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英豪big-apple
萬維讀者網 > 高山流水 > 帖子
牢頭推介:面哥早期作品---《演奏的時代》(7)
送交者: 鄒一眠 2005年05月08日12:02:02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最早把馬勒捧為“偉大作曲家”的,是他的弟子、指揮家布魯諾-瓦爾特。人們一般不會懷疑作為大指揮家的瓦爾特的判斷;但我們也有充分了理由說:瓦爾特很可能是在馬勒的作品中追求他自己的理想。就是說,先不管馬勒作品本身的價值如何,從主觀上講,作為馬勒的弟子,瓦爾特當然希望他的導師的主要成就是“作曲”。現代德國指揮事業的三大支柱,瓦爾特、克倫佩勒,還有至高至尊的威廉-福爾特文格勒[注1],竟然也對自己劃時代的演奏業績認識不足,而一直抱着以卓有成就的作曲家名垂青史的夢想不放。從他們的書信集中可以看到,一旦他們中的哪一個發表了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一闕小品,也都要互相和朋友、同事們祝賀一番。這不僅可笑還有點可憐。此外,盡人皆知,連當代一流指揮家、演奏家中的佼佼者列奧納德-伯恩斯坦[注2],對於成為一名作曲家也始終懷着不可遏制的欲望,試驗、追求、徘徊、惆悵,徒耗着自己無多的精力去填充早已反響杳無的作曲淵藪,這卻是十分可悲的了。

那麼,不能作曲或不事作曲的演奏家們該怎麼辦呢?

當演奏技術作為分割零售的商業行為成立以來,就是說,當演奏家靠着音樂會和唱片商可以取得比作曲家更多的收入時,人們便十分自然地想到,應該按照商業的法則使演奏家的“複合體”的價值增值。

早在剛剛脫離單聲部音樂的時代,作曲家為了演奏自己的作品,就需要聘請樂隊和合唱隊。由此可知,從文藝復興時期起,就已經出現了為他人而演奏的人。演奏者為別人支付了自己的勞動,別人就要按照商業法則支付給他報酬。這樣,“不含作曲家在內的演奏行為”從一開始就具有了職業化的條件。

到了王公貴族和教會僱傭音樂家(作曲家)的時代,演奏家作為賣藝街頭、吹簫吳市的藝人,所得的報酬十分可憐。當然,即便是在那種社會財富非常匱乏的中世紀時代,這也是一種極不公平的欺詐。所以,靠本事吃飯的藝人完全沒有必要為此自卑。十八世紀以後,由於聽眾渴望不斷聽到新作,因此出現了專業的樂隊。這時,演奏家們才可以像作曲家一樣,坦然為自己的工作要求金錢上的保障了。

進入十九世紀後,隨着資本主義帶來的社會經濟文化高速發展,音樂會的聽眾層也急劇膨脹。人們不但渴望新作,而且增加了一種非常重要的需求---渴望反覆地欣賞名作。在市場機製作用下,音樂廳競相建立,音樂會的場次持續地增加。音樂逐漸產業化,演奏行為也具備了“批量生產”的意義,於是,演奏家的收入超過仍然是“個體戶”“小農經濟”“人自為戰”的作曲家,已成為歷史的必然。誰都會算這個賬:作曲對於一個作品來說只能進行一次,而演奏對於一個作品來說,卻可以進行多次,批量生產。

現在開始輪到作曲家大叫“不公”了。然而,能夠使作曲家本人的作品產生“重複”的,僅僅是出版社。只是到了20世紀後期,才開始對演奏課以著作稅。以前,作曲家只能從出版商那裡取得所謂的“版稅”(稿酬)。只是在這一點上,作曲行為才具有生產上的意義。

在音樂家只是演奏自己作品的時代,由於不存在靠演奏他人作品吃飯的音樂家,所以,出版商出版的樂譜只有“業餘愛好者”才會買來消遣。在收音機和唱片尚未出現的時代,如果想要再現音樂會上的感受,除了在家裡“自我解決”之外,別無他法。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當年那些買樂譜以自娛的人(第一代粉絲)的購買動機,與今天掏錢買唱片、從網上盪歌下曲者的動機並無不同。這種動機和需求,就是音樂產業經營者的逐獵物。

為了適應“業餘愛好者”的水平,有必要把出售的樂譜化繁為簡。貝多芬為了使自己的交響樂譜賣的更多,親手把它們改編成三重奏。肖邦在出版自己的作品時,也將其改成了較自己平時彈的更簡單的譜子。就是連“練習曲”這樣的雕蟲小技,或者是沙龍鋼琴家彈奏的、為社交界的夫人們助興的旋律甜美的氣氛音樂,也都儘量改的容易些,以利銷售。勃拉姆斯[注3]向以孤傲寡合的自尊著稱,可是,在無情的商業規律的“屋檐”下,也不得不時時向出版商低頭折腰。不過即便如此,出版商擲給作曲家的金錢,也無法和演奏家的巨額收入相比。

待續/嘿嘿---

[注1]:威廉·福爾特文格勒 Wilhelm Furtwangler (1886-1954)

德國指揮家。八歲開始學音樂,上小學時即顯露出其非凡的音樂天才。起初在朱里赫與斯特拉斯堡任指揮,後歷經柳伯克、曼海姆等地,1920年應聘為柏林愛樂樂團指揮。
曾於 1926-1928年指揮紐約愛樂樂團,歸國後任萊比錫格萬特豪斯樂隊指揮,同時到德國各城市及維也納、巴黎、倫敦等地巡迴演出,所到之處,觀眾們無不歡聲雷動,他由此而名震全球。

1937年成為柏林國立歌劇院音樂總指導、柏林愛樂樂團指揮和德國納粹政府的音樂顧問,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被誤作戰犯。1947年他終於被宣判無罪,才重新開始演出。福爾特文格勒的指揮特點是:一登上指揮台,就處於一種忘我狀態,時而吟唱,時而面目動情,時而踏足,時而閉上雙眼……奇怪的是,樂隊成員會情不自禁地與他一同作出反映。

他的指揮富有催眠術般的魔力,聽他指揮演出時,聽眾好像看不到樂隊,而會全神貫注到令人迷醉的音樂中。

在指揮旋律時,他不贊成有稜有角地拍擊,認為那樣會破壞旋律的流暢性。在他的指揮中始終保留着瓦格納浪漫主義指揮學派的主觀因素,因此他屬於典型的浪漫主義學派指揮家。他指揮的曲目廣泛,氣勢雄厚,是德國優秀指揮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2004年11月30日,是福特文格勒去世五十周年的紀念日。為紀念這位二十世紀古典音樂指揮領域最為傑出的人物,各大出版商和古典音樂演出團體舉辦了各種活動。而福特文格勒在古典樂壇的地位早已超越了一位指揮家的範疇,他被認為是德國傳統文化的衛道士,以自己畢生精力為發揚德奧傳統音樂的偉大精神而努力。

在福特文格勒的指揮生涯中,其對於貝多芬作品的演繹被舉世公認,特別是他指揮拜洛伊特節日管弦樂團與合唱團在1951年1月在音樂節現場錄製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如今這個錄音被EMI公司再版,收錄在“世紀偉大錄音”系列中,成為“貝九”歷史錄音中的又一個經典版本。雖然因為年代久遠,錄音效果比較差勁,而且是單聲道,但依然有眾多樂迷鍾情於這個版本。許多評論家認為福特文格勒的這個錄音,所散發出的深厚內涵絕非其他後輩所能企及,其博大、深遠的意境以及充滿激情的演奏,再加上四位獨唱演員的精彩表現,足可掩蓋錄音技術缺陷所帶來的遺憾。

[注2]:列奧納德·伯恩斯坦(1918—1990),是著名的百老匯戲劇作曲家,又是偉大的交響樂和芭蕾舞曲的作曲家,傑出的指揮家,同時他還在大學開設講座並將之製作成電視節目發行,因而又是著名的音樂教育家。一個人所有可能的音樂天賦都集中於伯恩斯坦一身,因而他的精神和音樂的多樣性是十分罕見的。對伯恩斯坦來說,沒有嚴肅音樂和輕音樂的區別。他在談到自己音樂的“無窮多樣性”時說,“對我來說,所有音樂都是嚴肅的。”伯恩斯坦一生躬耕於交響樂、歌劇、芭蕾舞劇園地里,他的指揮藝術享譽世界,同時還為百老匯戲劇作曲,從精神的多樣性和音樂的多樣性來說,他已成為一種百年難遇的現象。

[注3]: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國古典主義最後的作曲家,出身於漢堡的一個音樂家庭。早年曾從戈賽爾、馬克遜學鋼琴,一生交遊頗廣,尤其得到舒曼夫婦及約·阿希姆賞識與支持,是創作與演奏並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極少採用標題,交響作品中模仿貝多芬的氣勢宏大,然而筆法工細,情緒變化多端,時有牧歌氣息的流露,仍帶有自己特點。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與巴赫,貝多芬並稱德國音樂史上的“三B”。 他重視奧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餘首改編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內樂的地位。他還作有二百餘首歌曲、一批鋼琴小品與主題變奏曲、協奏曲,其中以《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 他的四部交響曲有很深的音樂造詣,但晦澀難懂,其中《第一》和《第四》最為有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號》是雅俗共賞的作品。(記得老禿筆剛學會貼歌時首先貼的就是此曲。嘿嘿)

 

說明:原帖丟失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