥紧急请求美国,希望它尽快承认中华民国。美国欣然应允,立即送来国书,有效扭转了人心浮动的局势。 政敌用暗杀手段消灭政敌,孙中山本可抓住时机,以法治手段轰袁世凯下台,但他选择的是以暴制暴。国民党与袁世凯力量悬殊,成功绝无可能,但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强令区区3000兵力以卵击石,顷刻全军覆没。 这次跃出司法轨道的尴尬革命,使美国对孙中山更加不屑,也给袁世凯以“叛乱”为名解散国民党找到了借口。袁世凯通过剥夺国民党员的议员资格,使国会不足法定人数,因而无法运作。从此,袁世凯成了没有国会没有任何反对党的寡头总统。 1915年,为了扫除改革中碍手碍脚的不同声音,袁世凯决定征求公意,重建独裁机制。他从参议院听到的回答是,1993位国民代表一致赞同恢复帝制,并请袁总统就地改为皇帝。在群僚呼应下,帝制声浪甚嚣尘上,就连各地乞丐和北京八大胡同的妓女也组织起来,手持彩旗,去新华门欢呼。对美国来说,只要能在稳定中继续改革,即便是皇帝,美国也能接受。但这一次,美国大错特错。袁世凯作了83天皇帝,中国乱了83天。在他身后,又乱了12年。 【主持人陈晓楠:袁世病逝后,中国失去了绝对权威,其部下散落天下,彼此割据。虽然北京的民国政府尚在,但民国总统和内阁成员不停更换,常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在那个山头林立派系纵横的年代,美国人的视线跃过纷杂的军政权威,在吴佩孚身上停留了一下。这倒不是因为吴佩孚能征善战,一呼百应,而是他为政清廉,作风民主,把华盛顿视为人生楷模。总之一句话,在美国人眼里,吴佩孚不是革命家,而是改革者,而且很有可能会推行美式改革。】 吴佩孚是老北洋军人,五四学潮中,他始终声援学生,反对在《巴黎和约》上签字。20年代初,胡适认为吴佩孚既是高层知识分子可以信赖支持的人,也是可以扭转中国时局的人。借着北方混战,孙中山在广州另立政府,自称"非常大总统"。在胡适看来,把徐世昌赶出北京总统府并消灭广州的"非常大总统",此统一中国之大任,只有吴佩孚可以担当。那时,胡适这位留美学生的意见,往往和美国不谋而合。但这次,胡适也没有看对。一个品德高尚的军人,并不一定可以担当统一大任。在与张作霖和冯玉祥的内讧中,吴佩孚元气大伤。当他独自转身南下,对付他们共同的敌人蒋介石却被打得大败,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美国人惊讶地发现,最有威力的人物竟是孙中山的后人蒋介石。他们不得不调整政策,将信将疑,把中美关系的未来,第一次转向南方的革命阵营。
第三集 为尊严而战
【主持人陈晓楠:青岛是德国势力范围,但德军深陷欧洲战场,只能眼眼睁睁看着它被日军夺取。在德日交战的3个月里,袁世凯几度请求美国援助,阻止日本觊觎山东。不过,美国依旧恪守孤立主义原则,拒绝卷入远在天边的战事。袁世凯绝望无助,含恨承认一个强盗从另一个强盗手里抢来的特权。袁世凯很快病逝,他无法知道,山东问题会在战后掀起轩然大波。】 1917年,段祺瑞总理宣布,中华民国对德宣战,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为盟国提供大量粮食,并派遣18万战地劳工去法国和美索布达米亚,其中2000人在战斗中牺牲。 不久,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世界和平纲领》,倡议西方列强在战后废除秘密外交,公正解决殖民地问题。威尔逊对德宣战后,德国招致致命打击。威尔逊成了救世主,陈独秀赞誉说,威尔逊屡次演说都光明正大,可算得世界上第一大好人。 1918年冬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是战胜国,从战败国德国手中直接收回山东权利,变得更为现实。但日本也是战胜国,而且事实上控制着山东。中国能否获得公正,希望全在巴黎。然而,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法意日5大国各有5席代表,中国和其他小国同列,只有2席地位。这种不公平待遇从一开始便把中国放在了不利地位,即便是威尔逊,也无法为中国利益力挽狂澜。 美国国务卿、前远东司司长、在华传教士和商人,纷纷对他们的总统表示失望。美国驻华公使愤然辞职,他指责总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给了那些欧洲最不重要的国家千百万巨款,却没给中国一分钱,致使段祺瑞落入日本陷阱。他尖锐地批评说,巴黎和会使美国140年的在华工作成果毁于一旦。 紧接着,陈独秀愤怒的吼声回荡在中国。在他指挥下,五四学潮自北大爆发。 学生们汇集天安门,悬挂"还我青岛"血书。随后,他们走向东交民巷使馆区,求见4国公使,但只有美国使馆接受了陈词书。学生们转向东四赵家楼,放火焚烧交通总长曹汝霖的宅院,并殴打在曹宅做客的章宗祥。理由是,这里是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地方,章宗祥是驻日公使。 【主持人陈晓楠: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拒签巴黎和约,是中国外交第一次冲破"始争终让"的惯例,树立起奋而抗争的第一个榜样。而威尔逊回国后,立即淹没在美国各行各业的激烈批评之中。事情的结局就是这样荒诞,威尔逊梦想成为国联领袖,但国会却不批准美国加入国联。也就是说,威尔逊牺牲中国权利,对日委曲求全,为的是缔造国联,但国联真的问世时,美国却不是国联成员。】 1921年冬天,华盛顿会议召开,解决巴黎和会没能解决的问题。徐世昌总统希望提高关税,并在若干年后收回在鸦片战争中失去的关税主权。顾维均发言说,中国现行关税制度是对中国主权的冒犯,中国货出口要纳最高税率,烟草税率竟达到了350%,这与洋货进口中国的3.5%的税率,形成了鲜明反差。顾维均提出,自1922年元旦开始,中国关税必须增加到12.5%。 这一次,首先提出异议的是美国。经过6个星期讨论,关于收回关税自主权、废除外国领事裁判权,收回外国租界地,没有任何成果,但中国关税却提高到了5%。 在山东问题上,中国寸步不让。美国提议,中国可以以国库券形式,赎回山东铁路。华盛顿会议行将闭幕时,美国哈定总统不得不亲自斡旋,以免一事无成。徐世昌觉得,美国的方案虽不能完全满足国人期望,但比起把山东问题悬留下去显然要好。于是,中日达成协议,日本归还青岛,日军立即撤离。 在华盛顿会议上虎口夺食,这是近代外交史上中国第一次通过国际交涉,夺回民族权利。不久,吴佩孚把企图对日妥协的张作霖撵回了东北。 在美国人看来,吴佩孚统一中国指日可待,但南方的孙中山又在兴师作乱。 早在1921年组织"广东护法军政府"时,孙中山就曾向西方列强提出,希望把广东海关14%的余额,摊分军政府。被拒绝后,孙中山下令接收广东所有海关的管辖权。不过,列强的态度实在太硬,孙中山不得不宣布暂缓接受。几个月后,孙中山就职"非常大总统",决心以武力统一中国。但财政状况朝不保夕,孙中山旧话重提,呼吁把更多的关余按更大的比例摊分广东。他补充说,如果需要,国民党会动用武力,夺回广东海关的管辖权。 听到这个消息,列强派9艘军舰开进广州湾,其中6艘是美国军舰。孙中山悲愤地说,中国革命者以美国为榜样,推翻专制腐败的旧政府,但美国人派来的却是军舰!广东各界希望孙中山勿为强权所辱,孙中山坚定地回答说,北京政府被全国唾弃,是非法的,他们无权处分广东革命政府辖区内的关税余额。 【主持人陈晓楠:除了武力威胁,美国还派驻华公使舒尔曼前去调解。孙中山表示:将生死置之度外,已作好反击联军的准备;尽管力量不足,但与强国较劲,败了也不丢脸;总之,不达目的,势不罢休!舒尔曼同样是孙中山的反对者,但却希望避免冲突。他不希望看到广东接管海关后其他省纷纷效法,使海关系统支离破碎。舒尔曼的解决方案是,只要同意不接管海关,关余可以用来就地治理西江。于是,曹锟总统批示,拨广东关余,疏通西江河道。】 但孙中山的后人们并不止于关余圆满,而是念念不忘关税自主。1928年,国民革命军攻占京津,北京的总统府从此不再有总统。1个月后,宋子文与美国签署关税条约,自1929年元旦起,中国收回了鸦片战争后已丧失80多年的关税自主权。1931年初夏,国民政府宣布,自1932年元旦起,废除领事裁判权。几天后,国民会议一鼓作气,又颁布了《废除不平等条约宣言》。然而,九一八事变突如其来,使不平等条约的死期大大延迟。
尽管蒋介石和李宗仁摆开了战场,尽管红军不停地起事,但中国大多数城市仍然呈现出了祥和的局面。中国人不大容易理解,1929年的美国人何以如此多愁善感,何以如此容易激动,甚至对未来充满了绝望。那个时候,他们的华尔街金融市场刚刚崩溃,纽约股价狂泄不止,导致经济连索反应—10万企业破产,1000万人失业,以致于胡佛总统一上台,他便面临着无法逆转的难局。政府收入减少了一半,财政部发不出工资,甚至美元都成了粪土。只有胡佛最清楚,从法律上讲,美国已经破产,这使得他对中国的影响力也降到了零点。他无力对付任何敌人,也无法帮助任何弱者。 【主持人陈晓楠:到了1931年夏天的时候,大萧条已进入灾难性阶段,胡佛总统焦头烂额,政府信誉低到极限。胡佛遭到的鄙夷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位总统。这种情况下,胡佛自然无暇东顾,使日本获得了扩大侵华势力的大好时机。1931年9月18号深夜,日本关东军何本末守中尉点燃沈阳柳条湖村铁轨接口处的炸药包,说是东北军蓄意破坏。随即,板垣征四郎下令攻占沈阳,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东北侵略战。】 蒋介石把制止侵略的希望完全寄托在美国和国联的干预上,他声明,"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要忍痛含悲,等待国际公理。他指示张学良,倭寇骄横,千万不要单独交涉,以免吃亏。第2天,蒋介石命令驻国联代表,呼吁按盟约迫令日军退出占领区。但日军的眼里似乎谁也没有,它一鼓作气,占了长春。接下来的几天,中国外交部连连照会美国,恳请胡佛出面。 胡佛是和平主义者,认为威尔逊总统把美国带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是个大错,这种错误他不能再犯。在他看来,美国地理环境优越,太平洋和大西洋隔开了别处的战争,美国可以独享和平和安宁。而在严重的经济危机中,美日贸易排在第3位,日本人万万不可得罪。他曾明确表示,如果美国在华利益没有因为九一八事变而受到威胁,美国不会为亚洲而战,只愿对日本施加道义压力。于是,美国《时代》周刊先后把蒋介石夫妇视为道义力量,制作成封面人物,但蒋介石却失望到了极点。 胡佛终于要被罗斯福取代了,美日关系也发生了微妙变化。美国不承认"满洲国",促使英法的对日态度发生了转变。日本觉得碍手碍脚,生气地退出国联。 在就职仪式上,罗斯福告诫美国人:"我们唯一可以引以为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但沮丧的美国人仍然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他们只关心摆脱贫困、饥饿、失业。出于无奈,罗斯福不得不推行任事态发展下去的不介入政策,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当日本向河北渗透时,美国国会竟通过了《中立法》,要对所有交战国一律采取武器禁运。对没有远洋运输能力的中国来说,这简直是灭顶之灾。 1937年夏天,日军要国民革命军让出宛平县东门,被严辞拒绝,牟田口廉也大佐下令开炮,打响中日全面战争的第一炮。这一次,蒋介石不再一味谋求国际干涉,他甚至先发制人,想把集结在上海的日本海军和租界里的陆军一并赶走。随着张治中和胡宗南参战,淞沪会战的规模越打越大。 【主持人陈晓楠:但在淞沪会战中,蒋介石并没有得到欧美社会同情。理由是,日军驻守租界,国民革命军不得在上海设防,是中日条约的明文规定,而蒋介石是让国民革命军换上保安总队的制服,整队潜入上海,首先攻击了日军。让蒋介石无法理解的是,在自己的国土上驱逐荷枪实弹的外国人,天经地义,但罗斯福却认为,中日双方都应受条约约束,即使是错误条约,也必须通过谈判修订或废除。】 美国人的愤怒,一直到日军越过上海,去轰炸南京,才得以爆发,反日情绪在国会蔓延。罗斯福决定试探一下民意,他号召爱好和平的国家作出一致努力,反对日本无视人性的恶行。但罗斯福很快被孤立主义者包围了,美国实业界的喉舌《华尔街日报》发表头条社论,题目是《停止干涉外国,美国需要和平》。 第67军军长吴克仁中将在松江阵亡当天,上海沦陷,日军马不停蹄,朝南京冲去。顾维钧呼吁美英法联合举行大规模海军示威,抗议日军侵华,但列强噤若寒蝉。看来,中国只有靠自己的力量,苦苦煎熬。为了敦请美国修改《中立法》,争取财政支援,蒋介石动员胡适去做驻美大使。胡适不同意,他宁愿和祖国死在一起,不愿因国破家亡而离开。 蒋介石说,先生是读书人,留下全无用场,你有留美经历,在那里一定有所作为。 在欧洲战云密布罗斯福无暇东顾的时候,胡适把全部精力放在争取美国舆论的转变之上。他走遍美国,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说,呼吁关注中国。这段日子,被胡适描述为"苦撑待变",他写信告诉蒋介石,只要坚持不投降,一定会等到美国的支援。 蒋介石又派出宋子文全权代表中国,在白宫、美国国务院、财政部、进出口银行之间奔波,而最为空前的形象大使则是宋美龄。宋美龄在演讲中抑扬顿挫,痛斥日本军国主义暴行,诉说着中国的孤独。 1940年,日军重兵再犯湖北,平素衣着简便的张自忠中将换上黄呢军装,再没打算活着回来。张自忠激战9昼夜,终因兵力悬殊,武器落后,被日军包围。日军飞机大炮配合,弹如雨下,张自忠将军身中6弹,屡次倒地,屡次爬起,终与张敬少将一道,血撒疆场。 广州和武汉相继失守,中国仍没等到援助。但胡适已得知,罗斯福正准备批准贷款,只是不知道中国会不会投降。胡适迅速通知蒋介石和孔祥熙,蒋介石旋即发表《为武汉撤退告全国同胞书》,宣布抗战到底。1940年严冬,美国开始财政援华。1941年,美国把出口管制扩大到美国的全部领土、属地、属国。从此,日本从菲律宾也买不到急需的原材料了。于是,日军向菲律宾和印度群岛奔去,这使美国人意识到,日本可能在任何时候随时打下东南亚。美国的态度也变得更加强硬,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资产,断绝对日贸易。日本也不示弱,山本五十六大将把偷袭珍珠港编入庞大的《南进》计划,裕仁天皇把攻击美英荷的日期定为12月8号。罗斯福并不知道这个确切的日子,但从截获的日本密电中看,他已确信暴风骤雨即将来临。他只是等待着,等待着日军打出第一枪。 【主持人陈晓楠:在罗斯福焦躁不安的等待中,地球另一面的军队和人民,大批大批倒在血泊中。截止到1941年底,国民革命军已有51位将军壮烈殉国。就在这难熬的等待中,西蒙诺夫的一首诗从苏联传入中国,形象地综述了被胡适大使称之为"苦撑待变"的岁月——】 “等着我吧,我会平安归来/只需你苦苦等待/等到那愁煞人的阴雨,勾起你的忧伤满怀/等到那大雪纷飞/等到那酷暑难捱/等到别人不再把亲人盼望/等到那遥远的他乡不再有家书传来/等到一切等待的人心灰意懒,都已倦怠。/ 等着我吧,我会平安归来/不要匆匆抹去对我的记忆/我会把死神一次次打败/就让那不曾等待我的人感到意外/那没有等下去的人不会理解/亏了你的等待,在死神游荡的日子里/是你的等待挽救了我的未来。/ 只有你和我两个人明白/只是因为你的等待,我才会活着归来。” 大型资料专题片《百年中美风》 解说词
第2天,罗斯福对日宣战。他规定,从他讲话开始,美国人实行每星期7天工作制。 可以说,美国人从未如此团结,从未如此慷慨。正在各地休假的陆海空官兵迅速返回基地,1000万美国青年成群结队涌向征兵站,就连那些一直反对战争的国会议员也纷纷保证,支持罗斯福打赢这场战争。 【主持人陈晓楠:在罗斯福演讲的同时,中国正式对日宣战,从过去寻求一切途径解决争端,改为以战争手段彻底消灭日军。此时,距离九一八事变,已过去整整10年。罗斯福发电报给蒋介石说,在孤独抵抗日军4年半之后,中国不再孤独,所有受到日本威胁的国家全已站在中国一边。 1942年元旦,美苏英中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构成全球性反法西斯联盟,蒋介石被公推为盟军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有了联盟,也就有了援助。】 对于"援助"这个词,10年孤军奋战的中国人满怀辛酸。不过,即使孤独,国民革命军也已尝过援助的甜头。1939年,第5军军长杜聿明率先实现机械化,手下3位师长—戴安澜、郑洞国、邱清泉注重军训,斗志昂扬,充满美国精神。日军为了切断越南通向广西的国际运输线,出动精锐之师,攻陷南宁。为阻敌北犯,反攻南宁,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发动"桂南大会战"。杜聿明包围了号称"钢军"的坂垣征四郎,在炮火掩护下,郑洞国中将以装甲车为前,猛虎般直扑关口。只经过十几天拼杀,杜聿明震惊中外,全歼守敌,取得了"昆仑关大捷"。 让杜聿明想不明白的是,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之初,他却打了败仗。1942年,日军攻陷马来亚首都吉隆坡,继尔进攻缅甸。驻缅英军抵挡不过,逃入充满蚊蝇的原始森林,缅甸首都仰光插上了太阳旗。此时,杜聿明和第6军、第66军分兵入缅,组成了"中国远征军"。他们静候着统帅的到来,决心把这些日军送进坟墓。 美国派来的是史迪威将军,蒋介石任命他为中国战区参谋长。但蒋介石很快发现,他和这位倔强的美国人根本合不来,因此他常常越俎代庖,直接对远征军发号施令。远征军指令混乱,常常贻误战机,使初战告捷的大好局面很快转入大撤退,戴安澜中将壮烈牺牲。 蒋介石和史迪威的矛盾激化到了极点,他拒绝和史迪威见面,要美国立即把他召回去。美国不同意,蒋介石便提出交换条件,要美国提供500架飞机,扩大驼峰航线的运输量。 抗战爆发后,日军把3000架飞机投入中国,仅上海就有400架,而国民革命军飞机总数只有500架,宋美龄不得不向美军求援。 〖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采访:陈纳德将军,他在30年代的美国已经是个很有名的飞行员。当年在美国,航空事业还没有怎么样发展的时候,他已经很有成就。当年,苏联也拉他到莫斯科去训练苏联空军,他没有去。后来到了 1937年,蒋介石和宋美龄就邀请请他到中国来,帮忙来训练中国空军。〗 陈纳德来华不久,木更津空军联队18架轰炸机从台湾起飞,轰炸杭州。高志航率27架战斗机升空拦截,击落6架敌机。这是中国第一次空战,但国民革命军无一损伤,反而战果累累。陈纳德意识到,中国不缺飞行技术,缺的只是飞机。于是他第一次提出要用500架飞机去牵制3000架日机,并抑制日本海军,甚至收复广州和武汉。 〖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采访:看到日本人残害中国人民,他感触很深。除了帮忙训练空军以外,蒋介石和宋美龄希望他留下来。在这种情况下,他几次回到美国去,去华盛顿,希望美国政府能否允许他,组织"美国空军志愿队",帮忙中国抗日。后来到1940年,罗斯福总统特别批准了他去组织"美国空军志愿队"。后来因为成绩很好,所以中国人喊它"飞虎队"。老虎是很强壮的,老虎能够飞,就更加强壮。〗 【主持人陈晓楠:允许史迪威留任的另一个条件是,美国在华空军必须脱离史迪威,统统转由陈纳德指挥。与蒋介石一样,罗斯福也很欣赏陈纳德,于是提升他为第14航空队司令。实际上,陈纳德和史迪威最关键的不同只有一点,那就是,史迪威希望清除国民革命军的弊端,认为这是打胜仗的前提,而陈纳德入乡随俗,只埋头打仗,从来不想触动中国军队的体系。】 蒋介石和陈纳德要的飞机是500架,罗斯福实际投入中国的飞机是600架,大大增加了驼峰航线的运输力。于是,国际援助源源不断,从印度,翻越喜马拉雅山,航运到中国。飞虎队要为运输机护航,尽力阻挡日机突袭。那段岁月,许多美国飞行员壮烈牺牲,飞机碎片散落在异国疆土。据幸存的飞行员说,如果走驼峰航线,不需要领航和指示,只需沿着山谷间那些阳光下闪闪发亮的飞机残骸,就可以一路到达终点。 陈纳德的500架飞机计划中,有一项是借中国机场,轰炸日本本土。这个计划没能实施,但麦克阿瑟上将却搞了个方向正好相反的计划,那就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轰炸东京,而后落地中国,让日军找不到任何线索,报珍珠港事变之仇。 航空母舰上的水兵并不知道要执行什么任务,当他们离东京700海里时,米切尔舰长打开绝密信封,看到令他吃惊而又刺激的命令。看着26架轰炸机升空,米切尔命令航空母舰编队撤退。3个小时后,轰炸机对东京、大坂、名古屋完成轰炸,降落在江西南昌。中国第3战区司令顾祝同立即通知江西,紧急寻找跳伞美军,妥善送往重庆。 日本人心惶惶,不知道美军从哪里来,然后又去了哪里。山本五十六羞愧无地,说自己像是个飘飘然的吹牛大王,突然遭到两个耳光,却不知道伸手打自己的人来去的踪影。 1943年,史迪威在印度训练邱清泉、郑洞国、孙立人、廖耀湘,为他们换上百分之百的美式装备。孙立人和廖耀湘分担左右冀,挺进"死亡地带",迅速向缅北推进。他们旗开得胜,重创日军。接下来,蒋介石把这支强大的新军命名为"中国驻印军",史迪威是"总司令",但蒋介石不想让自己的将士死在异国他乡,所以史迪威总司令无法调兵继续作战。为此,罗斯福发出措辞最为激烈的电报,警告蒋介石不要拿了美国的钱而放弃共同事业。但直到美国暂停物资援助,蒋介石才下令大战。 很快,郑洞国攻陷孟关,把牟田口廉也中将的精锐主力打得落花流水,牟田口自杀身亡,驻缅方面军司令河边正三大将也被解除军职。而牟田口,正是当年在卢沟桥打出第一颗子弹引发中日大战的罪人。此后,孙立人和寥耀湘攻下缅北重镇孟拱,夺得八莫,向日军发动最后攻击,并以大获全胜告终。用他们缴获日军文件上的一句话说,中国人"归国心切,锐不可挡"。 但蒋介石并不为缅甸胜利而高兴。为了缅甸盟军,中国作出了不相称的巨大牺牲。在同时展开的湖南战役、长沙衡阳会战、桂林战役中,仅少将以上高级军官,就多达8人牺牲。所以当美国把史迪威升为上将,考虑让他全权统帅国民革命军时,蒋介石和史迪威的矛盾再次爆发。这一次,史迪威被永远赶走了。一个美军四星上将,被从盟国赶走,这在美国历史上从无先例。 【主持人陈晓楠:反法西斯联盟刚刚成立时,宋美龄曾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抨击领事裁判权,蒋介石也呼吁美国起带头作用,废除不平等条约。1943年,美国废止了领事裁判权和《辛丑条约》赋予美国的一切特权,并把上海和厦门租界交还中国。此外,罗斯福还给国会写信,敦促废除《排华法案》,允许华人移居美国或加入美国籍,使实施了60年的《排华法案》寿终正寝。就在这种妥协和联盟中,日本日暮途穷,走进了末日。】
在密苏里号军舰上,前日本外相重光葵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主持人陈晓楠:中国光复了,但问题随之而来,那就是,光复后的中国政府该是什么样子。早在1941年,美军观察组曾造访延安,发现偏隅西北穷乡僻壤里的共产党朝气蓬勃,倡导民主、 日益强大,与此相反,国民党派系林立,各自为政,国民革命军如同军官的私产。美军观察组得出的结论是:"不能无期限担保一个政治上行将破产的政权。"他们建议,应该同等支持国共两党,阻止内战爆发,推动两党共建"联合政府"。1945年早春,罗斯福告诉斯诺:"我一直在同两个政权打交道。我打算继续这样做,直到把它们拉在一起。"但几天后,罗斯福在轮椅中疲惫地睡去,永远没有醒来。】 美军投下第2颗原子弹时,第18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发布《大反攻令》,命令部下迅速出击,接受日军投降,收缴日军武器,违抗者坚决消灭。第2天,蒋介石命令朱德原地待命,不得擅自行动,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命令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不得向朱德受降,已受降的必须立即恢复,等待国民政府处置。朱德拒绝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并通告美国驻华大使,要求立即停止援助国民政府,毛泽东则发表评论说“;蒋介石在挑动内战。” 当天,新总统杜鲁门作出回答日军只能向国民政府投降,杜鲁门停止向一切国家运送援助物资,唯中国除外。为了阻止共产党扩大地盘,美国海军陆战队登陆华北。他们大规模调集军舰和飞机,运送国民革命军官兵去北方。 这一切,充分引起了共产党人的厌恶。 但杜鲁门并不希望打仗,而是敦促蒋介石和毛泽东谈判,希望新政府按照美国原则,实行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党派平等合作。不久,毛泽东和周恩来乘坐美国提供的飞机飞往重庆,就美国提出的三大政治原则与国民党谈判。 毛泽东豪放幽默,与多年来沉默寡言的蒋介石形成鲜明对照,以致第一次在公众面前露面,便征服了一大批人民。比起徒有虚名的《双十协定》,毛泽东此行博得公众好感,显得更为实际。 《双十协定》除共同认可各个党派参加政协,其他一无所获,就在协定签订的同时,国民革命军11个师在上党被全部歼灭,国共双方均不愿在各自的控制区作出让步。 无奈之下,杜鲁门要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辞职,去远东斡旋。 【主持人陈晓楠:马歇尔出发前,杜鲁门下令财政部、商业部、进出口银行暂停一切援华工作,所有对国民政府的援助均要随马歇尔的工作进展而定。对于若干年来习惯了美援的国民党来说,马歇尔举足轻重,因此劝说国共双双停火,没花什么力气。但触及军队改革,马歇尔如同在严冬里不经意触摸到冰冷的生铁,一切都僵住了。 马歇尔提议:经过裁军,国民革命军应该剩下60个师;其中40个师归国民党,20个师归共产党;共产党不应仅仅限于陆军。蒋介石听了大为震惊,他坚持国民党必须掌握50个师,剩下的10个师给共产党,而且,共产党决不可以染指海军和空军。】 1946年春天,争夺东北的斗争已近白刃化。蒋介石夺取海城和鞍山,并在本溪和四平展开激战。谁知,林彪竟以少胜多,翻过手来夺去了长春。蒋介石向马歇尔允诺,打下长春,立即停战。马歇尔信以为真,帮蒋介石运到东北两个军,却发现战争越打越大,根本无法收拾。两个月后,国民革命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军,全面内战爆发。 在芦沟桥事变9周年的纪念大会上,共产党发表宣言说:"美国反动派……在中国反动派的合作下,企图代替日本的地位,变中国为美国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毛泽东要求美国立即停止干涉中国内政,停止向中国派遣军事顾问团,并立即撤走一切在华军队。 可以说,这是共产党第一次措辞激烈地严厉抨击美国。 入冬后一个夜晚,美国海军陆战队两名士兵把刚刚看完电影的北大预科生沈崇架到东单操场,欲行强奸,被宪兵抓获。沈崇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外重孙女,看的电影是《民族至上》。消息传出,公众当然愤怒。1万名学生走上北京街头,要求外国军队立即撤出中国。 马歇尔心力憔悴,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一道约见蒋介石,但一切均无改变。 【主持人陈晓楠:马歇尔结束与蒋介石最后一次谈话,离开了中国。蒋介石一再挽留,但马歇尔知道,蒋介石不是需要他的美国见解,而是需要他带来的美援。马歇尔走后第2天,蒋介石为顺利召开国民大会,创造和平气氛,发布《停战令》。1947年春天,为了重新燃起美国人的梦想,他宣布改组政府,由张群出任行政院长,更多吸收一些小党派和美国人欣赏的自由知识分子参加。然而这一切,都没能摆脱国民政府走向终结。】 蒋介石去见司徒雷登,问为什么对西方共产党和东方共产党采取不同态度?美国人并不回应他,他就像一棵严重腐烂的草木,所有人都在等待他的死期。 1948年冬天,宋美龄再去华盛顿,但她处处碰壁,受尽冷眼。此时,人民依旧,国会山仍在,但蒋夫人抗战时期笑迎欢呼的场面,永远成了过去。 1949年初,在宋时轮、谭震林、韦国清、姬鹏飞联合围攻下,早在抗战时期就已换成美式装备的杜聿明集团土崩瓦解,杜聿明被俘虏,邱清泉被击毙,李弥化妆突围,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很快,蒋介石的政治中心南京和经济中心上海,被解放军占领。 这是一个改天换地的时代,但杜鲁门抛弃了蒋介石,却同时斩钉截铁地宣布,决不与中共政权打任何交道,一切等待"尘埃落定"。 攻占南京后,共产党曾流露出希望与美国交好的意思,中央军委命令解放军官兵不得向美军挑衅,南京军管会外事处长黄华,专门负责向各国驻华大使宣布建交原则。黄华曾在燕京大学读书,他曾面见燕大老校长司徒雷登,希望美国与新中国有一个友好的未来。 【主持人陈晓楠:按照毛泽东的指示,黄华呼吁美国撤出驻华美军,永不干涉中国内政,希望他们停止援助国民党,割断和国民政府残余力量的联系。司徒雷登要黄华告诉北京,希望面见周恩来,获得最高层的意思。毛泽东批准司徒雷登北上,却被杜鲁门厉令阻止。美国撤走了驻青岛美军,也撤走了驻华大使,切断了美国与中共最后一线联系。于是,毛泽东写下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宣布美国通过国民党侵略中国的时代从此终结。】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