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印度用290萬平方公裡面積養活12億人
送交者: 力挽狂瀾 2014年10月15日22:20:15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zt ---

[摘要]:當我們開始積富積強的時候,印度開始積弱積貧。現在中國的糧食可以吃一半,另一半餵豬、餵牛、餵雞,自己吃肉。每年吃的肉比印度人多10倍,奧運會金牌多得多。


  首先,按照中國目前普遍的飲食水平和營養標準,印度養活的不是「十二億人」,而是「一億人口,十億牲口」。 
    然後,下文可以看做是對「為什麼印度沒能用29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養活12億人」這一問題的回答。 


    +++++++++++++++++ 


   關於引文中【苗吃紅薯並忍着胃酸宣傳紅薯好吃】一事,我覺得@ClericRe的話一語點破了真相——【細節就不要糾結了吧,稍有常識就知道苗不可能頓頓吃,號召一下大家就行了】。 


    苗說紅薯好吃,顯然是政治表態:餓着肚子也要搞工業化! 


    —————————————————— 


    下文引自《大目標》。 


    筆者還記得小時候,一到有什麼比賽,大家就會吐槽:“中國有十億人,為什麼就拼不過那些只有幾千萬、幾百萬人口的國家?”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現代體育是工業化社會之間的遊戲,農業社會的人口再多,比科技不算數,比體能也不算數。這裡沒有瞧不起人的意思,以前舊中國也參加過幾次奧運會,連個名次都沒拿過。現在的印度人口比中國少不了多少,2008年奧運會只得了一塊金牌。相比之下朝鮮還有兩塊。 


    人的體能來源於肌肉,長肌肉需要蛋白質,蛋白質主要來源於肉食。國家之間比體育,只有能吃到足夠多肉的國民才能算作人口基數。肉是糧食變的,牲畜要吃飼料,飼料中大部分是玉米、豆粕、米糠、黑麥、大麥、糙米之類粗糧,沒有多餘的糧食就沒有肉。 


   比如剛才說到的印度,每年的人均糧食產量不到200公斤,最近幾年更是下降到180多公斤,比號稱“饑荒”的朝鮮或者中國的“三年困難”時期還要少一大截(人均210公斤左右),頂多滿足口糧需要,自然沒有多少餘糧養牲畜。 


    當然印度也有人均7公斤的肉食量,實際上是幾百萬富人和一千多萬中產階級在吃肉,也就是印度能和我們拼肌肉的人口基數只有我們的幾十分之一,所以我們奧運會上的金牌比印度多近100倍。 


    與我們三年困難時期想方設法進口糧食不同,印度在2008年以前一直是糧食出口大國,每年要出口上千萬噸。筆者經常去中東,中東的所有超市裡糧食區的貨架有一多半擺滿了印度大米,而且印度大米也是最便宜的。 


    到2007年印度人均糧食產量跌破了190公斤以後,印度才頒布了糧食出口禁令。不過即便是有餘糧出口的年景,印度的人均糧食產量也沒有超過我們“三年困難”的時候。經過了三年禁而不止的糧食出口禁令管制之後,印度再次開始出售大米,隨即恢復了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國的地位,只不過這個冠軍並不是什麼榮耀。 


    為了有餘糧可賣,也為了保證百分之幾的富人和中產階級有肉吃,需要有1億窮人被拐賣作地下奴隸,以便把口糧壓縮到最少,另外還有上千萬人要到中東去打工。 


    糧食是地里長的,說起農業,中國人什麼時候都忘不了說一句“人多地少”。印度的糧食安全問題要比中國嚴重得多,不過印度的地卻並不比中國少。中國前幾年說要保住19億畝耕地不動搖,這幾年又說要保住18億畝耕地不動搖,印度的耕地有24億畝,人均耕地2畝,比中國要多出一大半。但是現在中國的人均糧食產量差不多400公斤,每畝地年產量350公斤左右,印度的平均畝產卻只有不到100公斤。 


    單產低不是印度的水土或者氣候不好。印度是熱帶國家,水稻一年三熟,印度全國的平均降雨量將近1200毫米,相當於中國最富庶的魚米之鄉。印度自稱有1/3的國土是“乾旱地區”,不過印度給“乾旱地區”定的標準足夠把我們氣死——年均降水是750毫米,相當於我們淮河以南和江漢平原——還是魚米之鄉。 


   筆者沒去過印度,不過有幾次坐飛機經過,不管走哪條航線,不管什麼季節,只要天氣好,放眼望去印度都是一片翠綠,其實不用坐飛機看,打開衛星地圖就一目了然,印度是一片綠,中國是一片黃,巴基斯坦也是一片黃。而且印度人70%是農民,其中一半是佃農。我們名義上只有一半農業人口,青壯年勞動力大多還在城裡打工,家裡幹活的都是婦女兒童和老年人。印度用全世界最多的農業勞動力和全世界最大、全亞洲最好的一塊地,自己卻處在挨餓的邊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關鍵原因在於化肥。 


    糧食來源於光合作用,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離不開養分,自然界提供的養分很有限,現代農業主要靠化肥人工補充。中國現在每年的化肥消耗量是5000萬噸,每畝地要用將近30公斤,印度只有5公斤不到,差出去5倍,印度的莊稼差了這麼多養分,自然就打不了我們這麼多糧食。 


    除了化肥,現在農民種地靠農藥、除草劑,灌溉靠水利、水泵,耕地、收割靠農業機械,育秧靠大棚、地膜。綜合起來我們現在每年的糧食平均畝產是農業時代的5倍。 


    1949年7月16日的《人民日報》有一篇通訊,標題叫《遷安、撫寧、盧龍等小麥畝產百餘斤豐收的象徵》,也就是說當時畝產百斤就叫豐收。1949年中國人均耕地是3畝,人均糧食產量207公斤,畝產不到70公斤,這是算上每年套種的豆類、土豆、白薯之後的數字。 


    現在我們拿豆子做點心,白薯當零食,土豆當蔬菜。如果把這些扣掉的話,當時我們的穀物產量只有不到8000萬噸,人均只有140多公斤。而這個時候印度的穀物產量近6000萬噸,人均160多公斤。所以當時印度人均壽命是41歲,我們才38歲。其他社會發展水平也清晰地反映了這個差距:印度的城市化率是17%,中國是13%;印度人均GDP是170美元,我們才100美元;印度的發電量是49億度,我們是43億度。在這個數字的背後,印度當時的化肥產量是我們的4倍,當然4倍也沒多少,才2萬噸。我們當時只有兩個化肥廠,使用的是最老的技術,年產量一共只有5000噸,肥效還不如一個大城市每年製造的大糞。 


   除了化肥工業,印度還有英國留下的工業基礎。鋼產量是我們的8倍,生鐵產量是我們的7倍,水泥產量是我們的4倍,鐵礦產量是我們的2.7倍,石油產量是我們的2倍,鐵路里程也是我們的2倍多。說實話,剛解放的時候我們對印度只有仰望的份。 


    和我們相比,印度的外部環境也好得多。美蘇爭霸的重點在歐洲和東北亞,顧不上南亞,所以美蘇在別處大搞軍備競賽,在印度大搞送禮競賽。整個冷戰期間,印度都是要啥有啥,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全世界從來沒有賣核潛艇的,俄羅斯卻把核潛艇租給印度用。美國把戰略空軍當成心頭肉,名字上帶“戰略”倆字的飛機很少外銷,印度卻能買到其中先進的C-17戰略運輸機,還是第一大海外用戶。不光是美蘇如此,德國的看家本事是造內燃機,其中最核心的是坦克發動機,美國都只能買成品,印度卻能買到全套技術,只是買了技術也沒造出合格的來。 


    現在如此,以前更誇張,1957年英國向印度提供了“風神”式噴氣式戰鬥機的圖紙,1961年又為印度設計了“勝利”式主戰坦克,都是當時相當先進的技術。當這一代英國武器落伍之後,蘇聯人又送來了更先進的MIG-21戰機和T-55坦克,再之後是MIG-23和T-62,MIG-29和T-72,SU-30和T-90。 


    我們解放初期,蘇聯曾經提供給我們156個大型工業項目,基本上都是國防工業和相關零部件、原材料配套工業。後來對印度,蘇聯也提供了100多個大型成套項目,也是引進蘇制武器的配套產業,和給我們的東西相比先進很多代,總價值也比給我們的多近10倍。之所以項目總數比我們的少,是因為印度看不上蘇聯的鋼鐵、冶金、化工、汽車技術,這些行當都是買的西方設備。 


   發達國家對印度的態度是“有錢的捧個錢場”,不發達國家也得“沒錢的捧個人場”,別人不說,我們在1962年中印戰爭之前沒少給印度幫忙,印度人不知好歹發動中印戰爭的時候,全世界只有一個巴基斯坦支持我們,其他窮國都在給印度捧場。教訓了印度一頓之後,我們還是把軍隊撤回到了戰前的位置,可謂仁至義盡。 


    既然沒有外部威脅,印度作為一個實行多黨制的民主國家,自然會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這時候美國為了對抗蘇聯的“輸出革命”政策,針鋒相對地搞了一個“綠色革命”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貸款,通過讓發展中國家購買美國的化肥、農藥、優良品種、農業機械、灌溉設施等等,改善本國的農業技術,提高糧食產量,消除窮國爆發革命的土壤。 


    印度當然不會錯過這種好事,20世紀50年代,印度就靠美國貸款購買美國化肥、美國農藥,搞起了“綠色革命”。一直到今天,印度仍然是美國化肥農藥的最大海外客戶之一,也是除美國之外,全世界最大的轉基因作物產地。 


    20世紀60年代初,印度靠美國的化肥農藥把糧食畝產從1950年的35公斤左右提高到了近50公斤,手裡有糧,心裡不慌。我們這時候正好處於“三年困難時期”,連毛澤東都在吃紅薯,還要忍着胃酸公開說好吃,此消彼長之下印度人便趁機挑起了中印戰爭。 


    如果按照中國人幾千年總結下來的歷史經驗來判斷,1962年的中印戰爭不管輸贏,我們都已經陷入了一個死局。那個時代我們腹背受敵,全世界都在幫印度說話,北約華約兩大集團直接送來了軍火,第三世界全體打醬油,這說明冷戰雙方正在對我們進行最後的戰略合圍。 


    但是很顯然,我們沒死,還把這個局走活了,一直走到今天這般光景。這其中的道理即便到了今天也還是有一大票人不能理解。不知道有多少知識精英一直糾結在1960年前後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之類的口水之中。 


    天災也好,人禍也好,反正我們走過來了,天也沒塌下來,而且路越走越寬,就像上一章里說到中國這幾年的高速增長同樣讓很多人沒法理解一樣。我不得不說,中國幾千年來積累出的治國謀略、生存智慧很多都已經過時了,要不然中國近代也不會混那麼慘。 


   大炮和黃油是工業化的一體兩面 


    中國、印度幾千年都是農業社會,並沒有形成適應工業化時代的思考方式。拿着農業時代的邏輯去理解工業化時代,制定生存發展的戰略,必然是南轅北轍,搞不好就會作繭自縛,印度就是這樣一個反面教材。 


    1962年印度看明白自己占了天時。在中國和美蘇鬧僵之後,印度已經成了美蘇的座上客,如果能從中國身上刷出一場勝利來,自己就可以當第三世界的領袖了。當了領袖自然有當領袖的好處,將來代表第三世界和發達國家討價還價,中間免不了可以撈不少油水,這就是封建社會包稅人地主的典型想法。 


    天時是敵人的,地利也不在我們這邊,打個比方,藏南地區相當於印度家門口的一堵牆。雖然是高原,不過印度的公路直通山下,印軍有多少人就可以上多少人,重炮可以直接拉上戰場。印軍派了一個軍來爬牆頭,後面調動的二三線部隊更是多達十幾萬。我們隔着一個青藏高原,交通極為不便,舊中國,直到建國之初,中央政府派個官員去拉薩通常都是繞道印度。 


    這樣的交通條件換了一般國家只能得到一條結論:後勤無法支持作戰,然後也就罷兵議和了。至少在抗齤日戰爭時期,西藏地方政府拒絕重慶國民政府訂購的武器過境,國民政府就一點脾氣沒有,只有求美國人空運。 


    解放軍雖然忠勇能戰,但也只能就地攏攏湊了1萬邊防部隊,重武器只有少量無後坐力炮和迫擊炮。1萬多邊防軍和敵方1個軍轄十幾個旅,五六萬人的兵力對比在這擺着,地圖上那點居高臨下優勢完全不值一提,更不要說印度後面還有多少部隊可以隨時增援。仗打到最後一個多月。我們才又調來一個師的援兵,只帶來了幾門榴彈炮和少量汽車。 


   這並不是我們反應不夠迅速,而是需要邊行軍邊修路,實在是已經到了我們後勤能力的極限了。從戰後的統計數據也能看出雙方後勤補給能力的差距,我軍打這一仗總共消耗了2萬發炮彈和70萬發槍彈,繳獲的炮彈倒有8萬發,槍彈400多萬發。 


    印軍打敗仗,也不是因為士兵太爛,印軍的主力第四師是參加過二戰的王牌部隊。二戰中這個師在英軍序列中從北非打到意大利,英國人每次有自己啃不動的骨頭就讓印度人上,自己頂不住的時候還是印度人上,以至英國人當年有句笑談“不流盡最後一滴印度血,我大英絕不屈服”。這個師的錫克旅、旁遮普旅,幾乎個個是百發百中的神槍手,廓爾喀聯隊則長於白刃突擊這些印度部隊作為英軍的炮灰,在德軍的千錘百鍊之下,每個能活下來的都堪稱精華中的精華。 


    解放軍的重火力和北非、意大利戰場上的德軍完全無法相比,輕武器比二戰時候的德軍強不了多少。但是幾場戰鬥打下來,印軍這些王牌軍全交代了,參加戰鬥的9個旅被殲滅了6個,剩下3個重創,陣亡5000人,被俘4000人,我軍只損失了700多人。 


    為什麼這樣一場對印度來說本該順風順水的戰爭卻打了個一塌糊塗?我軍在打仗的時候發現,消滅印軍一個旅部,就等於殲滅了一個整旅,打死一個班長,一個班就立即喪失戰鬥力,士兵頓時鬥志全無,甚至乖乖坐在地上等着被俘。印度兵跟着英軍打二戰的時候就經常有英國軍官被打死之後整支印度部隊當場不知所措的戰例,沒了英國主子發號施令,印度部隊不但不會繼續進攻,也不會有組織的撤退,甚至連撒丫子潰逃都不會,就那麼傻愣愣地在敵人的火力下等死或者束手就擒。 


    這只能說印度人是當順民當到家了,英國人統治了印度200多年,英國人以前,來自中亞的游牧民族建立的莫臥兒帝國還統治了200多年,再早還有一個德里蘇丹國,也是中亞人建立的,再往前則是由更早到達印度的雅利安人統治,雅利安人為印度留下了種姓制度,自己是高等種姓,波羅門(僧侶、祭司)和剎帝利(武士、貴族)、原住民則是低等種姓。 


   中國當了100年半殖民地,現在還有不少人為汪精衛叫屈,以上海租界裡的“民國范”為榮。印度幾千年都是殖民地,有點獨立自主意識的人不被殺掉也會被氣死。剩下的順民畏懼主子甚於怕死,主子讓打仗的時候,可以是最一往無前的炮灰,主子讓幹活也可以是最勤勞的奴隸。英國人在的時候,印度發展得比“老大中國”強得多,同時還能給大英帝國的世界霸權當地基。主子拍屁股一走,順民就傻眼了。第一件事就是四處尋找新主子,所以二戰之後的幾十年裡印度既親蘇又親美,同時還保留着英聯邦成員的身份,又當社會主義又當資本主義,對德法日和東歐各國也都笑臉相迎,把資源和市場拱手相讓。 


    在同一個時代,中美對立,中蘇反目,中國的外援斷絕,面對美蘇兩個虎視眈眈的超級大國,只能靠自己。古人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樣板戲也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於是中國就有了兩彈一星,建立起了自己的工業體系。 


    在印度靠美國貸款和美國化肥、農藥進行“綠色革命”的時候,一場“靠自己的綠色革命”也在中國悄無聲息地發生了。1958年中國的糧食總產量已經達到了2億噸,就算是1958年有“放衛星”的嫌疑,之前幾年中國的糧食產量也已經達到了1.9億噸,但是直到中國爆發本土綠色革命之前,1969年產量仍然只有2.1億噸。 


    即便那時候在農業上奉行的是“以糧為綱”的政策,把所有非必需的農副產品全都停掉,節約土地和人力來保障糧食生產,但是僅僅靠人的雙手,從土裡刨不出多少產量來。 


    現在中國每畝化肥施用量近30公斤(純養分),如果換算成養分相同的糞肥,至少需要1噸,那時候中國人均耕地2畝多,一個人一生產生的排泄物積成肥料也只有七八噸,每年平攤到每畝土地上不過相當於一捧化肥。 


    所以,無論怎麼努力,糧食產量必然會卡在這個水平,這不是經濟學,只是生物學。但是從1970年起,中國的糧食總產量開始以平均每年2000萬噸的速度增加。1962年我們的糧食總產量是1.6億噸,到1978年實行農村承包製改革之前,糧食總產量已經突破3億噸,中國的人均糧食產量超過320公斤。 


    這個變化是在1978年以前發生的,顯然不是靠積極性,也不可能是由於中國忽然找到了很多糞。真正的原因是中國完全掌握了化肥、農藥製造技術,開始大規模建設化肥廠。 


    這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和過往的王朝興衰相比,這一次中國的糧食產量開始穩定地超過人口增長,中國人從此永遠告別飢餓,也將永遠告別“一將成名萬骨枯”的王朝周期率。 


    現代化肥工業最重要的部分叫合成氨工業,合成氨工業生產氨,氨則是製造幾乎所有氮肥、磷肥的基礎原料。中國解放前留下兩座合成氨工廠,20世紀50年代又建了4座,20世紀60年代建了20多座,到1970年總產量也只有200萬噸,不到現在化肥用量的1/20。 


    那時候中國人還在餓肚子,為什麼不能多建點呢?不是我們不想建,那時候我們實在是沒那個技術,想建也建不起來。歐洲人19世紀中期就發現了合成氨的反應原理,但是真正建造出能夠工業化生產的合成氨裝置是20世紀。 


    合成氨的原理是我們高中化學課本上的內容,到現在我只記得一個“高溫高壓”,高溫是三四百度,高壓是幾十到幾百個大氣壓,介於19世紀末的戰列艦上用的高壓汽輪機與20世紀的潛艇殼體之間。設備管路需要承受的壓力更高,大約是炮管的1/10,所用的原材料也是和炮管差不多的合金鋼無縫管。 


    所以19世紀末西方列強造了幾十年巨艦大炮,到20世紀初就能造合成氨設備了。現在,哪些國家能獨立設計建造下潛深度幾百米的潛艇,哪些國家也就能建造年產幾十萬噸的大型合成氨設備,能得到吃不完的糧食。大炮和黃油在工業時代根本就是一回事。 


    合成氨工業最初並不是用來做化肥的,而是做炸藥,巨艦大炮就意味着一發炮彈幾噸重,兩條戰列艦對打一個小時要消耗幾百上千噸彈藥,舊中國全部的合成氨產量也不夠一場大海戰消耗,列強們對炸藥的巨大胃口為合成氨工業提供了一個必須出現的理由。中國在巨艦大炮時代是旁觀者,自然也就錯過了巨艦大炮時代的技術積累和產業積累。 


    甲午戰爭的時候,中國最大的一條國產軍艦是2700多噸的“平遠”號,很多關鍵零部件和關鍵材料還是進口的。當時日本最大的國產戰艦是4000噸,關鍵零部件同樣是進口的,那時候中日之間並沒有多大差距。 


    不過,甲午戰爭我們打敗了,賠掉了2億多兩銀子,曾經在戰場上重創日軍旗艦,自己中彈數百發,無一處被擊穿的“平遠”艦成了中國近代工業史的絕唱。日本打贏了甲午戰爭,拿着我們賠的銀子去建造新軍艦、新大炮,開始積富積強。我們把銀子賠光,再也造不起戰艦。從此我們所失去的技術積累、產業積累就此成了日本人的發展空間。 


   20世紀50年代,我們從蘇聯得到了156個工業成套項目,其中就有製作炸齤藥、大炮、潛艇的工廠,但是蘇聯人並沒有告訴我們怎麼用這些技術造一座化肥廠,我們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 


    經過十幾年艱難的探索,到1970年,我們的“濟南”號驅逐艦和第一艘核潛艇下水。這兩條主戰艦艇都使用高性能汽輪機動力,與此同時,我們也掌握了合成氨成套設備的建造技術,隨後一口氣建了幾百套合成氨裝置和上千個化肥廠。 


    有了工廠就有化肥,從1970年之後,平均每年化肥產量增長100萬噸,1975年之後每年增加200萬噸,相當於1970年的化肥總產量。而在這之前,由於沒有突破關鍵技術,我們建化肥廠還必須進口關鍵設備,20世紀60年代我們的化肥產量平均每年只能增長20來萬噸,對應的糧食產量起起伏伏,10年只增長了3000萬噸(按1958年算),印度同期靠買化肥,買設備造化肥,糧食產量也增長了3000萬噸。 


    數字是繁瑣的,但把這些數字堆在一起,又一次無可爭辯地表現出了一個指數增長態勢。農業化社會並沒有什麼指數增長,所以用農業社會的思維做出的政策很難考慮到自己會被別人的工業化指數增長甩掉。 


    農業社會只有一種指數增長:王朝更替的時候,流民的增加是指數式的,這個指數增長總是創造一些歷史奇蹟。所以我們在被逼無奈的時候,沒有放棄努力,而是乾脆懵懵懂懂地決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結果奇蹟就降臨在我們身上。 


    印度幾千年都沒出過陳勝吳廣,不知道啥叫指數增長,不知道啥叫滾雪球,自然就錯過了和我們一起打開物質財富指數增長的閥門的機會。 


    工業都是相通的,我們的農藥工業、農機工業也按照和化肥工業差不多的路數發展起來。以指數式增長生產出化肥、農藥、水泵、農業機械、地膜和塑料水管,保證了中國糧食畝產增長保持在平均每年10公斤以上,遠遠高於人口增長率。與此同時,印度的糧食畝產量平均每年增長不到2公斤,20世紀90年代以後,產量增長速度逐漸開始低於人口增長速度,到了印度的90後長大成人的時候,他們就算把褲腰帶勒斷,也不可能再勒出餘糧用來出口了。這些數字說明,當我們開始積富積強的時候,印度開始積弱積貧。現在中國的糧食可以吃一半,另一半餵豬、餵牛、餵雞,自己吃肉。每年吃的肉比印度人多10倍,奧運會金牌多得多。(

0%(0)
0%(0)
  作者才是無知, 印度可耕地面積是中國三倍!  /無內容 - warbow 10/16/14 (21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新西蘭女兵給解放軍跳毛利戰舞(組圖)
2013: 古巴網友炸鍋:中國研製出比美國更厲害
2012: 江夏:中印戰爭慘敗50周年祭 新德里選
2012: 麥克阿瑟說:“誰想跟中國陸軍打仗,一
2011: 軍容壯盛:旅順港實拍北海艦隊
2011: “飛豹”墜機續:高度低第二個飛行員來
2010: 美感到恐怖:中國幾乎全部軍事演習都全
2010: 你知道嗎?南京保衛戰-17位國民黨將軍
2009: 迴腸盪氣的年代新中國強行收回外國兵營
2009: 中國殲10戰機的世界最新排名:絕對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