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 隨便一首好聽的歌曲, 很有可能是由以下的三個作曲家寫的: 王酩, 王立平, 施光南。 這三位天縱之才, 以蓬勃的創作激情和才思, 馳騁於從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的流行音樂歌壇, 號稱流行音樂界的“三駕馬車”, 使得當時剛剛開放的中國大陸, 在流行音樂方面絲毫不比港台遜色。 這其中的兩位, 施光南和王酩, 已先後離開我們, 真是令人扼腕!
這首72年創作, 75年公映的電影“海霞”中的插曲“漁家姑娘在海邊”使中國觀眾認識了王酩。 當時文革末期, 這首插曲橫空出世, 那種超出時代的“小資情調”, 南海風情,柔美安謐和詩情畫意以其不可阻擋的魅力, 俘獲了廣大電影觀眾的心, 一時間廣為傳唱。
現在這首歌唱聽來還絲毫不覺得過時!讓這首懷舊“半紅”歌把我們帶到開闊的南海海邊!
歌詞: (我的K歌版本只保留了第一段)
大海邊哎,
沙灘上哎,
風吹榕樹沙沙響,
漁家姑娘在海邊哎,
織呀織魚網,織呀嗎織魚網。
哎,漁家姑娘在海邊,織呀織魚網織呀嗎織魚網。
高山下哎,
懸崖旁哎,
風卷大海起波瀾,
漁家姑娘在海邊哎,
練呀練刀槍,練嗎呀練刀槍。
哎,漁家姑娘在海邊哎,練呀練刀槍,練嗎呀練刀槍。
大海邊哎,
沙灘上哎,
風吹榕樹沙沙響,
哎,漁家姑娘在海邊哎,織呀織魚網,織呀嗎織魚網,
哎,漁家姑娘在海邊哎,織呀嗎織魚網。哎
以下介紹來自百度:
作曲王酩
1973年給電影《海霞》創作了插曲“漁家姑娘在海邊”,一曲“大海邊、沙灘上……”給自己帶來批判的同時,也給置身“文革”、“樣板戲”包圍之中的人們帶來了久違的悠揚與舒展。其後是電影《黑三角》的主題歌“邊疆的泉水清又純”、《小花》的“妹妹找哥淚花流”、《櫻》的“媽媽看看我吧”、《淚痕》的“心中的玫瑰”、《第二次握手》的“ 祖國春常在”…… 這些電影主題歌對於中國人來說意味着一個時代。伴隨着新時期文學和影視作品的繁榮,這些影視歌曲被傳唱四方,成為新時期第一批原創流行歌曲,它們的誕生更打破了港台歌曲紅極一時的局面,它們的演唱者中走出了中國第一批流行樂手。中國人因此難忘王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