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英豪big-apple
萬維讀者網 > 高山流水 > 帖子
面哥舊作資料(4):仍然在世的全才---布列茲的奇蹟
送交者: 楊聖捷 2005年05月08日14:15:23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作者:楊聖捷

要說世界上有哪一個全面開花的音樂家最具有創造性?如果是19世紀初,那麼所有人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是羅伯特·舒曼;如果是20世紀初,那就是本傑明·布里頓;放在15年前,是倫納德·伯恩斯坦;而在今天,此人就是剛剛在3月26日慶賀了80歲大壽的法國作曲、指揮大師皮埃爾·布列茲(Pierre Boulez 1925~ )。

DGG唱片公司在2005年初一下子推出三張布列茲指揮及作曲的唱片,分別是《馬勒:藝術歌曲》、《巴托克:三首鋼琴協奏曲》以及布列茲自己的《三首鋼琴奏鳴曲》,以資鼓舞紀念(在以前,卡拉揚都沒有過如此待遇)。而在美國,布列茲將在3月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上演一系列生日音樂會。這樣的世界性紀念在古典音樂界可謂是最大的奇蹟。

作為一位指揮家,布列茲喜歡運用新的演奏方式詮釋,經常會收到出奇不意的效果。布列茲喜歡指揮馬勒的作品是出了名的,這一點幾乎與伯恩斯坦如出一轍,他在著作《馬勒的重現》裡如是說“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無視、甚至詆毀馬勒的人絕對意味着愚昧”。

從1995年的《第六交響曲》開始,布列茲在SONY和DGG與四個樂團交替合作(芝加哥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倫敦交響樂團),目前已經發行了馬勒交響曲全集以及《大地之歌》、《悲傷之歌》等。今次最新發行《藝術歌曲集》,也許是馬勒作品的關門唱片。

馬勒一生中創造了近四十首藝術歌曲,主題或是頌揚上天、謳歌世俗愛情,或是描繪神話故事和世俗風情。馬勒又善於把藝術歌曲中的精彩部分運用於他的交響樂創作中,他音樂中的純正透徹,成了人們回歸本真必不可少的激勵之因。

此專輯包括了馬勒的早期作品《旅行者之歌》、《悼亡兒之歌》以及《5首呂克特之歌》。演出效果是令人驚訝的,男中音夸斯托夫(Thomas Quasthoff)的聲音似乎越來越優美,清澈、柔軟和溫暖,在《旅行者之歌》中他從第一刻起就能牢牢抓住聽眾;次女高音鄂爾瑪娜(Violeta Urmana)曾在《大地之歌》中留給布列茲良好印象,此次在《呂克特之歌》中的演唱就像陽光照耀般的輕盈,特別是在最後一首《Um Mitternacht》中避免了聲音過分誇張;在《悼亡兒之歌》中,雖然是寫給一位懷有喪女之痛的父親,但是馮·奧托(Anne Sofie von Otter)表現得似乎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樣,她的聲音讓人產生暗淡、但是卻又熱烈、明亮。

布列茲這種乾淨到極致的演奏類型,衍生自他對現代音樂詮釋的理解,他有能力將馬勒龐雜的配器處理得有條不紊,讓音樂自身散發它該有的情愫。也正是如此,才能在馬勒宣示已來臨的這個時代,出現一套如此“異相”的馬勒,也讓馬勒音樂出現一種嶄新的理解模式。

作為一位指揮家,皮埃爾·布列茲對古典派的作曲家少有興趣,他的血液中奔流的革新因子使他總希望觀眾可以心甘情願地聆賞當代音樂,但這也有先天上的阻礙:觀眾們對於新維也納樂派以後的作品根本缺π巳ぃ瘓褪僑銜燃梟輝溉ヅ齟ァ?/P>

但這不妨礙布列茲的執迷不悟,他對柏遼茲、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勛伯格、巴托克等革新派情有獨鍾。尤其是對巴托克,布列茲能充分處理好各種不調和的多種因素組合,音樂中充滿張力而絲毫沒有雜亂的感覺。他所錄製的《為弦樂器、打擊樂和鋼片琴的音樂》、《管弦樂協奏曲》等被奉為“最巴托克風格的音樂”。在迎來80大壽的同時,DGG公司推出一款他與三位不同的鋼琴家以及三支不同的交響樂團合作的巴托克三首鋼琴協奏曲。

貝拉·巴托克(Bela Bartók 1881~1945),匈牙利偉大的現代作曲家,同勛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一道,他也被尊為“二十世紀早期富於創造性的偉大作曲家”。巴托克對匈牙利民間音樂不斷增長的熱誠,在他的鋼琴作品中生動地反映出來。在他的鋼琴協奏曲中,雖然既找不到民歌的旋律,也找不到對民歌旋律的模仿,但整個作品卻又充滿民歌音樂的氣氛。

《第一鋼琴協奏曲(1926)》中,巴托克把鋼琴完全變成狂躁的打擊樂器,使人聯想到其早期的舞蹈組曲,在慢樂章中顯現出巴托克代表性的神秘和恐懼。曾獲1975年肖邦國際比賽一等獎的克里斯蒂安·齊默爾曼(Krystian Zimerman)對該曲的演繹可謂華麗而不失尖銳。

《第二鋼琴協奏曲(1931)》是一部色彩豐富的炫技作品,它的旋律與節奏顯然受到匈牙利民歌以及巴洛克音樂的影響,但鋼琴有背傳統風格,和聲極端不協和。利夫·奧維·安斯涅斯(Leif Ove Andsnes)近期在香港、上海的演出受到空前熱烈的歡迎。他在該曲中的表現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航海手在驚濤駭浪中的沉着應對。

《第三鋼琴協奏曲(1945)》題獻給作曲家的愛妻,但直到作曲家臨終,還有十七小節沒有完成,後來由他的學生完成。在這部協奏曲里,可以感到巴赫式嚴密工整的多層線條,莫扎特式晶瑩剔透的主調陳述,貝多芬式一瀉千里的橫向展開,李斯特式輝煌奪目的器樂技巧,德彪西式斑爛繽紛的和聲色彩,斯特拉文斯基式稜角刺人的不協和音,勛伯格式擯棄調式的古怪旋律。法國女鋼琴家埃萊娜·格里莫(Hélène Grimaud)也是近些年活躍於世界舞台的焦點, 法國《費加羅雜誌》稱“她的音樂馴服了狼”。在這部作品中,優美的音調、詩歌般的旋律以及必不可少的柔韌都展露無遺。

布列茲所詮釋的巴托克音樂讓人感覺冷靜,聲音結實、清晰。他以身為作曲家獨有的對作品結構的深厚知識作底子,把音樂的連續性與整體性行雲流水的表現出來。對他而言,什麼是巴托克的精神?當然就是高度的精確性與相當程度的表現自由。
皮埃爾·布列茲其實並不想當一位指揮家,他早期對數學與科學有興趣,從1943年開始跟梅西安學作曲,之後才從事指揮。布列茲早年以抨擊斯特拉文斯基作品中的保守因素聞名,後擔任指揮,原本只是想演出自己的作品,不料越玩越有勁,幾乎與伯恩斯坦一樣被指揮占走大部分的時間。

其實,音樂史上身兼作曲家與指揮家身份的人並不少,但是這並不保證這些作曲家在指揮自己的作品時,就有着說服聽眾的無比權威。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馬斯卡尼自己指揮的《鄉村騎士》遠遠比不上卡拉揚的感人,斯特拉文斯基指揮的《春之祭》也比不上布列茲的精采。不過顯然,布列茲還是較為擅長詮釋自己的作品,他的作品不多、錄音也不多。

當時有兩件事情導致這位音樂人最終還是選擇了指揮為最終事業,第一1976年布列茲擔任法國“音樂與音響協調研究協會”(簡稱IRCAM)以及“巴黎現代作曲技巧研究所”負責人。第二布列茲的創作以第二維也納樂派維的美學為中心思想,1973年他的音樂革命夥伴馬德納(Bruno Maderna 1920~1973)的逝世,是對他作曲生涯的沉重打擊。

布列茲的音列構成技法多半受到梅西安《音質與強度的型態》一作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能體現出極其冷酷的個性與風格。他最具特色的作品當屬《儀式-—紀念馬德納》(1975)。此曲因感念好友的過世,呈現深沉的情感。

他有三首作品被視為“里程碑三部曲”,分別是《新婚的面容》(1946)、《水太陽》(1948)、以及《無主之槌》(1954)。《無主之槌》發表以後,布列茲被列為前衛音樂的先鋒人物,該曲更被斯特拉文斯基譽為“戰後最佳作品”。另外,《希望之歌》(1957)則開始了布列茲對電子聲音的應用。不過後來他在巴黎先鋒派的領導地位受到異議,關於“任意音樂”的分歧將他與其大多數同僚分開來。此張專輯收錄的三首奏鳴曲是布列茲作曲黃金時期的產物,而布列茲本人卻從沒有演錄過。

《第一鋼琴奏鳴曲》(1946) 透露出布列茲早年的青澀,有着缺乏自信的敏感以及循序漸進的技巧,一些琵琶音打斷了整首作品的優美氣氛。《第二鋼琴奏鳴曲》(1948)會使任何人困惑或是難以接受,甚至是害怕陷入音樂所呈現的“深淵”。布列茲對於音色的極端態度在此作品中顯露無疑。這是他最激烈,最能顯示出他冷酷個性,也是最有價值的作品。《第三鋼琴奏鳴曲》(1957)中充滿着意志自由論,似乎有一塊音色調色板在其中,運用了所有的三種踏板與和聲學。這部作品也成為評論界對布列茲音樂風格提出異議的焦點。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