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樁:歌劇欣賞(1)—— 什麼是歌劇 |
送交者: 木樁 2016年09月10日18:46:52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
歌劇,意大利語 Opera ,來源於拉丁語“作品”的複數形式 Opus。歌劇的中文意思很確切,顧名思義,就是以歌唱和音樂來交代和表達劇情。但是,歌劇不僅包括舞台上的獨唱,重唱和合唱,也包括對白。歌劇是把戲劇,文學,音樂,舞蹈和美術結合在一起的綜合藝術。 歌劇最早出現在16 世紀,歐洲文藝復興發源地意大利的佛羅倫薩 。當時有那麼一群人文主義學者組成了一個叫卡梅拉塔(Camerata )的會社,這就是最早期的佛羅倫薩藝術集團。這些知識分子,藝術家聚集在一起,唱歌,演奏樂器,討論古希臘的音樂理論和表演風格,借鑑並把古希臘舞台上的悲劇和喜劇重新搬上舞台,把音樂和文字交織在一起,給復古音樂帶來了新的形式—— 音樂,芭蕾舞蹈和舞台三位一體。特別是文字和音符,音樂,詩詞的相輔相成,他們認為,創造出文字和歌唱水乳交融的音樂,是復興希臘-羅馬音樂的最佳途徑。當時,佛羅倫薩的梅迪奇(Medici)家屬在銀行界,宗教界和政界很有地位,出於婚喪喜慶場合的需要,在客觀上催生和資助了這種嶄新的藝術形式。 然後,意大利的歌劇傳播到了歐洲各國。德國的作曲家Heinrich Schütz, 法國的作曲家Jean-Baptiste Lully, 和英國的作曲家Henry Purcell,相繼在自己的國家裡開創了歌劇的先驅。儘管歌劇逐漸普及於歐洲,蔓延至俄羅斯,甚至中東和遠東,一直到18 世紀,意大利的歌劇依然是歐洲的主流。1778 年,在意大利的城市米蘭,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歌劇院,斯卡拉大劇院,Teatro alla Scala。 之後,歐洲各國相續建造了巴洛克式的歌劇院:維也納歌劇院(人們熟知的金色大廳),巴黎歌劇院,英國皇家歌劇院,莫斯科大劇院;直至二十世紀,出現了現代建築的歌劇院,例如德國的柏林歌劇院,澳洲的雪尼歌劇院;二十一世紀,中國在北京建造了國家大劇院。 歌劇院的觀眾座席往往排成圓形或弧形,前低後高,為什麼?這是因為文藝復興時代還沒有麥克風這樣先進的器具。演員在台上唱歌,聲音只能傳播到前幾排的觀眾。歌劇院的特殊設計,是藉助聲音反射和共振的原理來增強歌手的聲音。 更重要的是,意大利在唱歌技術上,創造並發展出了一種新的唱法——Bel Canto (Bel Canto = 優美唱法,中文正式翻譯為美聲唱法)。這種唱法和以前的不同之處在於發聲的方法,當聲帶發出嗓音之後,利用腹部和胸腔呼吸,這樣大大地增加了發聲通道里的空氣流量,在聲帶的震動下帶動的氣流, 經過小舌和軟齶,在鼻腔里產生共鳴,在歌手的控制下產生特殊的聲學上的效果。 19 世紀,像卡魯索(Enrico Caruso), 吉利 (Beniamino Gigli),那樣傳奇般的意大利美聲歌唱家,為歌劇帶來了它的高峰時期,或者說,黃金時代。 他們的聲音之所以有那樣強大的穿透力和持續力,豐富的音質和優美的音色,靠得就是這種美聲唱法,他們能在一個諾大的劇場把聲音傳播到每個角落。
美聲中的女高音(Soprano),是歌唱中最高的聲部,她們按音色,音區等不同特點分為:花腔女高音(Coloratura Soprano),抒情女高音(Lyric Soprano),和戲劇女高音(Dramatic Soprano),其中抒情女高音是最為重要的女高音 世界上名聲顯赫的女高音有希臘的 Maria Callas(1923),德國的 Elizabeth Schwarzkopf(1915),澳大利亞的Joan Sutherland(1926);當今活躍在舞台上的有美國的Renée Fleming (1959), 俄羅斯的 Anna Netrebko (1971) 和德國的Diana Damrau (1971)。當然還有更多非常有名望的歌唱藝術家,這裡不一一列舉了。 歌劇中,台詞(word 或者 lyric)都譜上相應的音符(notes 構成的melody)。最初都是比較嚴肅的朗誦般的訴訟,配上簡單的樂器伴奏。後來在風格上面的發展,常見到的台詞朗誦的情節,反而被樂隊伴奏下的歌手奪走風采。通常一部歌劇中常有數個“詠嘆調”(Aria),有時也稱為“抒情調”,廣為人知的幾首詠嘆調成為獨唱音樂會中的保留節目。 歌劇故事的永恆主題包括善與惡,善的主角總是男高音和女高音,而代表惡的都由男低音和女中音來擔當。這種約定同中國京劇的臉譜有所類同:英雄總是紅臉長鬚,壞人總是黑臉白鼻子。當然,輔助角色也有精彩的片段,例如《茶花女》中的男主角阿芒的父親喬治,他是個男中音配角,他的演唱和男高音主角的演唱同樣感人肺腑。 歌劇是由文字表達的故事(libretto)配備了音符,勾成了旋律,用唱歌的形式講故事。按所講的故事的主題,編成的歌劇也相應反映出不同的風格,對此,常有不那麼嚴格區分的叫法,它們分別如下: 正歌劇(Opera Seria)—— 初衷是為了恢復古希臘的單音歌唱,很自然,最初的歌劇都是以著名的古希臘悲劇和神話人物的舊題材賦以新的藝術形式,而使之更為悲壯和感人。處理的多半是英雄人物的失敗,沒落,伴隨着強烈的情感衝突,這種風格的歌劇往往是嚴肅,悲壯,雄偉。蒙特威爾第的《奧菲歐》,莫扎特的《唐-璜》可歸入這此類,這種形式的歌劇在18 世紀後期,逐步衰落,變成了歷史。 大歌劇(Grand Opera)—— 往往是大題材,大樂隊,大場面,除了詠嘆調外,往往伴隨重唱和大合唱,布景華麗,常有芭蕾舞插入。其實,大歌劇是一種法國式的正歌劇。威爾第的《阿依泰》,《茶花女》,《唐.卡羅》,古諾的《浮士德》,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可歸入此類。 喜歌劇(Opera Buffa)—— 顧名思義,是指生動活潑,具有喜劇性格的歌劇體裁,內容常取材於日常生活場景或普通人的小故事,音樂和唱詞較為通俗易懂。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 比采的《卡門》(雖然是以悲劇結局)可歸入此類。 滑稽歌劇(Opera Comic)—— 法國式的喜歌劇,有時插入說白,小丑角色,劇情往往幽默調侃,諷刺譏笑,輕鬆愉快。唐尼采蒂的《軍中女郎》,奧伯的《魔鬼兄弟》可歸入此類。 在歌劇藝術歷史上,有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就是德國作曲家瓦格納(Wagner,1813)。瓦格納是詩人和音樂家集於一身的天才,他的貢獻就是對傳統歌劇進行了徹底的改革。瓦格納歌劇的特徵:強調簡潔,甚至不再分幕,成了無中斷的演出。內容不再敘述過去的歷史,而是將來的奇妙幻想。為了達到這些特殊要求,瓦格納歌劇的舞台設計非常超前,可以前後旋轉,上下移動,成了一個立體舞台。據說希特勒非常欣賞瓦格納的作品,二次大戰後,以色列一直拒絕公演他的作品。在歌劇歷史上,瓦格納可算得上最受爭議的人物了。瓦格納創作了很多作品,別具一格,空前絕後。如果一定要我給出定義,我覺得瓦格納的作品像油畫中的抽象派—— 突破傳統。 除此之外,傳統的歌劇也在不斷地演變和吸收到其它的表演藝術中,比方英國的Andrew Lloyd Webber ,他所創立的Theatrical Musicals 就和歌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許多人甚至把 百老匯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Cats 稱之為歌劇。主要的差別,恐怕就是歌手並不需要歌劇科班出身那樣,有着嚴格的訓練以及高度的技巧。 完成一部歌劇,需要四個組成部分:第一, 導演(Director),舞台演員的選擇,交響樂團和音樂的選擇,都由導演拍板定案,所以,演出的成功與失敗都和他有着舉足輕重的關係;第二,音樂指揮,這就是交響樂團的指揮家;第三,舞台設計,這裡包括了舞台布景,燈光設計,演員的服裝; 第四,歌唱演員,舞蹈演員,群眾演員。每當一部歌劇演出結束,四個部門的角色, 逐個上台,向觀眾亮相,致意,謝幕 。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 House,位於美國紐約的林肯中心,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著名歌劇院之一,每年公演約 240 部歌劇。大都會歌劇院的前身,是19世紀後期建於百老匯39號大街和40 號大街之間的一座劇院。1965 年改造成歌劇院,成為林肯表演藝術中心的核心部分。大都會的建築風格,融合古典和現代的元素,氣勢磅礴,規模宏大,高達十層樓,3625 個座位,加上122個包廂,可容納 4000 多名觀眾。 歌劇藝術在當今社會中面臨着危機:首先是觀眾老年化,據統計,歌劇院現在觀眾的平均年齡為64 歲。歌劇是歷史的遺產,表現的題材都和過去有關,欣賞歌劇需要有一定的歷史方面的知識,也要有一定的藝術方面的修養。年輕一代對歌劇並不關心,歌劇院極少有年輕人在場,這個現象,在美國尤為嚴重,歌劇藝術存在着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的危機。其次,觀眾減少就帶來財政赤字。要知道,維持一個世界級的大劇院和服持排練歌劇的班子,都需要巨額資金。 2006 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迎來了新的經理Peter Gelb。 在Peter Gelb的創導下,有了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 —— 實況轉播。Bloomberg Internet Satellite —— 以紐約為大本營的一個商業機構,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提供了免費使用HD transmitting,在演出期間,每星期六下午,通過衛星鏈接,作高清電視實況轉播到有專門音響設備的電影院或劇場。在2013-14年中, 全世界已在 66 個國家, 2000 個劇場(其中800 個 在 美國) 有實況轉播,紐約大都會由此得到幾千萬元美金的盈利,觀眾也增加了很多。這也算是Yankee Ingenuity 的創新精神為歌劇的未來摸索的一條路吧,但願此路暢通,歌劇能獲新生,這可是美輪美奐的藝術啊! 在下文中,我將再與大家分享我個人欣賞歌劇的一些體會。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5: | 茜西:《長城長》 | |
2015: | 現場版《七月的草原》劉牧 | |
2014: | 【秋情月韻】夢萍韻:《叫一聲哥哥你快 | |
2014: | 【秋情月韻】譚韻英風:- 京劇 狀元媒 | |
2013: | 【雪域草原 :手心裡的溫柔】by 哈佬“ | |
2013: | 9月18日--10月2日 2013高山流水論壇【 | |
2012: | 夢鴿兒朗誦【吐魯番 夢的地方】作者: | |
2011: | 歡迎1唱等劈開拉!紅卡【仰望雪域】王 | |
2011: | 《仰望雪域》 孟文豪MV真人版,祝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