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英豪big-apple
萬維讀者網 > 高山流水 > 帖子
路家:月光奏鳴曲-音流上閃爍着微茫之光
送交者: 路家 2005年05月05日12:09:06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送給網友alisa

《月光奏鳴曲》是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最聞名的一首
作者:路家

三連音前後相連,不絕如縷,潺潺涌到耳邊,徐緩輕柔地攏住了聆聽的心靈,眼前如有幻境。這是《月光》的開頭,照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演釋名家,鋼琴大師威廉·肯普夫所說,是“三連音輕聲細語,音流上閃爍着微茫之光。從深暗中,浮起了那支憂心忡忡的主題……從第一樂章的《柔板》中,可以發現印象派的萌芽。我們從傾聽中仿佛目有所見,而我們的內心視覺也在幫聽覺的忙。”這個樂章予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它在樂音的分布上十分和諧,好像不露聲色地用真情徐徐而又均勻地抹在每一個音上。整個樂章在音調上達到驚人的統一。從一開始,音樂里的和聲就夾着微風吟唱,好像一架大自然的風琴。這種感覺帶領着我們,在音樂里,一直走到了裊裊逝去的餘音。這個第一樂章,其實說的是淒婉的面向死亡的情感,其內在的“真意”是陰沉而熾烈的葬禮思緒,可是音樂里那種單純而又真摯的美感又實在太動人了,對於程度不深的愛好者來說,要體會這一層“真意”,怕是極其為難的。對音樂的理解,往往就有這樣的情況,我們明明被告知了一支樂曲的真實“內容”,但是在自己心裡真切的體會上,還要等待在某時某地、某種境遇里的“緣”。有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讓《月光奏鳴曲》極度流行,迷倒無數有情人的,無疑正是曲中令人沉醉、惹人遐思的美感,而非其中“從第一個音符到最後一個音符的悲劇”。這個樂章的“水面”無比柔和寧靜,我們要含着對每一個音的愛惜,仔細捉摸,才能體會到其中情感的律動和充滿冥想、哀傷、幻覺、衝動、悲憤的豐富層次。這種“費解”不僅對於我們愛好者來說如此,就是對於職業的鋼琴演奏家,也是常常只顧在“詩情畫意”里做文章,要表現出音樂內涵里的悲劇性來,並不容易。(《月光奏鳴曲》的演奏版本很多,我們仔細去體會,有的輕快,有的呆板,有的深沉,差別很大。)然而我們若要去接近曲中“真意”,卻非得先把那“詩情畫意”的念頭割去不可。

第二樂章優雅輕盈,卻又十分玄妙!對這個樂章最著名的評論是李斯特所說的“兩個深淵之間的一朵小花”。它的面容像是美妙而歡暢的微笑,可是照羅曼·羅蘭說來:“這個歡樂的、微笑的美人不可避免地會引起——事實上真的引起了悲哀的加深。她的出現使起初淒切的、壓抑的內心變成復仇的激情。”鋼琴之王李斯特早就坦承:由於節奏上的變化不定,要想把這個樂章奏好也是極其困難的。

還是羅曼·羅蘭,把第三樂章看作“流芳百世的爆發……夜晚強烈的暴風雨……內心巨大的畫面”。這是沸騰的血液的衝鋒,心臟在猛烈地擂着戰鼓,琶音的巨浪前赴後繼,在浪峰的最高點上捶響重音!《月光奏鳴曲》結束了,可是我們還應該再給自己一些時間,體驗在內心裡、在四周的空氣里顫動不已的喘息。回想第一樂章,因其無比動人的美感而變得“費解”,如果把這個末樂章里憤怒的激情、搏鬥的力量看做在第一樂章里被抑制的悲痛終於爆發,庶幾可以加深對第一樂章的理解。

《月光奏鳴曲》是貝多芬筆下的一篇奇文,辭藻絢麗如《莊子》《離騷》,音樂的內容卻如《國殤》般沉痛壯烈。老實說,它真是好聽,但又真是難以讀通!(有種解釋說這是貝多芬為一場失敗的愛情而作,但這在紀念此曲問世200周年的研究中也被否定。)可是——嚴謹的音樂內行們請原諒我——假如我們的內心就在第一樂章里聽到了、看到了明月灑落的清輝,從而在音樂里享受着顫動心弦的喜悅,那又是多麼美麗的“錯誤”!在這首並沒有描寫月光的《月光奏鳴曲》裡,流動着音樂本身純淨無暇的美感,再加上那一份無比深切的真摯和溫柔,叫人怎能不在舌尖品出畫意、詩情?難怪有人說,《月光奏鳴曲》應該在所有音樂作品中享有“最罕見、最優先的特權。這個特權就是:不論獻身音樂者或是門外漢都同樣喜愛它;只要世間還存在着能聆聽的耳朵,能愛能愁的心,人們就會一直喜愛它。”

“月光”一名的由來,是德國名詩人海恩里希·雷爾斯塔布(他是舒伯特很多歌曲的詞作者)在評論中稱第一樂章使人想起瑞士盧塞恩湖上的月光。這個明目張胆的誤解從此被出版商用作了此曲的標題,流傳至今,卻又因為標題本身足以誘發引人入勝的詩意聯想,倒為此曲招徠了無數的“音樂耳朵”。這種“詩意”入不得門內人的眼,對於門外的廣大愛好者來說,卻實在是功不可沒。音樂中“詩意”的影響力,於此也可見一斑。 與這個標題同樣富有“詩意”,而又與作品更加風馬牛不相及的,是有關此曲系貝多芬為盲女所作的傳說。這個完全是無中生有的故事自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傳入我國後,一直流行了半個多世紀。幾乎可以說它流行到哪裡,就在哪裡招募了大批的愛樂新兵,真是厥功至偉!近年來論者說及《月光》,往往只是帶出一句“那故事並不真實”之類的話,想來若漸漸使這故事不為人知,那是多麼可惜!這是音樂史上最出名而動人的傳說,我們自當有所了解。

話說貝多芬有一晚在郊外散步,忽聞一座簡陋的木屋裡傳來鋼琴的聲音。駐足傾聽,那曲調正是他所作的一首鋼琴奏鳴曲。在這樣貧苦的鄉下人家,竟有人彈奏如此艱深的樂曲,使他十分好奇,就走到窗外聆聽。忽然琴聲止住,有少女的聲音嘆息道:“哎呀不行,這段太難了,我彈不好。要是能聽聽貝多芬彈奏,那可多麼好。”又有男人說:“唉,要不是這麼窮,我一定會設法買張票,讓你聽到他的演奏。”貝多芬大為感動,就敲門進去,眼前是一個還在勞作的鞋匠,在破舊的鋼琴邊,坐着一位盲眼的少女。方知鞋匠是少女的哥哥,二人相依為命,少女聽鄰近的貴族家彈琴,記住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先生”的這首樂曲。貝多芬說:“我也是一個音樂家,想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他就在這架舊琴上彈起少女剛才所彈的樂曲。樂音無比美妙,一曲奏竟,使這位盲眼的少女感動得熱淚滿頰。忽然夜風吹滅了燭火,皎潔的月光從窗口侵入,恰恰罩住了盲眼的少女和鋼琴的鍵盤。貝多芬為如此清幽的景況所感,樂思泉涌,當即在鋼琴上即興作出《月光奏鳴曲》。開始時,琴音恬美幽靜,如明月冉冉升上天幕,將銀光灑向林野山川。第二段里,曲調變得輕快活潑,好像淘氣的精靈在月光里嬉戲。最後,樂曲向着遼闊激盪的海洋,奔涌呼嘯而去。貝多芬起身就衝出門外,跑回家裡,連夜把剛才彈奏的樂曲記在五線譜上——不朽的《月光奏鳴曲》誕生了!而那一對貧苦的兄妹,還沉浸在這從天而降的喜悅里。

這故事是虛假的,對理解《月光奏鳴曲》的內容更是毫無幫助,但這美麗的錯誤卻讓無數心靈從此愛上了音樂!

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共三十二首,(《月光奏鳴曲》是其中的第十四首。)其地位是鋼琴音樂里的“新約聖經”;寫作時間超過三十年,在音樂的風格和精神內容上,都被看作貝多芬的音樂自傳。其中除了開頭幾首還多多少少帶有前人遺留的社交色彩,以後就全部是一顆勇猛的心靈在音樂里的闖蕩。尤其是自第二十八首以後的五首晚期作品,地位極高,蘊涵極深。第二十八首(作品101)和第二十九首被人們尊稱為“101”和“106”,後者更是全部鋼琴奏鳴曲文獻中的“大雄寶殿”。而最後一首中的孤高奇崛,又令人恍然作“鐵馬冰河入夢來”之想。

下栽
http://www.bbsland.org/music/08 No 14 In C Sharp Minor Op 27 No.mp3
http://www.bbsland.org/music/09 No 14 In C Sharp Minor Op 27 No.mp3
http://www.bbsland.org/music/10 No 14 In C Sharp Minor Op 27 No.mp3

說明:原帖丟失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