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俄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猜想 |
送交者: hua_prc 2002年03月07日16:04:14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
关于俄国的等离体隐身技术已经传闻已久,中国大陆的有关理论研究也常见报道。但无论是MIG I-42、SU S-37还是J-10都给人不会隐身的感觉。难道只是真的所谓“见面不如闻名”,还是KGB们的又一次烟雾呢? 从结构上看以上三种飞机的气动结构可谓前卫,但按照美帝的相关的隐身理论分析,三者几乎都是空中的雷达反射板。铁定会成为F-22&F-35的空中火鸡。但大家是否注意到美帝的隐身理论的注重点是被动的回避雷达波,从“缄默蓝图”、F-117、B-2、F-22/F-23、再到现在的X-32/X(F)-35。美帝隐型飞机的外型越来越正常,说明外型不是隐身的唯一重要因素。从外形来追求隐身效果的道路,就目前来说已经很难有新突破。外型的太过怪异反而会令飞机的其他性能(如气动结构……)直线下降,所以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隐身飞机的设计基本上还是以目前的已有气动外型设计进行修补而成。 这种设计的不外乎以下几点: 1、机身翼融合 MIG I-42、SU S-37、J-10,从已知图片资料的分析,这三者已经或可以很简单修改就满足上述五条中的1、3、4条。但防止反射雷达波最重要的2、5、条就强差人意,这正是被人怀疑和攻击之处。虽然可以用吸波涂料改善,但也是治标不治本的硬伤。用已知的技术理解可能是这样,如果从开头所说的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就可能是另一回事。 大家的印象中的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应该是类似海军潜艇的超空泡技术,在飞机机头部用离子体发生器产生大型的等离子体“空泡”包裹飞机;或类似海军潜艇的消声瓦,等离子发生器“粘遍”飞机表面。这样的结果是,大量的电力消耗令问题很难解决。但如果只是由于上面2、5、两条就是另一回事。用小量的离子体发生器把2、5、两条“抹掉”的话,MIG I-42、SU S-37、J-10在雷达上的体积应该不会比F-22&F-35之流大很多。这样就可以解释MIG I-42、SU S-37还是J-10都给人不会隐身的感觉的真相?! 望高手指教。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