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英豪big-apple
萬維讀者網 > 高山流水 > 帖子
老禿筆: 捷克的音樂天才德沃夏克
送交者: 老禿筆 2005年05月25日08:48:54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德沃夏克是捷克人,生於1841年,卒於1904年。只有63歲。他生於捷克古城布拉格附近的小村。估計家境不是太好。 這從他16歲就去做屠夫的工作可以看出。史料上也沒有記載他是否接受過正規音樂教育。不過,他在20歲時就去了布拉格作小提琴手。這個轉折給與他發揮自己音樂天才的好機會。 大概是受益於捷克民族文化的薰陶和對自己民族的摯愛,德氏很快就開始自己寫音樂作品。在十年多的時間裡, 他寫出幾首著名的弦樂曲(諧涅曲),和管弦樂曲。其中,有一套非常富有捷克和斯拉夫風格的管弦套曲, 《斯拉夫舞曲》,在當時的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的力薦下, 立刻風靡歐陸, 成為各國音樂界爭先演奏的作品。這對於一個小國寡民的捷克,對於久被西歐文化所忽視的屬於斯拉夫文化體系的作曲家,都是一個巨大的成就。德氏曾應邀去西歐文化代表城市,倫敦,指揮演奏他的作品。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同國際接軌, 走向世界(當時的西歐)。

年輕在國內時, 我曾有機會聽過黑膠木唱片裡的這首舞曲。 我是如此喜愛這套舞曲,曾問過一位北京有名的指揮家,為什末國內沒有聽過大樂團演奏過這套優秀的《斯拉夫舞曲》。 指揮先生奇怪地看我一眼,“沒想到,你還知道這首樂曲?”大概我當時還只有十幾歲,又正好是文革大動亂的後期,這位先生也沒有接着解釋。幾年後,我孤身負笈美國的大湖區就學。校區的唱片店裡,有天大減價,被我路過看到。就進去買了幾張CD.。 其中就有這套《斯拉夫舞曲》。

從音樂一開始演奏,我就被那優美流暢的旋律吸引住。 這是一種不同於聽西歐音樂大師們的音樂的感覺。 這套舞曲的極其流暢自然,加上巧妙而相對簡單得體的配器,使得聽起來平易近人, 不似聽西歐大師們,如貝多芬,的作品時有種要正襟危坐,苦思苦想地去理解的感覺。而是有種“此曲為我作,籟音為我鳴“的飄飄然體驗。也正是這種相對簡單形式的樂曲,使得聽眾減少了不少負擔,較為直覺地欣賞音樂旋律的線條美和其所表達的喜怒哀樂,易於為各個階次聽眾所接受。

在歐洲成名後,在1892年,德氏應一位美國女商人的邀請來訪新大陸。 這是她音樂生涯中的輝煌時代。在美國的日子了,他有感於這塊新大陸的廣闊,神氣,以他濃郁的斯拉夫感情,觀察着美國的一切,感受着新大陸不同於舊大陸的清新氣息。結果是,他最有名的作品,《自新大陸》和《b 小提琴協奏曲》在美國完成了。這二首充滿着斯拉夫文化中的憂鬱和熱情的作品,描寫了作曲家對新大陸的期望,對生活的信心。使得許多歐洲人也由此產生對新大陸的嚮往。美國自歐洲的移民浪潮也在1900前後達到最高潮。雖不能說是一首曲子拉近了美國和歐洲的感情紐帶,但這首《自新大陸》也真實地表到了歐洲移民們對新大陸,新生活的嚮往。據說,德氏在《自新大陸》裡引用了美國民間音樂和黑人音樂。這點,恕我愚鈍,倒是沒聽出來。不過,德氏對美國人中的音樂才能倒是很欣賞。他曾這樣評介他的學生們:這裡有足夠的創作題材和大量的音樂天才。“

《自新大陸》的成功是德氏一生的里程碑。他奠定了自己在音樂史上兼具民族和藝術大師的特點。不但使得斯拉夫文化中音樂部分為世人所熟知, 也使得自己成為來自斯拉夫體系中少數幾位走向世界的代表人物。你如多聽聽柴科夫斯基,拉赫馬尼納夫, 利姆斯基 克薩科夫 ,等等,你會發現他們幾位都具有這些特點: 極流暢的旋律,華麗的配器技巧,濃郁而感染人的憂鬱美與奔放的熱情變幻。總的來說,民族的藝術,也是世界的藝術。因其民族,地方的濃郁特色, 別人是無法模仿的。

三年後,1895年,德氏在美國功成名就。 在遊歷了大半個美國之後,德氏整裝回國,就任布拉格音樂學院院長。再過近十年,德氏在故鄉辭世,得年63歲。就當時的條件看,也算是長壽。其一生作品眾多,以弦樂曲大量突出,在管弦交響樂里, 也是以弦樂為重。

聽德氏的作品, 可以比較優哉游哉地盡心欣賞流暢的旋律,細膩敏感的感情流露。 似有在你的心理產生共鳴的美好境地。

背景音樂史德氏的名曲,《母親教我的歌》。

謹以此曲此文獻給各位為人母的樂友。

一個民族的偉大,是和母親的偉大, 母親的犧牲奉獻離不開的。
有賢惠英明的母親,才會有聰明向上的孩子,才會有民族的復興。

老禿筆寫於05/24, 於回國探望自己慈親之前。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