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足球場邊,就面臨兩條種選擇,是上山還是下海?這回當個右派吧,咱就上山,直奔日光岩山頂。
(下面這段文字部分資料和圖片取自廈門某二網站)
日光岩又稱龍頭山,海拔92.7米,是鼓浪嶼的最高峰,與廈門的虎頭山隔江相望,史稱“龍虎守江”。山間蹬道盤旋,迂迴曲折。隨處有詩聯題刻,以明萬曆元年(1573年)丁一中所題“鼓浪洞天”為最早,距今已有400多年了。
日光岩上的摩崖石刻有八十多處,有張瑞圖、何紹基、鄭成功、丁一中、許世英、蔡元培、蔡廷鍇、蔣鼎文等人的詩文題刻,其中以“鼓浪洞天”、“鷺江第一”、“天風海濤”、“閩海雄風”、“腳力盡時山更好”等,或筆力雄健,或意蘊精深,是日光岩上的一大文化景觀。
日光岩頂就是天風台,是鼓浪嶼的最佳觀景點。放眼四顧,廈門市區、鼓浪嶼全島、環鼓的大海,廈門大學、海滄大橋,九龍江入海口、南太武嶼仔尾漳州港,海滄投資區、湖裡集美東渡港,或遠或近,盡入眼底。
當然,我們的目光還是集中在鼓浪嶼的島上。從日光岩上看下去,這萬國建築博覽可真是名不虛傳, 各式各樣,盡收眼底,引得你不得不走近來看。許多建築有濃烈的歐陸風格,古希臘的三大柱式陶立克、愛奧尼克、科林斯各展其姿,羅馬式的圓柱,哥特式的尖頂,伊斯蘭圓頂,巴洛克式的浮雕,門樓壁爐、陽台、鈎欄、突拱窗。爭相鬥妍,異彩紛呈,洋溢着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色彩。尤其是八卦樓,顯得格外注目。現在當作博物館了。
眾所周知,鼓浪嶼之所以成為萬國建築博覽,這在歷史上卻不是一件光彩的事。自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曾屯兵於此後,這裡大多數是外國列強的天地。1842年,鴉片戰爭後,英、美、法、日、德、西、葡、荷等13個國家曾在島上設立領事館,同時,商人、傳教士、人販子紛紛踏上鼓浪嶼,建公館、設教堂、辦洋行、建醫院、辦學校,炒地皮、販勞工,成立"領事團",設"工部局"和"會審公堂",把鼓浪嶼變為"公共租界"。一些華僑富商也相繼來興建住宅、別墅,辦電話、自來水事業。1942年12月,日本獨占鼓浪嶼;抗日戰爭勝利後,鼓浪嶼才結束一百多年殖民統治的歷史。
如今,這建築留給我們的,除了文化外,也時刻提醒人們,不忘了過去的屈辱。